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第五节 语文味教学设计蕴藏的智慧与艺术 语文味教学的智慧与艺术不仅展现在教学的片断和细节里,更蕴藏在整体的教学设计里。语文味教学设计是独特而深刻的思想智慧与恢宏而精巧的布局形式之高度融合,完美统一,是倾注生命的教学作品,是精神追求,是诗意表
第五节 语文味教学设计蕴藏的智慧与艺术
语文味教学的智慧与艺术不仅展现在教学的片断和细节里,更蕴藏在整体的教学设计里。语文味教学设计是独特而深刻的思想智慧与恢宏而精巧的布局形式之高度融合,完美统一,是倾注生命的教学作品,是精神追求,是诗意表达,是艺术境界。也许观赏完整的教学设计,才能更充分地窥探语文味教学智慧的精深,更强烈地感受语文味教学艺术的魅力。
【精品设计1】语文味“一语三文”教学模式的典范设计
一堂好课,好比一位美人。美人可以是浓妆艳抹出来的,也可以靠略施粉黛,更可以不饰雕琢,如清水芙蓉。程少堂《虽有嘉肴》一课,我以为应属第三种,也是我最喜欢的一种。喜欢的理由之一就是它高贵典雅的教学主题,并没有附丽在雍容豪迈的框架之上,而是依托清新简约的教学结构来表现的。
这堂课设计感很强,执教者特别注意过程性和方法性指导。整体设计如下:
一、读与记:记诵名句(初步语言感知)
【品评:要求学生放慢速度朗读全文,以读出这段不朽文章的韵律、韵味,进而让读者体味文章高贵的精神气质。】
二、读与辨:辨体寻脉(文章骨架宏观)
(一)阅读思考
1.这段文章的中心句子是什么?
2.这段文章的体裁是什么?
3.这段文章的思路即脉络是怎样的?
(二)引导性举例
1.篇章的起承转合(以李白《静夜思》、李绅《悯农》、马致远《天净沙·秋思》为例)
2.段落的起承转合(以三岁小孩如何表达爱姥姥的主题、钱穆的命题作文《今天的午饭》一篇学生范文的结尾为例)
3.句子的起承转合(以日常生活中普通一句话、一个微笑、《虽有嘉肴》第一句为例)
【品评:执教者紧扣文本“起承转合”的程式,采用《庄子》疾风暴雨式铺陈法,通过篇章、段落、句子、再由此联想到整个人生的过程这多个维度的引导性举例渐次展开教学,强化说明起承转合是万事万物所具有的规律,创造出铿锵有力的“风暴美”,不断给学生和观课老师以冲击和启发。】
(三)默读全文,根据起、承、转、合的文章结构规律,说说哪个句子是这段文章的起?哪个句子是这段文章的承?哪个句子是这段文章的转?那个句子是这段文章的合?
【品评:由于之前引导性举例铺排充分,此处问题迎刃而解。】
三、读与品:细部揣摩(文学妙处显微)
1.“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这个句子可以不要吗?为什么?
2.文章中的“弗”和“不”的意思基本一样,能把“弗”都改为“不”,或者能把“不”都改为“弗”吗?为什么?
3.如果将“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改成下面的句子,可不可以?为什么?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教然后知困,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品评:三个精妙的设问选点紧扣住字、词、句,让学生充分领略汉语言的生动精妙,也让听课者茅塞顿开,眼界洞然。】
四、读与探:一段小文章千古竞风流的原因(深度开掘文化)
【品评:从这段文章的内容和语气来探究作者的人格(儒者气象),其高度和难度非一般老师能及,问题本身就是价值推送(“学学半”),想来令人荡气回肠。高贵就是从容不迫的节奏,举重若轻的蓄势,深入浅出的引导。】
结课:今天这堂课的教学也是起承转合的:
语言初感是“起”,
文章宏观是“承”,
文学显微是“转”,
文化开掘是“合”。
四个环节共同表达这节课的教学主题——一段小文章风华几千年的原因。
【品评:按照“一语三文”(即语言、文章、文学、文化)的教学模式所设计的《虽有嘉肴》一课,整体来看,脉络清秀,蔓枝相宜,令观课者爽心悦目。结课时,当屏幕上明确标示出整堂课“一语三文”所对应的“起承转合”的教学结构,即以“读”为中心,语言初感为起(读与记),文章宏观为承(读与辨),文学显微为转(读与品),文化开掘为合(读与探)时,观者才恍然大悟,不禁叹服于设计的草灰蛇线,伏笔千里。由此观之,开合有度的结构,前后勾联的观照,也应和着教学主题的高贵与设计者的高超。】
【精品设计2】语文味的“有我”教学智慧表现大气象、大格局
程少堂的《世说新语·咏雪》一课被全国各大教育网站纷纷转载,并入选《中国著名教师的精彩课堂》一书,不是没有道理的。我们现在来欣赏这堂课的设计,一起品味语文之味。
一、导入新课:诵读《乌衣巷》,点出王、谢两大家族,介绍《世说新语》,引出本课主题——观魏晋时期知识分子(士人)的精神风貌,探中国文人之“梦”。
【品评:大视野,高起点:教师以独特的视角,站在《世说新语》整部著作的高度,粗线条勾勒出魏晋时期的整体风貌和士人性格特征,为整堂课蓄势。】
二、诵读《咏雪》,补注课文,疏通文意。
【品评:文章环节,落实文言词句。】
三、揣摩品味人物(谢安与谢道韫):穿插《世说新语》近十则小故事帮助学生了解人物背景及人物性格,引导学生了解《世说新语》作为中国小说的雏形在人物描写方面与西方之不同。
【品评:文学环节,很好地贯彻了“用教材而非教教材”的课程理念。以《咏雪》中谢安的形象作为引子,从《世说新语》中找出大量关于谢安的故事片断,让学生从中领略人物的性格气韵,进而了解魏晋时期士人阶层的整体精神风貌。教师不对人物做定性分析,只点到即止,却余味绕梁。】
四、引出本课课题——“千古文人《世说》梦”:梦的是人活得很有味道:人们追求按照自己希望的那种境界生活,也就是“率性而为”。
【品评:文化环节,带领学生一起去意会“文人梦”,即生活的味道、精神的自由、个性的张扬。至此,学生从《咏雪》走进《世说》,走进魏晋时代,走进“文人之梦”;此时,学生的朗读必然满含深情,也必然有了一份对“文人梦”的憧憬与向往,水到渠成地实现了语文味教学的价值推送。】
五、课后作业
1.扩写《咏雪》,加深理解。教师提示:如雪景、人物心理、周围其他人物等,着力刻画人物性格(如“谢安的大笑”——“他为什么大笑”,“他笑谁”。)
【品评:将课堂上对人物形象的揣摩品味用语言表达出来。】
2.课外与父母一起赏读《世说新语译注》, 。&, l, t;,, /SP, AN,&, gt;
【品评:全面了解《世说》,了解魏晋时期士人的精神生活与个性气度,回应开头导入语。】
运用语文味教学思想设计的《咏雪》,与一般教学设计相比,境界高低一望便知。一般的教学设计,问题总缠绕于细枝末节,显得局促小气,琐碎滞涩,兴味索然,教师如井底之蛙坐井观天;语文味教学设计,舒展大气,流转自如,浑然天成,意趣盎然,教师如云中飞鸟水中游鱼,自由自在,游刃有余。
以上诸多课例反复证明:教学设计之所以境界迥然,归根结底是教师有没有把教学主体(师生)这个“我”放在语文中。平面地、静止地、琐碎地阐述文本,教学主体之“我”便在语文之外,匠气十足,必死无疑;立体地、动态地、整体地观照文本,教学主体之“我”自在语文之中,文气四溢,生机勃发。简而言之,“无我”之语文是一种摹仿,是再现文本(更有甚者是再现教参);“有我”之语文是一种创造,是表现文本乃至表现教学主体的心灵。
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在他的《理想国》中提出了“摹仿说”:床之所以为床的那个床的理式即是一种创造,依床的理式制造出的个别的床便是摹仿,依制造的个别的床而画出的床就是摹仿的摹仿。如果按照柏拉图的这个“摹仿说”来看,传统设计就是一种摹仿,更确切地说,是摹仿的摹仿,因为它的整体思路唯教参之为听,没有任何创造,而教参对文本的解读与教学建议只是一家之言。如果教师仅就文本中的一两个人物、一两个句子抱定教参畏首畏尾照本宣科地进行平面分析,将教材与教参再现于课堂而没有任何自己的东西,教学当然是死气沉沉,境界又怎么可能高呢?反观语文味的教学设计,从来都是仅以文本为例,引导学生透过文字去看作者,进而去了解作品所反映的一个时代,其实这也恰恰是作者的创作意图及其价值所在。这样的教学,是教师因着个人的文学功底与学养,从大处着眼,大刀阔斧地创造性地重构教材,是教学主体将自我的生命体验融入其中,利用文本倾情表达师生人生理想与追求的过程,是一次师生同行的精神文化之旅,弥漫着浓浓的语文味,其格调与境界自高。我们说,文学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语文教学在这一点上与一切文学艺术创作是相近相通的,也就是说,它应该源于文本并且大于甚至高于文本,而绝不应囿于文本(更不应囿于教参)。如果能做到这点,我们就可以大胆地说,我们所进行的语文教学是一种有意义的创造性劳动,而不是简单机械的摹仿了。
齐白石老先生说:艺术表现应该在似与不似之间,太似则媚俗,不似则欺世。那么运用到我们的语文教学中又该如何处理这似与不似呢?你看程少堂讲《荷花淀》讲《纪念碑》,你会觉得他是在讲《荷花淀》《纪念碑》,又不仅仅在讲《荷花淀》《纪念碑》。就是这似讲非讲,才更有味道,也才更耐人寻味。程少堂是借《荷花淀》《纪念碑》之笔墨,抒发一种现世的人文关怀。因为渗透了教学主体的生命体验,因为教学中活生生站着一个独特的教学主体,所以程少堂的《荷花淀》们是孤本,它比小说《荷花淀》本身丰富许多,深刻许多。程少堂的课随心所欲而不逾矩,他顺应语文内在规律,却不受成规所缚,以逍遥姿态游语文;他的视野开阔,立意高远,思维跳跃性、时空跨越性较大,所以带给我们的冲击力是巨大的,其艺术魅力是永恒的。
第六节 程少堂语文味教学智慧经典课堂实录
用另一种眼光读孙犁:从《荷花淀》看中国文化
——《荷花淀》公开课教学实录(压缩版)
执教:深圳市教研室程少堂
时间:2002年4月11日14:40—15:40
地点:深圳中学
班级:高一(11)班
记录、整理:邹玲(深圳市翠园中学高中部)
师:上课!同学们好!
生:老师好!
师:请坐。请同学们根据自己读过的书刊、看过的电影电视思考一下,中国人和以美国人为代表的西方人,在感情表达方式上有什么不同?特别是在亲人离别和亲人久别重逢的时候。哪位同学来说说看?
生:我认为中国人久别重逢或再次见面时一定会哭得唏哩哗啦的,认为这是挺难过的感觉。如果是美国人再次见面时首先会拥抱,然后再互相询问一番;在离别时绝对不会拖泥带水,说走就走。感觉美国人比较豁达,但中国人就比较含蓄。
师:你后面概括得太好了!文化方式不同,表达感情的方式也不同。要是在美国,在西方大街上,一位男士看见前面有一位小姐很漂亮,他会直接对小姐说:Beautiful!(笑声)这位小姐往往会怎么说?
生:Thankyou!
师:但是你要是在中国大街上,比如在深圳大街上,你看见一个小姐很漂亮,你要是走上前去对她说:“小姐,你很漂亮!”往往会有两种反应:要是碰到胆子大一点的,她可能会反手给你一耳光;如果是文雅一点的小姐,会怎么样呢?(学生说:跑了)不是跑。她会对你说:“你走不走?你不走我叫警察的!”(笑声)这是为什么呢?文化不同。有些话在美国可以说,在中国不能说。
师:那么,我们看孙犁的小说。孙犁在中国当代文学史上当然算不上伟大的作家,但他的作品在文学界影响非常之大,甚至以他为代表形成了一个荷花淀派。中国的文学青年都很喜欢他的作品,觉得它很雅,艺术品位很高。但是,我调查过一些高二的学生,却发现他们不怎么喜欢《荷花淀》,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大家对中国文化不了解,有时代的隔膜。所以我说,我今天就跟大家用一种新的眼光来读《荷花淀》,乃至来读其他的文化色彩、民族色彩很浓郁的小说。
(板书:“用另一种眼光读孙犁:从《荷花淀》看中国文化”)
师:中国文化是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一种文化,是世界几大文明文化中唯一没有中断的文化。所以随便说这种文化不好,是一种无知的表现。我们刚才说了,孙犁的小说,西方人说读不懂或者不喜欢,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他们对中国文化不了解。
这篇小说,从情节来看,没有很复杂的情节,人物也不是很多,也没有很多悬念,但是它在中国当代文学史上是非常有名的一个作品。
那么我们再来看课题,“用另一种眼光读孙犁”。我们以前用政治学和社会学的眼光读得比较多,也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通过什么什么描写,刻画了什么什么人物,反映了什么什么现实,歌颂了什么什么主义或精神,鞭笞了什么什么丑恶现象等等;或者说,情节是怎么怎么样,人物形象是怎么怎么样等等。这些东西也是要的,但是我们今天将用另外一种眼光,把这些东西融合进去,在文化的视野的关照之下来读这篇小说。我们希望同学们通过这节课,在以后读小说的时候,也要学会用这样一种眼光来读小说,既要钻进小说读小说,同时要跳出小说读小说。
首先请同学们打开书,看第1段到第3段写自然风光的部分,齐读一下。
(生齐读1~3段。)
师:非常感谢同学们,读得很好。下面我请个朗读能力好的同学读一读第1段。昨天我了解了一下,有位叫张晶的同学读得不错。张晶,你来读一下第1段,这篇小说有诗情画意,是诗化小说。张晶,把诗的味道读出来。
(张晶音质柔美、充满深情地读第1段。)
师:你的朗诵水平很高。如果你节奏稍慢一点,那就更好了。你再读一遍。
(张晶放慢节奏,充满深情地又读了一遍。听课师生鼓掌。)
师:下面同学们再自由地朗读1~3段,你们什么都不要思考,仔细体会一下它的韵味,品味它怎么样像诗,怎么样美。
(生自由朗读。)
师:好的,大部分同学读完了。昨天晚上,我在家把第一段编排了一下。不是说孙犁的语言像诗吗?我一个字也没有加,把它编排成诗的样子。请张晶带领大家读一下。(老师放投影。)
月亮
升起来
院子里
凉爽得很
干净得很
白天
破好的
苇眉子,湿润润的
正好编席
女人
坐在
小院当中
手指上
缠绞着
柔滑修长的
苇眉子
苇眉子
又薄又细
在她怀里
跳跃着
师:孙犁的这篇小说开头是非常有名的:没有什么华丽的词藻,纯粹是白描,像铅笔画的素描,但有内在的诗情和韵味,要慢慢地品味,要多读才能体会,所以我就不讲它,你们多读它。这三段里集中写的什么东西呢?我认为写的是两个大的问题。
(老师板书:“人与环境(风光)”)
一个是人——水生嫂,再一个是自然风光,写得很美。我想写这种美的用意何在?有什么特点?抗日战争这么严酷,有这么恬静优美的环境吗?作家这么写是不是违反现实的呢?他的用意何在?哪位同学说一下?
生:作者把景色写得这么美好,突然让我联想起艾青的一首诗,其中有一句是:“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
师:(充满激情地衔接)“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嘿,很好!
生:(深受鼓舞)我觉得孙犁把这个土地写得这么美好,就会让人觉得这么美好的土地会有谁不爱?生长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理所当然会对她有很深的感情。我觉得这应该是所有抗日战士战斗的动力之所在。
师:嗨!说得好,说得非常好!我们的祖国我们的山河如此多娇,岂容日寇践踏蹂躏?就是这个用意嘛!她说得太好了,所以作家一点都不违反现实,所以这几段不能不要!
那么,我再提个问题,这里写到这么美丽的环境中有水生嫂,这里人和环境之间是什么关系?你用一个词概括一下。(生议论纷纷)
生:和谐。
生:融洽。
张晶:我觉得好像有很多种,有一种就是互相渗透,这里环境感觉很甜美,也很平静;有时候我觉得这个女人很有中国情调。感觉环境应该是渗透吧,不只是人影响环境,这个环境会给人一种很特别的气氛。.
师:这个张晶太优秀了!(笑声)我觉得一般的中学生答不出来。她说这几段写人和环境之间是渗透关系,渗透关系在中国古典哲学里面叫什么呢?
(板书:“天人合一”)
天人合一,“天”是什么呢?“天”是自然,“合一”就是她刚才说的渗透关系。人和自然之间有很复杂的关系,但大体上有两种,一种是刚才大家讲的融合渗透的关系,一种是对抗的关系。高尔基的《海燕》,哪位同学记得?来,给我背几句。(生杂言背诵)
生:我只记得最后一句:“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笑声)
师:“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这在孙犁的小说中是喊不出来的。海燕和乌云是一种什么关系?对抗对立关系。在传统的中国文学当中,典型的中国意境当中,一般来说,人和自然之间不出现这种意境,而是强调一种融合的关系。月亮升起来,他写的月白风清。我随便改一改:“乌云翻滚,电闪雷鸣,忽然一声炸雷,女人慌慌张张跑到屋子里”,(笑声)或者这样,写女人很坚强也可以:“一声炸雷,几个雨点敲打在女人的脖子上,女人仍然在屋檐下编着她的席子,席子在闪电的照耀下就像刺向日本鬼子胸膛的刺刀。”(哄堂)
孙犁的小说民族色彩浓郁,他不喜欢写那种和大自然急剧对立的环境,他所有的作品,基本上都是这种风格。所以我们用一个词来概括,人和大自然间是什么关系呢?就是同学们讲的和谐。这是中国文化的一个基本特点。
(板书:“和谐”)
人与环境之间的关系是和谐的。那么,我们再看,这篇小说写了很多人,写了很多人际关系。我现在要同学们具体地通过语言的品味,来说一说这篇小说写人和人之间关系有什么特点。大家先看教材,看对话。
(生翻阅教材。)
师:首先我们看一下夫妻之间——水生和他的媳妇之间的关系。大家看第2页水生和他媳妇之间的对话,这些对话非常简洁,但是又情意绵绵。
“水生笑了,女人看他笑得不平常,‘怎么了,你?’”这句话很多资料上都有。我把它改一改,两种改法。一种是把“你”字去掉,改成:“怎么了?”另一种是把主语“你”提到前面去,改成:“你怎么了?”它有什么不同,表达的感情有什么不同?
生:少了一种夫妻之间的关怀,还有她对丈夫一种挂心的感觉。
师:比较焦急,是吧?所以她先把一种状态问出来,然后再说“你”。
再往下看,女人低着头说:“你总是很积极的。”这句话,我有两种改法,丈夫要上前线去了,我这么改,女人说(撒娇地):“不嘛,你不要走嘛!”(笑声)这样可不可以?(学生答:不可以。)那为什么不可以?那是个什么形象?小女人,不关心国家大事,这是现代概念,过去是不明大义。我再改一改,女人这么说(耍泼地):“行啊!你走,我搬回我妈妈家!”(笑声)可不可以?也不可以呀,耍泼也不行。
接下来我们再改一句:“女人鼻子有些酸,但是她并没有哭。”我把它这么改:“女人的泪水直往下淌,她咬了咬牙。”可不可以?(笑声)
中国文化有一个特点,就是(学生说:忍!)忍,也是对的。孔子在编《诗经》时说了句话:“乐而不淫,哀而不——(学生齐答:“伤”。)”对,是指乐而不过度,哀伤也不过度,在这个地方也是一样的,主要是表现觉悟了的中华民族的女性的精神状态。
再看第3页,“水生说:‘不要让敌人汉奸捉活的。捉住了要和他们拼命。’这才是那最重要的一句。女人流着眼泪答应了他。”这是表现了妻子对丈夫的忠贞。表现了中华儿女宁为——
生(齐答):玉碎,
师:不为——
生(齐答):瓦全。
师:宁可站着死,
生(齐答):不可跪着生!
师:俗话说三个女人一台戏,女人有时候在一起容易闹矛盾。但是,我们小说中的女人闹矛盾没有?(学生答:没有。)她们之间的关系,用一个词概括一下,夫妻之间,女人与女人之间,是什么样的关系?
生:和谐的关系。
师:还是和谐。
(老师板书:“和谐”)
师:非常好,非常好!同学们回答得非常好!人和自然的关系很和谐,人和人之间的关系也很和谐。那么,我们再接着往后看。人有时会和自己闹别扭,会产生痛苦。
(老师板书:“人和自我之间(心灵)的关系”)
人生在世,不可避免地有痛苦、有孤独、有彷徨、有空虚、有寂寞。人有时候需要一点阿Q精神,特别是在受挫折的时候。中国人对待自己内心痛苦的时候,是用一种特殊的方式。课文中妻子送丈夫上前线,丈夫不知是死是活,回来的时候可能缺条胳膊断条腿,是很痛苦的事情。但是我们看不看得出来,他们内心痛苦得不得了?
生(齐答):看不出。
师:怎么看不出?在课文中找个例子证明一下。
生:第3页,最后一段,“几个女人有点失望,也有些伤心,各人在心里骂自己的狠心贼。可是青年人永远朝着愉快的事情想,女人们尤其容易忘记那些不痛快”。
师:还有很多例子,就不一一列举了吧。有痛苦,也有孤独,但是不是那种呼天抢地的苦。中华民族是一个多灾多难的民族,但中国人对待自己内心痛苦,有一种特殊的方式,中华民族强调的是“乐而不淫,哀而不伤”,中华民族很会调节自己内心世界和情绪,很会找到心理平衡,他们很乐观的——小小日本帝国主义奈我何?八年打不走打十六年。(笑声)那么,我们实际上已经讲了,人和内心的关系,也是和谐。
我再穿插说一个例子。这些女人都很含蓄,包括水生和他的妻子之间。为什么要含蓄?含蓄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一个特点。我举个例子大家看一下。
(老师放投影:“世上狮子爱麒麟,阿哥阿妹结同心。哪个先上黄泉路,望乡台上喊三声。”)
师:一个民歌。“世上狮子爱麒麟”,麒麟是传说中的一种动物,美的动物,比喻小伙子追求漂亮姑娘。“阿哥阿妹结同心”就是俩人很好啦,“同心”就是要好,很可能已经同居了;“哪个先上黄泉路,望乡台上喊三声”,这表示海枯石烂永不变心嘛。我把它改一改。我把这四句改成:“我们两个下决心,马上登记去结婚。结婚以后不变心,哪个变心不是人。”(整个过程中听课师生笑声不断,全场沸腾)意思一样,味道呢,味道差些。是不是?含蓄、蕴藉,有味道,这是中华民族艺术的一个追求。含蓄也是适中和谐。
我们通过这一篇小说的研读,大致上带领大家从人与自然的关系来看,中国文化强调的是和谐;人和人之间的关系,强调的也是和谐;人与自我之间的关系,也强调要注意调节,心理平和,没有大悲大喜。所以中国古典戏剧都是大团圆的结局比较多。这个,是中华民族文化的基本特点。
我们现在回过头来归结一下,什么叫文化,这个我来说。
(打出字幕:“文化的定义很多,简单地说,文化就是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即怎样想和怎样做”)
我们今天在这里讲这三个关系,都是文化的问题。
我们把这节课小结一下。
(打出字幕:“小结:中和(适中和谐)精神与中和之美,是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和基本审美观念,它的基本思想是教人处理好人与自然,人和人,人与自我之间的关系,使之处于协调状态,即教人学会诗意地生活,诗意地栖居”)
刚才我们讲了“天人合一”,中和就是适中和谐,就是做什么事情做得恰如其分。感情也是这样子的,各种关系都要处理得恰如其分。这种精神,这种强调中和之美,是我们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和基本审美观念,它的基本思想是教人处理好人与自然,人和人,人与自我之间的关系,使之处于协调状态,也就是教人学会诗意地生活。
我今天给大家提出一种新的视角——从文化学的角度来读小说:从孙犁的小说看中国文化的基本的精神。
最后,给大家留一道题,研究性的,就是海明威的《老人与海》。
(打出字幕:“作业:《老人与海》与西方文化精神”)
(打出字幕:“人不是生来要被打败的,你可以消灭他,但就是打不败他。——海明威《老人与海》”)
这句话是我最喜欢的,我在20年前就背下来了,到现在还背得,一种硬骨头精神!
来,现在,同学们,一起站起来,跟我读读这几句话:
(师充满激情地领读,生齐跟读。)
师:好,谢谢同学们,下课。
生:谢谢老师!
(全场热烈掌声。)
结 语
哥伦布说过许多励志名言。比如“在人生的海洋上,最痛快的事就是独断独航”,比如“除非你有勇气到达看不到岸边的地方,否则你永远不可能跨越大洋”,比如“即使是简单的事也需要有人去发现,去证实。站在后面指手画脚是无用的,关键在于创新”等等。
程少堂用他的头脑,眼光,学养,胆识,执著,坚毅与激情,用接近现有生命三分之一的不懈探索,发现并证实着语文新大陆——语文味。时间已经且将继续证明,这块新大陆的发现是中国语文教育发展史上的重要里程碑。
历经十六年的风雨洗礼,这块新大陆上也曾明媚鲜妍,也曾风刀霜剑。面对明枪暗箭,坚毅的程少堂硬是把苏东坡的一腔豪情谱写成不屈的人生凯歌:“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他笑看风云。他闲庭信步。他以一约既定万山无阻的独持偏见与一意孤行,最终,到底,把一棵荒原中的孤独之舞,成功地摇曳成了一片美丽的迷人的森林。
程少堂曾多次为自己提前撰写好了墓志铭。比如“斯人虽已逝,语文味长存”,比如“朋友,‘语文味’收进辞典了吗”。最近,他又补写了一条新的墓志铭:“恨我的与我恨的/我不屑你记住我/但大约的确你会记住我/爱我的与我爱的/我也不要你记住我/因为我会记住你/而许久的未来/语文会记住我/她会来倾听我墓碑的/呼吸与歌吟/”
有一本自小读过的书,曾深刻又深远地影响着程少堂人生性格与精神世界的形成。这本书就是爱尔兰女作家伏尼契的小说《牛虻》。书中主人公牛虻对信仰的无限激情、坚强不屈与视死如归的斗志,一直是程少堂人生道路上的指路明灯。后来,程少堂又看了苏联电影《牛虻》,他被20世纪世界最重要的音乐家之一的肖斯塔科维奇为电影《牛虻》配乐之浪漫曲所深深陶醉。如果你没有能够享有现场亲睹他深度陶醉于肖氏浪漫曲之机会,那也没有关系,因为,稍微了解一点程少堂的人都不难从他对语文味的痴迷中读出肖斯塔科维奇音乐中革命者牛虻的形象特质:浪漫,深情,忧郁,坚毅,作为一个语文革命者,为语文味他一往无前,为语文味他视死如归。
这篇文章在2015年7月31日修改定稿。定稿之后,程少堂亲笔在全文最后加上了下面最后一句——
“2015年8月7日,是先父去世五周年忌日。谨以此文,敬献给先父在天之灵。”
【参考文献】
[1]程少堂主编.语文味教学法[M].北京:现代教育出版社,2015
[2]程少堂.程少堂教育理论与实践探索[M].深圳:海天出版社,2006
[3]程少堂.程少堂讲语文[M].北京:语文出版社,2008
[4]许书明.当代名师智慧课堂教学艺术·中学语文卷[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3
[5]张岩.荒原中的舞者——程少堂语文教育思想研究[M].北京:现代教育出版社,2013
[6]程少堂.建构一种新的教学法:语文味教学法[J].中学语文教学,2014(2)
[7]钱冰山.语文味影响深广的十大原因[J].语文教学与研究,2015(6)
[8]梁青.语文,应有“我”在—— 例谈“文人语文”与“匠人语文”[J].语文教学通讯,2011(2B)
[9]梁青.语文味的“气”和“境”—— 中国语文教学的另一种观照[J].语文教学通讯,2013(2)
[10]梁青.用清新舞出高贵——听程少堂老师《虽有佳肴》课随感[J].语文教学通讯,2014(10B)
赞赏
人赞赏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