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什么是周长》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在观察、思考、操作等活动中,认识物体表面或图形的周长 2、能用自己个性化的语言表达对周长概念的理解和感悟 3、初步感受学习概念课程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初步感知“什么是周长” 1、你知道今天要学习什
《什么是周长》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在观察、思考、操作等活动中,认识物体表面或图形的周长 2、能用自己个性化的语言表达对周长概念的理解和感悟 3、初步感受学习概念课程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初步感知“什么是周长” 1、你知道今天要学习什么内容吗? 2、你知道什么是图形的周长吗?大胆的说说你的想法。 二、认一认 说一说 1、借助图形材料说一说,什么是这个图形的周长? 2、教师总结 周长概念 3、对比认识 强化理解 4、寻找身边的“周长” 5、体会获取周长的方法 6、提出疑问 三、感受一下生活中周长的应用
《一米有多长》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 在观察和测量活动中感知米,体会米的实际意义,初步建立1米的长度观念以及米与厘米两个长度单位间的联系。 2. 初步学会用米为单位进行简单的测量活动,在估测物体长度中建立空间观念,会选择恰当的单位表示物体的长度,体会长度单位在实际生活中的重要意义 3.在具体操作活动中建立学生的空间观念和量感,在合作中促进生生,师生的情感发展。 教学重难点: 重点:建立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 难点:用米作为长度单位测量较长物体的实际长度。 教具准备:米尺、直尺、铅笔、粉笔 教学过程 一、 激发需求,引出新知 (一) 回顾旧知,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复习厘米 师:小朋友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一个长度单位,还记得它是谁吗? 生:厘米。 师:那么1厘米大约有多长? 生:食指指甲盖长。 (二) 设置情景,在矛盾中激发对更大的长度单位——“米”的需求 师:刚才说到1厘米相当于指甲盖那么长,那一个食指多长?一张纸的这条边多长?那么吴老师有个想法,如果用去测量教室,有多少厘米? 生1:太麻烦了 师:大家的意思是,厘米这个长度单位测量教室太小了,我们需要一个... 生:更大的长度单位。 师:数学上就有这样的单位,请看视频。(视频结束)原来我们那个更大的单位就是...? 生:米。 师:那么1米有多长呢?(板书)这是我们今天要探索的问题。吴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个新的测量工具 二、 多种感悟,认识米尺 (一) 摆一摆、比一比,通过实物操作感知1米的具体长度 师:这根木条的长度刚好一米长。有什么感受?跟你们心里想的一样吗? (抽两个生说说想法) 我们桌上有数学书和新铅笔(师手势)我们选择一个小工具,摆一摆,这把尺子大约有几本书或者几只铅笔这么长?我们开始吧。 学生活动一:动手操作,做标记,汇报 师:完成好其中一项任务的小组就用坐姿给吴老师发信号。我们请动作最快的你来汇报一下?其他小朋友请认真倾听。 生1:这把尺子大约有4本书这么长 生2:这把尺子大约有6支铅笔这么长 师:小朋友们都积极的动起来了,老师真高兴。我发现刚才有小朋友在尺子上用粉笔画了什么,你们是在...? 生:做标记。 (二) 拃一拃,用身体来丈量一米,建立厘米和米的具体联系 师:我们还有第2个挑战任务,你们有信心完成好吗?我们的小手这样张开(师姿势)叫做拃一拃,那这把尺子大约有我们的几拃呢? 学生活动二:动手操作,汇报 生:这把尺子相当于8拃。(请2人分享) 师:我们刚才通过摆一摆,数一数,和拃一拃的活动知道了,一米大概有多长。 (三) 看一看、数一数,从具象到抽象建立“米”与“厘米”的具体理解 师:仔细看这根木条,上面有什么?(刻度)其实它在数学上有个专业的名字,叫“米尺”。从0刻度到1刻度之间的长度就是1米。那之间最小的格子是什么呀?(生七嘴八舌:厘米)我们的第3个挑战任务来了。请大家仔细观察米尺,数一数,它上面有多少个1厘米? 学生活动三:数一数,汇报。 师:好了,时间到。谁来汇报你是怎么数的,结果又是什么? 生:略 师:那么现在大家知道这把1米厘米有多少个1厘米了吗? 生:1米里面有100个1厘米(2人) 师:在数学上,我们可以用简洁的符号表达这样的联系:1米=100厘米(1m=100cm)我们整齐轻快的顺着反着读一次 生:齐读
三、 回顾生活,巩固认知 师:认识了1米有多长,我们再来看看这个刚才那个视频,看完以后,分享你的看法? 生:我们身边到处都有一米的物体。等等,略 师:那么你们在身边或自己身体上找找,看看什么的长度大约1米?(生自语)...时间到,我们用小耳朵认真倾听。将你小太阳的热情投射给发言者。 生1:灯管的长度大约有1米长。 师:谁还有不同的?你在老师身上发现1米了吗?(手势:双手张开) 生1:老师手张开时大约有1米 师:那1米会超过我们双手张开的长度吗? 生:不会 师走几步:我发现,我走路的时候一步就是一米。 (生不同意。争论,得到大约两三步走一米的结论)
四、 应用估测,强化量感 师:刚才的活动中你们展现出自己不仅乐于思考,还乐于发现的好品质。现在老师有个大型的挑战活动,你们想参与吗?老师有4处场所需要你们测量它们的长度,分别是讲桌的长度,黑板的长度,课桌第一排到最后一排的长度,还有听课老师中间第一排桌子的长度。 利用1分钟时间,每个小组选择你们测量的对象,分好工。 生:讨论分工和测量场所。 师:老师统计。 注意我们的米尺要小心使用,不要拥挤。时间4分钟,开始行动。 学生活动四:估测 师:时间到,以最快速度回到座位的小组是谁呢?量讲桌的是哪个组?讲桌大约有几米呢?还有量讲桌的吗?你们的结果是?为什么你们量的结果不一样呢? 生:略 师:谁量黑板长的呢? 这里学生在回答中语言可以是:几米少一些,或是几米多一些,几米几厘米。 师:其实在测量中误差的存在不可避免,但是小朋友能用自己的细心和耐心去向准确长度靠近,就是一种探索精神,你们这样认真的学习态度让老师非常感动。我还看到你们的团队合作,比如....... 五、练习巩固,结束新课 师:我们的好朋友,淘气也在学习1米有多长,他写了一片数学日记。你们能帮他完善好吗?拿出老师给大家准备的单子。 生:填单位。 师: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吧。(略) 今天回家,我们仔细搜集身边事物的长度,也可以试着写下一篇有趣的数学日记。
《正负数》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北师大版四年级上册教材86-87页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 理解正负数表示的是相反意义的量。 2. 理解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0是正数和负数的分界。 3. 体会正负数会随着标准的变化而发生变化。 过程与方法 1. 结合生活实例和学生的生活经验,在交流的过程中,理解正负数表示的是一对相反意义的量. 2. 能利用正负数表示生活中相反意义的量. 3. 通过学生的讨论体会标准的变化会引起数的变化.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感受正负数和生活的密切联系. 2. 培养学生表达的能力,倾听的习惯,合作交流的意识。 教学重点:理解正、负数表示一对相反意义的量,对“0”的新认识。 教学难点:体会标准发生变化相应的数也会发生变化 教学过程: 环节一:引入、揭示课题 1.师画图,让学生猜是什么,从学生熟悉的场景入手,引入正负数 2. 引入1.2.3层及负数 说这些数的含义 3.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正负数 板书正负数 环节二 感悟正负数是一对相反意义的量,0是正数和负数的分界,揭示概念 1. 在生活中你在哪里还见到过像这样的数? 2.我也在生活中找到了这样的数,我们一起来看看,出示那三幅图 (观察时,提要求: 静静得观察、思考,想一想这些数表达了怎样的含义? 三幅图放一起,选择一幅图跟你的同桌说一说) 3.汇报交流 环节三:回头看,提炼对正负数、0的理解 1. 刚才我们在这么多情境中都发现有正负数,那现在你对正负数有了怎样的认识? 小结提升 环节四:练习(在练习中再次感受到正负数的意义,会用正负数表示日常生活中相反意义的量) 1. 翻书87页,请完成1、2题 2. 汇报,交流 环节五:拓展深化 (通过交流讨论,游戏等方式,明确标准发生变化,相应的数也会发生变化) 1.出示情境 在一次测量身高的时候,淘气的身高被记作了-2cm,你能找到合理的解释吗? 环节六:结课
《百分数的认识》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结合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体会引入百分数的必要性,理解百分数的意义,会正确读写百分数。 2.在具体情境中,解释百分数的意义,体会百分数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 结合具体事例,经历认识百分数的过程。 教学难点: 理解百分数的意义,会认、读、写百分数。 教具准备: 课件。 过程预设: 一. 情境导入 二、 学习新课 1、 在罚点球情境中体会百分数的必要性,初步感知百分数的意义,正确读写百分数。 2、 欣赏身边的百分数,理解百分数的意义。 3、 交流自己收集的百分数。 4、 讨论分数与百分数的联系。 三、 反馈与应用。 四 小结:今天有什么收获?标签:
对口招生考试分文化考试和专业考试两部分,满分750分。文化考试科目为语文、数学、英语,满分均为120分,与高考同期进行。 对口专业考试分专业理论和专业技能考试,除学前教育类外,其他9个专业类的专业理论满分240分,专业技能满分150分,专业理论考试与专业……
http://pgzy.zjzs.net:8001/ 特别提醒: 推荐使用Google Chrome、Mozilla Firefox、IE8.0及以上版本浏览器,并保持浏览器默认设置。系统暂不支持使用手机及平板电脑,如使用手机及平板电脑进行志愿填报, 可能会出现填报错误或填报不成功。 考生登录系统后有6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