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 一年级语文 二年级语文 三年级语文 四年级语文 五年级语文 六年级语文 七年级语文 八年级语文 九年级语文 高一语文 高二语文 高三语文
数学: 一年级数学 二年级数学 三年级数学 四年级数学 五年级数学 六年级数学 七年级数学 八年级数学 九年级数学 高一数学 高二数学 高三数学
英语: 一年级英语 二年级英语 三年级英语 四年级英语 五年级英语 六年级英语 七年级英语 八年级英语 九年级英语 高一英语 高二英语 高三英语
您所在的位置:主页 > 教育新闻 > 正文

初中物理实验探究教学策略

时间:2016-09-08 来源:未知 作者:admin 点击:

核心提示:初中物理要在“做中学”,实验探究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地位会越来越高,占中考的比例也会越来越高,今年50%,明年还要涨,高到什么时候就不再高了,直到全市公立校的初中物理课都在实验室上为止。 因为经济方式在转变,所以咱们的教学方式也得转变,经济领域


初中物理要在“做中学”,实验探究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地位会越来越高,占中考的比例也会越来越高,今年50%,明年还要涨,高到什么时候就不再高了,直到全市公立校的初中物理课都在实验室上为止。

因为经济方式在转变,所以咱们的教学方式也得转变,经济领域提出一个“供给侧改革”,咱们也属于供给侧,你是给家长给学生提供服务的,就这个咱们的改,改什么呢,就是人家需求的。供给侧要点是什么,就是要生产人民群众需要的产品,减产停产不需要的产品。用这个衡量教育,也存在这样的问题,学生和家长不需要的我们使劲供给,需要的咱们就是不生产,整个社会都这样,产能过剩,教育领域也存在严重的产能过剩。所以现在国家提出的战略第一是去产能,第二是去杠杆,第三是去库存。教育肯定得去产能,一去产能,学生的负担就变轻了,咱实际上是供给太多,学生受不了,吃不了,产能过剩。要解决产能过剩,就得转换增长方式,原来提供的东西人家不需要,咱就得少提供,多提供点大家需要的。具体到咱们这个学科,就是教学方式的转变,进一步加强实验探究在整个教学过程的地位和作用。

为了支持这种改革,从15年开始,中考就加大了这方面的力度,后面的中考改革也会一直沿着这个方向走。今年提高到50%左右了,明年还会继续提高,为什么这么做,什么时候走到学校一看,上物理课都在做实验了,平时课都这么做了,咱们的实验增加就停止了。

如果上学校一看,还在做题讲题,不做实验,说明实验的权重还不够,考得还不够,因为还是不愿意做实验。请大家仔细体会这个转向,考实验是手段,目的是希望学生有更多的机会经历实验探究的过程。这也是整个改革的大的背景。为什么实验探究要提高到这么高的地位,主要目的是为了转向,中考定位也发生了变化,从15年市领导给中考定位,原来的中考或多或少都是为高一级学校选拔服务,尤其是为一流的示范高中选拔新生,谁上由分数决定,从15年开始,不仅由分数决定,还有政府分配名额,拿出50%的名额来分配,所以很多学习不好的可能进了人大附,学习好的进不去。所以中考定位变了,不再为选拔服务,而是为教学改革服务,教学改革创造什么就改什么。所以从15年中考改革就紧贴教学改革的方向。

这也给我们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最重要的问题还是实验探究的问题,因为这是物理教学中最核心的东西。实验探究怎么搞,从2001年新课标颁布后就开始了科学探究,这之前包括你我都没学过实验探究,工作后也没弄过,从01年开始搞,至今已经搞了15年了,困难当然很多了,没有器材,没有实验室,课时也有困难,老师也困惑,科学探究咱们组织也有一系列问题,这些问题都得在实践中一步一步解决。01年预计大概需要二十年能搞明白,现在过去十五年了,也基本快搞明白了。今天就科学探究中遇到的几个突出问题和大家交流一下。

一是提出问题,从15年第一次考,原来没考,因为不好考,你得能判断对错,学生答了,咱们就得有明确的标准判断他答的是对还是错。提出问题还能是错了吗?一直不敢回答,所以一直考不了,什么时候敢回答,有判断的标准了,就能考了。去年第一次考,能否提出一个可以探究的科学问题,判断的指标也有,为了让学生适应,先以阅读的形式,提供一篇阅读的短文,读完后再答题,那道题得分率不低,说明学生学习能力还是挺强的,十分钟把可以探究的科学问题基本搞明白了,10万学生约有7万搞明白了,效率很高。但在教学中还是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到底能不能探究,指标怎么判断等,还有一系列问题,还有怎么培养提出问题的能力,这都是问题。在实践中,我们总结了一些误区

(1)忽视提出问题的培养,不给学生提出问题的机会,害怕学生提问题,怕打乱教学进度,回答了课上不完,不回答又对不住学生,所以实际教学中往往不给学生提出问题的机会。

(2)忽视疑问和提出科学问题的区别,学生提出各种各样的疑问,是不是科学问题。

(3)把教学中的结论变成一个问题作为科学探究,这是最普遍的,一看结论是什么,把结论加个问号,就成了科学问题。比如讲串联电路中电流关系时,问题是“串联电路中电流处处相等吗?”,讲完电磁问“电能生磁,磁能生电吗?”,讲光的反射时“光的反射遵循什么规律呢?”,经常提出这样的问题,好处是容易提,缺点是提和没提差不多,没有帮助。

提出问题就相当于力学中的确定研究对象,如果研究对象没确定,还想解题,其实也能解,只是无意识地已经确定研究对象了,不确定研究对象就找不到方向,就不知道从哪个方向思考,同样不提出问题就不知道从哪个方向思考。爱因斯坦曾说“提出问题往往比解决问题更重要”,我原来也不认同这个观点,总认为解决问题更重要,提出问题很容易呀谁都可以提。但现在我认同他的观点,觉得爱因斯坦说的提出问题就是指可以探究的科学问题。随便提个问题很容易,但提出一个可以探究的科学问题就不容易,因为相当于把研究对象明确了,在未知领域里,提出可以探究的科学问题是非常困难的。

   (4)提出问题含糊不清,不能明确地指向是或者否的答案,比如凸透镜成的像是放大的还是缩小的?这样的问题含糊不清。咱们说的科学问题必须能明确地回答对还是错,凡是不能明确回答对还是错的问题是不能进行探究的。科学问题有几个很重要的指标,可以从正反两个方面描述,正的方面描述什么样的是,反的方面描述什么样的不是,什么样的是呢?涉及客观世界中的物体,能够通过搜集数据(证据)明确回答对或者错的这样的问题,就叫科学问题。所有的科学问题都有明确的答案,对还是错,二者必居其一,不存在第三种情况。凡是不能明确判断对和错的问题都不是科学问题。因为科学要求符合逻辑,逻辑上对对和错就进行了二分,要么对,要么错,而且逻辑上的对是指全对,如果有一个错也不行。所以像个人爱好、道德判断、价值选择、宗教信仰等都不是科学问题,比如你喜欢吃面条还是吃米饭,你喜欢哪个品牌的衣服,虽然可以通过数据统计得出结论但仍然无法回答好还是不好,不能二分法,分不了,这样的问题就不是科学问题。因为只有划清界限,研究问题才能深入,不能用少数服从多数来决定。道德也有对和错,但是相对的,对中有错,错中有对,看从哪个角度说。所以区分科学和非科学问题,一是看是否客观,二是看能否回答对和错,不存在第三种情况。

所以在教学中首先鼓励学生提问题,什么问题都行,把问题列出来再判断哪些是科学问题,是科学问题就研究,判断是否是科学问题之后,接下来就要判断哪些可以探究,哪些不可以探究,不能探究的就要转化,学会转化最重要。先提出一个科学问题,再转化为可以探究的科学问题。转化的办法,先要有个目标,把可以探究的科学问题的关键指标找出来,找出关键指标,照这个方向就能探究。

可以探究的科学问题的关键指标是什么,就是一个问题至少要包含两个指标,因变量和自变量。所以要提出可以探究的科学问题,先要找两个变量,因变量和自变量,然后问这两者之间有没有关系,第二个指标是因变量和自变量都是可以观察或者可以测量的,如果不能观察或测量,还得再转化,转化为能够观察能够测量的。还要解决一个问题,表达的标准形式,像数学研究和逻辑研究都有一个特点,就是要形式化,找一个标准形式,比如什么叫一元一次方程,怎么判断,不是用定义,而是用标准形式去判断,ax+b=0,有了标准形式,判断就会非常方便。咱们也有标准形式,a与b有关吗?这就是一个最简单的可以探究的科学问题。学生掌握了这个,判断就容易了,会了这个最简单最基本的,再往上加,比如a影响b吗?a是b的影响因素吗?b随着a的改变而改变吗?这些都是。还可以再进一步,a越大b越大吗?b跟a成正比吗?这些都是在原有基础上的深化。但首先要学会提一个最简单的科学问题,就是“a与b有关吗?”,一旦提出这样的问题,后面的科学探究就变得比较简单了,实验设计就简单了,有因变量了,有自变量了,能观察能测量了,事就比较好做了。

比如“平面镜成像有什么特点?”这怎么探究,根本没有方向,不知道干什么,实际上对一个未知领域搞科学探究的时候,提完一个问题,接下来要干什么?不是猜想不是设计实验,是要钱买东西,买什么东西,测量因变量和自变量的东西,控制变量的东西,只有提出明确的问题,才能知道买啥东西。用什么仪器测,首先得想到用什么仪器,没有仪器搞不了,需要什么仪器得把需要研究什么量定下来。所以真正搞科学研究就得这么干,首先明确研究对象,想干什么事,不仅想还得做。有了因变量、自变量、可观察、可测量,有了标准形式,转化就有了明确的目标和路径。这样路径就很清晰了,首先找两个变量,问这两个量是否有关,为什么要找这两个变量,就是想要研究谁,你想研究谁就找谁。这里有个转化的问题,把“为什么”的问题转化为“是什么”的问题。学生在学物理的时候经常会提出这样的问题“为什么”,“为什么”的问题可以转化为“是什么”的问题,转化为多个“是什么”的问题来解决,一个“为什么”需要一系列的“是什么”,“是什么”的标准格式就是“a是b的影响因素吗?”。

解决“为什么”的问题,先把相关影响因素找到,然后问其中的一个因素是另一个因素的影响因素吗。比如为什么衣服晾在通风向阳处干的快?这里面结果变量就是干的快,所以先找因变量,就是结果变量,你想研究什么,什么因素影响结果变量,或什么因素是影响结果变量的变量(是什么)。从一句话里找影响因素,是通风还是向阳,当然还需要将这些因素尽可能概念化,就是用科学术语或者物理概念来表达,要有一个转换,为什么要转换呢,目的就是为了可观察可测量。因为一旦转化为物理概念,就可以观察可以测量了。如果是日常概念就没有工具去测量,所以真正的难点是定性的实验探究,越是定性的探究越难,越是定量的越容易,因为概念是什么含义,物理量用什么工具测量,科学家早就做好了,但对于一个定性的实验探究来说,这些都没做,所以难。通过一些实例你可以体会到真正难的是定性的实验探究,看上去挺简单,其实很难。所以第一个工作是把日常用语变成科学俗语或者物理概念,尽可能向这个方向转化,实在转化不了也没办法,就是没有对应的概念你怎么办。干的快转化为水蒸发的快,通风转化为空气流动的快慢,向阳转化为水的温度。

第二步,尝试将影响水蒸发快慢的因素分开,就单一因素提出是什么的问题,就是我们的研究是单一因素的研究,控制变量的另一个名称就是单一变量,一个因素提一个问题,好几个因素就提好几个问题,就像受力分析,一个一个解决,隔离隔离再隔离,一直隔离到最简单。科学问题每一次就针对单一因素提问题,就好探究了,这样就能找到一个非常明确的程序,就按照这个程序做就行了。程序一旦标准化,解决起来就很顺利。当然也有不好的地方,比较刻板,但好处是效率却大大提高了。

第三步,在是什么的问题上可以进一步就具体的关系提出问题,比如“温度越高,衣服里的水蒸发的越快吗?”,甚至可以提“成正比吗?”。

关于提出问题,关于光的反射,提出问题有这么一个过程,大家可以思考,怎么探究光的反射定律,这是一个课题,课题和提出问题不一样,比如嫦娥奔月是一个课题,作为首席科学家,你得把它分解成一系列的子任务,子任务还得分解,直到分解成一个个可以探究的科学问题,这样就可以去研究了。光的反射定律设计到很多问题,这个过程从提出到找到经历了上千年的时间,一旦提出研究反射角和入射角的关系,那就太容易了,但你怎么能想到提这个问题呢,想不到,所以人家想了千百年才想出来。这节课基本上把人类思维过程的关键点表现出来了,虽然不是太完全,可以试一试。如果光的反射这节课能花一节课时间提出问题,落到反射角和入射角这个问题上,就很值得。大致历程是先创立一个情景(本来投影在天花板上的图像通过平面镜投影到竖直墙壁上),让学生们感觉到平面镜是可以改变光的传播方向的,因为咱们在讲光的传播时说了在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在非均匀介质中就不沿直线了,那如果遇到障碍物呢,就会发生反射,反射的另一个含义就是传播方向改变,这个情景或案例就是让学生体会到不从反射角度说,从哪个角度说呢,从光的传播方向改变的角度说,这样才引向深层探究,实际上就是想研究方向是怎么变的,方向的改变跟谁有关系,谁能影响到方向的改变,我们关心的是这个问题,所以这个情景很重要,相当于转了一个弯,本来是探究光的反射定律,大家老想着反射,实际上是传播方向的问题,然后再举出几个平面镜改变光的反射的实例,让学生加深对方向的印象,第三再提出一个具体的任务,怎么把斜着的太阳光竖直射到井底,要想射进去,实际上你得预测反射光线的传播方向,如果不能预测,就老调整不好,预测实际上是探究的方向就比较明确了,能够预测一般是你知道影响传播方向的因素了,如果不知道影响因素,你就预测不了,这就向咱们说的研究方向进了一步。所以课题就变了,变成平面镜怎么改变光的传播方向,这只能算课题,还不是一个可以探究的科学问题,怎么变成可探究的科学问题呢,咱们得想因变量和自变量,他们有关吗,更进一步,如果有关,什么关系,下面几句话很关键,也是提出问题的关键点

一要描述,为啥提不出来,因为描述不出来,你想把光的问题简化了,引入一个什么概念,光线的概念,没有光线这个概念就无法描述光。所以先解决第一个问题,怎么描述,有了光线的概念,平面镜改变光的方向就可以用图画出来,原来沿着光的方向走,结果遇到平面镜,往这个方向走了,问题就可以表述为“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有关吗”,换句话“反射光线的传播方向随着入射光线传播方向的改变而改变吗”,这就是一个科学问题,但是能不能探究呢,还得看因变量和自变量能不能测量,反射光线的传播方向跟入射光线的传播方向怎么测量,如果能测量就是可以探究的科学问题,怎么测量呢,这其实是人类认识中的重大突破,当时怎么知道的,怎么去量方向的,实际例子就是航海(怎么确定航向),学生肯定遇到障碍。下面怎么解决如何测量,怎么确定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变化的依据,比如航向,陆地上有参照物,在海里没有,就用指南针,有了指南针就定了一个标准,所有的测量都得有一个标准,没有标准测不了,长度有标,方向也得有标,就像指南针可以定南北,法线就像是指南针,就是一个标,一旦定了这个标,入射光的传播方向和反射光的传播方向就是参照这个标来说的,参照法线如何描述方向,在数学上专门有个描述方法叫三角,三角就来解决这个问题的,用标(法线)和航向的夹角来唯一确定你的航向,这个角度定了,航向就定了。所以就可以通过测量这个角来确定你(光)的方向,问题就转化为测量角,测量角就相当于测量传播方向,比如北偏东30度,所以光的反射探究什么,探究角,反射光和法线夹角与入射光和法线夹角有什么关系,反射角怎么随入射角变化而变化,还有一个前提条件,在什么时候,这个角(反射角)唯一确定这个方向(传播方向),必须在一个平面内,所以得先研究三条线是否在一个平面内,如果不在一个平面就不行,入射光线和发线已经可以确定一个平面了,那么再研究反射光线是否在同一平面。咱们咋证明的,用一个可折叠的平面,用激光射在一个面上,看反射光是否在同一面上,再将一个面往后折,看是否还在。这么研究有什么问题,稍微搬一点点(不在一个平面)也能看到反射光,马上问题来了,在一个平面能看到,不在一个平面也能看到,那是否在一个平面呢。说明证据不支持,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聪明的厂家想了个办法,往前搬..这就是中国人,顺义一个教研员看了感慨“我觉得自己挺傻的没想到有人比我还傻”。


我们现在的探究包括教材上的探究都有问题,我们得带着审视的眼光重现去看,从问题的提出到实验设计到器材都有问题,咱们今年准备重新修订北京市物理实验器材的标准,欢迎各位老师提意见建议。咱们的思维方式和科学的思维方式格格不入,科学的思维是啥,你有关联就得有证据支持,所有的观点都得来源于证据。证据不支持,观点就得放弃,咱们就不习惯这点,证据支持也不承认,不支持咱也认可,不管证据。你就会发现咱们看科学问题就会觉得别扭,为啥,,跟咱们的想法不一样,科学的东西不讲人情,也不能少数服从多数,也不能投票,这些都不成,讲的就是证据,如果证据不支持就得忍痛割爱,就得放弃。

关于控制变量,先得把三个变量的关系说清楚,因为现在很多老师对这三个变量到底是什么关系搞不清,所以在识别变量时很多老师习惯于先找控制变量,有的老师先找自变量,其实正确的方法是先找因变量(结果变量),先找它,这是目的,因为自变量和控制变量都是影响因变量的变量,只要找不到因变量就找不到控制变量,控制变量怎么找到,在所有影响因变量的变量中去掉自变量,就是出除了自变量外所有影响因变量的变量都是控制变量,所以找控制变量不好找,一般很容易找漏,为什么容易找漏,因为你没有按照这个思路(思维框架),所以科学探究整个就是程序流程图,一个个流程,都有内在逻辑性。七个环节是流程图,三个变量也有内在逻辑。所以先找因变量,然后把所有影响因变量的变量列出来,把我们主动掏空的变量定为自变量,剩余的就是控制变量。所以自变量和控制变量是并列关系,都属于影响因变量的变量,自变量和控制变量的性质是一样的。

对于这三类变量就要解决这四个问题,四个问题解决了,实验设计就完成了,这就是标准化的程序思维。科学探究完全可以标准化,变成一种思维模式,这样想问题就比较快,问题就归结到怎么测量,怎么控制,所以测量依然很重要,在实验设计科学探究中一遍有两个难点,一是控制变量怎么控制,二是怎么测量,尤其是定性的变量更难测量。

下面说说控制变量怎么找,我出一个思考题,有一节课叫声音的产生和传播,你要重现审视一下这节课,产生是一个,传播是一个,先说传播,咱们原来怎么提问题的,声音是怎么传播的?现在我们载来审视一下这个问题,按照现在的标准就不是一个可以探究的科学问题,找不出两变量,研究方向不明确,咱们先想想声音的传播说了几个事,再想问题怎么提,可以不止一个问题,一共说了四个事,空气可以传声,液体可以传声,固体可以传声,真空不能传声,这四个问题应该是怎么提?结论已经知道了,问题是什么?

………老师们在思考中…….

第一个问题:提出一个可以探究的科学问题。第二个问题:每一个问题都要找出因变量、自变量、控制变量。三是重新设计实验,重新审视,比如证明固体传声可以是敲桌子、土电话、听铁轨,你把这三种重新审视一下,看存在什么问题。比如敲桌子,我在这敲,前面的老师堵上耳朵,听见了吗,两耳朵都听见了,这就是问题,堵上也听见了,你希望什么,爬桌子上听见了,不爬桌子上听不见。问题出在哪,到底谁是控制变量,谁是自变量,05年给了参考答案,一是放瓶子里密封起来,另一个方法是在桌子的一端在纸上用铅笔均匀画一,为什么这么做,为什么不写字,就是要声音小一点,声音大了造不成对比的效果,不能保证空气中听不到,这是不是控制变量。土电话声音大了也不成,说话也不行,最好用秒针的声音,控制变量至少能列五六个,有些是无意识的控制了,有些又漏了,一是声源(声音的大小、频率)、距离远近、耳朵不能聋(接收装置),说到这,问题能提出来了吗?

“能否听见声音和传播介质有关吗”,进一步研究到底是什么因素影响,用的方法是对比,凡是用眼睛看用耳朵听的实验只能做对比实验,一个有,一个无,对比实验的特点就是一次出结果,一次没结果,这不就形成对比了。耳朵和眼睛只能分辨两个,三个就不容易了。比如在探究摩擦力影响因素,说摩擦力是否与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粗糙程度也有问题,如果两种粗糙程度不同的材料如何判断,两个都是平的或不平的,如何判断,表格怎么填,表头是粗糙程度,后面怎么填,一种填毛巾、棉布、木板,行不行,不行,因为和表头不一致;还有一种光滑、粗糙、更粗糙,两个都凹凸不平你怎么看那个更粗糙,怎么判断,没法回答。越定性的问题越难,怎么测量,至少怎么描述,没法描述没法测量就没法研究,除非你已经知道结论,这也是一个思考题。

时间关系就讲这么多,给大家一个启发,更多需要大家去思考。





标签:


相关内容

2017年河北省普通高校对口专业考试安排确定
2017年河北省普通高校对口专业考试安排确定

对口招生考试分文化考试和专业考试两部分,满分750分。文化考试科目为语文、数学、英语,满分均为120分,与高考同期进行。 对口专业考试分专业理论和专业技能考试,除学前教育类外,其他9个专业类的专业理论满分240分,专业技能满分150分,专业理论考试与专业……


浙江省高校招生志愿填报系统网站
浙江省高校招生志愿填报系统网站

http://pgzy.zjzs.net:8001/ 特别提醒: 推荐使用Google Chrome、Mozilla Firefox、IE8.0及以上版本浏览器,并保持浏览器默认设置。系统暂不支持使用手机及平板电脑,如使用手机及平板电脑进行志愿填报, 可能会出现填报错误或填报不成功。 考生登录系统后有60……


测试
测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