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堂的孩子 ——《小鞋子》影评
时间:2016-09-01 来源:未知 作者:admin 点击:次
核心提示:近两年,从《分手大师》到《心花路放》,从《煎饼侠》到《夏洛特烦恼》,延续之前《泰囧》所开创的浅俗式喜剧路线和“糗文化”方向,这几部电影也都无一例外地获得了较高票房。它们的成功固然不可忽视,但我认为这类影片在让观众发笑之余,并没有留下太多让人
近两年,从《分手大师》到《心花路放》,从《煎饼侠》到《夏洛特烦恼》,延续之前《泰囧》所开创的浅俗式喜剧路线和“糗文化”方向,这几部电影也都无一例外地获得了较高票房。它们的成功固然不可忽视,但我认为这类影片在让观众发笑之余,并没有留下太多让人值得思考的东西。正如王一川教授所说:“当他们(观众们)一旦直觉到这种笑缺乏精神厚度,或者自己笑过后却无法从中获取多少精神启迪时,就会感到这种笑十分廉价,从而也就会让这种笑迅速中止或遏制。”现在的商业片多多少少都属于这类“嘻剧”模式,观众们走进电影院,笑过一场,然后走出电影院也就罢了,爆米花经济也因此得名。因此,就想到了很早之前看过的这部伊朗电影《小鞋子》。一部简简单单却饱含感情的片子,时隔数年,依旧不失其魅力,依旧能打动人心。影片一开场就出现了这样一幅场景:9岁的男孩阿里从补鞋店为妹妹取回刚刚补好的小鞋子,却在回家的路上,不慎将其丢失。这双小鞋子是妹妹萨拉唯一的鞋,因此哥哥拼尽全力想要找回它们,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通过阿里的视角看到了伊朗底层人民的生活。此时的小鞋子也不再是简单的日常生活用品,而是摇身一变,成为了伊朗贫民物质生活缺乏的表现和社会区分的标志——生活在底层社会的人,连一双普普通通的鞋也难以承担。为了不让父母发现和为难,阿里决定把自己的破球鞋借给妹妹,和妹妹共用一双鞋上学。此时影片中经典的一幕就出现了:哥哥在巷口着急地等待着妹妹回来换鞋,然后再飞奔去学校。于是,这双破球鞋也摇身一变,成了兄妹两人无可奈何的忍耐和坚忍不拔的承担精神的象征。值得我们注意的是,导演处处都不放过对鞋子的特写:商店里摆放着漂亮的鞋,妹妹学校里同学脚上穿着好看的鞋,甚至是电视机里也放着球鞋的广告……通过渲染和对比将“鞋子”符号化,它们由此化身为贫富分化的符号,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不匹配的符号。不仅如此,在影片后半部分出现的跑步比赛,作为季军奖品的跑鞋也同样包含着深刻的符号意义。它是阿里和妹妹人生中出现的一点希望,是对即将可能出现的美好生活的坚定信念。同时,作为符号的鞋子,也引起了我们观影者的无限想象:漫漫人生中,我们不都在不同的境况下丢失过不同的“鞋子”吗?我们像阿里这样渴望过、奋力追寻过吗?而现在的我们执着的还是当初那双鞋子吗?亦或是像阿里的体育老师和众人一样,追求的是那个第一?最后影片的结尾,父亲车座上若隐若现的两双鞋,再次突显出其符号性来。这是导演留给观众的希望,是对伊朗文化的希望,更是对人性的关怀。真善美,始终是人类追求的终极目标。而对于《小鞋子》这部影片而言,我想,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恐怕要数它的背景音乐了。不同于普通影片将音乐贯穿于始终,导演对音乐的运用相当谨慎。第一次背景音乐出现在阿里刚丢了妹妹鞋子,他们在本子上偷偷交换办法的时候。镜头拍到妹妹纠结的、迟疑的、摁紧铅笔的手,这时音乐响起,于悠扬之中伴随着淡淡的哀伤。暗示着鞋子对于兄妹俩的重要性。第二次背景音乐出现于一个令人印象非常深刻的场景——兄妹俩在院子里洗鞋,阳光下他们欢乐地吹起了肥皂泡嬉戏。此时镜头的切换陡然加快,轻快明亮的音乐营造出一种温馨美好的气氛,让观众们突然意识到他们身上孩童天真无邪的本性,也传达着穷人也可拥有简简单单快乐的主题。同样以愉悦音乐为背景的场景,在爸爸带着阿里到富人区做园丁,阿里和富人家的小男孩儿一起玩耍时出现。伴随着唯美的背景音乐,画面柔和地过渡,突出这段时光的美好,但也让观众有一种暗藏危机的感觉——生活绝不会一帆风顺,刚能看到鞋子希望的阿里,在和父亲一起被摔下自行车之后,再一次陷入绝望。这一安排尽管略显刻意,但也有一种吊诡的意味。长跑接近尾声,疲惫不堪的阿里向终点冲刺的那一段路,慢镜头与快镜头交织,背景只余重重的喘气声,突然一阵弦乐悠悠响起,此时不再是顺着影片情绪,而是和影片中激烈紧张的状况形成鲜明对比,给以观众更大的冲击。比赛结束回到家的阿里,脱下早已破烂的鞋,褪下袜子,把起泡的脚丫子伸进波光粼粼的池塘里,鱼儿在水池底优雅地闻讯而来,亲吻阿里受伤的脚,似是一种情绪的安抚,音乐再次响起,悠扬舒缓的音乐在这日光之下,把一切都渲染的格外美好,导演在最后选择了用自然来抚慰人心。其他的一些细节处也可以感受到导演在塑造“活”的形象的良苦用心。诸如兄妹俩换鞋时,妹妹跑回家打的是暗光,而哥哥翘首以待用的是亮光,反差之下,突出了哥哥对鞋子的期待,而鞋子的重要性也就不言而喻了。又比如镜头多数为远景鸟瞰,但在妹妹追逐着水沟中漂流的鞋时,镜头一直特写给在奔跑的脚和鞋上,同样是强调了鞋的重要性。最后阿里准备发力镜头的处理也格外微妙,妹妹曾经为了换鞋飞奔的场景、声音回环往复和现实比赛场景交织在一起,前五名之间“超与被超”时的慢镜头处理,都无一不把人引入一种紧张激烈的比赛氛围中。另外,“小鞋子”还是独一无二不可复制的。它的特别之处在于它是“小朋友”萨拉的鞋子。妹妹萨拉丢失了心爱的小鞋子,穿着哥哥的破球鞋局促不安地过了一上午,原本因为自己不合脚的脏鞋而自卑,但在体育课时听到老师穿球鞋的要求而又瞬间咧嘴笑了起来。这就是孩子的本性,“小鞋子”的形象也只会存在于孩子纯洁无功利的世界里。试想,若是这些无奈发生在成人身上,会怎么样呢?辛酸?绝望?而在面对生活加诸于自身的无奈,成人会用他们遍阅世事的眼睛来看待,从而进行很多相关的附加,从而使这个无奈变得更加沉重和不可逆转。而孩子们呢?尽管过早的承受了刻薄的生活带来的无奈,但他们如水晶般晶莹剔透的本心使得他们小小的身躯里透出尊严,纯洁的眼神里闪烁着希望。当妹妹发现自己心爱的小鞋子穿在另一个女孩的脚上,准备和哥哥一起去讨要的时,却因为发现那个女孩的父亲是盲人而选择放弃。“小鞋子”终究成不了,也不可能成为“大鞋子”,因为它只存在于单纯的儿童世界里。没有花里胡哨的背景,没有绚丽夺目的衣衫,没有繁复杂乱的音乐,只有主人公阿里、他的妹妹以及那双小鞋子,但是却在影片最后深深印刻在我们的脑海里。也许,只有孩子般的天真烂漫,不谙世事,才能使一双小鞋子变得格外有魅力,也许,也只有那样的赤子之心,才足以让在成人世界中浑浊了的我们,感受到久违的温情。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