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石拱桥》的教学内容确定与反思
时间:2016-09-14 来源:未知 作者:admin 点击:次
核心提示:◆ ◆◆编者按语 董水龙,网名董隆隆,浙江绍兴鲁迅外国语学校的一位中学语文老师,以犀利的言辞和独到的见解著称。今天,他要对传统经典说明文《中国石拱桥》“开炮”,他又将为我们带来怎样值得思考的“隆隆之声”呢? 阅 读 成 长 ◆ ◆ ◆ 批判性阅读尝
◆
◆ ◆ 编者按语 董水龙,网名董隆隆,浙江绍兴鲁迅外国语学校的一位中学语文老师,以犀利的言辞和独到的见解著称。今天,他要对传统经典说明文《中国石拱桥》“开炮”,他又将为我们带来怎样值得思考的“隆隆之声”呢?
阅 读
成 长◆ ◆ ◆
批判性阅读尝试——《中国石拱桥》的教学内容确定与反思
◎董水龙
>>>>>>>>>>>>>>>>>>>>>> >> 在当前新课程的改革旗帜下,主张人文性,忽视科学性,轻视社会实用性文章的阅读,特别是忽视科学性文章的阅读,把科学排除在人文性之外,似乎成为了一种时尚。>>>>>>>>>>>>>>>>>>>>>> >> 根据经合组织国际学生评估项目(PISA)对阅读能力评价的要求,学生的阅读能力应该立足于“为学习而阅读”所必需的知识和技能,而不是“学会阅读”所需要的技能。这说明阅读已经是人们获取知识,进行学习的最重要的方法,不能有效阅读的人往往缺乏必需的认知能力,使他们在学习中处于被动的地位。而且,对那些已经完成基础教育的人来说,他们今后面对的是自学,不再像以前那样有教师的详细指导,要靠自己去安排学习活动,从各种学习资料中获取知识和技能。正当别的国家不遗余力地发展学生实用性阅读能力时,我们的语文教学却让学生在对语文教师们所谓的“文学”“清谈”中消磨掉他们宝贵的年华,这让他们将来怎样去面对一个本质上是“适者生存”的社会?我们的民族、国家又怎样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根据尹雨《为学习而阅读》改写,《中学语文教学》2005年第5期。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发展,离不开经济的发展,离不开科学技术的进步。而科技作品所能提供给一个人的,除了科学言语能力外,通过学习和阅读科技作品,还能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辨证思维和科学论证的严密性。所以,培养学生阅读科学文本的能力,掌握科学言语,其实也就是在培养人的逻辑思维、辨证思维能力和科学论证的严密性。语文教学必须要加强对科学作品的教学,突出科学言语应有的教学地位,从而使学生在获得生活和工作所需要的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学会用科学思想、科学精神、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使个体在自己生活的社会中以及民族国家在这个世界上获得更好的生存发展能力。
阅读教学虽然本质上是一种“文体意识”的意识构建,更是阅读方法方式的构建,但这都被我们当前的语文课程标准以及教科书所忽视。而科学文本的阅读教学,我们要在“文体意识”构建的同时渗透科学精神——即理性意识的养成,让科学真正成为我们每一个学生思维的习惯。
>>>>>>>>>>>> 依照笔者的意见,虽然《中国石拱桥》是属于科技文作品,但它的文体应该落实到“论说文”中,也就是说,《中国石拱桥》不仅是说,而且还有论,并且主要是在通过“论”来说,也就是说它属于科普论文的范畴,论说的观点是“中国石拱桥取得了怎样的光辉成就以及能取得如此光辉成就的原因”。只有照这样的方式方法去阅读这个文本,我们才能解决这个文本的所有问题。但是太久的习惯蒙蔽了我们的头脑,这里既有方法的不科学,更有思想的不科学,我们太维护权威的意见,而忽视了对不同意见的听取,和自身质疑能力的贯彻。第一课时
阅读教学需要新的文体和阅读的程序性和策略性知识来支撑,例如我在教学这篇课文时,在导入《中国石拱桥》这个文本后,直接向学生展示关于说明文的文体分类知识——根据说明对象的不同,我们一般把科技说明文分为“说明事物、说明事理和说明过程”三类,并板书:这其中的“说明过程”是我根据和其他老师网络交流过程中突然发现的,而这也是我们过去关于科技说明文教学的陈述性知识中所没有的。由于阅读教学其实是一文体意识的构建过程,所以告诉学生这点知识还是必要的。
接着学生阅读课文,要求学生对《中国石拱桥》这个文本进行文体归类。学生认为这是一篇“说明事物”类的科技说明文,这个事物就是“中国石拱桥”。但其实依照话语意图来看,此文不是一篇说明“中国石拱桥”的“事物性”科技说明文,而是一篇“事理性”科技说明文,它是想告诉我们“中国石拱桥取得了怎样的光辉成就以及为什么能取得如此光辉成就的原因”的事理。◆ ◆ ◆
为了让学生学习正确的阅读方法,学生在反复阅读课文第1、2两段后,得出这两段是讲石拱桥“造型优美,结构坚固”的特点。同时教师还要让学生明白作者为什么不更简洁地说“石拱桥造型优美结构坚固”的原因——像文章那样写能使文章形象生动起来,增加可读性,吸引读者读下去;对课文第3段的阅读理解,哪几句话最能体现“我国的石拱桥有悠久的历史”。学生也很快发现“《水经注》里提到的‘旅人桥’,大约建成于公元282年,可能是有记载的最早的石拱桥了”,但对“有许多是惊人的杰作”这句话的理解就出现了问题,因为他跟“悠久历史”没有关系。那么,“有许多是惊人的杰作”跟什么有关系呢?这时如果教师不加引导,学生的阅读便会出现停滞状态。教师可适时提出问题加以引导:“我国的石拱桥有许多惊人杰作。如果有人不相信,作者用什么来证明?”于是学生的思维被激活,马上转入到第4段中去了——作者“用赵州桥和卢沟桥来证明”。于是课堂教学很自然地进入到阅读课文第4、5段这一阶段。
在对第4段的阅读中,学生很快就找到“最能体现赵州桥是‘惊人杰作’”的话是:赵州桥“是造成后一直使用到现在的最古的石桥”和“到现在已经一千三百多年了,还保持着原来的雄姿”这两句话。学生也很容易得出结论:这段主要应该是说明赵州桥的“设计完全合乎科学原理,施工技术更是巧妙绝伦”。很顺利地,师生开始了对哪些是说“设计合乎科学原理”,哪些是说“施工技术巧妙绝伦”的分析。经过阅读分析,学生认为课文中第1点“全桥只有一个大拱,长达37.4米,在当时可算是世界上最长的石拱。桥洞不是普通半圆形,而是像一张弓,因而大拱上面的道路没有陡坡,便于车马上下”和第2点“大拱的两肩上,各有两个小拱。这是创造性的设计,不但节约了石料,减轻了桥身的重量,而且在河水暴涨的时候,还可以增加桥洞的过水量,减轻洪水对桥身的冲击。同时,拱上加拱,桥身也更美观”主要是从“设计合乎科学原理”的角度去说明。第3点“大拱由28道拱圈拼成,就像这么多同样形状的弓合拢在一起,作成了一个弧形的桥洞。每道拱圈都能独立支撑上面的重量,一道坏了,其他各道不致受到影响”则主要是从“施工技术巧妙绝伦”的角度说的,很显然,这个结论是正确的。
但学生在理解课文第4段最后两句话“赵州桥高度的技术水平和不朽的艺术价值,充分显示出了我国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力量。桥的主要设计者李春就是一位杰出的工匠,在桥头的碑文里刻着他的名字”时,出现了难度,因为这两句话与“设计合乎科学原理”和“施工技术巧妙绝伦”,还有前面的石拱桥的特点“形式优美”和“结构坚固”不直接发生关系。
这时老师的适时引导作用可彰显出来,提示学生“桥是谁们造的,是皇帝宰相们还是官员们造的”,并提示学生和课文第9段联系起来,学生很自豪地发现“是劳动人民建造的”。在第1课时结束时,我让学生带着“课文在介绍完了赵州桥的特点以后,为什么还要添上这么一段与赵州桥的特点无关的话呢?是不是作者茅以升同学这样多写些废话,好多赚点稿费来养家糊口啊?(学生笑)谁能来说说自己对这几句话在文章中的作用的体会呢?”的疑惑下课。
第二课时
第2课时学生继续阅读课文第6、7两段。学生归纳认为主要写卢沟桥的建造年代以及它的构造和坚固程度。在这段里,文章“为何要把卢沟桥的建造年代向读者交代得清清楚楚”,以及为什么“引用一个马可·波罗的话”是阅读的难点。经过教师恰当的引导,学生也就读懂了。
第9段说明事理,学生当然会得出结论,学生也明白“为什么我国的石拱桥会有这样光辉的成就呢?”起“过渡”或“承上启下”的作用。学生也能分析出前3-8段是讲“中国石拱桥建设所取得的辉煌成就”,第9段分析“我国的石拱桥建造所取得的光辉成就的原因”。但这里,要学生得出3-8段不是在说明中国石拱桥这个事物,而是在说明一个事理,即中国石拱桥所取得的光辉成就,也就不难。因为在课文第5段最后,文章说:“赵州桥高度的技术水平和不朽的艺术价值,充分显示出了我国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力量。”这说明作者写赵州桥“设计完全合乎科学原理,施工技术更是巧妙绝伦”的动机是为了证明“赵州桥高度的技术水平和不朽的艺术价值,充分显示出了我国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力量”,于是顺利成章地板书:这样一来,我们就推翻第1节课的观点了,《中国石拱桥》这篇文章不是在说明——“中国的石拱桥”这个事物,而是在说明一个事理:即“我国石拱桥取得的光辉成就以及取得光辉成就的原因”,文章所用的方法是分析和论述。有了前面的阅读分析打底,学生归纳最后一段的段落大意是“解放后我国拱桥建造所取得的光辉成就和取得成就的原因”就没有难度。本来到这里阅读可以结束了,但我又“节外生枝”地提问——师:课文里说解放后我们石拱桥和钢筋混凝土拱桥建设取得光辉成就的原因是什么?生:“我国桥梁事业的飞跃发展,表明了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无比优越。”师:你觉得作者这句话说得有没有不合科学道理的地方。(学生茫然地看着老师)也许是老师对你们的要求太高,让你难以回答这个问题。请问,当今科学技术最先进发达的国家是哪个国家?生(全体):美国。师:电脑是哪一个国家的人发明创造的。生(全体):美国。师:那根据作者的说法,我们可不可以这样推理:美国科学事业的高度发达,表明了美国资本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学生只是笑,没有人说话,教师停顿一会儿)还有前面说我国石拱桥(古代)建造取得光辉成就的原因是因为“劳动人民的勤劳和智慧”,但后文马上就改口说“我国桥梁事业的飞跃发展,表明了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无比优越”,难道古代的石拱桥是劳动人民造的,现在的石拱桥就不再是劳动人民造的,而是社会主义制度来造的。作者在这篇文章里说话如此前后不一,犯了科学大忌,我们一定要尽量避免。下面谁能来帮他修改修改。生:我国桥梁事业的飞跃发展,体现了新中国劳动人民的勤劳和智慧。师:改得很好。有没有不同的修改方案?生:我国桥梁事业的飞跃发展,体现了新中国社会主义制度下劳动人民的勤劳和智慧。师:也许更好。可能作者也会同意你的修改意见的。由此可见,有时候科学家或技术专家也会说错话。这样,我们就要用自己的头脑想一想,对专家名人的话也不可全信。最后我们把课文再来读上一遍,结束我们的分析阅读。(生读课文毕)师:今天,我们学习了《中国石拱桥》这篇文章,我们明确了这不是一篇说明事物的文章,而是论说一个事理的一篇文章,它要论说的事理是“中国石拱桥取得了什么样的光辉成就以及是如何取得光辉成就的原因”。
这是我们通过阅读思考分析,在纠正了刚开始时的错误后得出的结论。我们还找出了作者的不该犯的、说不合逻辑的话的错误。通过分析阅读,还让我们明白不要没有认真阅读就马上下结论,而是要在仔细阅读思考比照的基础上再得出结论,这才是正确的阅读态度和有效的阅读方法。◆ ◆ ◆综观我们的语文教学,无论是过去还是当今,在我们语文教学的科技作品教学的平台上常常演绎着不科学的东西,这里既有方法的,也有思想的,乃至更有精神的。方法的不科学主要指:在阅读科技作品时的四个用来指导学生阅读的无效知识体系,即“说明顺序、说明文结构、说明方法和语言的科学性”上。自从夏丏尊、叶圣陶在七十多年前为科学作品和某些实用类文本确定了一个“论说文”概念后,经过语文界七十多年发展,目前只剩下了“说明文”这个文体概念,所以,我们的语文教学一直把“说明文”当成科技作品阅读写作教学的唯一途径和方法。在新课程下,原有知识结构便捉襟见肘。由于没有建立与之配套的一整套教学需要的阅读和写作知识体系——即用来教学的关于科学文本作品的描述性知识、程序性知识和策略性知识,这使科技作品阅读教学的分级目标不清楚,以致未能分出层次,呈无序状态。
另外,我们在对科技文本的选择上,也是几十年一贯制,像《中国石拱桥》这个文本,存在很明显的不科学因素,但至今还是作为经典科技文本,成了我们教科书中的常青树。所以我在教学中,把它处理成一个培养质疑能力的样本,而不是作为例文来教学。虽然科学思想不是语文教学的任务,但科学思想恰恰是通过语言来传达的,在科学文本的阅读和写作中我们就不能出现不合逻辑和不科学的情况,文本中有不科学不合逻辑的情况出现,我们就要在教学中让学生读出来并加以纠正。将来国家民族间的生存竞争就是科技发展的竞争,我们如果让语文教学中的不科学继续存在,则会损害我们国家未成年人的科学思想能力,危害我们民族、国家的科技发展前景,从而对我们国家民族的生存产生不良影响,而这也恰恰是我们曾经的痛苦记忆。
策 划:李华平编 辑:正道语文微信编辑部本期责编:赵兴 吴娟 张悦恒 终 审:张贤洪 马 琴
关于“正道语文”正道语文群是全国最大、最活跃的教育研究航母群,拥有6个区共11000多个成员,丰富多彩的研讨活动团结、凝聚了全国300多名特级教师、语文名师、教研员、大学教授,他们和广大一线中小学语文教师一道“探索语文正道,坚守正道语文”。目前,第一、第二、第三区、第四区已满员,欢迎您和您的朋友加入第五区(小学)362534587 ,第六区(资源)223768117。亲,我们已错过了前世的牵手,也错过了今生的拥有,千万不能再错过做正道语文群友!扫一扫,您就进了正道!转一转,您的群商就得到了提高!如何关注:1.点击标题下方“正道语文”快速关注;2.长按图片识别二维码;3.微信搜索“zhengdaoyuwen”或“正道语文”。正道语文:语文人,可以寂寞的耕耘,但不可孤独的行走......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