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乙己》课例点评
时间:2016-10-15 来源:未知 作者:admin 点击:次
核心提示:文章针对小说教学内容缺乏个性和丰富的弊端,提出细读小说对话丰富小说教学的观点,并以肖培东老师教学《孔乙己》为例,详细阐述了小说教学细读对话的几个点。从这些点走进文本,走进人物,开启小说对话艺术的大门,能教出“这一篇”小说的丰富个性魅力。 小
文章针对小说教学内容缺乏个性和丰富的弊端,提出细读小说对话丰富小说教学的观点,并以肖培东老师教学《孔乙己》为例,详细阐述了小说教学细读对话的几个点。从这些点走进文本,走进人物,开启小说对话艺术的大门,能教出“这一篇”小说的丰富个性魅力。
小说对话细读教学的典范
----肖培东老师的《孔乙己》课例点评
贾龙弟
著名作家、小说理论家曹文轩教授说:“一部完全没有对话的小说,注定了是沉闷的、毫无生气的。在似乎无休止的叙述与描写暂时停止、从而转让给人物对话时,将会使阅读进入充满兴趣的状态,其情形犹如走在荒寂的野道上,忽然听到了人的谈话声。”①一个优秀的小说家,必然会苦心经营自己小说中人物之间的对话。
事实上,我们应该有共同的体会,我们可能忘了小说中的某个人,某个场景,某个情节,但是,那些极富个性的对话沉淀在心底,甚至鲜活在我们的生活中,比如孔乙己的“多乎哉?不多也。”比如阿Q的“儿子打老子,妈妈的!”比如祥林嫂的“我真傻,真的”。小说因为对话而充满魅力,读懂了小说中的对话,就等于拥有了一把走进小说之门的钥匙,作为一个优秀的语文教师,要教好小说,必然应该学会细读小说对话。肖培东老师的《孔乙己》课例,值得品鉴的地方很多,本文仅就小说对话的细读教学作一番深入的评鉴,以期引发大家对小说对话细读的思考。
一、对话话题的控制与被控制“人物对话能够明显地显现人物之间的关系,一般较为强势者总是在对话中提出并且控制话题。”②关注交流话题的控制与被控制者,能帮助我们读出人物之间的关系和境遇。
正如上文所述,小说《孔乙己》中,孔乙己和短衣帮以及掌柜的对话过程中,控制话题的始终是短衣帮和掌柜,每次都是由他们主动出击,挑起话题,并且一定逼到孔乙己难堪,没有招架之力才罢休。他们这些质问连珠炮般咄咄逼人,不容孔乙己争辩,也不想听孔乙己回答。这时发话人显然不是为了交际的需要而发问,其目的在于显示自己的优越感,相比长衫客,这种优越感也是蛮可怜的。
细细品读这种控制与被控制,逼与被逼的对话,可以读出社会的凉薄和孔乙己的悲惨处境。请看肖培东老师教学《孔乙己》的片断:
师:孔乙己一到店,大家说的那句话怎么读?
一生读“孔乙己,你脸上又添上新伤疤了!”(声音有点低)
(其他同学再读,声音响)
师:声音为什么比他响?
生:就是要表现出一种外人对孔乙己的嘲笑,高声嘲笑。
师:哪个字可以看出这嘲笑?
生:叫道。(再读,声情并茂)
肖老师紧紧抓住“叫道”一词,品与读的结合,让学生设身处地体会说话者的语用意图,因为说话者的语用意图决定了他的话语表达方式,在这里可以说是非大声叫,无以让嘲讽别人的满足感得到淋漓尽致的宣泄。值得指出的是,肖老师的“孔乙己一到店,大家说的那句话怎么读?”一句看似随意,其实着意,这里关系到语用环境,关系到对谁说的问题,在现实社会中,人与人之间总是存在着不同的关系,在不同的关系中,对话的语气、用词、口吻等等绝不会相同。在这里,正因为是对孔乙己说话,而不是那些长衫客,所以即使是那些短衣帮也敢直呼其名,肆无忌惮地大声的叫,借此让自己麻木的身心“快活”一下,所以,才会是“叫道”,就是要“叫”给你听,“叫”给在场的所有人听,一个“叫道”,写出的是孔乙己被取笑的话语地位。下面的片断也是如此:
生:“你一定又偷了人家的东西了!”(读得很响)
师:你为什么读那么响呢?
生:这个时候整个店里的人都在嘲笑孔乙己。
师:个体嘲笑转成群体嘲笑,哪几个词加重了这样的嘲讽语气?
生:“又”字,“偷”字。
生:“一定”。
师:再看看,哪里可以看出这种冷嘲热讽?
生:感叹号。
师:来,你再把这句话读读看。
(生读“你一定又偷人家东西了”,不够高声)
师:你知道为什么要读得够响亮的。我们一起看看这句话,“他们又故意的高声嚷道”,哎,这里又有一个“又”字,而且是“他们”,因此这句话是众多酒客一起嚷出来的。我们一起嚷出这种嘲讽奚落。
(生齐读“你一定又偷人家东西了”,读出“故意的”“高声”的味道)
我就是故意的,你能奈我何!一个“故意”,读出的是说话者有意让孔乙己难堪的心态,孔乙己的不堪地位于此可见。
小说中孔乙己始终没有自己的话语权,和掌柜的是如此,和短衣帮们是如此。和酒店小伙计是如此,甚至和小孩子们面前也是如此,对于那句“不多不多!多乎哉?不也多也。”在孩子们的笑声里孤独地消散,只剩下一个孤独的,被社会遗弃的自己。
二、对话的语气语调及标点作为最常见的话语形式,汉语的句子从语用角度可以分为陈述句、疑问句、祈使句和感叹句四种,语调不同,语用意义也有别,即使是相同的话语结构,语调也可以区分出意义。“语调是同说话人的目的意图紧紧相连的。说话人的某种语用意义常常通过不同的语调表示出来。”③
与语调密切相关的语气词和标点,一定的语调总是要通过相应的语气词和标点来实现的。因此,细读对话,可以从标点和语气词入手,揣摩对话双方的语气语调,从而深入理解人物的说话意图,进行把握人物的个性特点。
请看肖老师的一个教学片断:
师:我们再来分角色读读。
师读“他怎么会来?他打折了腿了”。
生读“哦”。(很平淡)
师:哦,他是这么说的吗?就这个“哦”字怎么读?
生:哦。(读出好奇惊讶)
师模仿读,再邀两生读。
师:刚才这两位同学读“哦”,大家能听出是什么标点符号吗?
生:第一个同学平平淡淡,应该是句号。第二个同学,感觉是问号。
师:句号,问号。同学们考虑一下,那小说为什么用感叹号呢?同学们,我们一起来读读看,句号时怎么说,“他打折了腿了”你们说——
(学生分别用句号、问好、感叹号来读“哦”)
师:哦!这个感叹号里包含怎样的感情?
生:对孔乙己打折腿的惋惜。
生:我觉得是对他打折腿的惊讶。
生:不关心腿,更想知道是怎么打折的,很好奇。
生:急于听到这里面的故事,很好奇。
师:对,惊讶好奇,想知道这个过程有着怎么样的新奇,它将成为这个酒店里的一个谈资一个笑点。所以,他不是关心孔乙己生死,而是猎奇这段所谓的痛快淋漓的被打。
这是咸亨酒店内大家谈论孔乙己被打惨状的一段对话,当店内酒客说看到孔乙己被打折腿后,掌柜的反应是“哦!”,一个语气词,加上一个感叹号,一个很多教师都容易忽略的细处,肖老师却带着学生反复地比较揣摩,让学生联系语境体会掌柜的为什么此时这样说,而不是那样说,从而走进人物的心灵世界,体察“看客”的卑劣心理,真的是带领学生“潜入文字当中”在读书。更为精彩的还在后面,请看:
师:很好,我们再来看最后一句话。“许是死了”后面是句号。掌柜的第一声“哦”是感叹号,让他也感叹号结束可以吗?读读再想想。
生:用句号表示一种不太肯定的语气。
生:用句号表示对孔乙己漠不关心。
生:不轻不重的,随意说说。
生:故事讲完了,就没有什么可说的了,很冷冷的。
师:生死无所谓了,没有人会去在意他的生死。这里的句号更能显示冷漠与生命的无足轻重。我们再一起来读读喝酒人的最后一句话。
(生齐读)
邓彤老师说:“关键在于这些人物为何要如此说?为何会在此刻说?关键在于这些话语到底折射出怎样的人物心理?”④此一时,彼一时,为什么前面用的是感叹号?为什么这里用的是句号?其间折射出的是不同的人物心理。
语调是属于口头交际的成分,书面的阅读如何把握它,并领会其中不同的语用意义呢?选择适当的表达方式以达成话语目的,是小说人物言语交际与日常言语交际所具有的同性。不同的人出于不同的语用意图,在不同的语用环境中,会选择相应的语气语调,运用相应的标点,来实现其交流目的。在教学时,教师联系语境和说话人的意图便可以推知和复现话语的语调,从而较好地理解其中的含义,肖老师在比较朗读中实现了这种复现,让学生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
三、对话中反复出现的话为了突出强调某种意义而对某一词语或句式反复使用,这便是反复的辞格。小说中人物反复出现的话,往往是作者要着力凸显表达意图的地方,在研读时需要格外关注。《孔乙己》中:
他们又故意的高声嚷道,“你一定又偷了人家的东西了!”
掌柜仍然同平常一样,笑着对他说,“孔乙己,你又偷了东西了!”
几乎见面就可以肆无忌惮地提“偷东西”,就揭孔乙己的伤疤,不管你愿意不愿意,一句句嘲讽的话,像一根根针扎在孔乙己的身上,让我们感受到了人情的淡薄,社会的悲凉。又如:
有一天,大约是中秋前的两三天,掌柜正在慢慢的结账,取下粉板,忽然说,“孔乙己长久没有来了。还欠十九个钱呢!”
掌柜也伸出头去,一面说,“孔乙己么?你还欠十九个钱呢!”
到了年关,掌柜取下粉板说,“孔乙己还欠十九个钱呢!”
到第二年的端午,又说“孔乙己还欠十九个钱呢!”
为什么要出现如此多的“孔乙己还欠十九个钱呢!”?为什么孔乙己会被人记住或忘记呢?细细品读这几个重复出现的句子,就会深得其意。请看肖老师的教学深得其味:
师:那个掌柜呢?他最惦记什么呀?
生:掌柜的记住的是孔乙己欠他的钱。孔乙己还欠十九个钱呢!
师接读:到了第二年的端午,又说——
生读:孔乙己还欠十九个钱呢!
师:这个“又”字文中又出现了。掌柜的说欠钱的时候用的是感叹号,为啥这里用感叹号呀?
生:这里说明掌柜的对孔乙己欠钱的事非常关心。
生:孔乙己还不如这十九个钱。
师:对欠的钱非常关心,但对这个人的生与死根本不在乎,所以,掌柜记得的永远是孔乙己的钱。孔乙己对掌柜的来讲,他只是粉板上的一个名字,一个符号,绝对不是一个活生生的人。
反复出现的这句话,只是表明掌柜的记住只是孔乙己的“十九个钱”,至于孔乙己“这个人”则是无所谓的,“十九个钱”就成了孔乙己被人记住的唯一线索,掌柜在反复念叨中,学生在反复的朗读中,人情的淡薄不再是写在纸上的东西的,早已沉淀在学生的心底。
四、对话中凸现话语意图的字词话语中往往有一些词能有效凸显说话者的表达意图,它们可以是一个副词,一个形容词,一个数词等等,在教学时必须引导学生细心揣摩,领会说话者的表达意图,理解人物的说话心理。请看肖老师的教学片断:
师:从哪个字可以判断出大家对孔乙己的伤疤记得特深?
生:“新”字,说明老伤疤大家都没忘记。
生:“又”字,说明这样的嘲笑不止一次。
师:“新”字有味,“又”字更有味。来,我们将“又”字去掉,读读看。“孔乙己,你脸上添新伤疤了!”“孔乙己,你脸上又添上新伤疤了!”这个“又”字说明什么?
生:说明孔乙己不是第一次因为偷书被打而落下伤疤,那些人也不是第一次嘲笑他。
生:因为那些人不是第一次这样嘲笑孔乙己了,也说明孔乙己也不是这样因为偷书被打而落下伤疤。
师:说明他们惦记孔乙己的伤疤已经不是一次两次了。后面说话还有“又”字吗?
生:“你一定又偷了人家的东西了!”(读得很响)
师:你为什么读那么响呢?
生:这个时候整个店里的人都在嘲笑孔乙己。
师:个体嘲笑转成群体嘲笑,哪几个词加重了这样的嘲讽语气?
生:“又”字,“偷”字。
生:“一定”。
肖老师引导抓住了“又”、“新”、“一定”等词,体会酒客对孔乙己极尽嘲讽之能事,由凸显话语意图的关键词走进说话者的内心。
“小说是进行中的生活的生动体现,他是生活的一种富有想象力的演出;而作为演出,它是我们自我生活的一种拓展。”⑤无论是“进行中的生活”,还是想象中的生活,只要是生活,就应该是丰富的、个性的。从这个角度来看,小说教学教什么?人物、情节、环境这些当然应该教,但有时候,如果每篇小说都是教这些,可能一方面由于大而无当,不一定有效果,另一方面由于千篇一律,学生也不一定感兴趣,要真正找到一把走进文本,走近人物,开启小说艺术大门的钥匙,从而教出“这一篇”小说的丰富个性魅力,小说中极富个性魅力的对话该是不可或缺的一个内容。肖培东老师的这个课例,限于篇幅,实录部分做了些许压缩,但小说对话的细读教学仍是精彩纷呈,堪称典范。
参考文献:1、①曹文轩.小说门[M].北京:作家出版社,2003:237.
2、②④邓彤,细读对话:小说教学的重要抓手[J].中学语文教学,2011(6):50 .
3、③王建华.语用学与语文教学[M].杭州: 浙江大学出版社,2000:16.
4、⑤美国克林斯·布鲁克斯和罗伯特·潘·沃伦编著,主万、冯亦代、丰子恺、草婴等译,小说鉴赏[M].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12:16.
策划: 李华平
编辑: 正道语文微信编辑部
本期责编: 王志芬 龚丽蓉
终审: 张贤洪 马 琴
正道语文群是全国最大、最活跃的教育研究航母群,拥有7个区共12000多个成员,丰富多彩的研讨活动团结、凝聚了全国300多名特级教师、语文名师、教研员、大学教授,他们和广大一线中小学语文教师一道“探索语文正道,坚守正道语文”。
目前,第一、第二、第三区、第四区已满员,欢迎您和您的朋友加入第五区(小学)362534587 ,第六区(资源)223768117,第七区59481947。
亲,我们已错过了前世的牵手,也错过了今生的拥有,千万不能再错过做正道语文群友!
扫一扫,您就进了正道!转一转,您的群商就得到了提高!
如何关注:
1.点击标题下方“正道语文”快速关注;
2.长按图片识别二维码;
3.微信搜索“zhengdaoyuwen”或“正道语文”。
正道语文:语文人,可以寂寞的耕耘,
但不可孤独的行走......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