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说新语》两则知识拓展
时间:2016-10-09 来源:未知 作者:admin 点击:次
核心提示:《世说新语》两则知识拓展 1、《世说新语》选自《世说新语笺疏》 《世说新语》笺疏,即是对《世说新语》一书原文加以注解的一种版本。 笺,古书注解的一种,具体说来就是对传文进行补充订正的一种注释。 疏,即义疏,是疏通其义的意思,或称作义注,正义、疏
《世说新语》两则 知识拓展1、《世说新语》选自《世说新语笺疏》《世说新语》笺疏,即是对《世说新语》一书原文加以注解的一种版本。笺,古书注解的一种,具体说来就是对传文进行补充订正的一种注释。疏,即义疏,是疏通其义的意思,或称作义注,正义、疏义等,简称疏。汉魏时期所作的注,到了南北朝时期,特别是到了唐代,由于时间久远,人们感到不易理解,于是出现了“疏”这种新的注解方法。疏的注释特点是不但对古书原文进行注解,同时对前人所作的注解也进行注释。2、文言文中表示很短时间的词语(举例以初中课文为主)文中“俄而雪骤”,俄而是不久、一会儿的意思。此外表示时间短暂的词还有:顷(qǐng)刻:一会儿。《狼》:“顷刻两毙”。少顷:一会儿。《口技》:“少顷,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未几:没多久。《口技》:“未几,夫齁(hōu)声起。”寻:不久。《桃花源记》:“未果,寻病终。”已而:不久。《醉翁亭记》:“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3、古代从称谓看排行——伯仲叔季伯仲叔季是古代人表示排行的用词。伯是老大,仲是老二,叔是老三,季是老四。常加在男子字的前面。例如,本文的“王凝之,字叔平”,说明他在家排行第三。周文王的长子叫伯邑考。孔子排行第二,因此称仲尼。孙权是孙坚的第二个儿子,因此称仲谋。4、通假字通假字是中国古书的用字现象之一,“通假”就是“通用、借代”,即用读音相同或者相近的字代替本字。由于种种原因,书写者没有使用本字,而临时借用了音同或音近的字来替代,有人认为部分通假字就是古人所写的白字(别字)。事实上,第一个写通假字的人可以说是写的白字,但是后人纷纷效仿,也就积非成是了。通假字大量存在于古书之中,是造成中国古书难读的祸首之一。通假字所代替的那个字我们把它叫做“本字”。本课的“尊君在不”,不(fǒu)通“否”。《〈论语〉十则》中不亦说乎——说(yuè)通悦,高兴。《西江月》中路转溪头忽见——见(xiàn)通现,出现。5、古今异义词汉语由古至今经历了长期的发展过程,在其中经历了许多的变化,而这一变化反映在词汇上,或者是词义的消失,或者是词义的扩张和缩小,产生了新的义项,从而形成了许多古今异义词。所谓“古今异义”,就是指文言词语或短语的意义和用法与现代汉语中书写相同的词语之间的意思不同的现象。如:“太丘舍去”(陈太丘与友期)中的“去”,古义是“离开”,后来演变为“到某地去”。这类词语在阅读文言文时要加以注意。古今异义词(词义差别)有以下几类:词义扩大、词义缩小、词义转移、名称说法改变、词义弱化、词义强化、褒贬变化等。根据初一学生的接受能力今天只讲几个常见的:1、词义扩大。 某些词在古代应用的范围比较窄,原有意义比较狭,但随着社会的发展,事物也在不断的变化,使得这些词应用的范围变得宽泛了,意义也有所扩展,这便是词义的扩大。如,“水由地中行,江、淮、河、汉是也"(《孟子》)中的"江""河"与"淮""汉"并列,指“长江"和"黄河"。"江"和"河"在 古代是专有名词(江专指长江,河专指黄河),现在扩大为用于泛指的通名了。2、词义缩小。 某些古代词语随着时代的变化应用范围变小了,或程度减弱了,这是词义的缩小。“金”,古义泛指金属或兵器。例:“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劝学》)其今义专指黄金。“丈夫”古代泛指男子汉。例:“丈夫亦爱怜其少子乎?”(《触龙说赵太后》)其今义专指女子的配偶。《咏雪》中“与儿女讲论文义”,其中的“儿女”指子侄辈的年青一代。今义指儿子和女儿。“妻子”古代指“妻子和儿女”。例:“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桃花源记》)其今义指丈夫的配偶。“金”“丈夫”“儿女”“妻子”的词义缩小了。3、词义转移。 某些古代词语的意义发生变化,赋有新的意义,而不再是原来的意义了,这是词义的转移。如,“烈士暮年,壮心不已”(《龟虽寿》)中的“烈士”,本指有操守有抱负的男子, 现在则专指为革命事业献身的人;又如“涕”古义指眼泪,例:“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出师表》)其今义是指鼻涕。4、褒贬变化。 某些词包含的情感色彩发生变化,原来表示肯定满意的褒义色彩的变成了不满贬斥的贬义色彩,原来表示不满贬斥的贬义色彩的变成了肯定满意的褒义色彩。如“谤”古代指公开指责别人的过失,是中性词。例:“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邹忌讽齐王纳谏》)其今义是“诽谤”,指无中生有地说人坏话, 是贬义词。“卑鄙”古义是地位低下、见识浅陋,是自谦之辞,无贬义。例:“先帝不以臣卑鄙,猥(wěi)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出师表》)其今义指言行恶劣,不道德,或形容品行败坏,是贬义词。又如,“明哲保身”古时指通达事理,洞见时势,善于避威就安,适应环境,是褒义词,例:“既明且哲,以保其身”(《诗经?大雅?蒸民》)而现代汉语中的“明哲保身”指不坚持原则,只顾自己的处世态度,为贬义。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