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上的王家庄》教学设计、课堂实录及作家点评
时间:2016-09-30 来源:未知 作者:admin 点击:次
核心提示:熊芳芳,生命语文首倡者及践行者、专栏作家、首届“全国文学教育名师”、首届全国中语“十佳教改新星”、《名师透视:语文教学智慧篇》收录的30位名师之一。系第三届“语文报杯”全国青年教师课堂教学大赛全国一等奖第一名得主、《语文教学通讯》《中学语文教
熊芳芳,生命语文首倡者及践行者、专栏作家、首届“全国文学教育名师”、首届全国中语“十佳教改新星”、《名师透视:语文教学智慧篇》收录的30位名师之一。系第三届“语文报杯”全国青年教师课堂教学大赛全国一等奖第一名得主、《语文教学通讯》《中学语文教学参考》等多家中文核心期刊杂志的封面人物。曾被《教育家》杂志做人物专访深度报道《生命语文:种子的事业》。出版著作《生命语文》(朱永新题字,曹明海作序,魏智渊、王开东等题写封底评荐)、《语文:生命的、文学的、美学的》(孙绍振作序,曹文轩、刘亮程、黄厚江、郑逸农等题写封底评荐,入选“中国教育报2013年度教师喜爱的100本书”)、《语文不过如此》(孙绍振、王尚文、潘新和、王开岭等题写封底评荐)、《高考微作文》(张丽钧、林茶居、苏小和等题写封底评荐)等。
点击标题下蓝色字“生命语文熊芳芳”可快速关注
去年冬天,应邀在2015学习促进型课堂教学变革全国研讨会上讲一节展示课,会务组确定的课题:毕飞宇的《地球上的王家庄》。5822字的小说,一课时,40分钟。喜欢毕飞宇,所以,不假思索地接受了这个挑战。
教学设计
一、导入。失败的命题作文,酒神的小说奇迹。猜猜,作者原本想写什么文章呢?点击幻灯片:写着写着,我把我的文章写歪了。很奇怪,我写歪了,却一点也不沮丧。——这就是做一个小说家的好。没有能力思辨,我可以去写故事。我最终也没有把《 》写出来。其实也算是写出来了,是一个急就章,我只用一天就把它写完了,它就是短篇小说:二、他到底想说什么呢?你读懂了吗?1.和 相比,“我还是更喜欢鸭子”。(1)刘胡兰、雷锋的故事为什么不喜欢?——教育的功利化:“壮劳力”,一刀切。——教育的政治化:强调舍己,消弭自我。集体>个体,意义>生命所以和上学听这样的故事相比,“我”更喜欢鸭子——乌金荡:鸭子的天堂,“我”的天堂。配乐朗读第2-4段,说说你认为哪些句子最有意思或者最有意味,为什么。此刻的鸭子不仅是生产队的鸭子,也不仅是我的鸭子,它们更是乌金荡的鸭子。(自然属性、社会属性、精神属性)它们是财产,更是生命,也是美——自由、生命力。(2)父亲的星星为什么不喜欢?第7段:“星空浩翰无边,满天的星光却没有能够照亮大地。它们是银灰色的,熠熠生辉,宇宙却还是一片漆黑。我从来不认为那些星星是有用的。即使有少数的几颗稍微偏红,可我坚持它们百无一用。宇宙只是太阳,在太阳面前,宇宙永远是附带的,次要的,黑灯瞎火的。”第19段:“我甚至恨起了我的父亲,人间的麻烦是如此巨大,你不问不管,你去操宇宙的那份心做什么?北斗星再亮也只是夜空里的一块疤,它永远不可能变成集体的财产,永远不可能变成第八十七只或第一百零三只鸭子。甚至不可能变成第八十七粒或第一百零三粒芝麻。”当时的教育是否有效?没上学的孩子都知道,王家庄人都知道,已然成了普遍常识和核心价值观:凡物皆要“有用”(功利化),“集体”财产至上(政治化)。
当“我”痴迷于乌金荡和鸭子时,父亲如何痴迷于他的夜空和星星?找出你认为最典型的描写。相比之下,父亲像个幼稚的孩子,“我”反倒像个懂事的成人。 “我”的价值观被异化了,好在,“我”还有追求自由与自然的欲望在。 父亲的生存方式被异化了,好在,父亲还有追求真理和光明的灵魂在。2.到底有多少只鸭子?为什么反复说“八十六只也可能是一百零二只鸭子”?强调鸭子的不可数,就像世界的不可知。鸭子和数字就像地球和王家庄,具有不可认知性。痴迷于宇宙的父亲带回来的世界地图一石击破水中天,引起轩然大波,王家庄人的认知和常识差一点被颠覆。人们对于地图、地球以及王家庄的认识与想象,你觉得最可笑最荒谬的是哪里? “这一点都不妨碍我们对这个世界的基本认识:世界是沿着‘中国’这个中心辐射开去的,宛如一个面疙瘩,有人用擀面杖把它压扁了,它只能花花绿绿地向四周延伸,由此派生出七个大洲,四个大洋。中国对世界所做出的贡献,《世界地图》上已经是一览无余。”妄自尊大的比喻,荒诞的因果判断。“基本认识”:笃信不疑、愚昧可笑而浑然不觉。“《世界地图》同时修正了我们关于世界的一个错误看法。关于世界,王家庄的人们一直认为,世界是一个正方形的平面,以王家庄作为中心,朝着东南西北四个方向纵情延伸。现在看起来不对。世界的开阔程度远远超出了我们的预知,也不呈正方,而是椭圆形的。地图上左右两侧的巨大括弧彻底说明了这个问题。”自以为是的推理“世界究竟有多大?到底有几个王家庄大?地图上什么都有,甚至连美帝、苏修都有,为什么反而没有我们王家庄?王家庄所有的人都知道王家庄在哪儿,地图它凭什么忽视了我们?这个问题我们完全有必要向大队的党支部反映一下。”不知天高地厚的比较、不分青红皂白的忠诚。听了他的话我们都松了一口气,同时心存感激。然而,王爱国立即反驳了。王爱国说,假如我们坐的是船呢?王爱国的话又把我们甩进了无底的深渊。形势相当严峻,可以说危在旦夕……满世界的水都淌到了哪里?我们看了看身后的鲤鱼河。水依然在河里,并没有插上翅膀,并没有咆哮而去,安静得像一口井。我们看到了希望,心安理得。我们坚信,有水在,就有我们在。王爱贫挽救了我们,同时挽救了世界:我们都一起看着王爱贫,心中充满了爱戴与崇敬。他为这个世界立下了不朽的功勋。大词小用,新事物成了苟安者的灭顶之灾。“大西洋很大,比乌金荡和大纵湖还要大……它们游弋在世界的边沿,企图冲出来。可是,世界的边沿挡住了它们。冲进来的鱼“当”地一下,被反弹回去了,就像教室里的麻雀被玻璃反弹回去一样。”“大纵湖一望无际,我坚信,穿过大纵湖,只要再越过太平洋,我就可以抵达大西洋了。” 坐井观天的自信乌金荡里的鸭子之不可数、地球上的王家庄之不可知,只是在“我”和“我们”眼里。在父亲眼里,星星是可数的,且如数家珍——将父亲说话最多的一次改写成了剧本台词,请你为空白处加舞台提示。点击幻灯片——我[喘着气]:“爸爸。”父亲[仰头望着星空,半晌才出声]:“我们来看看大熊座。这是摇光,这是开阳,依次是玉衡、天权、天玑、天璇、天枢,北斗七星就是它们。儿子,我们现在沿着天璇和天枢五倍远的距离,喏,这个,最亮的一颗。”父亲[打开手电,照向夜空]:“看见了吗?这就是北斗。”我[疑惑而不耐烦地]:“王家庄到底在哪儿?”父亲[嘴角露出一丝不易察觉的笑]:“我们在地球上。地球也是宇宙里的一颗星。”我[急迫,有些生气,夺过手电到处照]:“地球在哪里?”父亲[ ]:“回去睡吧。”我[语气坚定,表情严正]:“地球在哪里?”父亲[缓缓转过头来,定睛望着我]:“地球是不能用眼睛去找的,要用你的脚。”父亲[看了看漆黑的四周,用手掸了掸身边的萤火虫,半晌]:“我们不说地球上的事。”我[将手电使劲塞到父亲手上,扭头就走,走到很远的地方,回头朝着父亲的方向大声骂]:“都说你是神经病!”重点解读:父亲[嘴角露出一丝不易察觉的笑]:“我们在地球上。地球也是宇宙里的一颗星。”(第一次答非所问,我们赖以安身立命的王家庄,在地球上根本可以忽略)父亲[ ]:“回去睡吧。”(微微一笑,释然,转而落寞,摸摸我的头,望向星空)(第二次答非所问。一,为儿子终于开始关心远方而欣慰,同时也为此而担忧;二,人类缺少常识与认知,这是多么正常。人就生活在地球上,却不认识地球。地球都可以被忽略,何况人呢?自己被生生埋没、压抑蹉跎的苦闷,稍感释然。) 此处原文是:"父亲笑了。父亲的笑声里有难得的幸福,像星星的光芒。有一点柔弱,有一点勉强."思考:为什么笑?为什么幸福?又为什么柔弱和勉强?父亲痴迷“宇宙的黑夜”:美,浩瀚,自由,宁静,祥和。父亲逃避“时代的黑夜”:丑,闭塞,压抑,喧嚣,危险。鸭子——不可数星星——可数奇妙的反差。“名词与名词之间是有落差的,落差越大,世界越大,世界内部的张力越大”(毕飞宇《找出故事里的高粱酒》)过渡:远方的危险与诱惑激发了“我”的想象与探索。“我”率领着我的鸭子出发了。结局如何?父亲的反应如何?3.当“我”只关心鸭子的时候,“父亲”只关心 。当“我”开始关心远方并付诸行动的时候,“父亲”第一次关心 。选择题:父亲是一个( )的人。A.冥顽不化 B.随机应变(1)父亲身上冥顽不化的部分——A.屁股:“白而发亮,傲岸得很”(原本应是皮肤白皙、清秀的知识分子)B.手:“晒不黑,透过皮肤我可以看见天蓝色的血管”(身份:知识分子)(2)父亲身上随机应变的部分——A.眼睛“我”弄丢鸭子之前:在夜里睁得很大/一到白天全蔫了(北京女诗人的诗句);“我”弄丢鸭子之后:看了看队长,又看了看大队支书/仔细望着我B.嘴巴“我”弄丢鸭子之前:紧闭着/吃饭吸烟(吸烟锅,偶尔吸一根纸烟——身份:努力将自己混同于普通庄稼汉的下乡知识青年);沉默寡言(说得最多的两句话:“是”或“不是”)/唯一的一次笑声“我”弄丢鸭子之后:厉声,大声C.脑袋“我”弄丢鸭子之前:看到要紧的地方,父亲便低下脑袋;“我”弄丢鸭子之后:父亲无比谦卑,正在给所有的人敬烟,给所有的人点烟。(父亲本来只为知识和真理而低头,现在为了儿子的“错误”向所有人低头)父亲对地球上的人和事似乎永远心不在焉、反应迟钝,只有最后一次在所有人面前“无比谦卑”且反应敏捷:“给所有的人敬烟,给所有的人点烟”“一看见我立即走了上来,厉声问”“看了看队长,又看了看大队支书,大声说”“仔细望着我,摸了摸我的脑门”“掴了我一个大嘴巴”“还在我的身上踢了一脚”父亲和“我”的形象此刻完全错位——之前:“我”像成人,父亲像孩子;现在,“我”像孩子,父亲像成人。在高潮迭起精彩纷呈的想象与探索之后,故事在一无所有中一落千丈,戛然而止:鸭子消失了,星空消失了,想象消失了,怀疑消失了,争论消失了,好奇消失了,冲动消失了,世界消失了,地球消失了,王家庄还是那个妄自尊大、“作为”世界中心的王家庄,还是那个铜墙铁壁、永远也走不出去的王家庄。4.除了队长和大队支书以外,王家庄的普通社员只有两个人有名字: 、 ,主角“我”和“父亲”的名字叫“ ”。(王爱国、王爱贫,神经病)要么爱国,要么爱贫,你若爱鸭子,爱星星,你的名字就叫“神经病”。映衬式的双重叙事形式:喜欢鸭子的“我”和痴迷星星的父亲,双线并进,最终合龙。复调式的悲歌,两代人的悲剧:清醒者的孤独、探索者的悲剧。价值观扭曲的时代,追求真理和光明的正常人反而被定义为“神经病”。 “不可知”——“不可求知”,孰更可悲,孰更可怕?因此,王家庄其实是一个 。5.你有答案了吗?作者原本想写一篇关于什么的文章?点击幻灯片:我最终也没有把《论中国之必须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写出来。其实也算是写出来了,是一个急就章,我只用一天就把它写完了,它就是短篇小说《地球上的王家庄》。很奇怪,我写歪了,却一点也不沮丧。——这就是做一个小说家的好。没有能力思辨,我可以去写故事。 作者真的“没有能力思辨吗”?“我仰起头,看着夜空。我一定要从宇宙中找到地球,看地球在哪里闪烁。我从父亲的手上接过手电,到处照,到处找。星光灿烂,但没有一处是手电的反光。没有了反光手电也就彻底失去了意义。”(提炼哲理金句:世界若失去了底线,就不会有光明。)作者只是选择了讲故事的方式来表达思辨。这个故事里,有思,也有诗。有人说,这篇小说更像是一部童话,在我看来,它更像一个寓言,有深刻的哲理,也有优美的诗性:点击幻灯片:“毕飞宇不仅将历史强权、生存苦难和心灵贫乏等一系列沉重的历史记忆推到了叙事的背后,而且用一种梦态般轻盈的话语,对人的诗性愿望和自由灵魂进行了一次夸饰性的扩张。”——洪治纲卡尔维诺、“轻逸之美,沉重之思”三、布置作业(自选): 1.提炼哲理金句。 2.改写一首诗歌。3.撰写读书评论。附:可供研究和评论的角度 ①双线叙事②儿童视角A有生活真实作为创作基础,更真实生动;B轻快戏谑的口吻淡化了文革伤痛,反而增强了讽刺意味,举重若轻;C效果更鲜明:越天真,越罪恶;越快乐,越沉重;越自信,越愚昧;越笃定,越荒诞。 D“儿童”诞生自无意识的子宫,孕育自人性的最深处,或者更加准确地说,孕育自生机勃勃的大自然本身。它体现了远在于我们意识思维的有限范围之外的生命力量、我们片面的意识思维一无所知的方法与可能性、包含大自然纵深的整体。它代表每个人身上最强烈、最不可避免的欲望,即实现自己的欲望。相当多的儿童形象都是文化英雄,并因此等同于促进文化的东西,比如火、金属、谷物、玉米等。作为光明的使者,更确切地说,作为意识的放大者,它们战胜黑暗,换言之,它们战胜先前的无意识状态。更高层次的意识,或者超越我们当下意识的知识,等同于孤独于世。这份孤独表达了更高层次意识的载体或者象征与其环境之间的冲突。 “儿童”是重新为父的象征。它因此同时为始与终、原始生物与顶生生物。原始生物存在于人的存在之前,而顶生生物存在于人消失之后。从心理学上讲,这意味着“儿童”代表人的前意识及后意识的本质。(荣格《原型与集体无意识·儿童原型心理学》)③蕴含之深例:“父亲的举动充满了神秘性,他的行动使我相信,宇宙只存在于夜间。天一亮,东方红、太阳升,这时候宇宙其实就没了。只剩下满世界的猪与猪,狗与狗,人与人。”“猪与猪,狗与狗,人与人”能否改成“猪、狗、人”?余秋雨一语中的:“2500年前,希腊哲人在大海边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印度哲人在恒河边思考人与神的关系,而中国哲人则在黄河边思考人与人的关系。”(《千年一叹》)除了阶级、立场、站队、罪大恶极与罄竹难书,这个世界还有光,还有水,还有星空,树木,果实,飞鸟,畜生,昆虫,野兽。这些都是“神”造的,“神看着是好的。”当然,还有人,人和人的相爱,相仇,相助和相妒。 从什么时候开始,我们的小说就只剩下“人与人”了呢?只有人与人的阶级,只有人与人的揭发,只有人与人的正确与错误,光辉与罪恶。(毕飞宇《找出故事里的高粱酒》)④名词之美。“小说美学的根基在语言,语言的根基在词汇,词汇的根基在名词。只有名词所构成的小说才有可能成为真的小说。衡量一部小说的优劣往往有一个最为简单的办法,也是最为基础的办法,我们可以统计它的名词量。名词是硬通货。没有硬通货而只有观念与情感的文字有可能是好的论述,好的诗篇,但是,不可能是好的小说。这里的原因不复杂,小说是要建立世界的,名词是木柴、砖头和石头,或者说,是钢筋、水泥与黄沙。”(毕飞宇《找出故事里的高粱酒》) ……
在南京的展示课,不试讲,不布置预习题,不见学生,不讲自己从前讲过的课,一如既往。严格的40分钟,完整思路基本清晰,但是好多内容都被我压缩掉了,生生砍掉了一些血肉,只剩下枝节。40分钟,弱水三千只取一瓢饮,怎么讲都觉得对不起毕飞宇,对不起这么好的小说。但也只能如此了。课堂实录时间:40分钟执教:熊芳芳学生:南京一中高一5班师:期中考试是不是已经结束了?生(齐):是。师:考得怎么样啊?(生齐笑,杂曰“好”或“不好”)师(亦笑):好,不过我的一个学生让我很生气啊,他期中考试的时候写作文,文体要求是记叙文,结果他一入手就写成了议论文,作文分数全年级最低,20分。我很生气,我想我要怎样罚他呢?但是后来我看到了一篇文章,我想,我应该原谅他。这篇文章是这个人写的(点击幻灯片:毕飞宇照片),这个人认识吗?生(齐):毕飞宇!师:对,毕飞宇,你们南京的一颗星。他说他写一篇文章的时候(点击幻灯片)——写着写着,我把我的文章写歪了。很奇怪,我写歪了,却一点也不沮丧。——这就是做一个小说家的好。没有能力思辨,我可以去写故事。一开始的时候,他想写一篇议论文,结果写着写着,他写成了一篇小说(点击幻灯片)—— 我最终也没有把《 》写出来。其实也算是写出来了,是一个急就章,我只用一天就把它写完了,它就是短篇小说:《地球上的王家庄》。到底是一篇什么样的文章呢?这个问题先留在这儿。回头读完小说了再来解决它。这篇文章挺长的,虽然它是短篇小说,但是它对我们的一节课来说,挺长。那么之前大家是否已经读过了?那么我想知道,你们读懂了吗?生(笑):没读懂。师:没读懂?好,检查一下,就知道大家有没有读懂了!来看填空题(点击幻灯片)——1.和 相比,“我还是更喜欢鸭子”。(生茫然,不知该如何作答)师:我们常常说,我更喜欢吃苹果,往往是在跟什么作比较?同学A和同学B在一起聊天,一个说我喜欢吃苹果,另一个说我更喜欢吃梨,“更喜欢”很显然是说自己喜欢的跟别人喜欢的不一样,对不对?那么这篇文章里面有什么人所喜欢的什么东西跟“我”不一样呢?而相比之下,“我”还是更喜欢鸭子呢?生:父亲,他喜欢星星。师:哦,和父亲所喜欢的星星相比,“我”更喜欢鸭子。我想请问同学们,“我”为什么更喜欢鸭子而不喜欢星星?“我”在文中是怎么说的?生:第6段最后,他说:“即使有少数的几颗稍微偏红,可我坚持它们百无一用。”师:哦,他用了一个成语,是什么啊?生(齐):“百无一用”。师:对,百无一用,没有实际用途。是不是?所以他不喜欢星星。它不能吃,不能喝,也不能用来当衣服穿,它远比不上生产队交给我的鸭子,我把鸭子养好了,就可以得到工分,得到钱,对不对?而星星百无一用,所以“我”不喜欢星星。还有没有?还有什么地方在表述“我”不喜欢星星,星星还比不上鸭子呢!生:第16段中说:“北斗星再亮也只是夜空的一块疤,它永远不可能变成集体的财产,永远不可能变成第八十七只或第一百零三只鸭子。甚至不可能变成第八十七只或第一百零三粒芝麻。”师:也就是说,星星连一粒芝麻都比不上,更不用说鸭子了,因为它不能变成集体财产。找得非常棒!在“我”看来,星星是没有用的,它不能变成鸭子,甚至不能变成一粒芝麻。好,同学们请看,现在,“我”喜欢鸭子的原因是它是集体财产,它能够给我们带来实实在在的好处,对不对?生(齐):对。师:我对鸭子的喜欢,难道仅仅是因为这个原因吗?还有没有别的原因呢?跟父亲相比,我更喜欢鸭子。跟同龄人相比呢?他们更喜欢什么?“我”的同龄人都在过一种什么样的生活?那种生活,真的是令“我”很羡慕的吗?生:他们在上学。师:哦,在上学,“我”羡慕他们吗?生:羡慕。师:真的羡慕吗?从哪儿看出来羡慕?找句子。生:“按理说我不应当在这个时候放鸭子。我应当坐在教室里,听老师们讲刘胡兰的故事、雷锋的故事。”师:而实际上呢?“我”为什么没上学?生:“我要等到十周岁才能走进学校。我们公社有规定,孩子们十岁上学,十五岁毕业,一毕业就是一个壮劳力。”师:学制很短是吧?短期内就把我们培养成一个劳动力,这样的教育,是一种什么样的教育?生:是为了提供劳动力。师:对,是为了培养劳动力,是一种非常功利的教育。在这样的教育里,孩子们接触到的故事,不是《海的女儿》,不是《丑小鸭》,而是刘胡兰,雷锋。你们很爱刘胡兰的故事和雷锋的故事吗?生(笑着摇头)师:为什么不爱听?生:它带给我们的是革命的思想,是牺牲的精神,让我们以刘胡兰和雷锋为榜样。师:让我们以他们为榜样干什么?生:献身。师:为什么而献身?生:为集体,为别人。师:对,集体主义至上。为了集体,我们可以牺牲生命;为了集体财产,我们也可以牺牲生命,一心只利他,不利己,对不对?忽略自己,集体至上。这样的故事,没有办法跟《海的女儿》《丑小鸭》相提并论。所以,“我”真的很羡慕那些同龄人,可以上学,听这样的故事吗?真的很羡慕在短期内就被加工成一个劳动力,被送到社会的链条上去吗?生:不一定。师:所以我们会发现,跟父亲所喜欢的星星相比,“我”更喜欢鸭子。跟同龄人上学听刘胡兰雷锋的故事相比,“我”也更喜欢鸭子。其实“我”对鸭子和放鸭子的生活的喜欢,是可以从文字当中感受到的。我想请几位同学来朗读三段文字,请三位同学吧,大家推荐一下,好不好?(三位同学起立待命)师:我们读2、3、4自然段。一人读一段吧,给你们来点配乐!(三位同学配乐朗读)师:好,太感谢了!掌声给他们!你们的朗读把我带到了意境当中,我能够真切地感受到,“我”,这个八岁的孩子,他是多么热爱这个鸭子的天堂——乌金荡。在这个天堂里面,他和鸭子一同享受。大家发现了吗?“我”爱鸭子,这个时候,“我”爱的到底是生产队的鸭子呢,还是乌金荡的鸭子?生:乌金荡的鸭子。师:为什么?只有在乌金荡里,鸭子才显示出它的什么?生:自由自在。师:很好。自由,快乐,和它的生命力,是吧?所以这个时候,鸭子的存在不是一个社会属性的、生产队的财产,它是一个生命。在大自然中,它是一个自由快乐的、有活力的生命。这是“我”爱它的原因,真正的“我”爱鸭子的原因,这才是本质的原因。而之前,“我”是怎么说呢?鸭子是集体财产,星星有什么用呢?百无一用!之前的这种观念是出于“我”自己的本能吗?生:不是。师:是从哪儿来的?生:环境。生:大人。生:教育。师:公社,队长,社会,时代,对不对?是外面赋予的,是外面强加的,所以我们发现,一个孩子,那么小他就懂得,什么东西是有用的,有实用价值的,星星没有用,所以没价值。但是现在我们发现,其实他真正喜欢鸭子的原因,是它的自由,是它的生命力。而那些“有实用价值”的观念,是外界附加给他的。于是我们发现,“我”,这个孩子的价值观,已经被社会异化了:只有有用的,才是有价值的,才值得我们喜欢。我们再来看父亲所喜欢的星星,父亲对星星的痴迷,有哪些细节是值得注意的?他有哪些表现?生:“整个晚上父亲都要仰着他的脖子,独自面对那些星空”,还有,“父亲在夜里把眼睛睁得很大,一到了白天,父亲全蔫了。除了吃饭,他的嘴巴永远紧闭着”。从这几个细节可以看出父亲对星星的喜爱。生:还有“父亲站在田埂上,一手拿着手电,一手拿着书,那本《宇宙里有些什么》是他前些日子从县城里带回来的”,在黑夜中父亲拿着手电,还是要看书,这里也可以看出,父亲很爱读书,对宇宙里的星星很好奇。师:父亲是个很爱学习的好学生?活到老学到老,一直在研究宇宙?父亲是这样的吗?他是一个科学爱好者?(生茫然,不知如何作答)师:为什么父亲在夜里把眼睛睁得很大,一到白天就全蔫了?他研究星星,却不研究人,不研究队长?不研究大队支书有什么爱好,然后拍马溜须地去迎合他?他不研究人,研究星星干嘛?研究人不是挺有用的吗?星星有什么用啊?连一个八岁的孩子都知道星星百无一用,父亲为什么还要研究星星?生:他持守着自己的价值观,没有被这个社会异化。师:哦,他的价值观没有被这个社会异化,但是,有没有什么是被这个社会异化了的?从文中来看,父亲应该是一个什么样的身份?地道的农民吗?生:不是,应该是个知青。师:为什么?何以见得?生:他能够去县城,并且带回《宇宙里有些什么》和《世界地图》,这种能力和见识,就不是一个地道的农民能够具备的。师:那么一个有知识的人,在农村里面,在一个愚昧的环境里面,他可以做什么呢?他可以做他想做的事情吗?他可以引导人们去做一些正确的事情吗?生:不大可能。师:为什么?生:文革的背景下,知识分子会遭批斗。师:所以他们只能做老老实实听话的顺民,一句反对的话都不可以说。这样的话,跟人打交道是不是太危险了呀?只有研究星星,才是最安全的。所以,父亲整天在研究百无一用的星星,像个不懂事的孩子;而“我”看起来反而更懂事:鸭子多好啊,它是集体财产啊——“我”看起来更像个理智的成年人。师:我们会发现,“我”的价值观被异化了,而父亲呢,他该做的事不能做,他想做的事不能做,他的才能、学问,都得不到施展,跟人打交道太危险了,他只能去研究宇宙,一到白天全蔫了,一到晚上就特别精神。父亲的什么被异化了?生:行为。师:对,行为,生存方式。父亲是被压抑的,从白天被逼到黑暗的墙角,只有无人的夜晚,才能拥有一点自由。板书: 生存方式异化父亲 星星(“孩子”)我 鸭子(“成人”) 价值观异化师:“我”的价值观被异化了,好在,“我”还有追求自由与自然的欲望在。父亲的生存方式被异化了,好在,父亲还有追求真理和光明的灵魂在。这是唯一值得庆幸的。好,我要考查你们的第二个问题(点击幻灯片)——到底有多少只鸭子?为什么反复说“八十六只也可能是一百零二只鸭子”?为什么要反复地说?他想要告诉我们什么?为什么数字无法做到准确?生:鸭子是活的,是运动的。师:所以“我”数不清它,对不对?就只是几十只或者一百多只鸭子而已,我就已经分不清了。这个世界的迷惑性,又该是多么大呢!他在这里一再地强调鸭子的不可数,实际是在告诉我们,世界的不可知。世界是不可知的,就眼前这些鸭子我就数来数去数不清,何况是世界呢,何况是人性呢,何况是地球上的王家庄呢!好,我们来看,当父亲带来的《世界地图》进入王家庄的时候,在王家庄引起了轩然大波,几乎颠覆了我们的常识。那么,王家庄人因着这个地图,对地球、世界和王家庄的认识,有哪些地方是特别荒谬特别可笑的?生:“《世界地图》同时修正了我们关于世界的一个错误看法。”师:它怎么荒谬了?生:“王家庄的人们一直认为,世界是一个正方形的平面,以王家庄作为中心,朝着东南西北四个方向纵情延伸。”师:他们认为王家庄就是世界的中心,这是天经地义绝对正确的,是吧?生:他们的认识特别狭隘。师:好,还有哪些地方特别荒谬特别可笑的?生:“世界究竟有多大?到底有几个王家庄大?”师:不知天高地厚的比较,是吧?还有吗?生:“如果我们像挖井那样不停地往下挖,不停地挖,我们会挖到什么地方去呢?”他们以为可以挖穿地球。师:所以,无知造成了愚昧,愚昧又让人觉得可笑,是吧?还有吗?生:“如果我们出门,一直往前走,一定会走到世界的尽头,白天还好,万一是夜里,一脚下去,我们肯定会掉进无底的深渊。那个深渊无疑是一个无底洞,这就是说,我们掉下去之后,既不会被摔死,也不会被淹死,我们只能不停地坠落,一直坠落,永远坠落。”他们对自己的猜想坚信不疑。师:非常自信,盲目自信,对不对?无知造成的自信,进一步地导致愚昧。当“我”在这场讨论之中感到疑惑,然后去问父亲王家庄到底在哪儿的时候,父亲跟“我”有一场在全文当中说话最多的对话,我把它改成了一个剧本的形式,括号里面是舞台提示,但是我留了一个空,在这个地方,我就不知该怎么写舞台提示了(点击幻灯片)——我[喘着气]:“爸爸。”父亲[仰头望着星空,半晌才出声]:“我们来看看大熊座。这是摇光,这是开阳,依次是玉衡、天权、天玑、天璇、天枢,北斗七星就是它们。儿子,我们现在沿着天璇和天枢五倍远的距离,喏,这个,最亮的一颗。”父亲[打开手电,照向夜空]:“看见了吗?这就是北斗。”我[疑惑而不耐烦地]:“王家庄到底在哪儿?”父亲[嘴角露出一丝不易察觉的笑]:“我们在地球上。地球也是宇宙里的一颗星。”我[急迫,有些生气,夺过手电到处照]:“地球在哪里?”父亲[ ]:“回去睡吧。”我[语气坚定,表情严正]:“地球在哪里?”父亲[缓缓转过头来,定睛望着我]:“地球是不能用眼睛去找的,要用你的脚。”父亲[看了看漆黑的四周,用手掸了掸身边的萤火虫,半晌]:“我们不说地球上的事。”我[将手电使劲塞到父亲手上,扭头就走,走到很远的地方,回头朝着父亲的方向大声骂]:“都说你是神经病!”如果有一个演员来演父亲,他在这里该以一种什么样的表情来表现父亲的心情呢?我们来看原文,17自然段,我空出来的地方原文是这样的:“父亲笑了。父亲的笑声里有难得的幸福,像星星的光芒。有一点柔弱,有一点勉强。”为什么父亲会笑啊?这个地方演员好难把握啊,我该怎么表演呢?(学生茫然,不知如何作答)师:父亲在王家庄是一个被遗忘的人,他选择了被人遗忘,他像杨绛在文革期间渴望穿上一件“隐身衣”一样,隐身,才能被忽略,被忽略,才能安全。父亲是一个被遗忘的人,就好像地球被我们遗忘。我们就踩在地球上啊,我们就活在地球上,地球是我们赖以生存的家园,结果“我”居然问地球在哪里。父亲笑了,为什么笑啊?生:他应该是对于孩子处于这样的环境下感到无奈吧。师:问题是,他的笑声里有幸福哦,“难得的幸福”。生:在当时的环境下,人们的价值观都被异化了,但父亲在“我”身上看到一种求知的渴望,“我”非常想得到答案,父亲感到很欣慰,所以有“难得的幸福”。他说“有一点勉强”,是因为,地球在哪儿本来应该是一个常识,是大家都应该知道的,但“我”却不知道,可见教育的忽视也是非常严重的。师:嗯,很好,我想也许还有这样的因素:父亲通过“我”不知道地球在哪儿,领悟到人类缺乏常识和认知是一件多么正常的事,我们站在地球上,都不知道地球在哪里,何况是人呢?地球都可以被我们忽略,一个人被一个时代忽略,或许也不必介怀了吧。他被压抑的不平,被生生埋没的痛苦,在这种时候大概稍感释然了吧。所以我觉得这个时候的父亲的表情,应该是释然,又有一些落寞。我们会发现,父亲为什么痴迷于星星呢(点击幻灯片)——父亲痴迷“宇宙的黑夜”:美,浩瀚,自由,宁静,祥和。父亲逃避“时代的黑夜”:丑,闭塞,压抑,喧嚣,危险。宇宙的黑夜是美的,浩瀚的,自由的,宁静的,祥和的。他痴迷于“宇宙的黑夜”,是因为他想要逃避“时代的黑夜”,那个时代是丑的,闭塞的,压抑的,喧嚣的,危险的。所以,父亲从白天逃回了黑夜。并且,我们所认为的鸭子的不可数,我们所认为的王家庄的不可知,都只是在我们眼里;在父亲眼里,连星星都是可数的,而且如数家珍。你看在这场对话中,父亲对北斗七星如数家珍。很有意思,鸭子这样普通的事物是不可数的,星星反而可以如数家珍,这让我想起毕飞宇的一句话:“名词和名词之间是有落差的,落差越大,世界越大,世界内部的张力越大。”他选择了鸭子和星星这两个意象来表达他的思想,这部小说就有了寓言的性质,非常有意味。好,继续下一道题(点击幻灯片)——当“我”只关心鸭子的时候,“父亲”只关心 。当“我”开始关心远方并付诸行动的时候,“父亲”第一次关心 。请填空!第一个空可以填什么?生:星星。师:第二个空呢?生:鸭子。师:咦?颠倒过来了呀!当“我”被远方的危险和未知世界的诱惑激发而去探险的时候,“我”从只关心鸭子变成了关心远方;而父亲呢,在我关心远方的时候,他反而开始关心鸭子了。他在队长和大队支书面前骂我,打我,说我把生产队的鸭子弄丢了,父亲开始关心鸭子了,这个时候看起来,父亲做回了一个真正的成年人;而“我”呢,终于做回了一个纯粹的孩子,因着好奇心而去探索这个世界。补充板书: 生存方式异化父亲 星星(“孩子”)——鸭子(成人)我 鸭子(“成人”)——远方(孩子) 价值观异化但是,结局是什么呀?我们来看结局。当“我”率领一群鸭子去探索世界,结果丢了鸭子也丢了那个小舢板。父亲在大队支书和队长面前掴了“我”一个大嘴巴,还在“我”身上踢了一脚,并且呢,告诉大家“我”是什么?生:神经病。师:父亲的表现好像有点奇怪啊?再做个选择题吧(点击幻灯片)——父亲是一个( )的人。A.冥顽不化 B.随机应变生:随机应变!师:为什么呀?此刻他表现得关心鸭子,关心生产队的财产,其实是为了什么啊?生:保护自己的孩子。师:对!这是个政治事件啊!在文革时期,你把生产队的鸭子——集体财产弄丢了,这是一个政治事件啊!你要承担政治后果。所以为了保护自己的孩子,父亲此刻是随机应变的。那么如果选A,是不是就不对呢?生:也对!师:选A为什么也对呢?生:父亲本来一直是非常喜欢星星的,这是他灵魂里面的坚持,这种喜欢在他心中的地位是没有发生任何改变的。所以,也可以说他是一个冥顽不化的人。师:很好,在他的灵魂上冥顽不化,在他的价值观上冥顽不化!所以无论选A还是选B,都是对的,只是从不同的角度考虑而已。但是这个事情到最后成了什么样子的结局呢?我们再来做一道填空题(点击幻灯片)——除了队长和大队支书以外,王家庄的普通社员只有两个人有名字: 、 ,主角“我”和“父亲”的名字叫“ ”。师:王家庄的普通社员只有两个人有名字,大家发现了吗?生:王爱国、王爱贫。师:对,你只能爱国,或者爱贫,如果你爱星星,爱鸭子,你的名字就叫什么啊?生:神经病。补充板书: 生存方式异化父亲 星星(“孩子”)——鸭子(成人) ——神经病我 鸭子(“成人”)——远方(孩子) 价值观异化师:所以小说最后,“我”说:“我八岁的那一年就和我的父亲平起平坐了。”我们都成了“神经病”。映衬式的双重叙事:复调式的悲歌,两代人的悲剧,不同的人生轨迹,双线并进,最后合龙,都被那个社会定义成了“神经病”。价值观扭曲的时代,追求真理和光明的正常人反而被定义为“神经病”。这是清醒者的孤独,也是探索者的悲剧。到最后,星空消失了,鸭子消失了,好奇消失了,想象消失了,冲动消失了,怀疑消失了,争论消失了,世界消失了,地球消失了,王家庄还是那个妄自尊大、“作为”世界中心的王家庄,还是那个铜墙铁壁、永远也走不出去的王家庄。那么,这样一个王家庄,它究竟是不可知呢,还是在那个时代你不可求知呢?是它根本无法认知呢?还是那个时代不让你去认知呢?生:不让你去认知。师:对,不让你去认知,不让你去探索,好好地乖乖地听话,做顺民即可。那么你们觉得“不可知”和“不可求知”这二者,孰更可悲?孰更可怕?生:后者。师:对,它压抑你认知的本能和欲望,约束你的空间,窒息你的呼吸,所以这样的王家庄,其实是一个什么呢(点击幻灯片)——“王家庄”其实是一个 。生:王家庄其实一个社会,是当时的中国社会。师:非常好!王家庄已经不只是一个小小的村庄,它是整个社会的缩影。所以这篇小说就像一个寓言,在文革年代,王家庄就是整个中国社会的缩影。而毕飞宇一开始要写的究竟是一篇什么话题的议论文呢?(不小心点出了幻灯片的答案)——我最终也没有把《论中国之必须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写出来。其实也算是写出来了,是一个急就章,我只用一天就把它写完了,它就是短篇小说《地球上的王家庄》。 呵呵,不小心把答案点出来了!原来,他本来想写的议论文,是《论中国之必须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因为当时有很多人反对中国加入世贸组织,说我们就不应该跟人家去混,我们就应该做自己的。觉得加入这个世贸组织是一件非常危险的事,所以毕飞宇就写了这篇作品来表达自己的观点。他说:“没有能力思辨,我可以去写故事。”他真的没有能力思辨吗?其实,他是在以讲故事的手法,表达一种思辨。他的这篇小说里面,有思,也有诗,就像洪治纲所说(点击幻灯片)——“毕飞宇不仅将历史强权、生存苦难和心灵贫乏等一系列沉重的历史记忆推到了叙事的背后,而且用一种梦态般轻盈的话语,对人的诗性愿望和自由灵魂进行了一次夸饰性的扩张。”这就是意大利著名作家卡尔维诺所提倡的“轻逸之美”:文字要轻,不可以太沉重。如果以父亲的角度来讲述这个故事,可能太沉重了。但是以一个孩子的口吻来讲这个故事,就有一种轻逸之美,但是它表达的却是一种沉重之思。所以,我今天要留给大家的作业就是(点击幻灯片)——作业(自选):1.提炼哲理金句2.改写一首诗歌3.撰写读书评论今天的课就上到这里,下课!生:老师再见!师:同学们再见!作家点评
张丽钧,语文特级教师、中国作协会员、国务院特贴专家、全国十佳教师作家、《读者》《意林》《格言》《思维与智慧》等签约作家、河北开滦一中校长。主张并践行美的教育,出版《你不能施舍给我翅膀》《中国学生缺什么》《做老师真好》《今夜你不必盛装》《蝴蝶的一个吻触》等多部专著。轻逸之美 沉重之思——漫谈熊芳芳讲授《地球上的王家庄》
一十年前,我是河北省文学院合同制作家。时任河北省作协主席的铁凝老师常请大腕来为我们讲座。2005年,请的作家是毕飞宇。他一登场,我就在心里喊了声“太嫩了吧!”,看上去,也就是三十出头的样子,极帅。铁主席赞他是当代写女性心理最棒的男作家。“内行评内行,一评就在行”,果真如此,毕飞宇一开口,我立刻给铁主席的眼光打了满分。从那时起,开始关注毕飞宇的作品,被他吸引,被他同化。五年前,在网络的海洋里,看到一个闪光的名字——熊芳芳,便寻到她的博客,热切地留了言,从此,两个“语文人”正式接火。我曾拉着队伍跑到杭州去听熊芳芳讲《没有名字的东西》,也曾将熊芳芳请到我的学校来,与同仁分享她的《珍贵的尘土》,还曾荣幸地为她的书撰写过“推介语”,并一直以宣传她的作品为己任。我与芳芳,互相关注,互为粉丝。当芳芳发来微信,告诉我说她要去毕飞宇的家乡南京讲毕飞宇《地球上的王家庄》时,我正在重读毕飞宇的《我读<时间简史>》。我跟芳芳说:“那可是个挑战!”芳芳报以微笑。二显然,《地球上的王家庄》中满是作者童年的影子。作者不过是将他出生的村庄“陆王村”改成了“王家庄”,将研究物理的父亲改成了研究宇宙的父亲。小说主要写了三对关系:我与鸭子的关系,父亲与星星的关系,王爱国、王爱贫们与《世界地图》的关系。而作者将这盘根错节的三对关系放在了一个特定的历史背景之下。一个八岁的学龄儿童不能上学,要去放鸭子,于是有了童年与大自然的奇妙相遇;一个知识分子不能在自己的擅长领域驰骋,要下地劳动,于是有了孤寂灵魂与深邃星空的悲凉相遇;一群夜郎自大的村民不能容忍《世界地图》上竟未曾标注自己伟大的村名,于是有了冷酷现实与无知想象的荒诞相遇。这些相遇,在无聊中织进了意兴,在无奈中混杂着亢奋,在无序中勾兑着神圣。尽管故事发生的年代是文革时期,但是,它的意义早突破了那个特定的时代;它不是童话,童话没有这么沉重,它是寓言,是可供一个民族借以审视自我心理的精妙寓言。三用40分钟的时间,向临时“借来”的中学生们讲清“地球上的王家庄”,这无疑是个难度值极高的活儿。无论到哪里讲课,芳芳老师总是乐于讲“处女课”——不试讲,不预习,不提前见学生,不讲自己讲过的(公开)课。这次赴南京讲课也是一样,她上来就开讲。她的引课设计令人叫绝。巧妙地借自己的学生弄错了文体这件事引出毕飞宇写作《地球上的王家庄》原是“写歪了”的作品,高高吊起了学生的胃口。芳芳老师兼顾了自然之美与时代之丑,兼顾了地球之小与王家庄之大,兼顾了“父亲”之幼稚与“我”之懂事,兼顾了星星之可数与鸭子之不可数,兼顾了清醒者之自卑自恼与愚蒙者之自得自负……她像是一个身手不凡的转盘子杂技演员,有条不紊地次第点动手下的转盘,使之徐疾有度、快慢从心。在个体被消弭、生命被忽略、美被践踏的年代,王家庄不需要“父亲”这样的思考者,也不需要“我”这样的好奇者,它需要的,就是跋扈地将王家庄视为世界中心的王爱国、王爱贫们。在这样的一个奇葩村庄里,必定要发生《世界地图》事件,必定要发生“掉下去”事件。芳芳老师紧紧抓住了“我痴迷于鸭子”“父亲痴迷于星星”这两个关键点,引领学生认识唯有“精神生活”方能将人引入“天堂”。然而,对于爱星成痴的父亲,儿子公然喊出了他的绰号——神经病;对于爱鸭子且带鸭子游向了更广阔的大纵湖的“我”,村民们也送了同样的绰号——神经病。芳芳老师得出的结论是:在王家庄,你要么“爱国”,要么“爱贫”,你若是敢爱鸭子、爱星星,那你就只配叫“神经病”。芳芳老师适时总结——映衬式的双重叙事:复调式的悲歌,两代人的悲剧,不同的人生轨迹,双线并进,最后合龙,都被那个社会定义成了“神经病”。价值观扭曲的时代,追求真理和光明的正常人反而被定义为“神经病”。这是清醒者的孤独,也是探索者的悲剧。就像“没有细节就没有文学”一样,芳芳老师的课最能打动我的地方是她对文本细微之处的精微解读——分析“鸭子”的属性时,她在指出其自然属性(生命)、社会属性(集体财产)之后,没有忘记指出它的精神属性:美、自由、充满生命力;对于鸭子的数量,她是这样解释作者为什么反复强调“八十六只也可能一百零二只”的:强调鸭子的不可数,就像世界的不可知,也与父亲眼中的“星星可数”形成奇特的反差;对于父亲“选择被人遗忘”,她信手拈来了杨绛在文革期间渴望穿上“隐身衣”的例子,类比恰切,令人难忘。最后,芳芳老师展示洪治纲先生的评论文字:“毕飞宇不仅将历史强权、生存苦难和心灵贫乏等一系列沉重的历史记忆推到了叙事的背后,而且用一种梦态般轻盈的话语,对人的诗性愿望和自由灵魂进行了一次夸饰性的扩张。”这堂课同样是“熊芳芳式的”:游刃有余的掌控,直击人性的追问,抽丝剥茧的解析,濯浣灵魂的典仪。“轻逸之美,沉重之思”,这是芳芳老师借卡尔维诺的话赞美《地球上的王家庄》的,在我看来,这八个字同样适合用来赞美芳芳老师所讲的这一课。四在谈到如何避免对文本的曲解时,熊芳芳说:“你与作者,要有较高的灵魂相似度。”问题是,怎样才能获取这种“较高的灵魂相似度”呢?每听熊芳芳一次课,我对这个问题的理解就更深一层——与文本结成婚姻关系,与联读篇目结成亲缘关系,与日常阅读结成闺蜜关系,这还不够,你必须慷慨呈上自己的精魄,自觉舂打之、淘漉之、锻造之,这才可能在高处与另一个灵魂诗意相逢。五联读毕飞宇的《我读<时间简史>》以及他的非虚构类长篇《苏北少年“堂吉诃德”》,我们就能在一个更为广阔的背景下看清乌金荡那个放鸭子的少年,同时看清那个从陆王村走出来的新生代作家。那个在科学启蒙的“真空地带”成长起来的少年,酷爱自然,酷爱科学,酷爱追问人性。他的作品,几乎都既是“天问”,亦是“人问”。在我们哂笑像鲁迅笔下的“未庄人”一样充满“泡沫激情”的王家庄人时,不要忘了检视一下我们自己:天朝心态、虚妄偏执、对抗科学、嘲讽真理、实用至上、精神空虚……如果我们抱紧着这个丑陋的自己不放,那么,我们就极可能成为大纵湖的鸭子——掉下去,掉下去。六讲一堂好的课,可以说是“四受用”——文本受用、讲者受用、听者受用、评者受用;而在这“四受用”当中,最受用的当属“讲者”。她在那一个时刻掏空了自己又填满了自己、凋零了自己又绽放了自己,她所获得的审美快感和巅峰体验,千金不换——熊芳芳的课,不就是这样的么?生命语文熊芳芳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