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枫桥夜泊》课堂实录
<p />
时间:2016-10-11 来源:未知 作者:admin 点击:次
核心提示:诗意,让课堂如此美丽 说实话,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每领略一次王崧舟老师的诗意语文(不管是亲身感受他的课,还是在网上欣赏他的做课视频;不管是学习他的理论著作,还是品味他的课堂实录),心里就要着实陶醉一番,同时也必定要在心里想起一句古人的话:“
诗意,让课堂如此美丽
说实话,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每领略一次王崧舟老师的诗意语文(不管是亲身感受他的课,还是在网上欣赏他的做课视频;不管是学习他的理论著作,还是品味他的课堂实录),心里就要着实陶醉一番,同时也必定要在心里想起一句古人的话:“读他的作品,同若明珠之在侧,朗然照人,令人自觉形秽。”以这篇《这就是经典,这就是文化》—《枫桥夜泊》课堂实录为例,我们稍加研习,便知我所言非虚。一、用诗的结构架构课堂我们知道,旧时诗文惯用的行文方法是“起承转合”。王崧舟老师就巧妙地借用这种结构来构架课堂。这从课堂实录的四个乐章标题就很容易分辨出来:启:枫桥钟声越千年承:张继独听寒山钟转:月落时分听钟声合:钟声悠悠情满天第一乐章由陈小奇的诗句上溯到两百多年前的王士祯,再上溯到六百多年前的高启,再上溯到八百多年前的陆游。起得平直、实在,又引人深思、韵味悠然,使人宛如沿着“钟声”这条时空隧道进行了一次穿越时空之旅。这一环节下来,不觉就使人心中的诗意在潜滋暗长了。第二乐章承接“钟声”引发“愁眠”,紧紧围绕他所看重的“诗眼”大做文章、做锦绣文章,使人对这首诗的主旨自然而然就有了一种不言自明的明了、透彻——这犹如在品一盏用愁思浸泡的龙井,诗意悠然、韵味悠然。第三乐章由钟声及明月,故意宕开一笔,在学生心中蓄意制造了一个小波澜,使一泓微波荡漾开去,直抵学生灵魂深处——是啊,自古以来,明月和愁思有着文化层面上的骨肉联系,张继却另辟蹊径找到了“钟声”作寄托,真是令人叫绝啊!第四个乐章又通过“钟声”这条通道,再次将学生从千年前拉回陈小奇的诗句,再巧妙地与张继的《枫桥夜泊》合于一处,轻抬到经典层面和文化层面,将诗意调和到浓的化不开的地步,然后戛然而止,使本节课回味无限悠长。
二、诗意产生在精细的文本研读之上
这首七绝28个字,我们很容易陷入“翻译”这一误区,以为这就是“字字落实”了。其实不然。王老师的对于这首诗的精细研读就给我们很大的启发。通过课堂实录,我们明显能够感受到他在“愁眠”和“钟声”上下了极大的功夫:对“愁眠”反复释义,反复体味、把玩。尤其是6页到16页第二乐章部分,用“举象、造境、入情”等诗意语文的基础手法,从“渔火”等意象入手,涵泳于“月亮西沉、乌啼声声、霜气遍布、江枫瑟瑟、渔火点点、钟声悠悠”的意境中,将学生悄悄引入诗人远离亲人的孤旅的体验之中,淡淡忧愁不觉就袭上心头。于是,“张继啊张继”这一由衷的感情倾诉就自然而然地生成了。真诗意是无痕啊!而“钟声”则是本课自始至终的主线。沿着这条主线,王老师将跨越千年的文化“钟声”统统纳入课堂,使陈小奇、王士祯、高启、陆游一起为他和张继的时空对话牵线搭桥,使课堂钟声激越又钟声悠悠。而“霜满天”和“对”字又是他刻意要强调的地方。毋庸置疑,这是理解这首诗的障碍所在。但是,他并没有满足于教师给出苍白的解释,而是将问题依旧放入诗境之中,一点一点巧妙地点拨着学生的心弦,最终让答案从他们的口中脱口而出,让人击节称妙!
三、诗意产生在厚实的文学、文化根基之上
很明显,本节课的诗意教学并不单薄,没有仅仅停留在排比句、复沓手法等简单的、极具煽情特色的淫巧之技上,而是将根基牢牢扎在文学、文化的底座之上,使本节课显得异常丰满、厚实。开篇先是由现代的陈小奇,直追溯到南宋的陆游,再到张继,历经一节课的精彩演绎后,再次回归到这个时空转换上,文学、文化的印记立即被深深烙上去了!第二乐章的“举象、造境、入情”,由“渔火”直到“张继啊张继”,更是传统诗欣赏的本真、精髓,直指传统文学的堂奥。后边对“明月”与“愁思”的关系之追寻,更是满盈文学范畴,赫然跃上文化层面,使中国特有的文化现象清清爽爽、自自然然呈现于学生面前。而这一切又哪里有文字层面的解读啊,他是直接沟通了民族心理积淀啊!这一沟通就使诗意在课堂自然而然地发生了!换句话说就是,本节课是在中国文化的土壤里生机盎然地滋养出来的一朵娇美的花!这能没有诗意吗?这能不厚实吗?
四、诗意语文并不拒绝落实语文的基本功
我们欣赏到最后,可能会有一种如梦初醒的感觉:课上到现在,学生应该很容易就背下来了啊!是的,我们一回顾整节课就会看出:王老师并没有逐字解释,可是却也做到了“字字落实”;没有专门划出来时间让学生背,可是学生分明应该背会了!“字字落实”是语文课的基本功,但是我们停留在文字解读方面就容易毁掉语文课、毁掉语文教学,解决只能导致学生生厌,影响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王老师的经验告诉我们,通过“举象、造境、入情”来达到“会意”的层面,使其自然体味到其中的深长意味,深入骨髓地理解诗文内涵,这远比死记硬背字词的释义效果要好得多!我们都知道语文课要有“语文味”,而“语文味”是离不开朗朗书声的。一般做法往往是矫揉造作地在上课过程中,故意通过各种技术手段(比如“开火车”的形式)让孩子们读几遍书。但是,这样做生雕硬琢的痕迹太明显,虽说也会有一点效果,但是现在我们和王老师一比较就知道差距了:王老师将读书的落实自然而然地融入诗文的品味欣赏中,使学生在涵泳中自然熟读成诵。这里没有一点强迫的意思,没有一点痕迹,我们怎能不叹服?掩卷而思,我不觉感慨:诗意,让课堂如此美丽! (作者单位:林州市市直第九小学)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