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爸爸的爱》五年级教学反思
时间:2016-09-09 来源:未知 作者:admin 点击:次
核心提示:“同学们,你的爸爸爱你吗?能不能和大家分享一下爸爸爱你的故事呢?”教室里一片沉默,我热切地投注出期待的目光,但,没有孩子迎接我的目光,他们把头埋得低低的,或者假装在本子上写着什么。 就在几分钟前,他们还沉浸在对一个故事的感动中----《父爱的温
“同学们,你的爸爸爱你吗?能不能和大家分享一下爸爸爱你的故事呢?”教室里一片沉默,我热切地投注出期待的目光,但,没有孩子迎接我的目光,他们把头埋得低低的,或者假装在本子上写着什么。
就在几分钟前,他们还沉浸在对一个故事的感动中----《父爱的温度》。听完这个故事后,我让孩子们聊聊感受,他们谈得也很好,体会非常到位,有的说文中爸爸做的事情,自己的爸爸也做过,冬天到了,怕自己受凉,总是抢在前面洗澡,这样等自己再去洗澡时,浴室的温度就没有那么低了。我趁机提出问题:我们的爸爸是怎样为我们付出爱的?举个例子说说。当然,我给了一个附加条件,不得说“送伞”“送衣”“夜送医院”这样的老三篇。于是,出现了开头的那一幕。
我耐心地等候,终于有一个女生发言:“每次吃水煮鱼的时候,爸爸都会说自己喜欢吃里面的配菜和肥肉,把鱼让给我吃。直到有一次我看到他到卫生间把肥肉吐出来,才明白爸爸的良苦用心。”“不错,你对爸爸平日的一举一动观察得很仔细。”接着,又一个孩子站起来说了一个差不多的内容。
在课堂上经常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前面的孩子说什么,后面的孩子就会跟着,完全照搬。以前在课上,我们经常精讲范文,分析作者的写作手法和文章主旨。后来发现范文一出来,孩子就纷纷模仿,我不得不慎重使用范文。所以,我在课堂上明确规定:别人说过的,就不能再重复了,更苛刻点,同类型的,都不可以再说。而且不可以去模仿范文写作。“逼着”孩子去想,去挖掘,否则怎么叫思考的课堂。
面对这一片死寂般的课堂,我告诉孩子们,繁体字的“爱”,里面有个心,我对孩子们说,这个“愛”,是需要用心付出和感受的。平日里,父母为我们洗衣做饭,嘘寒问暖,是永不罢工的厨师、保姆,无比准时的司机、闹钟,超级主动的削水果机、喝水提醒器……父母付出了时间、金钱、青春甚至自己的健康,可是,我们的孩子却把这些看做父母的理所应当,毫无知觉地照单全收。没有“爱”的捕捉,怎谈感恩和回报?
文论家刘勰说“情以物迁,辞以情发”,叶圣陶也说“心有所思,情有所感,而后有所撰作”。“文章不是无情物”,写作,就是抒发内心感受,真情才能动人。没有敏锐的感触,内心是一片情感的荒漠,怎能写出打动人心的作品?
把这些统统分享给了孩子们,他们若有所思,我看到,在一双双眼睛里,有泪光在闪烁……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