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教学设计
时间:2016-10-15 来源:未知 作者:admin 点击:次
核心提示:《春》教学设计 湖北宜昌金东方初级中学 吴海宁 学习目标: 1、把握重音,在诵读中深入体会作者对春的情感。 2、运用关键词归纳法,整体感知文章的结构与内容。 3、在语序调整、长短句变化中感受《春》语言的魅力。 4、通过叠词的赏读,感受朱自清写本文时的
《春》教学设计
湖北宜昌金东方初级中学 吴海宁
学习目标:
1、把握重音,在诵读中深入体会作者对春的情感。
2、运用关键词归纳法,整体感知文章的结构与内容。
3、在语序调整、长短句变化中感受《春》语言的魅力。
4、通过叠词的赏读,感受朱自清写本文时的童心童趣。
教学课时:两课时
教学重点:
第一课时重点,重音与情感的抒发
第二课时重点,儿童口吻式的语言
教学辅助:PPT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1、亲爱的同学们,四季是来自于宇宙的最大节拍。每一个节拍有自己独特的景观:春夏秋冬之景美不胜收。春,作为一年的开始,深得文人墨客喜爱。在你的记忆里,你读过哪些描写春天的诗文?在这些诗文里,你读到了一个怎样的“春”?
学生分享自己的积累:我从“ ”(朝代+人名)的“ (作品名)”,读到了“ ”(写春的诗文句),他笔下的春是“ ”(特点)的。
2、春不仅属于文人墨客,更属于我们每位同学。同学们,你眼中的春是怎样的?请用一句话说说。
(学生说自己眼中的春,老师总结并引入朱自清的《春》。引入语:春不仅让古代文人挥毫泼墨,更让现代作家朱自清着迷。今天,我们一起走进朱自清的《春》,去品味他笔下的春之韵。)
二、整体感知课文
1、自由诵读全文,边读边用关键词归纳法,找出作者写了春的哪些代表性景物,展现了春的什么特点?(5分钟后,师生交流)
盼春(1)总写春回大地:一切 刚睡醒 山 水 太阳
绘春(2-7)(3-7)依次为:草报春、花争春、风唱春、雨润春、人迎春
赞春(8-10)娃娃——新,小姑娘——美,青年——力
注意:绘春部分的概括,用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迎春图也可以。
2、师生诵读选段,注意重音、停(﹀)连(︿),探求作者情感。【教学重点:重读】
(1) 哪些词,你认为要重读?
(2) 词语重读后,给你带来了怎样的感觉?
教师进行简单的归纳,并选定文段进行朗读检测。(课中检测)
课后作业
1、第四段“春风图(春风唱春图)”应如何把握重音,才能读出作者的情感?
2、在作者描绘的众多春景中,你最喜欢哪一幅春景,说说你的理由。
3、背诵第三至七自然段。
第二课时
一、检查课后作业完成情况,过渡到第二课时的学习
1、背诵检查
2、第四自然段朗读展示及点评
二、品味春景之美
1、在作者描绘的众多春景中,你最喜欢哪一幅春景,说说你的理由。
学生发表意见,生、师对话交流,期间赏析语序调整、长短句变化,感受《春》语言的魅力。
2、学生在赏读春草图时,引入语序调整句分析。
原句:嫩嫩的、绿绿的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
发表时,作者改为: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
3、引入长短句分析
短句1:园子里,田野里,瞧去,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坐着,躺着,打两个滚,踢几脚球,赛几趟跑,捉几回迷藏。
短句2:野花遍地是:杂样儿,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
短句3:乡下去,小路上,石桥边,有撑起伞慢慢走着的人;还有地里工作的农民,披着蓑,戴着笠的。
三、赏析春之童趣
1、引入:“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作者为什么不写成“嫩绿的小草悄无声息地从土里钻出来。”“风轻悄悄的,草软绵绵的。”作者为什么不说“风轻,草软”?
2、PPT展示:《春》是朱自清在清华大学任教期间,为《新编初中国文课本》写的一篇写景散文。有人说“朱自清先生是用孩子般的心灵,借孩子的眼睛来写春的”,你能从文字里读出作者的童心吗?同学们,谁能分享一下,你在文中的发现?
3、老师点拨,有人说:“朱自清的成功之处是,善于通过精确的观察,细腻地抒写出对自然景色的内心感受。”他写《春》时,以一颗童心,去观察、去体悟春,写出来的春景自然富有童趣。这对我们的写作,有什么启示?
学生发表意见。
4、老师总结:写文章,就要写适合自己心理年龄的文章,那样,才能写出真、善、美。童心,永远是写作的火源。同学们,童心是最美的。我们都是最具童心的人。如果我们能以童心去观照世界,热爱生活,拥抱自然,我们也能写出与《春》一样美的文章!
附1:《<春>的儿童情怀》亲爱的同学们:今天,老师将与大家交流一个话题:《春》的儿童情怀。
你们在读《春》这篇课文时,可曾注意到课文里到处有“儿童”的身影?例如第三段的“坐着,躺着,打两个滚,踢几脚球,赛几趟跑,捉几回迷藏。”这里的很多活动,都是小孩子们最喜欢、经常做的。再如“可别恼”中的“恼”是不是沉不住气的小孩子产生的一种情绪?
如果你多读几遍,你就会发现:全文的绝大多数句子,都好像是为小孩子写的,读着读着,你的心就会被文字所牵引,悄然地把自己带到春的画面中去。
为什么你会被吸引?答案是:《春》是作者朱自清站在儿童的立场上,以童心思维来写就这篇文章的。
这种写作,是作家最纯美的写作。步入中年的朱自清,在《春》里,他不是一个普通的写作者,而是一个有着童心情怀的人。他始终以一个儿童的眼来写春。这非常难能可贵。“人应该把每种最高级的创造,每种伟大的思想,看作来自上界、出乎意外的礼物,看作纯是上帝的婴儿……”正是因为把自己看作是婴儿,歌德这位德国文坛的巨擘才奏出如《少年维特之烦恼》这样激情飞扬的乐章;也正是因为以一个儿童的心去观照世界,去观察自然,感受春天,拥抱春天、赞美春天,朱自清先生才写成了《春》这篇文章。
这种写作方式,其实,在我们小学时就已经学过。中年时的鲁迅写《少年闰土》用的就是这种方式。 “我希望长存单纯之心,并且要深味这复杂的人间。”当人们习惯于用“斗士”、“革命者”、“思想家”等重量级的称号去加冕鲁迅先生时,可曾看见他深邃而丰富的精神气象却是以天真而热烈的赤子童心作为底色的。胸怀大爱,所以会嫉恶如仇;心如赤子,所以会直言敢恨。在初中阶段,我们将学的《阿长和山海经》、《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等文章更能让我们触摸到了鲁迅内心深处泥土一般朴实而芬芳的赤子之心。其实,朱自清,也是这样的一位有赤子情怀的作家。
这种赤子之心,就是童心。以童心思维写文章,让写作者本人暂时忘却现实的困苦与烦恼,跨越当前的幸福与快乐,在精神上实现穿越或回归,使其置身自己的童年时代或虚拟的童话世界,并付诸于文字,成就一篇篇精美佳作。
下面,我结合《春》给同学们做具体分析。
一是结构简单——吻合儿童认知
《春》是典型的总分总结构,这种结构是最易被儿童所接受的认知结构。第一段盼春,谁最盼望春天的到来?是儿童!漫长的冬季过于寒冷,孩子们虽然有玩雪的兴致,但却不能长久地呆在外面。拘居于室的孩子们,多么希望冬早点过去,春早点到来呀!所以,开篇即以儿童之心盼望春之到来,是那样的急切!第二段总写春回大地的情景。每个句子,都是儿童有关。山、水、太阳的变化,带给了孩子们怎样的惊喜!你一读,一闭眼去想,你就知道啦!自第三段至第七段,以草、花、风、雨、人这些春季里最典型的主题景物为写作对象,全面展现了儿童眼中的春草“嫩、绿、软”,春花的“灿烂多姿、富有生机”,春风的温暖柔美、春雨的轻盈润泽、人迎春的运动美和和谐美。第八至十段赞春,三个比喻句依次递进,巧妙做结。这种结构,理解起来没有难度,是专门儿童量心定制的文章结构。
二是景物纯美——展现儿童视野
在儿童的眼里,春是个什么样子?《春》尽展其貌。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草什么时间长出来了?花开得好艳!看到花儿,就想到桃儿、杏儿、梨儿,这是多馋的孩子呀!春风如母亲的手抚摸你,鸟不叫鸟,而叫鸟儿。牧童、流水、轻风,放风筝的孩子,这都是儿童眼里最美的春景。
《春》里的所有景物,都是那么地纯、那么地真。争相开放的花儿,轻柔和美的春风,春雨下的房屋和田野,放风筝的老老少少,清纯地没有一丝污垢,真实的没有一丝做作。这便是自然之春,春之自然。
三是语言活泼——符合儿童口吻
(一)叠词的大量使用:欣欣然、偷偷地、嫩嫩的、绿绿的、轻悄悄的、软绵绵的。(二)儿话音的字多次出现:赶趟儿,甜味儿,桃儿、杏儿、梨儿,杂样儿,鸟儿……以及“着”字的多次使用。(三)诗化的语言,多用短句,跳跃感十分浓烈,符合儿童说话的特征,有天然的童趣。
四是巧用修辞——契合儿童心理
比喻、拟人、排比、反复的修辞格,豪华铺陈。比喻、拟人,将无形的春有形化,使春有了具体可感的事物,使春有形、有色、有声、有神、有味、有情了,写物附意,扬言切事。同学们在读《春》时,就可视、可闻、可触、可嗅了,就能把自己置身于春的风景里,感受春的美丽了。
“盼望着,盼望着”的两次使用,更是匠心独具。唯有儿童之心,才是如此之急切,感受到东风到来之后的欣喜,更有儿童之喜在里面。
“像……像……像……”,《春》里三次使用,极尽奢华,但却是那么的可爱可亲。“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写尽桃、杏、梨树花之灿烂;“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写尽春雨之形貌。
最出彩的是文末三段的使用。“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从头到脚都是新的,他生长着。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着,走着。春天像健壮的青年,有铁一般的胳膊和腰脚,他领着我们上前去。”把春的“新生”、“美丽”和“力量”,依次而升,由外到内,尽情赞美。
这些文字,皆以儿童之心写就。有位作家说,童心永远是写作的火源。写《春》时的朱自清,正是家庭、事业顺遂的人生顺境,虽旅居北平,但却心系江南之春,时时忆起儿时在春里的游乐。此时,作家之心,是返璞归真的自然本心,有童心之念。明李贽说:“夫童心者,真心也。夫童心者,绝假纯真,最初一念之本心也。”执此本心的朱自清,笔下的文字自然有童心之美。
《春》无时不刻地闪现着一颗童心。艺术和孩子是人类永恒的灯火。曾经,我们每个人都是孩子,都带着上帝对人类未曾失望的消息来到这个世上。中年时的朱自清,甚至包括鲁迅,他们都拥有一颗清洁的童心,这颗童心滋养与点燃了他们的生命之树和艺术之火,火光高扬,照耀着千疮百孔又倔强坚贞的大地,照亮了人类漆黑而漫长的历史。
童心如诗。泰戈尔的《金色花》,冰心的《繁星 春水》,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故事新编》等,都是童心的艺术展现。
亲爱的同学们,我们每个人都是作家。我们都有一颗纯真的童心,我们能写好我们自己眼中、心中的世界。如果我们能以童心去观照世界,热爱生活,拥抱自然,何愁写不出真、善、美的文章呢?
附2:《两位老师的提问及回答》
一、有人说,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语文经验应是教学的前提。你怎么看这种观点?在《春》的教学设计里,你是怎么体现的?
答:我认同这种观点,当然,教学的前提除此之外,可能还包含学生心理认知水平等其它方面的内容。但从语文教学的起点来看——学生现在所达到的状态,所拥有的生活经验和语文经验,应得到教学的充分关注。学生学习一篇文章,他总是先用自己已有的生活经验来对比作者的生活经验或作品中人物的生活经验,用自己已有的语文水平来度量作者作品对自身的价值。因为作者的生活经验学生没有经历过,作者的语文水平明显优于、异于自己,学生便会产生进一步学习的兴趣,并在学的过程中实现生活认知的跨越和语文素养的提高。
春作为四季之始,为自然之态。冬去春来,一元复始,学生都会经历,但学生却不能写出朱自清先生《春》这样的文章,是因为他们的阅历、动机、信念、特质、能力、眼光等方面远未达至朱自清先生的境界。这些差异,自然成为教师引导学生学习《春》的关注点。
为了让学生在学习《春》时,能迅速将自己的生活经验和语文经验与作者的生活经验和语文经验联系起来,我的处理是:
1、调用学生的语文积累,让他们说说古代文人墨客眼中的春。
2、调用学生的生活积累,让他们说说自己眼中的春。
在这两者的基础上,我们一起走进朱自清笔下的春,去感受作者笔下的春与两者的异同。这样处理,将《春》文本内容延展到学生的生活情境里,让学生置身于语用状态中,进而引导学生由表及里地走进课文,探知作者的生活经验,学习作者的语用经验,让学生带着作者的语用经验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加以运用,把作者的语用经验转化成自己的经验,实现对文本内容的个性理解或再创造。
教学过程中,学生的生活经验及语文经验亦得到了一定的关注。例如,在春天,作为少年儿童的你,会做些什么活动?把学生从文本中拉到现实生活中来。朗读时重音如何把握才能读出作者的情感,又将语文新知的学习与认识水平的超越进行桥接,让学生跳起来摘桃子。
二、我很欣喜地看到,你在第二课时,从叠词的学习入手,把童心写作作为教学的一个突破点,教出了新意。请问,你是怎么思考到这一点的?
答:我的这种做法,只是把大家明心明口的关于《春》的这一“教点”,找到一个恰当的切入口,做出自己的尝试罢了。
《春》是为谁写的?这个问题是我们打开《春》之大门的钥匙。经过查阅资料,我得知:《春》是朱自清在清华大学任教期间,为《新编初中国文课本》写的一篇写景散文,是为处于青少年时期的学生们写的。朱自清先生是用孩子般的心灵,借孩子的眼睛来写春的!这是个多么重要的教学发掘点!
在诵读《春》的过程中,我们的心也会自然地联系到自己的儿童时代去,因为《春》里的好多话语,都是用孩子的口吻写的!
《春》的美,在于作者朱自清是站在儿童的立场上,以童心思维来写就这篇文章的。
这种写作,是作家最纯美的写作。步入中年的朱自清,在《春》里,他不是一个普通的写作者,而是一个有着童心情怀的人。他始终以一个儿童的眼来写春。这非常难能可贵。“人应该把每种最高级的创造,每种伟大的思想,看作来自上界、出乎意外的礼物,看作纯是上帝的婴儿……”正是因为把自己看作是婴儿,歌德这位德国文坛的巨擘才奏出如《少年维特之烦恼》这样激情飞扬的乐章;也正是因为以一个儿童的心去观照世界,去观察自然,感受春天,拥抱春天、赞美春天,朱自清先生才写成了《春》这篇文章。
这种写作方式,其实,在我们小学时就已经学过。中年时的鲁迅写《少年闰土》用的就是这种方式。“我希望长存单纯之心,并且要深味这复杂的人间。”鲁迅深邃而丰富的精神气象就是以天真而热烈的赤子童心作为底色的。其实,朱自清,也是这样的一位有赤子情怀的作家。
这种赤子之心,就是童心。以童心思维写文章,让写作者本人暂时忘却现实的困苦与烦恼,跨越当前的幸福与快乐,在精神上实现穿越或回归,使其置身自己的童年时代或虚拟的童话世界,并付诸于文字,成就一篇篇精美佳作。
下面,我结合《春》的写作做个具体分析。
1、结构简单——吻合儿童认知
《春》是典型的总分总结构,这种结构是最易被儿童所接受的认知结构。第一段盼春,谁最盼望春天的到来?是儿童!漫长的冬季过于寒冷,孩子们虽然有玩雪的兴致,但却不能长久地呆在外面。拘居于室的孩子们,多么希望冬早点过去,春早点到来呀!所以,开篇即以儿童之心盼望春之到来,是那样的急切!第二段总写春回大地的情景。每个句子,都是跟儿童有关。山、水、太阳的变化,带给了孩子们怎样的惊喜!你一读,一闭眼去想,你就知道啦!自第三段至第七段,以草、花、风、雨、人这些春季里最典型的主题景物为写作对象,全面展现了儿童眼中的春草“嫩、绿、软”,春花的“灿烂多姿、富有生机”,春风的温暖柔美、春雨的轻盈润泽、人迎春的运动美和和谐美。第八至十段赞春,三个比喻句依次递进,巧妙做结。这种结构,理解起来没有难度,是专门为儿童“量心定制”的文章结构。
2、景物纯美——展现儿童视野
在儿童的眼里,春是个什么样子?《春》尽展其貌。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草什么时间长出来了?花开得好艳!看到花儿,就想到桃儿、杏儿、梨儿,这是多馋的孩子呀!春风如母亲的手抚摸你,鸟不叫“鸟”,而叫“鸟儿”。牧童、流水、轻风,放风筝的孩子,这都是儿童眼里最美的春景。
《春》里的所有景物,都是那么地纯、那么地真。争相开放的花儿,轻柔和美的春风,春雨下的房屋和田野,放风筝的老老少少,清纯得没有一丝污垢,真实得没有一丝做作。这便是自然之春,春之自然。
3、语言活泼——符合儿童口吻
(一)叠词的大量使用:欣欣然、偷偷地、嫩嫩的、绿绿的、轻悄悄的、软绵绵的。(二)儿话音的字多次出现:赶趟儿,甜味儿,桃儿、杏儿、梨儿,杂样儿,鸟儿……以及“着”字的多次使用。(三)诗化的语言,多用短句,跳跃感十分浓烈,符合儿童说话的特征,有天然的童趣。
4、巧用修辞——契合儿童心理
比喻、拟人、排比、反复的修辞格,豪华铺陈。比喻、拟人,将无形的春有形化,使春有了具体可感的事物,使春有形、有色、有声、有神、有味、有情了,写物附意,扬言切事。同学们在读《春》时,就可视、可闻、可触、可嗅了,就能把自己置身于春的风景里,感受春的美丽了。
“盼望着,盼望着”的两次使用,更是匠心独具。唯有儿童之心,才是如此之急切,感受到东风到来之后的欣喜,更有儿童之喜在里面。
“像……像……像……”,《春》里三次使用,极尽奢华,但却是那么的可爱可亲。“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写尽桃、杏、梨树花之灿烂;“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写尽春雨之形貌。
最出彩的是文末三段的使用。“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从头到脚都是新的,他生长着。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着,走着。春天像健壮的青年,有铁一般的胳膊和腰脚,他领着我们上前去。”把春的“新生”、“美丽”和“力量”,依次而升,由外到内,尽情赞美。
这些文字,皆以儿童之心写就。有位作家说,童心永远是写作的火源。写《春》时的朱自清,正是家庭、事业顺遂的人生顺境,虽旅居北平,但却心系江南之春,时时忆起儿时在春里的游乐。此时,作家之心,是返璞归真的自然本心,有童心之念。明李贽说:“夫童心者,真心也。夫童心者,绝假纯真,最初一念之本心也。”执此本心的朱自清,笔下的文字自然有童心之美。
《春》无时不刻闪现着一颗童心。艺术和孩子是人类永恒的灯火。曾经,我们每个人都是孩子,都带着上帝对人类未曾失望的消息来到这个世上。中年时的朱自清,甚至包括鲁迅,他们都拥有一颗纯洁的童心,这颗童心滋养与点燃了他们的生命之树和艺术之火,火光高扬,照耀着千疮百孔又倔强坚贞的大地,照亮了人类漆黑而漫长的历史。
童心如诗。泰戈尔的《金色花》,冰心的《繁星 春水》,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故事新编》等,都是童心的艺术展现。
我们都有一颗纯真的童心,如果我们能以童心去观照世界,热爱生活,拥抱自然,何愁写不出真、善、美的文章呢?
作者简介吴海宁,任教于宜昌金东方初中,网名“三峡桥夫”,博客名“桥夫语文在线”,湖北秭归人,中学语文高级教师,湖北省中语会会员,宜昌市、湖北省优秀初中语文教师,语文交际场教学理论的提出与实践者,被聘为三峡大学实践教学兼职教师、“国培计划”项目授课专家,全国中考语文试题研究中心研究员。
公众号IDyuwenshidi
长按识别左边二维码关注我们
语文湿地 浸濡生活
点击阅读原文,查看更多
赞赏
人赞赏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