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语文学科教学中渗透德育
时间:2016-10-11 来源:未知 作者:admin 点击:次
核心提示: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德育,这不仅是实施素质教育,把德育工作放在首位,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需要,而且也是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需要。 刘勰在《文心雕龙·知音》中说:“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这也就道出了语文的“文道”辩证统一的关系
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德育,这不仅是实施素质教育,把德育工作放在首位,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需要,而且也是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需要。 刘勰在《文心雕龙·知音》中说:“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这也就道出了语文的“文道”辩证统一的关系。“文道统一”,就是指语文文字的训练和思想教育的辩证统一。语文课程标准规定:“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这正是从认知和情感两个领域的结合上为小学语文教学提出的目标。读一篇文章,语言文字的形式和它所表达的内容是作为一个整体呈现在读者面前的,写一篇文章,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内容和采取的语言文字形式也是作为一个整体表现出来的。学习语文,只有理解每篇课文的语言文字,才能领会课文的思想内容,从而受到思想熏陶和感染。因此,语文课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必须在语言文字的训练过程中进行,脱离课文的语言文字去进行思想教育,便不成其为语文课。然而不是说,只要让学生理解了语言文字也就自然进行了思想教育呢?不能这么看。如果指导学生理解语言文字,只是片面地就字论字,就句论句,脱离思想内容而讲求语言形式,学生固然可以获得一些有关语文的知识,但课文中作者的思想感情却不易为学生真切地体会到,也就难以使学生受到感染,达到思想教育的目的。因此,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不应把他们当做外在的附加任务。应该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把这些内容贯穿于日常的教学过程之中。如何在语文教学中达到“文道”和谐统一,做到“以文悟道”、“因道学文”呢?几年的语文教学实践,我总结了如下几种方法:一、梳理结构理出“道”。有些文章,作者在文章的构思过程中渗透着思想感情。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对文章结构的梳理,让学生体会思想感情,进行思想教育。如《背影》这篇课文,这是一篇叙事散文。教学叙事散文理清它的脉络是必不可少的。让学生领会贯穿于全文的“父子之爱”这一思想感情。这篇文章可分为五个部分。如,开头设疑——点出背影;中间叙事——引出背影;望父买桔——刻画背影;父子分手——惜别背影;结尾思念——照应背影。教师在教学中让学生理清文章这个线索,用含有“背影”的小标题概括每部分的内容。接着教师可以提问:“这五个背影,哪个是全文描写的焦点?其他几部分有何作用?”让学生从中领会文章的主旨,师生的情感达到共鸣。父子之间至深至爱的感情在四十分钟的课堂不时回荡。学生潜移默化地进行了道德情操的培养。又如教学《草原》一课时,这是一片抒情散文,老舍先生用质朴精美的语言,按事情发展顺序向我们描绘了草原风光图、喜迎远客图、主客联欢图。教学时,教师要引导学生疏理文章的思路,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每一部分的内容。学生通过疏理三幅画面,感受到草原的风光美、人情美和民俗美,从而激发学生热爱草原,热爱草原人民的思想感情。二、抓住词句品出“道”。一篇文章,总要表达某种思想感情,这种思想感情往往是从字里行间流露出来的。教学中引导学生理解重点词句,能帮助学生深刻领会文章的思想感情。例如教学《跨越百年的美丽》一文,我抓住“这点美丽的淡蓝色的荧光,融入了一个女子美丽的生命和不屈的信念。”一句,引导学生理解为什么说融入“美丽的生命”和“不屈的信念”。通过启发引导,学生就能理解到这句话是对居里夫人在科学研究中表现的坚持不懈的献身精神的赞颂。从而领会文章的思想感情。文章中的词句,在要求上应区别对待:有的词语只要简单地加以说明;有的只要意会就行;而有的词语用得很恰当,分外传神,具有语感性。这样的词语就应引导学生反复琢磨,细细品味,为什么用这个词语而不用那个词语。这时语感便油然而生,情感也就产生了。如教学《火烧云》,文中有这样一句话:“天空的云从西边一直烧到东边。”这句话用了一个“烧“字,形象传神,既形象地写出了霞光的颜色,又巧妙地点出了“火烧云”名字的来历,突出动态,把云写活了。如果把“烧”字换上“染”或其他的字就不形象了。教学中让学生在比较中品味“烧”字的确切含义的过程中,头脑中出现了火烧云颜色和形状的变化。这时,学生的情感就被激发了,潜移默化地使学生形成了热爱大自然的高尚的道德情操,使学生受到了美的熏陶。三、通过朗读悟出“道”。任何一篇课文,它的思想内容都是通过语言文字表达的。“文以载道”正体现了语文教学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朗读是重要的手段。朗读教学有利于完成向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有效的朗读有助于更深入地把握文章主要内容,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一边读,一边想,在读中理解,在读中感悟,是小学阶段重要的学习方法。情感的载体是教材,离开了教材就无所谓情感,在语文教学中,包含了极其丰富的情感因素,语文是反映一定生活的,所以蕴含的情感是多层次多侧面的。教师要深入钻研教材,理解字里行间所浸透的思想感情。例如:冰心的《小橘灯》是一篇气蓄深沉的散文,作者对小姑娘的感情经历了一系列的变化:由对她的怜悯、同情到敬佩、赞美。文中没有激昂的调子,没有华丽的词藻,但作者是“颤着心”“动了情”写的。有感情的朗读文中平淡的语言,蕴涵着深刻的哲理,表现了高尚的情操,似汩汩的清泉,流入人们的心田,给学生们的思想上以深刻的启迪。又如《十里长街送总理》一文,字字情,声声泪,作者的笔饱蘸着对总理深切的怀念和无限的崇敬,渲染了庄严肃穆的气氛,把人们带到了当年送总理的队伍中。以朗读帮助学生理解课文,从而进行道德情操和审美情趣的培养,其前提是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才能做到以声传情,进而达到思想教育的效果。如指导学生朗读《桂林山水》一课时,对文中能概括全文意思的“桂林山水甲天下”这句话,应先让学生理解“甲”字的意思。当学生理解“甲”是居首位或位居第一时,再提问学生为什么说桂林山水天下第一。学生会说桂林的山奇、秀、险;桂林的水静、清、绿。这时教师可以对“桂林山水甲天下”采取两种读法让学生听,然后说出哪种读法对。一种是把“甲”重读,一种是“平读”,让学生理解,重读体现了语感,就有了兴趣,情趣也就振奋了。此外,为了更好地理解,体会思想感情,可以采取多种的朗读形式。学生自己轻声读、齐读、默读、指名读、教师配乐朗读。由此课堂上形成强烈的语言冲击波,语言中渗透思想感情,便不知不觉地在学生的头脑中烙下了印记。四、质疑探究探出“道”。质疑是培养自主探究的起点。爱因斯坦说过:“问题的提出往往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学生通过自学可随时提出问题,并对所提的问题进行合作探究,学生情绪高涨,思维活跃,往往有独到的见解,从而探出文中之“道”。 在阅读《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文时,学生必然会产生这样的疑问:鲁迅先生为什么说“还是我的记性好”呢?怎样理解“四周黑洞洞的,还不容易碰壁吗?”这句话呢?救护车夫后鲁迅先生为什么叹气……而这些问题的思考、探究、解决不正是学生读懂文章内容的最佳途径吗?由此可见,适时质疑、思考,有利于加深了学生对课文思想内容的理解,实现《语文课程标准》中阅读“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的目标。小学语文课本编入的近数百篇课文涉及的思想教育内容,方方面面无所不有。教师要充分发挥课堂教学这个思想教育主渠道作用,利用语文教学采用多种方法对学生进行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的培养,真正做到语文的“文道”的和谐统一,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提高,提高语文教学的时效性。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