核心提示:《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这篇课文被收录在人教版高中一年级必修一的教材中,以下是大瀚教育整理的一篇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教案,通过这篇课文的学习同学们要了解新闻通讯的写作特点,通过学习课文从中体会作者通过课文所表达的情感,更要清楚的了解德国纳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这篇课文被收录在人教版
高中一年级必修一的教材中,以下是大瀚教育整理的一篇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教案,通过这篇课文的学习同学们要了解新闻通讯的写作特点,通过学习课文从中体会作者通过课文所表达的情感,更要清楚的了解德国纳粹分子的残酷罪行,更加珍惜和维护现在和平的世界。
一、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课文导入
在上节课中我们学习了一篇新闻特写,也感受了中华民族从屈辱的历史中崛起的豪情。这节课我们要接着阅读一篇新闻通讯,从记者的笔下去感受战争给人们带来的创伤。
集中营是二战期间德国纳粹集中关押和屠杀犹太人的地方,奥斯维新集中营是其中最著名的一个,在预习的基础上,请同学简要介绍一下有关的情况。
(图为遇难者堆积如山的鞋子)
二、分析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课文
1,结构分析。
[提问]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新闻的基本知识,现在大家一起在看一看课文,然后告诉老师,这是一篇什么类型的新闻?怎么看出的?
明确:通讯,时效性较消息来得弱,语言更有文学作品的特点,作者进行了细致地描绘。
[提问] 阅读课文后回答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进行叙述的?先后顺序如何?
明确:参观者的参观顺序。毒气室——焚尸室——女监房——试验室——纪念墙——绞刑室
2,语句赏析。
在上节课中我们了解到一篇好的新闻作品他的语言是很值得我们来细细品读的。结合上节课的体验,大家来找一找这篇文章中有没有什么值得大家玩味的语句。(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要求讨论结束每组请两位同学进行发言,陈述找到的语句及妙处。)
1、从某种意义上说,在布热金卡,最可怕的事情是这里居然阳光明媚温暖,一行行白杨树婆娑起舞,在大门附近的草地上,还有儿童在追逐游戏。
2、今天,在奥斯维辛,并没有可供报道的新闻。
3、在德国人撤退时炸毁的布热金卡毒气室和焚尸炉废墟上,雏菊花在怒放。
4、解说员快步从这里走开,因为这里没有什么值得看的。
5、在奥斯维辛,没有可以作祷告的地方。
6、这里阳光明媚,绿树成阴,在集中营大门附近,孩子们在追逐游戏。
明确:1句,这运用反语的修辞手法,景相固然美好但与布热津卡的历史不相配。这里曾是人间地狱,应该永无天日,但作者进门却看到这样的景象,两种反差引起作者的“可怕”;2句,所有的惨无人道已经被历史所铭记,所有的新闻都已经是旧闻;3句,将丑陋残暴与美好的事物放在一起对比,或许是讽刺、或许是控诉;4句,奥斯维新的历史太过黑暗,人们不愿去回想悲痛的往事;5句,刽子手太过残暴,他们不可能向上帝祷告求得宽恕、无辜的人无机可逃,也得不到上帝的保佑;6句,突出文章的主题,用欢乐的场面与残暴的历史相对比更显得和平的珍贵,同时呼应开头。
3,理解标题。
同样的,作为一篇新闻报道,这篇通讯的标题也如同《别了,不列颠尼亚》一样值得我们思考。
[提问] 文章几次提到“在奥斯维新没有新闻”?作者屡次强调的原因是什么?
明确:3次。因为在奥斯维新所有的残暴都凝固在历史中,成了旧闻。但作者在这里感觉到一种非写不可的使命感,这些话表现了作者的写作原因和心境。
[提问] 一个记者为什么要写一篇没有新闻的新闻呢?发生在奥斯维辛的惨剧早已离我们远去,为什么又重新提及?作者的写作意图是什么?(学生进行讨论)
明确:告诫后人勿忘历史,战争的阴霾刚去未远,人们应当珍惜和平的时光,为世界的和平与发展而努力。
在上一篇新闻的学习中我们感受到作者写作的特点在于对历史背景的插入式介绍。那么这节课阅读的《奥斯维新没有什么新闻》也有自己显著的写作特色,我们一起来探究一下。
新闻的写作主体是记者,但是对于一篇新闻作者的参与程度是不一样的,我们一起来看一下《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别了、不列颠尼亚》、《奥斯维新没有什么新闻》这三篇新闻作品中,记者于实践本身有着怎样的关系,作者又是怎样在文章中表现自己的呢?
明确:《人》中记者是处在一个旁观者的角度上,对事件进行客观记叙;《别》中记者也是一旁观者的姿态出现,但是表达了自己的看法渗透了自己的感情;《奥》中记者成为了事件的主要参与者,文章直接描述自己的所感所闻。这就是这篇通讯的特点,这是一篇纯主观性的报道。完整版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写作特点请点击查看。
四、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课文总结
学习完了这篇通讯之后,相信大家的内心都是沉重的。战争带来的不仅是无数的流血和死亡,更是人性的堕落和丧失。本文通过对今人在参观奥斯威辛集中营时震惊和痛苦的详细描写,以及对集中营内景象的白描勾画赤裸裸地显现出了纳粹分子的惨无人道。历史不会重演,奥斯威辛不再会有新闻。希望大家在细细揣摩本文独特的写作手法之后,能够进一步体会一下文章带给我们的关于人性,道德以及战争的思考。
标签:
高一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