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需要什么样的课堂教学活动?(老师必看!)
时间:2016-10-14 来源:未知 作者:admin 点击:次
核心提示:我向来认为,语文的问题应该用语文的手段来解决;中国的语文就应该用中国的办法来解决。这一是强调本色,二是强调传统的继承。 总的来说,都是强调母语本体的回归。中国语言是随着中国人的生命发展而发展起来的,是中国的传统文化的滋养使它在世界上独占一席
我向来认为,语文的问题应该用语文的手段来解决;中国的语文就应该用中国的办法来解决。这一是强调本色,二是强调传统的继承。
总的来说,都是强调母语本体的回归。中国语言是随着中国人的生命发展而发展起来的,是中国的传统文化的滋养使它在世界上独占一席。
“传统的语文教育是当代语文教育的根基”
讲授母语,应该讲究“诵读、感悟、涵泳、体味、积累”等体现中国人以感性思维为主的教学理念和方法。因此,我们的课堂,不仅需要生动活泼的读、写、说,更需要文文静静地思考、揣摩和潜移默化的熏染。但在我们的有些课堂上,为了活跃气氛,师生动辄做游戏、画画、表演、歌舞,欢声雷动。我们不反对适当的肢体活动,但任何活动都应该为学习语言文字服务,要克服过多的“非语文”现象。
案例
有的老师教《黄山奇石》,大半节课学生都在用肢体“塑造”黄山奇石的模样;教《鸟的天堂》,半节课都在欣赏制作精美的鸟声和鸟影;教《晏子使楚》,表演三个故事用了35分钟;教《地震中的父与子》,正文草草带过,却“拓展”到古诗《游子吟》和朱自清的《背影》,还嫌不够又“拓展”了一篇网上描写父爱的文章。短短40分钟,我们不知道老师干了什么,只觉得他把课堂变成了家庭情感大观……
追求课堂气氛的活跃,这没有什么不好,关键要看追求的是什么样的活跃和用什么手段去追求活跃。
笔者在
绍兴讲朱自清的《歌声》时,孩子们读不好第一段中“真令我神迷心醉”一句,读不出那种陶醉的情态。有一个学生说能读“醉”了,结果他把“神迷心醉”四个字像醉酒一般唱了出来。学生们都兴奋地鼓起掌来,台下的老师也笑着鼓掌,气氛不能说不活跃、不热烈,从掌声来看,也似乎是一次“成功”。
但这种“活跃”,不是真正的语文的活跃。后来又读到最末段与第一段意趣、情感相近的句子。这位同学举手要读,我问他:“你还要唱吗?”他说:“是的。”我说:“咱们不唱了,咱们要诵读。”就这样,我舍弃了一次肯定会“活跃”、“热烈”,甚至是“成功”的课堂氛围,但维护了语文的本色。
有一句老话说,听、说、读、写、字、词、句、篇,是语文教学的“八字宪法”。我们讲语文课就是要搞那些用语文的手段——听说读写,解决语文的问题——字词句篇的课堂教学活动。
内容来源:选自《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亮点》,支玉恒著,教育科学出版社2016年6月出版
实习编辑:郑冬雪
责任编辑:刘树静
栏目投稿联系:郑老师
邮箱:zhengdongxue@laoshizouqi.com
微信:723204293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