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情表》第二课时课堂教学实录
时间:2016-10-10 来源:未知 作者:admin 点击:次
核心提示:《陈情表》第二课时课堂教学实录 广东省陆丰市林启恩纪念中学郑旺吉 〖本课系郑旺吉老师于2013年10月29日在上海市市北中学,为“国培计划(2013)”——一线优秀教师培训技能提升项目华东师范大学高中语文班全体学员和上海市市北中学全体语文教师开设的教学展
《陈情表》第二课时课堂教学实录广东省陆丰市林启恩纪念中学郑旺吉〖本课系郑旺吉老师于2013年10月29日在上海市市北中学,为“国培计划(2013)”——一线优秀教师培训技能提升项目华东师范大学高中语文班全体学员和上海市市北中学全体语文教师开设的教学展示课〗【教学内容】1.讨论探究,把握陈情特点。2.联系现实,引导及时行孝。【教学重点】1.在反复诵读中体会作者字里行间蕴含的真切情感。2.体会文章“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的陈情方法。【教学难点】通过对文句的理解,剖析作者所陈之“情”的含义,体会文章“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的陈情方法。【教具准备】多媒体投影【教学实录】一、诵读课文,体悟真情。师:同学们,大家知道,中国封建社会能够维持他的统治两千多年,从某种原因上来讲,跟他所推行的忠孝思想有很大的关系,那么千百年以来,宣扬忠孝思想的文章有很多很多,最著名的莫过于被称为“忠则《出师》,孝则《陈情》”的这两篇千古佳文。我们在初中已经学习了《出师表》 ,感受了诸葛亮的忠贞思想。今天,让我们穿过历史的风云回到晋朝,走进李密和他的《陈情表》 。先请全班同学一起朗读课文。(要带着感情朗读)(全班齐读)师:同学们读得很整齐,但是,如果以更高的标准来要求大家,感情还不够。下面大家听老师朗读一次,一边听一边思考几个问题:这篇文章标题是《陈情表》,那么作者到底向谁陈了情?为什么要陈情?陈的是什么情?思考这几个问题。(师有感情朗读课文)师:刚才提问的三个问题,请同学们一起来回答。这篇文章标题是“表”,那么向谁陈的表呢?又是向谁陈的情?生(齐答):晋武帝师:一个臣子向皇上陈情,(那么他)为什么要陈情?生1:因为他要照顾他祖母的原因,不想去做官。师:什么人叫他去做官呢?生1:皇上(晋武帝)。师:皇上叫他去做官,他不想去做官,他是主观上不想去做官呢?还是客观上不能去做官?生1:客观上不能去做官,想要照顾自己的祖母。师:他陈的是什么情?生1:亲情。师:作者向皇上说明自己不能去做官,到底是什么原因?生1:因为自己要照顾九十六岁的祖母,作者年少时是祖母照顾他的生活,现在要报恩。现在作者与祖母相依为命,所以不能去就职。师:他(作者)陈述了当时的情况,除了说要照顾祖母,没有其他人可以照顾吗?生(齐答):没有。师:李密跟皇上说不能去就职,除了祖母年老多病,这是最重要的原因,还有其他的(原因)吗?生2:他小时候没了爸爸,妈妈又改嫁了,没有兄弟,也没有叔伯,只有祖母带他长大。二、合作探究,鉴赏语言师:作者幼年丧父,母亲改嫁,没有其他的亲戚,孤苦伶仃,从小跟祖母相依为命。那么这篇表文作者李密向皇上不仅要陈“忠情”还要陈“孝情”,只有这样才能打动皇帝。《古文观止》对这篇文章的语言的评价是:至性之言,悲恻动人。这节课我们就来鉴赏《陈情表》这篇表文悲恻动人的语言,接下来请同学们自读课文,读出声来,然后前后、左右桌互相讨论,探究这篇文章里面你觉得哪些语言是非常能够表达作者的这种深情的?用了什么句式来表达?起到什么表达效果?(学生自由讨论,探究自己认为能很好地表现作者情感的精彩语句。)生3: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师:(这一句)运用了什么方法?生(齐答):对仗。师:运用对仗的方法表现了“我”和祖母相依为命的现实。这里的对仗突出了什么字呢?生3:“无”。师:这里的对仗或对偶是把祖母和臣对举。这位同学说得很好,还有其他同学来回答吗?生4:茕茕孑立,形影相吊。写出了孤独的情状,无人照顾祖母,感情真挚。师:茕茕孑立,形影相吊。是写自己还是写祖母呢?生4:写自己。师:写自己孤独、无依无靠,这样的经历更能够打动皇帝。其他同学还有补充的吗?生5:而刘夙婴疾病,常在床蓐,臣侍汤药,未曾废离。这句话写出了作者李密对祖母的不离不弃。师:这里用什么形式来表现呢?生5:都是四字。师:四字短语在文中出现很多次,哪些自然段用四字短语用得最多的?生5:第一、二段。师:一句长一句短放在一起叫散句,四个字的短语很整齐的放在一起叫什么句?想想我们初中学过的《陋室铭》是什么文体?生6:骈文。师:对了,四个字的短语很整齐的放在一起叫骈句。那四字骈句的作用是什么?生5:节奏感强。师:语势怎样?生6:语势连贯。师:“生孩六月,慈父见背;行年四岁,舅夺母志。祖母刘悯臣孤弱,躬亲抚养。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零丁孤苦,至于成立。”这些四字骈句语势连贯紧凑,毫不拖沓,让人感觉到作者灾祸接连不断、接踵而至。这样就能够以情动人,让晋武帝化严为慈,打动了皇上。除了骈句、对偶句,还有没有其他的?比如说第二段的“州司临门,急于星火”和第三段的“乌鸟私情,愿乞终养”“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用了什么修辞手法?生(齐答):比喻。师:比喻起到什么作用呢?比如“州司临门,急于星火”,像星火这样紧迫,用比喻来形容当时的情势很紧迫,这样就能够化抽象为具体,形象生动。师:“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内和外对举,强调了“无”字,把自己举目无亲的情状形象生动地表现出来了,让人觉得急切而无可置疑。第二段中“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试想把“前”和“后”去掉效果就不一样了,“前”“后”对举,恰当地表达了自己深受圣朝恩宠的感激。对仗工整的对偶句式让语气铿锵有力,语意简洁凝练,朗朗上口,使文章感情倍感热切,更具说服力。这是一篇表文,表文的主要特点是以什么动人?生(齐答):以情动人。师:以情动人,这是表文与其他文章最大的不同。比喻句“日薄西山”以落日比人命,贴切地刻画了祖母苍老多病的形象,融入浓烈的抒情色彩,能极大地引发读者的同情。“乌鸟私情”以鸟喻人,回溯至动物的本性,鸟亦如此,人何以堪?其诚挚恳切之情溢于言表,岂能不打动人?师:下面我们总结归纳一下文章的写作技巧——四字骈句简洁凝练,语势连贯紧凑,行文通畅。对偶句式使语气铿锵有力,语意简洁凝练,朗朗上口,使文章感情倍感热切,更具说服力。比喻句形象生动,感情浓烈,富有感染力。三、联系现实,渗透德育师:综合全文看,作者在哪一个字上做文章呢?生(齐答):孝。师:对了,今年《老年人权益保障法》实施了,明确规定子女必须定期回家探望父母,否则涉嫌违法。但是现实情况是“可喜亦可悲”,我在《家庭杂志》看过一篇文章,标题是《唱易行难的“常回家看看”》。“常回家看看”这首歌唱起来很容易,但让子女常回家看看实施起来比较难。下面请大家欣赏一段音乐,看着大屏幕的动画听老师朗读。(音乐起,师配乐深情朗读):当你还很小的时候,他们花了很多时间教你用勺子,用筷子,吃东西;教你穿衣服,绑鞋带,系扣子,教你洗脸,教你梳头发;教你做人的道理。所以……当她们有一天变老时……当他们想不起来或接不上话时,请不要怪罪他们!当他们开始忘记系扣子,绑鞋带;当他们开始在吃饭时弄脏衣服;当他们梳头时,手开始不停地颤抖。请不要催促他们,因为你在慢慢长大,而她们却在慢慢变老……只要你在他们眼前的时候,他们的心就会很温暖。如果有一天,当他们站也站不稳,走也走不动的时候。请你紧紧握住他们的手,陪他们慢慢的走。就像……就像当年他们牵着你一样……同学们,学了这一课,老师想提醒大家一句: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请及时行孝!〖附1〗教学反思
本课以“讨论探究,把握陈情特点”和“联系现实,引导及时行孝”为教学内容,教学过程设置为“诵读课文,体悟真情”“合作探究,鉴赏语言”和“联系现实,渗透德育”三个步骤。本人自认为本节课有两大亮点:其一,将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通过自由讨论,探究自己认为最能表现作者情感的句子,并作简要赏析;其二,教师饱含感情地配乐朗读配画文字《请及时行孝》,引起学生感情上的共鸣,自然巧妙地将孝情教育渗透于语文课堂上。但由于对学情了解不足,加之引导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有限,课堂上学生探究主动性不强,探究气氛不浓烈。本课同时作为本人主持之广东省“十二五”教育科研课题《普通高中文学作品鉴赏评价自主探究学习方法指导研究》的一节实验课,也为本人该课题研究提供借鉴价值:本人对学生自主探究学习方法的指导还有待做进一步的探索与改进。
〖附2〗
启恩中学老师郑旺吉应邀到上海开设教学展示课汕尾日报讯(记者陆端华 通讯员蔡赞生)受华东师范大学教师专业发展中心和语文教育研究中心的邀请,陆丰市林启恩纪念中学老师郑旺吉日前到上海市市北中学,为“国培计划(2013)”——一线优秀教师培训技能提升项目华东师范大学高中语文班全体学员和上海市市北中学全体语文教师开设了李密《陈情表》教学展示课,受到与会专家、学者和老师们一致好评。郑旺吉老师在参加教育部“国培计划(2013)”——一线优秀教师培训技能提升项目华东师范大学高中语文班研修过程中,在来自全国各地的国培学员中,经过逐一说课遴选,被推举为学员代表展示了该课。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语文教育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王意如和上海市教委教研室中学语文教研员范飚老师及上海市市北中学全体语文教师参加了听课、评课和研讨活动。与会专家、学者和老师们一致认为,郑旺吉老师的展示课以“课堂诵读”为主线,以“语言鉴赏”为抓手,以“孝情教育”为主要教学内容,以“讨论探究”为主要教学方式,既关注了文本学习,又落实了德育渗透,很好地贯彻了新课标的理念。 (原载:《汕尾日报·教育周刊》2013年11月10日第一版)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