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前言】 好多年前听过余映潮老师的课,虽然有前辈说过他课堂拘谨,我却很欣赏。当时上课有三位老师:韩军老师、郑桂华老师和余映潮老师。韩军老师才华横溢,很善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有个性的学生如鱼得水;郑老师是技术派,将作文技术化,很受学生尤其是理
好多年前听过余映潮老师的课,虽然有前辈说过他课堂拘谨,我却很欣赏。当时上课有三位老师:韩军老师、郑桂华老师和余映潮老师。韩军老师才华横溢,很善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有个性的学生如鱼得水;郑老师是技术派,将作文技术化,很受学生尤其是理科思维的学生喜欢;而余老师则是学者范,通过数据分析让学生明白问题之所在,他追求全班效益,尤其适合思维反应较慢的学生。也就是那个时候,我明白一点,其实学生是有差异性的,因而教师要因材施教,就要不断变化。
这一次在湖州,我偷懒,坐在门口;谁知这个位置非常好,当余老师匆匆赶来,居然一下子坐到我的前面;我顿时呼吸屏住了,手脚开始颤抖,这,这是余映潮呀!
下午上课,他已经不是多年前的余映潮,表达能力和朗诵能力之强不言而喻,记得他书中说:老师要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多年前他已经是闻名全国的名师了,可这么多年他还是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他又似乎是多年前的余映潮,他的课永远是面向全体的学生,这个核心理念始终没有变。
另则,你见过哪一位老师一开始上课就把教学参考书上所有的知识点全讲了:文章的内容,文章的手法,不到10分钟全讲完了。当我们老师还在设套(美其名曰:启发)让学生说出教参的答案时,余老师已经不这样上了。他怎么上《海燕》的呢?请看实录。
【执教者简介】余映潮,著名语文特级教师,全国中语会学术委员会副主任,湖北省荆州市教科院原中学语文教研员,多家国家级中学语文专业杂志的封面人物。曾被张定远先生誉为"中青年语文教师课堂学艺术研究的领军人物"。著述丰富,已发表各类教学文章1300余篇,出版了七本专著。
【执教时长】45分钟(一分不少,一分不多,令我震悚的时间掌控能力)
【执教地点】湖州第十二中学
【课堂实录】
一、了解背景(3分钟)
教师直接进入课题,出示作者简介。
学生朗读作者简介。
教师提醒学生补充背景资料:作者国籍、他的代表作。出示《海燕》的创作背景。
教师补充:诗歌本身具有美和力。教师出示《海燕》的文章简介。
学生齐读《海燕》的简介。
教师提醒学生记录要点:开山之作、散文诗、象征。
二、字词教学(1分钟)
教师出示生字词。
学生齐读生字词。
教师提醒学生注意生字词的字形:焰、吟、蜒
学生再齐读生字词。
教师要求学生齐读“精灵”词条解释。学生朗读。
三、说出手法美(20分钟)
教师出示课堂活动:说、读、写。再出示:说出《海燕》的手法美。教师提示:可以说全篇,也可以说片段。
学生开始构思书写,教师巡视完成效果。
一生答:衬托。师点拨:力量来自手法和内容。
一生答:对比,与众不同。师点拨:细节的对比。
一生答:环境的恶劣,渲染黑暗,反衬高贵。师总结:环境对形象的衬托。
一生答:“抱”“甩”“摔”可见恶势力猛烈,海燕英勇勇敢。师给予肯定。
一生答:象征手法。师给予肯定。
一生答:“听出了欢乐”可见海燕对革命的渴望。师归纳:用举例的方法来对文句进行欣赏。
一生答:“遮不住太阳”一句结合当时背景,说明海燕相信正义必胜。师延伸:海燕有智慧、高瞻远瞩;渴望—深信—预言是海燕的情感线索。
教师出示海燕的形象特点和形象蕴含的含义。再出示象征手法的含义。再出示文章所有象征的事物及其象征意义。
生齐读全文的象征事物及其象征意义。
教师出示衬托的含义并作简单阐释。教师出示映衬手法的种类。教师出示文章的六种章法,要求学生就六种章法谈谈自己的理解。
一生答:美妙线索产生在环境的变化上。
教师补充介绍文章的线索。后引入“起笔”这一手法,要求学生画出文中三处起笔。
学生齐答。
学生齐读文章的六种章法。
四、读出文章美(8分钟)
教师引入第二板块:响亮地读。出示度的要求:基调刚健明朗、文句把握节奏、情感咬好重音。
学生齐读第一场景。教师点拨朗读技巧。学生再齐读第一场景。
教师要求学生自由练读第三场景。学生自由练读。
教师正音,指导朗读。
学生齐读第三个场景。
五、写出诗意美(13分钟)
教师引入第三环节:诗意地写。出示“海燕的形象美”。
学生齐读“海燕的形象美”。
老师提出要求:运用文中资源,诗意地写一段来谈谈你对海燕或者对全文的理解。教师点拨:海燕素描、海燕赞歌。
学生进行写作。
六位学生展示作品,教师一一进行简评。
教师出示自己的作品,学生齐读。
教师提示文章的文眼: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出示“海燕的形象”。
学生齐读“海燕的形象”两遍。教师点拨:这是对海燕形象概括的评说。
教师出示课文小结。
学生齐读。
一、从时间安排上来说,全堂课45分钟,一分钟不差,这是在湖州听的几节课中惟一一位能做到如此精确的老师,足见余映潮老师上课对时间的掌控多么娴熟!再看教学内容有:背景资料、字词学习、文章手法、诗歌朗诵和内容理解,教学全面,重点突出。其中以文章手法品味为重点,符合散文诗学习的特点。名师都特别看重文体意识,这是湖州听课最大的感受。
二、从教学结构上看,这篇文章明显的板块式,没有明显的线索。因而余老师的课会给人一种拘谨之感。但是如果从学生的角度看,却觉得容易对全篇有整体感知,因为构建出明确的思维导图(或者说是知识树,学生反而能记忆深刻,加之余老师不停提示记笔记,这对学生的记忆也有很大的好处。)余老师反对碎问,我们都习惯用碎问,自认为一环扣一环,过渡自然,衔接得当,但是学生反而对全篇的感受比较模糊。
但如果让我来设计,我会运用第一场景来进行朗读训练,再运用第二场景来进行手法品味,最后简单对第三场景进行朗读之后要求“诗意的写”,更容易让学生形成完全次序的记忆,显得比较顺。
三、从课堂组织来看,教师提问明确,要求清晰,学生在规定时间不知不觉地完成所有的学习任务。在余老师的课堂上没有听到他催促学生“快点”,每一个任务都完成的从容不迫,总觉得他一定是超时了,结果一分不差,真的可用五体投地来形容。
在这里,余老师对教学内容的处理,也让我耳目一新。他居然把所有事物的象征意义全部出示,这和我们平常要学生来完成象征意义不一样,但是这样,他可以腾出更多的时间让学生认识这篇课文其他精妙之处,学生收获更多。其实想想,学生手头有资料,象征意义他早就知道了,我们还要努力启发他们,实在是有些多余。其实,通过工具书等获取信息,本身就是一种能力。我们现在工作难道所有知识都是记在脑子,也未必,我们有时候需要某些资料还是要去找,这不就说明,培养学生能找到正确信息的能力更为重要!
四、从学生参与上看。之前说前辈说余老师的课不够活跃。其实是一种误区:课堂热闹不代表参与度高。
这节课有14位学生参单独回答问题,齐读(答)13次,虽然没有热热闹闹,却出乎意料的全场参与。有时课堂上的热闹不应该看声音是否响亮,而应该看多少学生参与了课堂。如果要声音响亮,只要10个学生说得不一样,课堂就足够吵吵嚷嚷,但是另外的40个是否参与课堂,不得而知。余老师这堂课虽然不够吵吵嚷嚷,但是至少全班同学多多少少从齐读或者单独回答问题中得到得到或多或少的知识。
对口招生考试分文化考试和专业考试两部分,满分750分。文化考试科目为语文、数学、英语,满分均为120分,与高考同期进行。 对口专业考试分专业理论和专业技能考试,除学前教育类外,其他9个专业类的专业理论满分240分,专业技能满分150分,专业理论考试与专业……
http://pgzy.zjzs.net:8001/ 特别提醒: 推荐使用Google Chrome、Mozilla Firefox、IE8.0及以上版本浏览器,并保持浏览器默认设置。系统暂不支持使用手机及平板电脑,如使用手机及平板电脑进行志愿填报, 可能会出现填报错误或填报不成功。 考生登录系统后有6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