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从文章中走进旧习俗
时间:2016-08-19 来源:未知 作者:admin 点击:次
核心提示:看点在端午节这个传统节日里,和孩子一起读汪曾祺先生的《端午的鸭蛋》是再适合不过的了。先生在文中描写了多种端午民俗,语言质朴,风格隽永,能让孩子在增长知识的同时,获得阅读的快乐。 如今很多人喜爱唯美的散文,喜欢文字的优美和浓郁,汪曾祺的散文太
看点 在端午节这个传统节日里,和孩子一起读汪曾祺先生的《端午的鸭蛋》是再适合不过的了。先生在文中描写了多种端午民俗,语言质朴,风格隽永,能让孩子在增长知识的同时,获得阅读的快乐。
如今很多人喜爱唯美的散文,喜欢文字的优美和浓郁,汪曾祺的散文太淡,所以很少有人去读,去欣赏。换句话说,觉得没什么好欣赏的。
阿城先生有这样一段文字:
鲁迅先生常常看《阅微草堂笔记》,我小时候不理解,随着年龄的增长,渐渐懂了。《阅微草堂笔记》的细节是非文学性的,老老实实也结结实实。汪曾祺先生的小说、散文、杂文都有这个特征,所以汪先生的文字几乎是当代中国文字中仅有的没有文艺腔的文字。
这是一段极妙的点评!
首先,汪先生在文中提及了各种家乡端午的民俗。这些民俗值得大家一一查询了解。“百索子”,“香角子”,“贴五毒”,“贴符”,“喝雄黄酒”,“放黄烟子”,“十二红”,“吃鸭蛋”,“鸭蛋络子”。
我曾经就端午的各地风俗做成了PPT,我发现南北的差异很大,而且同一样东西的称呼也有很多变化。在汪先生的家乡高邮管香包之类叫“香饺子”,在桐乡就称为“历本袋”。在韩国端午节要洗头,在日本端午节要挂“鱼旗”。
“大音希声”,大美至淡。《端午的鸭蛋》很适合亲子共读。
其次,汪先生的文章在语言上很有特色。我个人称之为“净水”文化,比起“油腻”的审美倾向,可能营养略显不足,但至少不会“三高”。
在文章中,汪先生集中笔墨详细写了“鸭蛋络子”,很有童趣。我小时候有过这样的经历,那时我的外婆也给我做过,做得更为精致,可以上下装两个鸭蛋的,挂在脖子上,很神气活现的出去玩,弄堂里的伙伴们都被我吸引了过来,争着抢着要戴我的“鸭蛋络子”。
我的外婆是余姚人,手十分的巧。后来我转去北方的城市生活学习,在中学写了一篇纪念她老人家的文章,不曾想还得了省里的大奖。我想我的那篇小文得益于细致的描摹,在北方的人们看来这是一种极为妙趣的风俗吧!其次,汪先生的文章在语言上很有特色。我个人称之为“净水”文化,比起“油腻”的审美倾向,可能营养略显不足,但至少不会“三高”。
在文章中,汪先生集中笔墨详细写了“鸭蛋络子”,很有童趣。我小时候有过这样的经历,那时我的外婆也给我做过,做得更为精致,可以上下装两个鸭蛋的,挂在脖子上,很神气活现的出去玩,弄堂里的伙伴们都被我吸引了过来,争着抢着要戴我的“鸭蛋络子”。
我的外婆是余姚人,手十分的巧。后来我转去北方的城市生活学习,在中学写了一篇纪念她老人家的文章,不曾想还得了省里的大奖。我想我的那篇小文得益于细致的描摹,在北方的人们看来这是一种极为妙趣的风俗吧!如今北蔡变得如此繁华,不见了芦苇和萤火虫。我还可以玩出其他的花样,在蛋壳里我还会放几个话梅。
我那时馋嘴,父母不在上海,家里老人管得紧,不给吃零食的,可我总能从小姨小舅那里获得——他们比起我的母亲小了十岁,据说是我母亲一手带大。我受惯了他们的宠,躲着外婆,把小小的零食藏在这鸭蛋络子里。
我常常和豆豆一起读汪先生的散文,然后去寻觅书中的味道。读《肉食者不鄙》,专门到杭州品尝“东坡肉”,到绍兴咸亨点名“霉干菜烧肉”,到长沙品尝各式的“腊肉”——炒的,蒸的,零食的,到广东探寻“烤乳猪”……读《家常酒菜》,我亦兴致勃勃,和豆豆一起在假日里“按图索骥”。
先生总笑眯眯地问:家里没有菜谱的书,没想到你这个“懒婆娘”还会搞小菜?”(平日里都是母亲帮忙烧菜,而我也是出于新鲜随便搞了几个凉菜和豆豆体验一下“学以致用”。)汪先生的作品就是这样的妙,永远都是生活。在他的文字中你看不到与生活的脱节。我们当下似乎太过推崇幻想之类的题材,而忽略了生活。我忽然想起电影《食神》中的镜头,“佛跳墙”固然达到了味觉之美的至高境界,然而返朴归真的却是一碗“黯然销魂面”。
最后,汪先生的文章很有文化。在《端午的鸭蛋》中汪先生恰当地引用了袁枚的《随园食单?小菜单》。类似的自然流畅的引用出现在他多篇的散文中。我和豆豆的亲子阅读每每关注这些地方。我们发现汪先生的引经据典是水到渠成,没有那种生硬的痕迹,更没有说教的腔调。
汪先生的文字另一处之妙就在于文化。传统的文化和美学深深融入了生活,质朴无华,耐人寻味。
有朋友时常问我,如何提升文学作品的欣赏能力?如何令小同学在阅读中感受美感?于是很多家长自己去读了蒋勋先生的大部分书籍,并推荐孩子品读,特别是《蒋勋说红楼梦》。
孩子可能还没读过《红楼梦》就急急地推荐了欣赏,抑或刚刚读了《红楼梦》还没咂摸出味道,又急急地推荐去听蒋勋先生的评论。如此这般,这哪里是在提升欣赏和感受能力呢?我本人并不反对读此类的评论与欣赏的作品,然而我也借这篇小文从一个生活本质的角度提供一些启发。
汪先生的散文作品我还想推荐《五味》,《胡同文化》,《宋朝人的吃喝》,《夏天》和《花园》。相比散文,他的小说更加绝妙!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