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 一年级语文 二年级语文 三年级语文 四年级语文 五年级语文 六年级语文 七年级语文 八年级语文 九年级语文 高一语文 高二语文 高三语文
数学: 一年级数学 二年级数学 三年级数学 四年级数学 五年级数学 六年级数学 七年级数学 八年级数学 九年级数学 高一数学 高二数学 高三数学
英语: 一年级英语 二年级英语 三年级英语 四年级英语 五年级英语 六年级英语 七年级英语 八年级英语 九年级英语 高一英语 高二英语 高三英语
您所在的位置:主页 > 教育新闻 > 正文

《论语?学而篇第一章第一句》读书记

时间:2016-08-30 来源:未知 作者:admin 点击:

核心提示:《论语·学而篇第一章第一句》读书记 通篇读《论语》,在记忆中是读杨伯峻的《论语译注》,大概有整两遍。读完后的感觉是翻开书似乎什么都明白,合上书之后,它在说什么似乎又没了印象。直到被许先生所讲授的《论语·学而篇第一章》所震慑,自己才对学习《论



《论语·学而篇第一章第一句》读书记

 

通篇读《论语》,在记忆中是读杨伯峻的《论语译注》,大概有整两遍。读完后的感觉是翻开书似乎什么都明白,合上书之后,它在说什么似乎又没了印象。直到被许先生所讲授的《论语·学而篇第一章》所震慑,自己才对学习《论语》、理解《论语》摸着门道。自此以后,使用许先生传授的方法去解《论语》,至今尚未将《论语》通篇学完。读完,或者没有学完,有什么要紧干系呢?重要的是,自己会不断地学下去,在反复地学习与理解中,汲取人生成长的养分。

经典是常读常新的,所以当自己于其中有那么一句两句心开意解的感受之后,就有了此生不辍的志意。这也正是《学而篇》的第一章“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的含义。这是被公认为《论语》中最为经典的一章。自己每每从这一章回味许先生的教导、每每从这一章获取学习的动力、每每从这一章反思人生的方向……所以,我已记不清这是第多少次学习《论语·学而篇第一章》了。

“学习是件痛苦的事!因为,在这个时代,没有亲爹干爹、没有颜值情商,一大堆通向‘成功’的保障都没有……提供唯一一丝翻身希望的就只有还算相对公平的学习考试。若不学习,怎能出人头地,怎能美满幸福。而且那些出身权贵、有颜值、高情商、高智商的人,还比常人更为努力地学习着……学习与考试成为了每个人必经的人生道路。在学习的这条路上,无论是经历风雨见到了彩虹,还是经历风雨之后又来了洪水猛兽,大家几乎一致地认同:学习是件痛苦的事!”

可是,孔子明明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并且他也没有说“学而时习之,先苦后悦乎”啊!为什么我们的感受却是学习是件痛苦的事,即便有快乐也只是学有所成、有所得之后才会快乐。

有人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所讲的是圣人的境界,普通人达不到。圣人是学习就是快乐的,普通人只能通过学习这个痛苦的过程之后,学有所得之后才会快乐。如果坚持认为普通人的学习就是痛苦,痛苦之后才能快乐,圣人的学习直接就是快乐,那《论语》极有自傲之嫌——在第一篇第一章就说“学习是快乐的”只是圣人境界,你们普通人根本不行。这就违反了儒家倡导“人皆可为尧舜”、“圣人必可学而至”的精神。

是否可以考虑,根本就在于我们对“学习”的理解跟孔子所说的“学习”出现了偏差:我们所知的“学习”是痛苦的,而孔子所谓的“学习”是愉悦的,这两者根本就不能划等号。

让我们痛苦不堪的学习是什么呢?是在学校的课堂接受各种知识,不能随心所欲;为了牢记、掌握那些知识,不得不做各种练习题来加以巩固;为了检验那些知识的掌握度,不得不参加各种考试,这些考试还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自己人生的方向。在这样的学习中,说得好听叫“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说得不好听就是“不得已、逼迫、压榨、磨灭……”,所以这样的学习是痛苦不已。只有学习完了、较好地通过考试,能够有更好地去处,这就是学有所得,才会有快乐而言。

孔子所说的“学习”是什么呢?他本人好像并不需要对此有非常详尽的解释,在他之后的人倒越发需要详细解释,也就有很多解释。大体而言,对于孔子“学习”的含义解释,主要有两种,一种是较早期的解释,说“学”是觉悟,主要以东汉许慎至北宋刑昺的观点为代表;第二种是南宋朱熹的观点为代表,认为“学”的含义就是仿效、模仿。就一般人的经验而言,朱熹的观点更容易理解和接受,因为朱熹对《论语》的解释自西元1212年被列为官方权威教科书之后,至今影响中国人足有七百多年。段玉裁在《说文解字注》中通过“教”字的含义,对“学”的觉悟义和仿效义进行了关联贯穿。段玉裁引《礼记·学记》的“学然后知不足,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敎然后知困,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敎学相长也”,说“教”、“学”的含义是相关联的,“知不足”就是“觉悟”,“教”是“上所施、下所效”,所以“学”与“效”也就相关联。

从汉字形义上看,“觉”是由“学(省去‘子’)”的含义与字音,加上“见”的含义,组合而成“觉”的含义与字音。“觉”的本义是由闭目沉睡到睁眼醒来看到实物而感知清晰,引申就是因获得内在经验而发现某种真相。《说文解字》说“觉”的含义是“悟”,从字形上对比而言,“觉”是偏向于知觉器官的感受(见),“悟”是偏向于内心的感受(心),“觉悟”就是指通过获得感受经验而内心获得新的认知。《说文解字》说“效”的含义是“像”,“像”的含义是“似”。所以,“效”就是好像是但又不是的相似,是仿效,是模仿。对比“觉”和“效”可以发现,“觉”偏重于内心新知的获得,至于获得的途径则是通过外在知觉器官的获取;“效”是偏重于外,是外在形象仿效、外在途径上的模仿。所以,单从汉字形义上来判断,“学”解释为“觉”更为恰切。

但是,在汉字的现实使用过程中,人们往往不会全面深入地把握“觉”是从外在感知器官到深入内心的新知获取。一般人直接理解“觉”,它就是内在的、内心的觉悟。至于“觉悟”究竟经历了怎样的一个过程,在一般人对“觉”的直接理解中是被忽略的。之所以这样直接地理解,是由于那种内心的觉悟就像睡着到醒来中间的那个界限(觉)一样难以把握形容,所以大而化之、笼而统之地指出“觉”的特点就是内在内心的觉悟就可以了。

当“觉悟”用来解释“学”的时候,它是一个目标,也是一种结果。可以说,“觉悟”是学习的目标、是学习所追求的结果,是学习最根本的部分。但是,如何达到这个目标?大而化之、笼而统之也就还是“学”,“学”本身包含着目标、方法、过程和结果,所以“学”这个词就不容易被人理解了。一般人所理解的“觉悟”只能算作“学”的目标和结果,那“学”的方法和过程呢?根据《礼记·学记》的“教学相长”、《易·兑命》的“学学半”,发现“教”与“学”的关系,填补“学”的方法和过程,所以“仿效”、“模仿”无疑是在“学”的方法过程这方面最佳的解释。或许朱熹正是发现了这点,加上他的理学思想尤为注重方法次第性,所以他才会说:“(学)以字义言之,则己之未知未能而效夫知之能之之谓也;以事理言之,则凡未至而求至者,皆谓之学。”

再从时间这个维度来看。“学而时习之”,“时”是与“习”联系在一起的,是“时习”,并不是“时学”。如果说“学”是“觉悟”的含义,是不能解释为“时常觉悟”、“无时不刻觉悟”,因为“觉”作为睡着(迷)和清醒(悟)的界限,可以说它没有时间性,若硬要说它有时间性,那也只能是有一刹那极短的时间,绝不存在一个长时间段之内的醒觉动作与状态。所以只能说是“时习”而不能说是“时学”。“学”是觉悟,“习”则是练习、是对觉悟的把握与推进。这种练习把握,就有时效性,它的时间可以是时常、无时不刻,也可以是按时间段(日中时、年中时、生中时)。如果将“学”只是理解为“仿效”的话,未尝不可以是“时常仿效”、“无时不刻仿效”。一次仿效、两次仿效、多次仿效……这种重复性,也是“习”的特点。一次仿效尚且生疏,两次仿效较为熟练,多次仿效必得纯熟,才是“其进自不能已矣”。但是,“习”并不能只解释为虚词的“反复”,朱熹引《说文解字》说“习,鸟数飞也”,这说明“习”不仅仅有“反复”的含义,还有一定的实词“行为”含义。习,是反复地做、反复地模仿、反复地练习。所以,朱熹将“学”解释为“仿效”的时候,实际上是与“时习”合起来理解的,是绝不可分离着看的。所以朱熹解“时习”,一定是“无时不刻地时常仿效练习”,而不能够是“按时仿效练习”。

“学习”的含义,可以说是觉悟的获得与践行不辍,也可说是时常对圣人言行的仿效。进一步,具体来追究一下究竟是学习什么?孔子只说“学而时习之”,如果“之”这个字有所指代的话,它所指代的,刑昺说是“经业”,即是六经六艺之事;朱熹说是“学而至乎圣人之事”,具体而言就是“明善而复其初”,并且引孟子的观点说“只在求放心”;阮元说是德行与六艺;毛奇龄说分为学道与学术,学道即是大学之道,学术则是六经六艺……也有人认为,“之”字并没有任何指代,它只是一个表示语气的虚词而已,“学习”本身足可悦怿。如果将“学习”理解为觉悟的获得与践行不辍,这样自是学习本身即足可悦怿;如果将“学习”理解为时常仿效,那就必得有一个对象。朱熹说,“(学习)故不是诗书礼乐,然无诗书礼乐亦不得。圣人之学与俗学不同,亦只争这些子。圣贤教人读书,只要知所以为学之道。俗学读书,便只是读书,更不理会为学之道是如何。”综合地看,学习若有所指,它所指的就是通过儒家所教授的六经六艺等具体内容,而掌握这些内容的核心之理,理也可以说是道、可以说是善、可以说是德行等等。这也就是说明学习的内容与实质必须统合起来,六经六艺只是内容,六经六艺所承载的道、德行等圣人之事才是实质,离了内容无从获得实质,只求内容忽略实质更不对。

最后,学习的快乐,这种快乐这里称为“悦”。悦是一种内在的、心中的喜悦。程子比喻为“浃洽于中”,即内在透发的一种喜悦,这种喜悦不是喜形于色的那种状态。朱熹注解为“喜意”,是内在的一种“正能量”、“正面情绪”的状态,是一种心开意解的欢畅。

这种“悦”感受,其实在我们所谓痛苦的学习过程中,有时也能够感受到。当感受到它的时候,往往我们不觉得当时的学习有多痛苦,反而能够更促进自己学习兴趣的提高,或者觉得学习、做作业、考试等等的是享受。但,往往这种悦怿持续时间并不长,以致于自己对学习的总体感受是痛苦。实际上,仔细挖掘一下,痛苦的感受往往来自反复的枯燥和疲惫(习),愉悦的感受往往来自新知识的获得(学)。按逻辑,知识的获取难度要远远小于获取之后的掌握(道理知道、但就是做不到),所以“习”的成分要远远多于“学”,所以痛苦的感受要远远大于愉悦的感受。当然,这段推论是建立在现代教育的学习知识文化之上,如果学习的是善、德性等等圣人之事,而这些本身就是学者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这就不会出现反复仿效、反复践行的枯燥和疲惫了。所以,必定是“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一定是自己真心信奉认可的经典,然后才是经典是常读常新的,也许正是觉悟到这点新,才会反反复复地常读,而且不是痛苦的感受,是浃洽于中的悦怿!



 


标签:


相关内容

2017年河北省普通高校对口专业考试安排确定
2017年河北省普通高校对口专业考试安排确定

对口招生考试分文化考试和专业考试两部分,满分750分。文化考试科目为语文、数学、英语,满分均为120分,与高考同期进行。 对口专业考试分专业理论和专业技能考试,除学前教育类外,其他9个专业类的专业理论满分240分,专业技能满分150分,专业理论考试与专业……


浙江省高校招生志愿填报系统网站
浙江省高校招生志愿填报系统网站

http://pgzy.zjzs.net:8001/ 特别提醒: 推荐使用Google Chrome、Mozilla Firefox、IE8.0及以上版本浏览器,并保持浏览器默认设置。系统暂不支持使用手机及平板电脑,如使用手机及平板电脑进行志愿填报, 可能会出现填报错误或填报不成功。 考生登录系统后有60……


测试
测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