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 一年级语文 二年级语文 三年级语文 四年级语文 五年级语文 六年级语文 七年级语文 八年级语文 九年级语文 高一语文 高二语文 高三语文
数学: 一年级数学 二年级数学 三年级数学 四年级数学 五年级数学 六年级数学 七年级数学 八年级数学 九年级数学 高一数学 高二数学 高三数学
英语: 一年级英语 二年级英语 三年级英语 四年级英语 五年级英语 六年级英语 七年级英语 八年级英语 九年级英语 高一英语 高二英语 高三英语
您所在的位置:主页 > 教育新闻 > 正文

《桃花心木》课堂教学实录

时间:2016-10-11 来源:未知 作者:admin 点击:

核心提示:《桃花心木》课堂教学实录 执教老师:宜昌金东方初级中学 吴海宁 执教年级:宜昌市外国语小学2013级604班 卷首语 桃花心木,一棵树的名字,很好听。与娇嫩的名字相反的是,这样的一种树,却生长在极其艰苦的环境中,经风历雨,却最终巍然。作家林清玄,就用


《桃花心木》课堂教学实录


 

执教老师:宜昌金东方初级中学  吴海宁

执教年级:宜昌市外国语小学2013级604班

卷首语

桃花心木,一棵树的名字,很好听。与娇嫩的名字相反的是,这样的一种树,却生长在极其艰苦的环境中,经风历雨,却最终巍然。作家林清玄,就用朴实的语言,把这树描绘在了我们的眼前。散文的形式,深刻的内涵,都赋予了这篇文章无限的可读性。作为六年级的课文,教师,又该如何将它丰富地呈现给学生呢,吴老师的尝试,或许可以给我们带来一些思考。


  师:首先我要请个同学到前面来,不论是男同学,还是女同学,随便来一个都行。这位同学,你来一下,请大家都看这里。

(CAI投影出示:校园一角)

师:这个地方是哪里呀?

生:我们的校园。

师:我们的校园,正确。我们的校园这有一棵树。这是一棵什么树?

生:桂花树。

师:桂花树。真的是桂花树吗?

生:是。

师:这棵树是不是也是桂花树呢?(指另一棵树)

生:是。

师:这棵呢?

生:也是。

师:这棵呢?

生:铁树。

师:太感谢你了!我们给她以掌声。

生:鼓掌。

师:你们真行,吴老师能够把所有的树的名字说全的不超过十种。今天,我们和大家学的这篇文章里的这种树,看到过的同学举手。

(生一,举手)

师:一个。请告诉我你叫什么名字?

生:XXX

师:你在哪看到的?

生:我去旅游的时候。

师:在哪个地方?

生:在枝江。

师:在枝江。枝江就有桃花心木。请坐,我明天一定问一下我班上枝江的孩子是不是那个地方有桃花心木。我确实没看到过。同学们都没看到过。下面,吴老师给大家投影几张图片,请看一下。

(投影出示桃花心木图)

师:这就是桃花心木,这是从网上吴老师下载下来的。好,你看到这些树之后,给你的第一感觉是什么?不慌,不乱说,呆会儿再说。对比看图:右图的树高大,左图的树矮小。

师:(看右图)这是第一次看到的树,已经怎么样?

生:高

师:这棵树呢?(看左图)

师:这棵树长得很小,而且很细,还不是那么蛮挺拔,也不那么蛮高。我已经把一些词说完了。待会你就不能说了。

(投影第二组图)

师:好,再看一下,这是将中间的一棵拿出来后(投影出示其中一棵树)。这是一棵非常小的。好,看到这个时候,现在请你用我们课文中的词来跟我们说它是什么特点?

师:在文中找,画上“﹏﹏”

(生在文中勾画,师巡视指导)

师:尽量找全,找不全的就不举手,一共只有三处,就是三、四个词可以概括。

生:第2自然段第一排

师:读给同学们听。

生:读,再就是第2排。

师:恩。

生:朗读。

师:这是它的树苗。好的,我要他给我们解释了这里面有树苗的“仅及膝盖”。跟我们看到的一样。还有呢?

生:就是第15自然段。

师:第15自然段。快点。

生:第1排。

师:等一下,我发现有些同学连自然段就没有标,是哪些同学没有标自然段,快点看一下,左右同学快看一下,到底是15段还是14段,快点标一下,都看一下。好,给同学们念。

生:第一排“优雅自在”

师:你把词说出来就可以了,不要你说它形容什么。

师:还有?没了 ?

生:还有“勃勃生机”

师:哦,还有“勃勃生机”,说完了 ?

生:没有,还有。

师:还有?

生:……

师:也是。及屋顶一般高。那它一共在哪几个段落中说到了 桃花心木长的样子的 ?

生齐:第2段,第3段。

师:第2段,第3段。还有?

师生:第15段。

师:我们一起把这三段的内容读一遍。做好准备。

生齐读2、3、15段

师:现在吴老师问你们,虽然你一直没有看到过桃花心木这种树。现在,吴老师把图片投影给你看了。其中从小树长到高的、粗一点的时候,再长到参天大树。然后又让你读了这几段文字。今后你再看到一棵树,这棵树我说它是松树,你说它是桃花心木,你能不能判断出来?

生:能。

师:非常感谢大家。希望你能够判定出来。听说你们都预习了是吗?

生:是。

师:吴老师没怎么预习。吴老师带了这个东西。(出示字典)全班同学我要求你们都带着,带了没?

生:带了。

师:没带的举手。都没举手,都带了。吴老师来考验一下,我们书的后面有几个字,就是发的这张纸的后面方框里的字,吴老师没有给它标拼音。下面,吴老师请同学们和我一起来想一下,你说你预习了,肯定字词要过关吧!是吧?我再问一下,怎么样预习才是真正的预习到位了呢?说。

生:先得把它的字词找出来,再把不懂得词语把它的意思给写出来,再把课文多读几遍,再把它的主要意思给写出来。

师:说得太好了。不仅说要把新字词给圈出来——

(出示课件,怎样才能算是预习好呢?)

师:在读的时候,我把这几项都弄出来,因为都说了,还打上省略号,表示一篇文章如果真的预习好了,必须是生字、生词都要读准字音,不仅读准字音,还要借助我们学习的好帮手——字典,如果你不懂,就要查出它的意思。

师:文章标了自然段吗?

生:标了。

师:第三个(标准是)你读了几遍课文。读了一遍的举手,只读了一遍的。

(生无人举手。)

师:哇,都读了很多遍。读了两遍的举手,读了三遍的举手。

(生无人举手。)

师:读了四遍的举手。(有几个学生举手)。读了很多遍啊!读了N遍的举手。

(生纷纷举手。)

师:你们真是预习的太充分了。我觉得这一课根本不需要讲了。你读了几遍课文,不需要问了。第四,你可以复述它的内容吗?两个,第一个是全文复述,也就是一个字不落地把它复述下来。第二个简要复述,就是一句话把它说清楚。好,好。但是,吴老师虽然知道你们都预习了,我还是要检测一下。

(投影出示:考考你)

下面字的读音,你能猜出其中的规律吗?

央——左边加“禾”字之后——秧(读?)

师:“央”左边加“禾”字之后,这个字读什么?

生:yānɡ

师:读什么?是不是读“yānɡ”?怎么读“yānɡ”。看一看注音标的是不是都读“yānɡ”。好,我们一起把这个字读一遍,再读一遍。

(生读。)

师:连着读三遍

(生读。)

师:我就不相信你们都搞的到。

投影:

委——上面加“艹”头之后——萎(读?)

师:“委”上面加个“艹”头

生:wěi

师:什么

生:wěi

师:也读“wěi”啊?不可能吧!是不是都读“wěi”啊?一起读三遍。

(生读)

师:真的,我就不相信,我再找几个出来,我一起把它显示出来,看你能不能做对,请个同学读。

(投影:段——左面加上“金”字之后——“锻”读?

牙——右边加上“隹”字之后——“雅”读?)

师:现在我们就是有一个字加上旁边的那个字之后不知道读什么是吗?这时候我们应该干什么呢?

生:查字典

师:字典拿出来查。

生动手查字典

师:看谁先查出来,然后在前面给我标一下这个字的读音。

(师板书:“隹”)

师:查出来的同学请到前面来标

(一学生举行上前标音)

师:谢谢你,查字典速度最快

师:这字读“zhuī”是不是?一起来读一遍,两遍,三遍,在书的旁边标一下

(生齐读)

师:现在,吴老师给大家出一道题目,题目是:你能总结出它的规律吗?请问这么多字的规律。你能再举几个这样的例子吗?先答第一个问题,你能总结出它的规律吗?说!

生:它的规律是:这几个字加上偏旁后还是这几个字的读音

师:好,一个字加上另外一个字后还读这个字的音,这个字加上这个字后还是读这个字的音,是不是这样?

生:不是。

师:不是?你说!

生:牙(yá)加上那个隹(zhuī)后变成(yǎ)了

师:那是声调发生了变化。

生:我觉得应该是一个字加上另一个字后声调发生了变化,它的读音会发生一定的变化。

师:哦,一点小变化。好的,你说!

生:我认为它们都是形声字。

师:非常好。你是什么时候知道,有谁告诉你它(形声字)的概念的,叫做什么形声字的?我还不是蛮懂。

板书:形声字

师:你能不能跟同学们说一下什么样的字才叫形声字?

生:形旁表字意,声旁表读音。

师:形旁表字意,声旁表读音。所以这样的字叫做“形声字”,你看,所有的这些字是不是都是形声字。对了,有些声调发生了变化,但是,它还是读那个音,是不是?

生:是。

师:好,这样的字的确叫形声字。大家都读了课文吧,在课文中找找除了这些以外的,其他字有没有形声字,只找一个。

师:找到以后请到黑板上来写,我这有很多粉笔,快点,快点,快点。前十个人才有资格。

(生争相上台演板)

师:同学们,我们看看对不对,对的话就打一个勾。

种    停   依   浇    倒    样   枯  

师:“喝”,这个我就有点不懂了,查一下是不是的?怎么写错了,改一下。

师:旦+亻=但  这个同学做的最标准,任意找一个字,这样写一写。

(生改错)

师:同学们,看看她改得对不对

师:全班同学都对了,所以字的方面的检查我不管了。

我也不说了,下面我不想投影了,但是我还是要投影出来让你们看一看为什么。

(投影出示:“番”的变化)

师:咦,你们发现这些字有一个变化,同学们认为是什么?怎么变的?有一个同学说是甲骨文,我这是不是甲骨文呢?请同学说一下。

生:是古代向我们现代文字演变的。

师:这种字叫做金文,金文向小篆演变过程中的,这种字叫隶书,这种叫楷体。关于字词结实到此结束了,不说了,因为大家都懂了,其他的词,你觉得文章中的哪些词,我们应该掌握?用我觉得第几段中的第几个词我们应该掌握。这个词的意思是,跟同学们说一下。

(投影:你还觉得文中的哪个词,我们应该掌握?

请以“我觉得……自然段第……行的什么词我们应该掌握,我对这个词的理解是……”的说话格式来发表你的见解。)

生:莫名其妙

师:“莫名其妙”,下面我请个人不查字典,你依次地给我们说一下,这几个字什么意思。莫:没有。名:说。其:他的。妙:奥妙。没有人能说出他的奥妙。有些词,不查字典完全可以理解。所以,有时候我们通过我们的大脑记忆、储存的东西也能够解决文章中的很多疑难。时间关系,下面我要和大家一起问第三个非常关键的问题,你读懂了吗?这篇文章,首先问,你认为读懂了,什么叫读懂了?

生:理解了它的含义。

师:理解了它的含义,也就是这篇文章写的内容是什么?写了什么。

(板书:写了什么)

师:写了什么?这是第一个读懂了的标准?还有什么标准?你说。

生:读懂这篇文章它要表达的意思

师:表达的意思,他为什么要写这篇文章,或者这篇文章的写作目的。

(板书:写作目的)

师:还有没有?

生:中心思想。

师:中心思想。好的,我们用一个词,你们老师可能讲过,中心思想。

(板书:中心思想)

生:还要弄明白,作者怎么写的。

师:怎么写的?

(板书:怎么写的?)

生:还要了解它的作者

(板书:作者)

师:作者了解的同学举手,小组同学互相帮助没有了解作者的同学,下课后了解。我们紧接着说说这篇文章写了什么?我们先说了写了什么就是完整复述它,(这项工作我们待会儿做!)下面,首先请同位的同学两个人一组,互相听对方用最简洁的文字把它说出来写了什么。

(生互说,教师巡视)

(师指生说)

生:一个人,他种桃花心木的故事。

师:好,非常简洁,种树的故事。

(板书:种树。)

师:能不能把它再延伸扩展一点,这个人是怎么种的?

生:不定时,不定量地给它浇水,让树自己找水源,自己生长。

师:在哪些地方可以找到这些信息呢?

(生在文中找信息,做标记。)

师:那这篇文章只需要去写这个人怎么种树的那就行了,作者好象和他没有任何关系?

生:我觉得是由这个人种树而寓意深刻的人生哲理

师:你读得太深了,但是不是我问的这个问题的答案,我的问题是这个人种树,也就是种树人它种这个树与作者好象没有任何关系,对吗?作者在这没写任何关系吗?

生:是由作者引发的那些疑问引发出来的

师:是作者悟出来的。作者通过谁的什么话悟出了什么道理呢?暂时不慌回答这个问题,也就她已经给我们解释出了,作者实际上并没有种树,所以是另一个人种树,那么另外一个人种树对作者本人来说,他和这个种树人的种种行为文章中有一些词能反映他们的关系,你能不能找出这些词来。能不能?看到种树人这些事,作者他是怎么样?找出这些词就行了,找出这些关键的词。

生:第6自然段的“奇怪”

师:好的,奇怪。

(板书:奇怪。)

师:这个词找得非常的准,第一个种树的人在这里种树,作者感到奇怪,为什么?有些人马上举手了,我知道他们都读懂了,我不要问了,我不想让你做这个答案,回答这个问题。寻找第二个词

生:第7段第一个词“更奇怪”。

(师板书:更奇怪)

师:奇怪嘛,我们还觉得不足蛮为奇,“更奇怪”了,我们会怎么样?会干吗?

生:忍不住问他去。

师:问之前,作者还有个词能反映当时的心理的。文章中有,问之前同学之间互相指一下,全班是不是形成了一致意见。

生:“莫名其妙”。

(师板书)

师:达到了“莫名其妙”的时候,作者就去干吗?

生:忍不住去问。

师:就忍不住去问了吗?

生:就以为

(师板书:以为)

师:我以为他怎么办?再去找,终于就怎么样了呢?

生:忍不住问。

(师板书:忍不住问)

师:紧接着后面呢?

(师板书:感动)

师:作者看到种树人没来,这个树“已长高了”。于是,我们发现了作者实际上是在看一个种树人种树。这个种树人种树的行为让作者感到奇怪,他的种种猜测又不能解答心中的疑问,于是他就忍不住问,问了什么呢?问了之后,别人就给他一答,答了以后,他就特别的感动。最后,他看到这个树真的如种树人说的那样长高了。同学们,刚才老师简洁地将这篇文章的写作线索和大家一起进行了梳理。下面,这里面就有很多问题,可以加上为什么?为什么感到奇怪?为什么感到更奇怪?同学之间互相提这些问题,让对方答。

(生生互相提问题,教师巡视,约五分钟以后)

师:刚才我参加了两个小组的讨论,讨论地相当激烈,问题提得非常的好,有些同学答的也非常的好。下面,我们请一个同学回答“奇怪”到底是什么?你能回答的就举手。

生:种树人种桃花心木的方法,他是不定时、不定量地给桃花心木浇水的。

师:开始感到奇怪的是两个方面的内容,在旁边标注一下,首先感到奇怪的是来的天数不一定,是怎么说的?

生:有时隔三天,有时隔五天,有时十几天。

师:有时隔三天,有时隔五天,有时十几天。接着,第二个方面,浇水的量不一定,在旁边也标注一下。紧接着,又更奇怪了,是感到越来越奇怪了,越来越奇怪什么?

生:桃花心木有时莫名其妙地枯萎了。

师:这是第三点,还有一点,越来越奇怪什么?

生:种树人有时会到作者家里喝茶,但是时间不一定。

师:在作者家里喝茶,时间也不一定。于是,我们发现有四个不一定。第一个浇水的天数不一定,第二水量不一定,第三在作者家里来的时间也不一定,第四,桃花心木还有几株苗枯萎了,不一定是哪几株苗,作者不知道,于是这都不确定,我们用文章中的词,可以叫做:“不确定”。板书

师:于是,我就开始猜,我以为这个人很懒,是不是很懒啊?

生:不是。

师:为什么不懒啊?怎么说的?

生:但是懒人怎么知道有几棵会枯萎呢?

(生齐读)

师:有几棵会枯萎,懒人是不知道的。因此他不懒。但是我还有个疑问,我有什么?

生:作者以为他太忙,做什么事都不按规律,但是忙人怎么可能做事那么从从容容

(生齐读)

师:读得非常好,于是我所有的猜测都是错的。于是,我就忍不住要问,我问了什么?能够找到文字的举手。

生:到底应该什么时候来?多久浇一次水?桃花心木为什么无缘无故会枯萎?如果你每天来枯萎,桃花心木苗该不会枯萎吧?

师:但是,他不是问的,他是怎么说的。他说:“到底应该什么时候来?多久浇一次水?桃花心木为什么无缘无故会枯萎?如果你每天来枯萎,桃花心木苗该不会枯萎吧?”这是问句吗?

生:不是。

师:这是什么句子?

生:陈述句。

师:这是陈述句了。问句就应该读出问的语气,应该怎么问啊?

(师指小组读)

师:读得还很不错,问题出在哪,我先不评述。下面,请这个组,再读一遍。

(师再指一小组读)

师:在前一小组的基础上前进了一个台阶,再指一小组读

师:读得果然特别好。好在哪里,我想请这个小组的同学来帮忙评述一下

生:把疑问的感觉读出来了

师:读出疑问的语气,这种感觉最为重要,所以是问句,就要问哦。一定要问,如果你读成了陈述句,读成了感叹句,那都不是蛮对。我知道这个问题种树人他一定会答,他怎么答?请同位同学互相读给对方听一下。

(生互相读)

师:全班一起读种树人的话,男同学读前面那一大段,女同学读后面一段,读的时候,吴老师对女同学有一个非常密切的提示,就是“语重心长”这个词在文章当中,它是一个词,但是在语音中,怎么读出“语重心长”这个味儿,我要女同学读给我们听。因为女同学对语音的把握有时比男同学好,现在做好准备。

(男生齐读)

师:种树人语重心长地说

(女生接读)

师:女同学好象读得没男同学好,说明你们对“语重心长”这个词理解的不够。全班同学一起查一下“语重心长”这个词到底是什么意思?

生:言辞诚恳,情意深长

师:言辞诚恳,情意深长,那你要读出情义深长,又要言辞诚恳。是吧,言辞恳切,要读出这个,那还是有一定难度的。同学们,我把这个布置布置为家庭作业,你们回去试着把这个读一下,能够读出这个味儿的,我就要说,你真的很了不起。下面,请同学们在种树人的回答的文字里面,总结出来种树人为什么要这么种树?在文中找关键词,然后总结出来。

生:浮在地表,无法深入地下,一吹就倒。

师:这些就说明这些树不能成活,不能长成百年大树,只能长一小点,然后就枯萎了,然后就死亡。现在,我要想,这是从反面来说。如果,现在种树人告诉我:我为什么这样来种,从正面来说,这样种树的原因是什么呢?

生:要让树苗自己在不确定中找到水源、扎根,这样才能长成百年大树。

师:哪一段?

生:第12段倒数第2排。

师:我们来分析一下一共有几点,那个“不确定”是指什么的不确定——天数的不确定,水量的不确定,还有什么?

生:环境的!

师:环境的不确定,因为环境的不确定,所以种树人想让这个树成为具有什么品质或精神的树呢?

生:经得起生活的种种考验

(师板书:经历考验)

师:它能够经历考验,是因为他经历了什么能力?

生:是因为它锻炼出了一颗独立自主的心。

(师板书:独立自主)

师:它有一颗独立自主的心,它经历了种种考验,它为什么能经历种种考验

(师小结板书:自找水源      拼命扎根     汲水生长    不再枯萎)

师:作者正是因为听到种树人的这番话,他特别感动,感动什么?文中怎么说的?

(生齐读)

师:这句话蕴藏着道理,这个道理是什么?用简洁的文字能不能说一下。

生:把很少的养分转化为巨大的能量!

师:所以这个树就能够不断地往上长,长成参天大树。如果人能够在这种不确定中生活他也会成为一个人才,人上之人。那么这个不确定是不是,如果说树的不确定,它是因为它的环境,包括水量啊,包括浇水的天数等等方面,那么人的不确定指的是什么呢?

生:坎坷!

师:坎坷,还可以用哪些词来说?

生:挫折和磨难。

师:挫折和磨难。同学们,说完之后,我们是不是也在这个不确定旁写几个字啊!坎坷怎么写?挫折的读音?

生:打击、困难。

师:写!(学生在书中“不确定”旁做笔记)

生:失败。

生:考验。

师:我们已经知道了,人的不确定因素是指因为这些,还有痛苦,比如失去亲人的痛苦,自然灾害等等。同学们,所以,人在这个社会上生活,不容易啊!一个人如果能够真正成为一个人,一个人上之人,难啊!难就难在他必须具备独立自主之心,能够经受各种考验。同学们,在我们的生活中,你有没有这样的事呢?说一说

生:生病,下岗。

师:在这种突变的环境下,一个人,如果不能经受这些,用自己的独立自主之心来战胜病魔,来挽救自己的家庭和自己的工作,那么他可能会消沉,(甚至)可能会走向死亡。

生:比如刘翔脚受伤。

师:还有很多的事例,我知道,吴老师一说这个话,你们就要把手往下放了,为什么?因为时间很紧张,吴老师还有很多话想与你们说,但时间不允许了!后面还有一个问题交给同学们。请同学们把我们今天在课堂上学习之后的收获,联系到你们的生活,能不能想一篇小作文,发到吴老师的信箱里。 

作者附注:此课上完之后的第五天,604班某孩子将自己的学习心得发给了我,现辑于后:

前几天,我们学习了台湾著名作家林清玄先生写的文章《桃花心木》。这篇文章也给了我们很多启示。

由这篇文章我想到了,我们正像那桃花心木,在知识的海洋里拼命遨游,吸取知识,我们不能依赖任何人,一旦离开了帮助,你就无法再学习,那不是比枯萎更严重吗?

我们应该像桃花心木一样,经得起生活的考验,在不幸与磨难中,有的人悲观、消沉,最后被困难所击倒,而有的人却不甘沉沦,将腰杆挺得更直,从而成为杰出的人才。正如俗话说的好:“不经风雨,难成大树。”我们应该适应自己周围的环境,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能经得起生活的磨练。

生活的大海并非永远风平浪静,人生的旅途也绝非平原纵马,永远一帆风顺。人的一生总要经历这样或那样的挫折与磨难。我们应该像桃花心木一样,拥有一颗独立自主的心。 

附:本次中小学衔接教学交流活动,系宜昌金东方学校初中与市外小联合进行的中小学语文衔接教学研究的一次大型活动,活动在市外小举行,外小优秀青年语文老师宋娜老师与我共同上了小学六年级下学期课文《桃花心木》,以上为课堂实录,后面的发言为外小孟校长的发言稿,桥夫原文一字不落地转录在后面供大家品鉴。两校的这个活动得到人教社小语网及中语网的高度关注,人教网以专题形式在其网上陆续刊出。也请朋友们提出批评意见。海宁课上结束之后反思,觉得这节课虽然给与会人员带来了思想与行为方面的碰撞,但课却上得并很不完美,也请专家指瑕。


 

[评课实录]

 这次初小衔接的课给了我们很大冲击和震撼,在这里研讨,不是在评谁的课好谁的课差,我们关注的是从活动中我们获得什么?具体说达到六个字:汲取、反思、成长。从吴老师的课里,我们能学到什么?下面就我个人的角度来谈谈想法:

一、汉字教学

小学是语文基础知识教学的重要阶段,到了高年级后,特别到了初中,我感觉学生的错别字是很多是个很大的问题,于是我思考,为什么会这样呢?为什么我们老师辛苦地教却收不到很好的效果呢?字不仅仅是独立的一个符号,更是一种博大精深的文化。是有规律性的,从甲骨文到现代汉字,有很多值得我们汲取的养分,供我们老师去思考,去应用到我们的课堂字词教学中去。吴老师的课巧妙地将生字教学与字的演变相结合,巧妙地将识记和形声字的规律发现相结合,让学生自己去查字典,上台写形声字,轻松学习生字,使枯燥的生字教学变得生动活泼,较好地体现了语文教学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结合。在小学高年级是否还要重视生字词的教学?怎样教导学生去有规律地记忆生字?怎样减少错别字?我想都是一个有益的启示。

二、阅读教学

这是一节记事类散文的教学,如果教师教材处理不当很容易上成思品课,宋老师的课上得细腻,通过读让学生品味文字的魅力,吴老师的课则上得大气磅礴,我最欣赏的是吴老师对教材的整体把握,我想从整体上把握教材应该是我们学习语文的规律,也是我们每个人读书的思维方式所决定的。一千个人读哈姆雷特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我们不能用老师对文章的解读来替代学生对教材的解读,否则容易牵着学生走,那么课堂依然是教案剧。由于我们每个人是独立的生命个体,决定了我们在解读教材时候的多元和差异,这个差异就是我们每个人的阅读体验,吴老师的课堂教学充分体现了尊重学生的差异,尊重学生的阅读体验,不是简单地以教师的思考代替学生的思考,不是简单地以教师的解读替代学生的解读,而是给予学生的时间和空间,把问题还给学生,把研究还给学生,把体验还给学生,充分体现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差异性,这样的课堂让每个孩子都有目标,都有激情,都有阅读的渴望。如果是宋老师的课比较感性,那么吴老师的课给了学生很多理性的思考。

我一直有个观点:课不是看上去很美就很好,一节课听下来,我们都要想一想:如果我是学生,我收获了什么?我们作为语文老师,要经常把自己当学生,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把对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落实到每节课上,如果把我们的人生比作一条长河的话,那么语文素养的培养就应该扎根于语文课堂,点滴积累,涓涓细流,汇聚成河。

吴老师的课给予了学生语文素养的扎实训练,让我们看到了初中语文老师教学的优势所在。这个,也正是我们需要汲取和反思的地方。

三、教学观念

观念决定行为。吴老师的课清新活泼,让我们看到了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看到了语文教学的魅力所在。我想这是与他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前卫的语文教学理念分不开的。

以学生为中心,把倾听还给学生,把阅读还给学生,把研究还给学生,把讨论还给学生,把创造性的解答还给学生,把问题的提出与解答还给学生,不仅值得我们语文课去学习思考,而且道出了课程改革的方向。

总之,这次初小衔接研究是很有价值和意义的,两节具有代表性的课让我们看到了初小的异同,看到了教学策略的异同带来的教学魅力的异同,我们需要的正是这样的一种异同,只有这样,我们才有争鸣,我们才有碰撞的火花,我们才有教学的智慧。

 (评课者:宜昌市外国语小学副校长 孟 毅) 

主编:朱增明

执行主编:顾珊珊

副主编:刘 强 吉萍 李慧琼

编辑:刘素琴 袁罗飞 孙莉

美编:陈韵 梁修之 易晓飞

投稿:zheyun@yuwenshidi.com


我们诞生在讲台




语文教师:湛渝

陕西省旬阳县赤岩初级中学

喜爱读书,享受运动,做一个灵魂丰盈的教师。

远离扭曲的企图,静待花开,引导学生成为一个幸福的人。


欢迎投稿:taogao@yuwenshidi.com 

赞赏

人赞赏

标签:


相关内容

2017年河北省普通高校对口专业考试安排确定
2017年河北省普通高校对口专业考试安排确定

对口招生考试分文化考试和专业考试两部分,满分750分。文化考试科目为语文、数学、英语,满分均为120分,与高考同期进行。 对口专业考试分专业理论和专业技能考试,除学前教育类外,其他9个专业类的专业理论满分240分,专业技能满分150分,专业理论考试与专业……


浙江省高校招生志愿填报系统网站
浙江省高校招生志愿填报系统网站

http://pgzy.zjzs.net:8001/ 特别提醒: 推荐使用Google Chrome、Mozilla Firefox、IE8.0及以上版本浏览器,并保持浏览器默认设置。系统暂不支持使用手机及平板电脑,如使用手机及平板电脑进行志愿填报, 可能会出现填报错误或填报不成功。 考生登录系统后有60……


测试
测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