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说》教学设计
时间:2016-10-21 来源:未知 作者:admin 点击:次
核心提示:《马说》教学设计 山东省东营市实验中学于保东 【教学设想】想要拉近学生和文言文的距离,教师就应当帮助学生搭建沟通古今语文的桥梁,让他们自如的往来其间。因此本课的教学秉持“以读为核构建课脉”的教学理念设计。在学生通过不同方式“读”体会文本形式
《马说》教学设计
山东省东营市实验中学 于保东
【教学设想】想要拉近学生和文言文的距离,教师就应当帮助学生搭建沟通古今语文的桥梁,让他们自如的往来其间。因此本课的教学秉持“以读为核构建课脉”的教学理念设计。在学生通过不同方式“读”体会文本形式的表现力与作者情感,领悟文章寓意。
【教学目标】1.学习朗读并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体会反问、排比句式的表达作用。
3.掌握重点实词。
【重点难点】1.通过朗读体会作者的思想感。
2.体会反问、排比句式的表达作用。
【教学方法】朗读法
【教学手段】简要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交代学习目标,直接入课
二、学生齐读一遍课文。
(看PPT,PPT上对疑难字都有明确的注音)
要求:1.读准字音,读好节奏。
2.对疑难字词要特别注意。
3.注意初步体会字里行间蕴含的感情。
三、学生自由读课文2遍,将疑难字的字音注在课本上。
四、学生齐读一遍课文,要求声音洪亮,读出初步的体会。
五、生齐读第一节。研读第一节。
1.指名读“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问题:开篇起笔,作者为什么这样写?换成“世有千里马,然后有伯乐”可不可以?
预设:不可以,意在强调伯乐的重要性。也为下文做铺垫。
2.指名读“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问题:“而”表示什么关系?意在强调什么?你从这句话里还读出了什么?
预设:不满,把自己当做千里马。
3.指名读“故虽有名马,祇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问题:这句写出了什么?“奴隶”一词怎么理解?
预设:悲惨的命运。
4.指名回答:本段中应该注意的词语有哪些?
预设:然后、而、故、虽、祇、辱、奴隶、骈死、槽枥、以、称也。
六、生齐读第二节。研读第二节。
1.指名读“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问题:这是从哪个角度写的?
预设:物质需要。
2.指名读“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问题:这是从哪个角度写的?也反衬出什么?
预设:食马者的无知。千里马的无奈。
3. 指名读“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现,且欲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问题:这句话中哪是重点?应该用什么语气读?为什么要用这样的语气读?
预设:“且欲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是重点。应该用反问、质问的语气语调读。
4.学生提示本节重点字词。
七、生齐读第三节。研读第三节。
1.指名读“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问题:这三个句子分别是从什么角度写对千里马的不识的?它们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预设:方法、物质、精神三个角度,是递进关系。
2.指名读“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问题:“临”怎么理解?仅仅是面对吗?“天下无马”后边应该用叹号还是句号好,为什么?“其真不知马也”后边应该用句号还是叹号?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预设:“临”是“居高临下、目中无马、目空一切”是创新思考。用句号好表示语气平淡,对千里马漠视的态度,这也是创新思考。最后一句用“!”更好,也是创新思考。
悲愤、压抑、痛苦、愤愤不平、害怕等情感。
这一过程要求学生反复对体会。
3.学生齐读第三节,反复体会,读出情感。
4.学生提示本节重点字词。
八、师生共同总结本文的主旨。
九、齐背全文。
十、布置作业,下课。
附:教材分析《马说》是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第23课。本文选自《韩愈文选》(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年版)中的《杂说》第四篇,属论说文体,“马说”这个标题为后人所加。
本单元中所选古诗文,题材多样,内容丰富。《马说》这篇文章以马为喻,谈的是人才问题,通篇采用托物寓意的写法,表达了作者对统治者不能识别人才、不重视人才、埋没人才的强烈愤慨。该文是大约贞元十一年至十六年间所作。其时,韩愈初登仕途,却一直得不到重用,所以常有“伯乐不常有”之叹,文中充溢着讽刺、针砭、控诉、愤懑不平之情。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中明确规定:“诵读古代诗词,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还要做到:“随文学习基本的词汇、语法知识,用来帮助理解课文中的语言难点;了解常用的修辞方法,体会它们在课文中的表达效果。”
诵读是最关键的实施路径,是一切教学行为发生的基础。“以读为核,构建课脉”是文言文的必由之路。如果文言文只进行实词、虚词、句式、翻译等文言知识的教学,看似扎扎实实,长远看必定影响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怎样让学生感到有滋、有味,爱学、乐学、善学,又要扎扎实实的落实文言文教学基本内容?关键是看教师“怎么教”,“怎么教”考验着教师的教学智慧。文言文教学未尝不可带一点理趣,也即在教学过程中要有进行中的艺术。
怎样让学生爱听你的课?调动学生的兴趣,让他们积极参与,增加趣味性,是文言文教学行之有效的举措。上好文言文,要充分考虑学生的阅读期待。教师在教学文言文前,要挖掘出文本之中对学生最有吸引力、最感兴趣、最有收获的内容,并精心设计,充分考虑教学的每一个环节,才能把文言文上得有趣、有味,最终达到有效的目的。
◆(注:《马说》教学设计,荣获一师一优课一等奖)
【作者简介】
于保东,全国优秀语文教师,东营市教学能手,山东省优秀语文教师,东营市就学能手、学科到头人,山东省地方课程评审专家。在《人民教育》《中学语文教学参考》《语文教学通讯》《语文学习》《中学语文》《江西教育》《语文知识》等刊物发表教育教学论文100多篇。
【齐鲁之声】创刊啦!
山东是“孔孟之乡,礼仪之邦”,厚重的儒风雅韵,养育了一代代敦厚淳朴的“语文人”。相信在“正道语文”的引领下,齐鲁教师定能唱出更加和谐而壮美的教育诗篇。山东老乡,我们在这里,你在哪里?期待与你相遇正道,共伴美好!
正道微信山东专栏编辑部QQ群:
231930302
正道语文编辑团队
策 划:李华平
主 编:正道语文齐鲁微信编辑部
本期责编: 王晓平 郑后秀
终 审:张贤洪 唐 锐 马 琴
正道语文
欢迎您正道语文群是全国最大、最活跃的教育研究航母群,拥有7个区共12000多个成员,丰富多彩的研讨活动团结、凝聚了全国300多名特级教师、语文名师、教研员、大学教授,他们和广大一线中小学语文教师一道“探索语文正道,坚守正道语文”。
目前,第一、第二、第三区、第四区(写作)、第五区(小学)、第六区(资源)已满员,欢迎您和您的朋友加入第七区559481947。
亲,我们已错过了前世的牵手,也错过了今生的拥有,千万不能再错过做正道语文群友!
扫一扫,您就进了正道!转一转,您的群商就得到了提高!
目前10000+人已关注加入我们
如何关注:
1.点击标题下方“正道语文”快速关注;
2.长按图片识别二维码;
3.微信搜索“zhengdaoyuwen”或“正道语文”。
正道语文
微信ID:zhengdaoyuwen
1.点击历史信息,查看更多内容
2.长按右侧二维码,关注正道语文微信公众号
长按二维码关注
一份肯定,一份鼓励!
赞赏
人赞赏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