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教学创意】 引导学生读懂散文内容,把握丰子恺的散文语言风格,引导学生感受儿童的心理,感受生活的情怀,欣赏父亲的智慧。从而体会人物描写、景物描写的艺术,敏锐地观察生活的点滴细节,丰富地积累富有新意的语言,进行写景的片段训练。 【教学目标】
【教学创意】
引导学生读懂散文内容,把握丰子恺的散文语言风格,引导学生感受儿童的心理,感受生活的情怀,欣赏父亲的智慧。从而体会人物描写、景物描写的艺术,敏锐地观察生活的点滴细节,丰富地积累富有新意的语言,进行写景的片段训练。
【教学目标】
1.体会童真童趣,感受孩子天性。
2.理解父亲形象,学习教育智慧。
3.品味景物描写,进行片段写作。
【教学过程】
教学铺垫:
(一)梳理课文的事件和线索
师:我们今天来一起学习《竹影》,这些词语是课后的读一读写一写,希望你们能记住字形,读准字音,结合课文的语言环境理解词语,先齐读两遍:
屏显:
撇piě 蘸zhàn 幽暗yōu àn 惬意qiè yì 疏密shū mì 包罗bāo luó
朱砂zhū shā 口头禅kǒu tóu chán 参差不齐cēn cī bù qí
师:请同学们把课文读一遍,然后简单地概括一下本文主要内容。
(学生自由诵读)
师:请一位同学来说一下本文写了什么事?
生:写了我,弟弟,华明,还有爸爸一起画竹影,然后爸爸给我们讲中国画的一些知识。
师:概括的比较好,抓住了人物和事件。我们是专程来画竹影,然后学习中国画的吗?你再读一读前面的内容。第一段——
生:我和弟弟在院子里乘凉。
师:第二段——
生:华明过来和我们一起玩。
师:我们要结合文章内容来说,我们小孩子一起做了些什么呢?
生:乘凉、谈天、猜谜、看人影、画人影、看竹影、画竹影
师:这么多事情,我们就把它概括为“孩子玩游戏”,画竹影是其中的一项。
板书:孩子玩游戏
师:那么父亲是专程来给我们讲中国画的吗?从哪里可以看出来。
生:不是,从“大家吃了一惊,立起身来,看见爸爸反背着手立在水门汀旁的草地上看我们画竹影,他明明是来得很久了。”说明他本来是在看我们玩耍。
师:是啊,这个爸爸反背着手,耐心地观看孩子们描竹影,不干扰他们,不惊动孩子,只是静静地欣赏,很尊重孩子们的游戏活动。但是在孩子们需要指点的时候,他就及时地出现。前面有一句话为爸爸的出场作了铺垫,请大家找找?
生:“这一枝很像校长先生房间的横幅呢!”“这一丛很像我家堂前的立轴呢!”“这是《芥子园画谱》里的!”“这是吴昌硕的!”
师:为什么?
生:因为我们的谈话都与绘画有关。
师:孩子们的谈话,都与描画的竹影有关,给了爸爸一个插话的机会,他便提到了一位画竹的画家。但是引起爸爸产生给我们讲中国画知识的念头的应该是哪一句话?
生:“啊!好看啊!中国画!”
师:很好,齐读一遍。
齐读:“啊!好看啊!中国画!”
师:在孩子们玩的过程中,自然地联想到了中国画,于是爸爸就有了给孩子们讲中国画的想法。于是当我们谈到竹影像各种绘画形式的时候,爸爸就巧妙地插了一句——
生:这是管夫人的!
师:其实,爸爸并不是特意来讲解中国画的,也不是专程来上美术课的,他本来是在欣赏孩子的游戏,但是当孩子们提到中国画的时候,也是最乐于了解学习的时候,爸爸抓住了这个最佳的时机,用很专业的知识来给孩子们讲解中国画。文中的爸爸其实也是丰子恺这位漫画大师的形象。
板书:爸爸讲国画
师:从玩到学这个过程,作者借助“竹影”巧妙地将两件事自然地衔接起来,表现出意味深长的道理。标题“竹影”就是全文的——
生:线索
板书:竹影(线索)
(二)了解作者的漫画与散文
师:我们知道,散文的特点是形散而神聚,为了更好地读懂课文,我们来进一步了解作者,先欣赏漫画(播放视频45秒):
抒情漫画开创者丰子恺(解说词),丰子恺先生是中国文人抒情漫画的开创者,1925年,子恺漫画出现在上海《文学周报》上,我国才正式开始将“漫画”二字作为一个画种的名称来使用,丰子恺认为,漫画是一种简笔而注重意义的绘画,追求小中能见大,还有弦外有余音,他的绘画,笔触沉着流畅,一气呵成,造型简括,单线平涂。
师:他被外国友人称为中国最像艺术家的艺术家。他的散文受到他的漫画的影响,简括而有神韵。我们接着再读——
屏显:
1.丰子恺说:我作漫画和散文,感觉一样,不过或用线条,或用文字,表现工具不同而已。
2.他的散文和漫画就是一对孪生子。
3.丰子恺是走遍各个领域的艺术大师:现代画家、散文家、书法家、音乐教育家、美术教育家、翻译家、金石古玩艺术家。
师:这位艺术大师的散文,到底有着怎样的不着痕迹的艺术魅力呢?这节课我们来进行两个活动:读人物、赏景物。请同学们深入细致地读文章,品细节。
活动一、读人物
(一)找出对孩子的细节描写,感受孩子的特征。
生:“门口出现一个黑影,好像一只立起的青蛙,向我们跳将过来。来的是弟弟的同学华明。”这个细节,运用比喻,写出了孩子的活泼可爱。表现了我们愉悦的心情。
师:很好,这个比喻,也能看出这些孩子极有想象力。请做一下笔记。最能表现华明性格的动词是——
生:跳将。
师:很好,读书要善于抓住关键词。
生:我从“细看月亮底下的人影,头上出烟气。这是什么道理?”这句话知道,孩子们很善于观察。
师:“头上出烟气”这个细节很小,你读得很仔细。
生:“唉,你们惬意得很!这椅子是给我坐的?”这句话是对华明的语言描写,表现了他很随和、很活泼,和大家很合得来。
师:“惬意”是什么意思呢?
生:体现了孩子当时舒适愉快的心情。
师:特别我们还要看到后面还有一个动作,最能体现孩子的天性——
生:“他不待我们回答,一屁股坐在藤椅上,剧烈地摇他的两脚。”这个“剧烈地摇”的动作描写,表现了孩子的好动调皮的性格。
师:说得真好,这里最能表现孩子的天性。你们是不是也喜欢摇椅子?再找一找其他的细节,我们艺术大师仅仅只是为了表现好玩的乐趣是不够的,他是怎样将我们一步一步带入艺术的殿堂的呢?
生:“椅子背所靠的那根竹,跟了他的动作而发抖,上面的竹叶作出萧萧的声音来。”这里抓住了事物“竹”,为下文“画竹影”作铺垫,也表现了孩子们观察仔细。
师:文章有铺垫才会使结构更严谨。
生:“华明的注意力却转向了别处,他从身边摸出一枝半寸长的铅笔来”描写人影,这个“摸”字,还有后面称铅笔为“法宝”,表现了孩子爱好画画,爱惜自己的物品。
师:是啊,最能体现孩子们的聪明智慧,具有求知欲的细节就是这里了,“画竹影”的这一段细节值得我们好好品读,请大家齐读“华明的注意力却转向了别处”到“这是吴昌硕的!”,每一句话都有意味,请你从中找出一处进行分析。
生:“描好了,立起来一看,真像一只青蛙,他自己看了也要笑。”表现了孩子的活泼可爱。
生:“这一丛很像我家堂前的立轴呢?”与第八段“看见中堂挂着的立轴——吴昌硕描的墨竹。”形成照应,表现了孩子们对绘画的喜爱。
生:在描竹影的过程中,孩子们的对话始终围绕中国画展开,我觉得这是一群受到良好的艺术熏陶的孩子,他们兴趣浓厚,知识丰富。为下文爸爸的出现埋下了伏笔。
师:同学们对伏笔照应的手法找得很好。这是一群有着国画基础的孩子,时时处处表现出他们的童真童趣。
屏显:
善于观察,有好奇心,有想象力
聪明活泼,乐于实践,爱好涂鸦
……
板书:童真童趣
(二)找出对爸爸的细节描写,分析爸爸的形象。
师:有这种艺术氛围,还需要有成长的领路人。接下来我们品读爸爸的细节,从什么地方可以感受到他的匠心所在?
生:“爸爸似乎很理解他的意思,立刻对着他说道,谁想出来的?这画法很好玩呢!我也来描几瓣看。”这一段里,华明以为爸爸会责怪我们,没想到爸爸反面赞扬这个画法很好玩,表现了爸爸的善解人意。
生:从爸爸“蹲下来描”这个动作,可以看出爸爸因势利导,言传身教,以身示范,与孩子们打成一片。
生:“方才放心”与“更加高兴”引出了下面我们和爸爸的许多对话,也与前面“这是管夫人的!”相照应,表现了爸爸很理解我们,尊重我们的想法。
师:你们玩的时候,如果有大人陪着,那一定是最高兴的事。那么深奥的国画学问,爸爸便找到了一个最佳的教育时机,这些知识是爸爸塞给孩子的吗?
生:不是,都是我们问的。
师:你们也来问一问!
生齐读:管夫人是谁?
师:她是一位善于画竹的女画家。她的丈夫名叫赵子昂,是一位善于画马的男画家,他们是元朝人,是中国很有名的两大夫妻画家。
生齐读:马的确难画,竹有什么难画呢?照我们现在这种描法,岂不是很容易又很好看吗?
师:容易固然容易;但是这么依样画葫芦,终究缺乏画意,不过好玩罢了。画竹不是照真竹一样描,须经过选择和布置。画马的困难在于马本身上,画竹的困难在于竹叶的结合上,竹叶的方向、疏密、浓淡、肥瘦,以及集合的形体,都要讲究。还有问题要问吗?
生齐读:竹为什么不用绿颜料来画,而常用墨笔来画呢?用绿颜料撇竹叶,不更像吗?
师:中国画不注重像不像,不像西洋画那样画得同真物一样。凡画一物,只要能表现出像我们闭目回想时所见的一种神气,就是佳作了。所以西洋画像照相,中国画像符号,只要用墨笔来画就足够了,墨画中包罗了三原色,包罗世界上所有的颜色,是很高贵很正当的画法,有时也用笔蘸了朱砂来撇,画出的是——
生齐:朱竹
师:这时候表现出来的就是一种美的姿态,一种活的神气。中国画大都如此。
师:从玩到学,既体现了孩子们打破沙锅问到底的天性,也得益于爸爸的教育智慧。
屏显:
寓教于乐,耐心细致,体贴入微
循循善诱,理解孩子,尊重孩子
……
板书:教育智慧
师:丰子恺构建了儿童世界与成人世界的桥梁,丰子恺有一位好父亲,激发了他强烈的求知欲,成为了各个领域的艺术大师。他也是一位好父亲,在他的影响下,他的七个子女皆学有所成,成为了不同领域的专家、教授、艺术家。他觉得,人间最富有灵气的就是孩子,他最崇拜孩子,在经过了艺术感染的孩子,眼中的景物也是非同一般,接下来请大家跟着作者去欣赏文中的景物细节吧!
活动二、赏景物
屏显:
找出文中景物描写的句子,结合重点词语,说出你对这个句子的理解,或简要赏析。
示例:太阳虽已落山,天还没有黑。一种幽暗的光弥漫在窗际,仿佛电影中的一幕。
赏析:夕阳西下,渐渐变暗。“弥漫”这个动词写出了光线柔和的特点;“电影中的一幕”运用比喻,简洁而又形象地表现出朦胧的意境。
同学们将赏析写在练习本上。
师:文中共有五处景物描写,请这一列的同学一个接一个地回答,好吗?
生:“天空好像一盏乏了油的灯,红光渐渐地减弱,那光一跳一跳地沉下去。”作者巧妙地将夜幕降临比作油灯燃烧的过程,写出了夜幕降临了,在孩子的眼中,都是那么有趣,他们能觉察到光线的跳跃,微细的动态。
生:“暖色变成寒色,红光变成清光,长音阶变成短音阶,”形象地写出了竹影的形状随月亮的渐渐升起,从大到小的变化过程,天气也由热转凉。这个比喻不仅形似,更营造了一种视觉听觉的美感,写出了月亮初升的情景。
生:“月亮已经升得很高,隐在一丛竹叶中。竹叶的摇动把她切成许多不规则的小块,闪烁地映入我们的眼中。”这个“隐”运用拟人的手法写出了皓月当空的景象,具有童真童趣,“切”字写出了光线在摇动的竹叶中。又表现了孩子们独特犀利的眼光,让人联想到丰富多样的几何图形,推动了情节的发展。
师:还有一处谁来赏析呢?
生:“夜渐深了,竹影和地上的木炭线逐渐分离,参差不齐的样子正如脱了版的印刷。”运用比喻,写出月亮渐渐移动时竹影的形态,表现了夜晚的宁静。与前面写月的句子相照应,栩栩如生地写出了月的变化之美。
师:同学们赏析的这一组景物描写形成了一条时间线索,就是本文的一条暗线,更重要的是,每一句景物描写都有孩子的观察、孩子的感受、孩子的心情、孩子的乐趣在里面,真正体现了艺术大师的语言,言简而意丰,人在景中,景在心中。
板书:人在景中,景在心中
师:这些景物描写都十分简洁,请你迅速地背诵你最喜欢的句子。
指名背诵,全班齐诵。
教学整合:
师:这一群富有创造力、想象力的孩子,在爸爸的引导下,一边玩耍一边学习,他们的国画学习到底有没有收获呢?
生:有,课文最后一段写到“我回到堂前,看见中堂挂着的立轴——吴昌硕描的墨竹,似觉更有意味。那些竹叶的方向、疏密、浓淡、肥瘦,以及集合的形体,似乎都有意义,表现着一种美的姿态,一种活的神气。”可以知道,我真正领会了国画的魅力。
师:马灶晖是一个爱好国画的孩子,找得特别快。我们应该怎样读出一种怎样的语气呢?
生:一种恍然大悟。
师:带着这份欣喜,读一读,看谁领悟得最透彻,试一试。
学生自由练习,然后指名朗读。
师:谢谢吴逸颖,读得抑扬顿挫,把掌声送给她。这篇文章将人、事、景巧妙地融合在一起,围绕着竹影,围绕着爸爸对孩子的艺术熏陶,有景必有人,人是景的魂,真正达到了人景合一的境界,今天晚上我们也去观察一下,看看今晚的月亮是不是更明亮,是不是又有了新的发现。
屏显
课外作业:认真观察后,以“今夜”或“春夜”为话题,简洁地描写一段景物。要求写出具体时间、景物特点、独特感受。
师:生活是艺术的宝库,孩子是天生的艺术家,家长是成长的领路人,丰子恺的著作十分丰富,在艺术领域为我们打开了一扇窗,愿同学们再去阅读他的漫画、散文、童话,相信你们会有更多的体验。
推荐阅读:
《子恺漫画》 《缘缘堂随笔》(散文集)
《子恺小品集》 《丰子恺创作选》(散文集)
《艺术漫谈》 《缘缘堂再笔》(散文集)
《漫画阿Q正传》 《子恺近作散文集》
《画中有诗》(诗配画) 《教师日记》(日记体散文集)
《古诗新画》 《儿童相》
《学生相》 《民间相》
《都市相》 《战时相》
《丰子恺儿童漫画选》 《甘美的回忆》
《率真集》(散文集) 《艺术与人生》(论文集)
《小钞票历险记》(童话) 《丰子恺散文选集》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