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一作文]:那一刻,我懂了(附作文技法点评)
时间:2016-08-29 来源:未知 作者:admin 点击:次
核心提示:发自内心的声音系列之五: 命题要求: 生活中总有一种力量,会震撼我们的心灵;总有一种感动,会让我们泪流满面。“真,善,美”始终是我们感动的源泉,是打开我们最真挚情感的大门。 请以“那一刻,我懂了”为题写一篇作文。 要求:(1)要有真情实感;(2
发自内心的声音系列之五:
命题要求:
生活中总有一种力量,会震撼我们的心灵;总有一种感动,会让我们泪流满面。“真,善,美”始终是我们感动的源泉,是打开我们最真挚情感的大门。
请以“那一刻,我懂了”为题写一篇作文。
要求:(1)要有真情实感;(2)写一篇600字左右的文章。
那一刻,我懂了
上海市崇明民一中学初一学生 杜颖婕
生活中总有一种力量,会震撼我们的心灵;总有一种感动,会让我们泪流满面。那一刻,我看见了妈妈对我深沉的母爱,那一刻,我懂了。
每天晚上挑灯夜战之时,总是爸爸陪在我的身边看我做作业,而妈妈总是早早地就睡了,似乎对我的学习漠不关心。直到那一刻,我才懂了。
那一天晚上,爸爸不在家,只有我和妈妈两个人在家。我独自坐在书桌边做作业,妈妈却没有像往常一样早早地睡觉,而是坐在一边看她的书,时不时抬头望我一眼,询问我作业情况。终于做完了作业,我长长地舒了一口气,正在整理书包时却突然发现还有一张数学卷子没做。我心里十分着急,匆匆忙忙地把数学卷子赶做完了,可又担心会做错太多。正着急时,妈妈过来了,了解了情况后,对我说:“我来帮你检查,你先去睡吧!”我没有多想就乖乖地去睡觉了。
躺下后,我却怎么也睡不着。柔和的月光从窗外倾泻进来,妈妈的头发在月光下闪烁着几丝银光,眼角也多了些许皱纹,妈妈坐在书桌前,一边看着我的数学卷子,一边握着笔在草稿纸上演算着,偶尔用铅笔在卷子上圈圈画画,昏暗的台灯下,妈妈的身影显得特别疲惫,她时不时地打着哈欠,却仍在坚持为我检查。我的鼻子一酸,眼眶湿润了。
第二天早上,妈妈显得特别疲惫,但她帮我检查出了好几个错误,我在她的指导下改正了错误,作业还得到了老师的表扬呢!
正是在那一刻,我懂了,我懂得了妈妈其实很关心我的学习,一直在默默关爱着我,我感受到了妈妈对我深厚的母爱,在母爱的浸润下,我不断地成长!
妈妈的话:
暑假里老师布置了写10篇作文和5本中外名著的读后感,今天已经7月23日了,孩子才写了一篇,很显然,她很怕写作文!孩子就读的学校在崇明算是比较好的中学,在班级里,成绩一般排在3-8名,还算可以。
平时女儿写的作文,她都藏起来,不愿给家长看,有时候我等她睡着了,偷偷翻看一下,看看她究竟写了些什么,写得好不好,看完她写的文章,我就想她不给我们家长看的原因,一种可能:因为她写的家里的事情有些是编造的,被妈妈一看就看出来了;另一种可能:她也许会想,反正给你们看了你们也不会帮我修改,看不看一个样。
今天我跟她讲了,将暑假里写的作文给专家看看,指点一下到底哪些地方写得好,哪些地方写得不好,怎么改,这样就能提高作文水平了,她一开始不情愿,在我的再三劝说下,她勉强同意了,我一看她写的文章,又觉得她编造的地方很多:首先,我没有每天早早地睡觉,我们一家三口经常是吃完晚饭,孩子做作业,我们出去散步一小时,然后回来,一家三口轮流洗澡,接着我洗衣服,她爸爸就到楼上陪她做作业,我忙完一切后,也上楼,问问她有没有什么不会做的,若有,帮她一起思考一下,然后教她(指数学),如果我也不会做,那就让她第二天听老师的讲解。然后到十点钟,我会准时睡觉,她做完作业一般在九点半到十点半之间,不管她做到什么时候,反正我是十点准时睡觉的,从来不等她,她爸爸会等到她做完作业才睡觉,所以导致这篇作文中会说我不陪她,总是早早睡觉。其实我的目的是让她做作业做的快一点,不要磨磨蹭蹭的,以前我还跟她说十点到了就不准做作业了,马上熄灯,可是她会立即又把灯打开,我觉得初中的学生最起码要睡足8小时,否则对健康不利,十点睡觉,第二天6:00-6:15起床,差不多8小时。还有就是我没有如此认真的帮她检查过作业,她是为了写“那一刻,我懂了”而编造的情节,我只是在她不会做的题目上帮她一起思考一下。
以上我啰里啰嗦讲了这么多,为的是让专家指点的时候有所了解,便于修改,谢谢专家老师,希望女儿的写作水平能有所提高!
2016/7/23
点评老师回复:
你好,仔细阅读了你女儿的作文和你的一些说明,我提几点看法:
1、 关于写作的真实性。
孩子从小学开始写作文,绝大多数素材都来源于家庭生活,而其中写妈妈的又占绝大多数。在小学低年级开始写话时,妈妈就常常成为孩子笔下的主人公。这时候的妈妈一定是孩子心目中最真实的妈妈。但从小学高年级起,孩子们就会去读作文书,会去看别人笔下的妈妈,老师可能也会让他们去背一些范文。从那时起,妈妈们就不要指望你的孩子笔下会呈现真实的妈妈。因为真实的素材毕竟是有限的。所以,孩子笔下的妈妈也会是有限的真实,到了初中就更不用说了。
“作文的真实性”是否完全等于“生活的客观性”,对于这一点,我认为它们之间不用划等号。如果要划等号,那就应该等于“生活的合理性”。也就是说,到了一定的时候,孩子笔下的人物,会不完全等于“生活的真实”,但会不自觉地去追求“生活的合理性”。
你孩子笔下的妈妈,虽然不完全等同于“生活中真实的妈妈”,但存在一定的合理性。所以作为家长,要“宽容”地肯定其“合理性”。现在的孩子为什么不喜欢让家长看自己写的作文,甚至排斥家长看自己的作文,这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
2、 关于作文中的“我”。
我在写作教学中提倡“有我之境”,即文章中一定要有“我”,即使是用第三人称“他”进行写作,这个“他”也应该有“我”的影子或“我”的“思想感情”。这个“我”有“小我”和“大我”,“小我”就是真实的自我,在孩子的日记中,“我”即真实的“自我”,是“小我”;而在作文中,则应该更多表现“大我”。
我可以是“自己”,但又不完全等同于“生活中的自己”,鲁迅先生写“故乡”,里面的“迅哥儿”就有作者自己的童年的影子,但“我”——“迅哥儿”所做的那些事都不是“真实的生活再现”,是作者依据那个时代农村的普遍现象虚构出来的,但类似的事情发生在那时中国广大的农村。这就是创作。
所以,“我”也可以不完全是“真我”,但应该是“合情合理”的人物。有自己的影子,有自己的思想,有自己的情感。这也可以说是作文的“真情实感”。
你小孩的这篇作文,显然做作业这件事也可能并不是完全真实的,是为了写作的需要构思出来的。这是创作,不是单纯的记日记。
写作不是技术,而是艺术。写作不是再现生活的“照相”,而是表现生活的“剧本”,可以是电影剧本,也可以是舞台剧本。所以应该主张合理的构思,更应该鼓励发挥想象力。想象力比知识重要。
“我”甚至可以是末来的某个人,或以是古代的某个人,可以是一棵树、一朵花,可以是一只蚂蚁,可以是丑小鸭,可以是一块石头,一尊雕像……
3、 原则:
以上所言,并不等于可以胡编瞎造,要体现“生活的合理性和丰富性”,鼓励大胆想象也并不等于可以天马行空,如何把握这个度,这就需要不断地训练,鼓励创新,但也要规避风险。要提升写作能力,应该做到以下几点:1、要注重平时积累,多阅读,阅读是写作的必要前提;2、要加强写作的基本功训练,语言表达、词汇积累、书写能力这都是基本功;3、要掌握一定的写作技巧。如何讲好故事,如何表达真情实感,文章在结构上如何做到前后照应,如何运用景物描写推动情节的发展,如何为故事作铺垫,如何通过细节描写增强文章的画面感等,这些技巧不能简单灌输,而要在教师指导下慢慢领悟,才能水到渠成。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写作有一个自然增长的过程,不能急于求成。初一学生要求能够讲好故事,并学会运用描写表现人物,并不主张刻意运用太多技巧。教师的课堂训练也很重要。你发来的这篇作文我再仔细看下,写几点评语。另外,你是否介意我在公众号发布并点评。还有,你是否介意我们的对话发在公众号上?请回复。
黄国荣
2016/7/31
家长回复:
老师您好!今天上午打开手机QQ,看到邮箱提醒显示老师对我上次发的作文回复了,刹那间无比的感动,我原以为老师工作那么繁忙,肯定要等很长时间才会回复,想不到这么快!我连忙打开邮箱仔仔细细读了老师提的建议,一遍读完又读一遍,有些疑惑顿时就解开了,谢谢老师!孩子看了老师的点评以后,肯定会深受启发,我相信在老师的指导下她的作文水平肯定能更上一层楼!老师最后问我是否介意在公众号发布并点评、是否介意我们的对话发在公众号上,我当然不会介意,相反我很高兴,谢谢老师那么认真的对待我们发的文章,真的非常感动!祝老师身体健康、工作顺利、万事如意!
学生作文点评:
那一刻,我懂了
上海崇明民一中学初一学生 杜颖婕
生活中总有一种力量,会震撼我们的心灵;总有一种感动,会让我们泪流满面。那一刻,我看见了妈妈对我深沉的母爱,那一刻,我懂了。
(文章开头运用富于文采和哲理,且对仗工整的导入句,导出文章的主旨。这是一种常见的作文开头的技巧。)
每天晚上挑灯夜战之时,总是爸爸陪在我的身边看我做作业,而妈妈总是早早地就睡了,似乎对我的学习漠不关心。直到那一刻,我才懂了。(划线句与后面妈妈为我检查作业到深夜形成对比,这是一处伏笔,也是先抑后扬的写法。)
那一天晚上,爸爸不在家,只有我和妈妈两个人在家。我独自坐在书桌边做作业,妈妈却没有像往常一样早早地睡觉,而是坐在一边看她的书,时不时抬头望我一眼,询问我作业情况。终于做完了作业,我长长地舒了一口气,正在整理书包时却突然发现还有一张数学卷子没做。我心里十分着急,匆匆忙忙地把数学卷子赶做完了,可又担心会做错太多。正着急时,妈妈过来了,了解了情况后,对我说:“我来帮你检查,你先去睡吧!”我没有多想就乖乖地去睡觉了。
(划线句写出妈妈与往常的不同,为后面写“那一刻”作准备。)
躺下后,我却怎么也睡不着。柔和的月光从窗外倾泻进来,妈妈的头发在月光下闪烁着几丝银光,眼角也多了些许皱纹,妈妈坐在书桌前,一边看着我的数学卷子,一边握着笔在草稿纸上演算着,偶尔用铅笔在卷子上圈圈画画。昏暗的台灯下,妈妈的身影显得特别疲惫。她时不时地打着哈欠,却仍在坚持为我检查。我的鼻子一酸,眼眶湿润了。
(这一段,体现了作者的写作功底。短短百来字,景物描写、人物外貌、动作、神态描写,处理得恰到好处。有了这段文字,让我眼眶湿润的“那一刻”, 仿佛画面一般,定格在我的记忆里。)
第二天早上,妈妈显得特别疲惫,但她帮我检查出了好几个错误,我在她的指导下改正了错误,作业还得到了老师的表扬呢!
正是在那一刻,我懂了,我懂得了妈妈其实很关心我的学习,一直在默默关爱着我,我感受到了妈妈对我深厚的母爱,在母爱的浸润下,我不断地成长!
(结尾点题,收束全文。)
教师点评:
首先说一下审题。这个题目看起来是一个命题作文,实际上应该是一个隐性的半命题作文。单就题目“那一刻,我懂了”而言,其实并没有明确的主题。这个题目的关键词是“懂”,但“懂”的范围太大了,所以必须给它加个“宾语”,即“那一刻,我懂了 ”。这就是我们在讲解如何审题时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方法——给标题做加法。当一个标题信息量不够时,就要对标题进行补充,即使是命题作文,也需要做加法。
那么,加上什么?从作者这篇文章看来,加的可以是“母爱”。再扩展一下,是“深深的母爱”。再具体一点,是“那一刻,我懂得了妈妈一直在默默地关爱着我”。作者在最后一段已经说得很明显了。这就是水到渠成。
这篇作文从审题来看,还有一个难点,就是“那一刻”。很多同学会忽视这三个字,觉得这三个字意义不大。其实这篇作文会不会写走题,关键就看这三个字。“懂了什么”好理解,不会写偏。但不少同学可能会把作文写成懂得了“某一种情感或道理”的过程,会把这个过程写得很长、很具体而混然不知已经走题。
本文的作者写得很巧妙。她重点抓住了一个画面,一个场景,即第四段。这个场景当中,有非常丰富的东西,但最终全部聚焦在妈妈的形象上——妈妈对我的爱全部在这里面。从题目来看,要的就是这个效果。而前面的内容,相对于这部分而言,都是预先的铺垫。
有了好的故事,还要做到如何讲好这个好故事。在记叙文写作中,能不能调动各种描写来使得故事更具有画面感,是写作中避免平淡的重要方法。
这篇作文从内容到结构都比较规范,题材来源于生活,并有所加工。感情真挚,主题鲜明。语言表达通顺得体,能运用多种表达方式来写人记事。作为初一学生,在写作上还有不少提升空间。在选材上还可以更独特一些,细节描写还可以更丰富细腻些,语言表达应更具个性化。文如其人,文无定法,决定文章品质的往往是自身的修养。阅读和写作是相辅相成的关系,写作的功夫有时还在写作之外。在练习写作时,不妨多阅读积累。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讲的就是这个道理。
好文章、好故事,尽在“初中生作文在线点评”。欢迎关注!
(酷渔点评,商榷之处,欢迎留言)
公众号合作机构:鲁贤在线教育 (推出小学及初中生作文指导圆梦计划)
对我们的鼓励也就是对孩子的鼓励,欢迎一线教师及家长参与推广。
交流邮箱:ycsghgr@163.com
支持原创
赞赏
人赞赏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