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想象类作文,我们应该怎么写
时间:2016-08-29 来源:未知 作者:admin 点击:次
核心提示:中考想象类作文,我们应该怎么写?(答初三考生问题) 初三考生二模之后,张老师收到学生这样一个问题: “张老师,今年考试作文题中总会出现‘想象作文’,《中考说明》中也出现了‘发挥想象’写一篇作文的题目,上个学期咱们海淀区期末卷其中有一个题目是‘
中考想象类作文,我们应该怎么写?(答初三考生问题)
初三考生二模之后,张老师收到学生这样一个问题:“张老师,今年
考试作文题中总会出现‘想象作文’,《中考说明》中也出现了‘发挥想象’写一篇作文的题目,上个学期咱们海淀区期末卷其中有一个题目是‘穿越百年的时光’,明确要写想象类作文。您看像这些文题,要求写一些没有想象中的人或者事,我们应该怎么写呢?想听听您的建议。”
如果你在网上搜索一下,可能会找到这样一个想象作文的定义:“通过大胆的想象,在我们的头脑中想象出一些现在还做不到或许将来可以做得到的事物,把它写出来,这叫做想象作文。”想象作文的核心在于发挥想象,但是我觉得无论你的想象如何天马行空,都是需要作者立足在现实生活,表达主流思想,表达明确的主题。从2014年北京中考作文题“宜居城市里的故事”开始,想象类作文就进入了中考作文训练系列,然后再到2015年北京中考的关于“超级智能住宅里又发生的故事”的作文,再到2016年北京海淀区初三考试中“穿越百年的时光”的作文题,越来越凸显着“想象类作文”的重要。2014年北京市中考作文《宜居城市》这篇文章,使你对宜居城市的生活和建设有了一定的了解。请你发挥想象,以你心目中的宜居城市为背景,以“宜居城市里的故事”为题目,写一篇文章。
2015年北京市中考作文题目二:《超级智能住宅》这篇科幻小说的结尾充满悬念。男主人与房子之间的矛盾冲突会怎样收场,超级智能住宅里又会发生怎样的故事呢?请你发挥想象,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
2016海淀区初三期末考试作文题
百年前,是一个风起云涌的时代,一个变革的时代:1915年全球第一条电话线的诞生搭建了沟通世界的桥梁,1919年新文化运动开启了中国思想解放的闸门……百年后,将是一个日新月异的时代,一个智能化的时代:高新科技无奇不有,创新思想层见叠出,多元文化异彩纷呈。如果有一天你穿越了百年的时光,又将会有怎样奇特的经历呢?请你发挥想象,以“穿越百年的时光”为题写一篇文章。
俗话说“文无定法”,想象类作文的写作更是如此,如果一定要特别讲一讲的话,我想就着“穿越百年的时光”这个题目,说说从“物的视角”进行想象作文创作的思路。“物的视角”就是把物拟人化,通过物的角度来看周围的世界,来叙述故事,来对重点场面进行描写和刻画,从而表达作者的情感和主题。这种写作思路有两种常见的写作模式:第一种,叫做“回溯过去式”。这种方式需要作者运用历史、政治、地理等等相关的知识,进行作文的构思,就是说以现在为起点,回溯到过去的年代,关注历史事件或者历史人物,截取一个能够体现所要表达主题的典型的历史片段,发挥想象,从一个物的角度来叙述故事,表达情感与主题。通过自己对所选定的历史事件或者人物的了解,补充细节,通过对环境、人物细节等方面的刻画,表达主题。比如“穿越百年的时光”这个题目,我们可以从2015年回溯到1915年的时候,搜索知识储备中1915年的时候发生的重要事件,如果你对“袁世凯签订‘二十一条’”熟悉,就可以依据这个历史事件来进行构思,从一个物的角度来表达主题。这种方式的关键点在于选定好一个合适的物。这个物可以一个小物件,所写的主人公一直携带或者是主要事件的见证,也许是在博物馆中陈列着,还可以是一个大物件,一头石狮子,一个华表,也可以一直矗立在某地的建筑等等,从物的视角来进行叙述,于是“百年的时光”就可以娓娓道来了。 第二种,叫做“展望未来”式。这种方式需要作者运用相关的科学知识,发挥想象,通过对未来世界的人物或者事情的描述,来表达主题。一般来说,对未来世界的想象,依然是要立足在现实生活的,通过人们(或者机器人,或者某种生物)面对挫折、困难的表现,来弘扬正能量,表现人性之美。一般来说,这种思路,可以通过陌生的物(可能是作者有科学依据,创造出来的物,现实生活中不存在的物)来展现熟悉的世界,还可以是通过现在熟悉的物(现实生活中存在的物)来展现想象的未来世界的状态。无论是如何想象,都需要作者有理论依据和科学知识的依据,然后截取一个场景,通过集中的情节,鲜明的人物形象来表达主题。 以上两种思路,仅仅是要写想象类作文最开始的构思,当叙述角度确定后,就回归到了正常的写作思路了。无论是哪一类的作文,都是需要我们注意行文中的点扣题,主题的挖掘与表现,画面的形象与丰富,细节刻画的真实与动人,思维逻辑上的合理与严密,表达的清晰与流畅。所以说,想象类作文是传统的作文基础上又提高了一层要求,在写作的前期构思时,要特别关注。
例文:
穿越百年的时光
我是一只陈旧的话筒,一只灰色的话筒,外围一个铜圈。虽然我是如此陈旧,如此普通,但我却可以自豪地说,百年之前,我喊出了中国革命的最强音。
那时,正是中国革命风起云涌之时,一个伟人,姓孙字中山,掀起了一场辛亥革命。正是他,把激动人心的声音在我的胸腔中放大,我总是精神振奋,只想把这声音变得更清晰、更响亮,穿给每个迷茫的中国人。
记得一天,会场里装满了人,气氛热烈地要将房顶掀翻。昏暗的灯光下,有人气愤得七窍生烟,有人激动得红光满面。我静静地站在会场中央,等待着孙中山先生的肺腑之言。只见一个挺拔的身影走上了演讲台。孙中山先生站在了我的身后。他的嘴巴微微一张:“革命所为何事?”会场突然安静了。气愤的、激动的神情悄悄地从人们脸上溜走,取而代之的是同样的表情:期待。“不论在过去的一百年里,还是在一百年后,都会有人提出这个问题。”先生的声音被我放大,低沉而深厚,在昏暗的会场中回荡,也似乎回荡在了会场中每个人的心中。“革命的力量如此强大,它可以让前途无量的中国青年血洒黄花岗。他们坚信,自己的牺牲可以敲响警钟,改写历史,为百年后的子孙,造福!”先生的嘴角抽动了一下,眼中却异常炯然。台下的人,眼中无不闪烁着光芒。我在他们的眼中,仿佛看见了夜色中的黄花岗,年轻的战士们在与敌人交火。一个战士倒下了,十个战士顶上来。过了几秒钟,台下的死水潭中仿佛落下了一颗石子,一个青年突然高举右臂:“坚持革命!”突然,人群像被点燃了一样,迸发出震天的呼喊:“坚持革命!”“打倒封建!”“勇于进取!”“勇于实践!”“复兴中国!”……我回头看去,孙中山先生的嘴角也露出了一丝欣慰的笑容。在这喊声中,我听出了一个国家的青年吹响了复兴的号角;我看见了全国人仿佛都听见了孙中山的演讲,拿起简陋的武器,为了自己的利益、自由与尊严而革命。
百年过去了,我尽管已丧失了部分功能,却没有丧失那段回忆。“你们问我,革命所为何事?黄花岗的烈士林觉民会说,革命是为天下人谋求永久的幸福。绍兴同盟会的成员秋瑾会说,革命是给天下的孩子一个温暖的家。我会说,革命是勇于实践,勇于进取,争取自由的过程。穿越百年,人们会忘了我,却不会忘记孙中山先生的话和坚定的眼神。
我,一个话筒,穿越了百年的时光,见证了孙中山先生“造福子孙”的话得到应验,并见证也放大了中国人“勇于实践,勇于进取”的精神弘扬光大。我或许还将在博物馆里存在于世几百年,但我永远不会忘了中国人伟大赤诚的革命精神。(初三 刘江宁)
这篇文章就从物的视角——一个话筒的角度来叙述故事,运用“回溯过去”的方式,截取了孙中山先生的一个讲演的片段,调用历史知识的积累,通过想象,把话筒拟人化,以话筒的眼睛见证历史的一刻,“只见一个挺拔的身影走上了演讲台……站在了我的身后……他的嘴巴微微一张……先生的嘴角抽动了一下,眼中却异常炯然……”,这些肖像的刻画细致描写了孙中山先生演讲的样子,让读者如临其境;“气愤的、激动的神情悄悄地从人们脸上溜走,取而代之的是同样的表情:期待……过了几秒钟,台下的死水潭中仿佛落下了一颗石子,一个青年突然高举右臂……”,这些听众的状态,也形象地再现了孙先生演讲的效果,诠释着“革命”的内涵,表达着作者对这一历史时期的认识和感悟,全文主题紧紧扣在“勇于实践,勇于进取的革命精神”上,用一个演讲的小场景折射国人的大精神,回扣“穿越百年的时光”这一题目,让读者感受深刻。
一般来说,以物的视角,回溯过去,发挥想象,丰富所要展现的场景,表达主题,这种方式中学生比较容易掌握。不管是“以物的视角”讲故事,“回溯过去”还是“展望未来”,抑或是运用别的写作方式来展现自己的奇妙构思,我们都要注意讲故事的技巧,杨照在《故事效应》里曾经说过:“故事是假的,但是带给读者的众多感应,却永远都是真的。”有一个很好的构思,还要会讲故事才能真正吸引人,下次我们就讲讲作文里“怎么讲故事才吸引人”。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