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竹影》的教学思考 文/周凌 这个单元有两篇课文,我是比较害怕的。一是《安塞腰鼓》,一是《竹影》。《安塞腰鼓》的害怕是文章太好,怕不能让学生领悟这其中的精妙。《竹影》则是不知道教什么。 《安塞腰鼓》是一篇很精美的文学作品,我能明白它的文学美在
最令我汗颜的是看王荣生教授的《合宜的教学内容是一堂好课的最低标准——以《竹影》的教学为例》一文,里面出示的教学实例中存在的问题,我或多或少都存在,不仅是在《竹影》,也在其他课文的传授。如:
1.请学生用最快的速度阅读课文第一、二段,并思考两个问题:这两段写出了光的 ,表达了孩子对光的 感情。
分析:⑴“用最快的速度阅读”, 对描写的语句需要细细地咀嚼!⑵为什么要回答这样的问题?+这里教师犯了两个错误:①混淆了科学观察(说明)和文学观察(描写),把作者所感之景误读为人人能见着的自然之景!②混淆了心身感受和理性概括。
比 如,“一种幽暗的光弥漫在窗际,仿佛电影中的一幕”“天空好像一盏乏了油的灯,红光渐渐地弱,看见那光一跳一跳地沉下去,非常微细,但又非常迅速而不可挽救”“院子里的光景已由暖色变成寒色,由长音阶(大音阶)变成短音阶(小音阶)了。”这些描写显然是作者的独特所感,概括为“时间变化”“美”“喜欢和留恋”,把这样入情的具体描写平庸化,只能败坏对文学作品的感受。
2.学生朗读上述两段。要求边读边想象。
分析:用齐声朗读(学生腔)的方法,能边读边想象吗?孟浪地读一遍,能做到读出感情来吗?“体会到作者的感情”与“把体会到的感情读出来”这中间是怎么回事?
……
不一一列举,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去找王教授的原文来看。
我汗颜之余,还是没有解决问题,我知道了不该怎样上《竹影》,但是不知道该怎样上《竹影》呀。
最后使我醍醐灌顶的宋怀斌老师的《<竹影>误读都是节选惹的祸》一文。文章明确了两点:
1.《竹影》是一篇小说。小说和散文虽然都具有叙事性,但是教法是不一样的。(当我懂得这个观点的时候,我才真正踏入语文教学的门槛)
2.《竹影》是一篇教育小说,丰子恺利用一个叫柳逢春的小女孩(文中的“我”)的视野,去介绍生活中的美术,课文就是要讲中国画的画竹。因此,教学不能回避文中关于美术的论述。从这一点上,这篇文章有些接近位梦华的《旅鼠之谜》文章特点。
突然间,豁然开朗!知道自己要教什么,剩下的就是用什么方式教而已。
蒋红森老师的《文本价值的教学选择——以<竹影>教学为例》给了更明确的道路:
第一,以儿童故事为特征的《竹影》。(教:故事内容、故事思路、人物描写、景物描写。)
第二,以绘画艺术启蒙为特征的《竹 影》。(教:中国画的绘画艺术。)
第三,作为研究作者的实证材料 的《竹 影》。(教:丰子恺的创作风格,包括为文和为画)
蒋老师认为,第一才是语文课的教学选择。
我亦赞同。第一点是语文教学毋庸置疑,既有篇章,又有语句。第二点是美术教学,这不是语文老师的责任。第三点虽也涉及到文学史内容,但是初一学生要探索一个作家的创作风格,实在是强人所难了;加之这篇文章并不是丰子恺作品的代表作,用它来分析丰子恺的创作风格,欠妥。于是《竹影》的教学在我的脑子里面成型了。
教学的乐趣无穷,是因为要探究的东西实在多,想想这一篇《竹影》我教了多少次了?从2006年起我至少教了三四次《竹影》,而到如今,我才明白《竹影》真正的文体知识和教学内容,究竟还有多少东西要探索呀。
也许有人会说,你真的能做到篇篇课文这样做吗?你这样的备课很不现实!事实上,这个问题和批评,我回答不了,我迂回的说一下吧——
从找这些文章到阅读完这些文章,我只用了一个小时,加上设计修改到形成教案,大概要花两个小时。用两个小时备课是不是篇篇课文都能做得到呢?应该是能做到的。做不到的原因大概是琐事太多了。但是事实上,并不是每一篇课文都要费时这么多。
当老师真的不是那么容易呀。一篇课文教过不代表懂,即使懂了的文章,不代表对这篇课文的研究就停止了。换了新版本的课文,教学目标不一样了,教学内容也许就要变了;有了新的研究出来了,教学内容也许就要变了。
在上海师大,王荣生教授对我们说,请记住你们的身份,你们是老师,不是学者;你们要做的是把学者研究出来的学问,教给你的学生。
他不是否认教师的研究能力,而是告诫教师要懂得尊重自己的职业,教师的职责首先在于传道,而非传递一己浅见。如果不多看一些研究课文的论文,不了解对这篇课文的研究,你永远教不好这篇文章。
附加说明一下:王荣生教授那篇文章发表于2005年,蒋红森老师那篇文章发表于2007年,最新的是宋怀斌老师的文章,发表于2015年1月。10年,《竹影》的研究从未停止。
教师出示抢答题:⑴速读课文,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文的内容。⑵围绕“竹影”,文章写了四处情节,请参照“看竹影”这样的词语结构,写出其余三处情节。
学生进行抢答。没有抢答到小组进行纠正。
教师归纳:看竹影——描竹影——论竹影——悟竹影。(亦可对应小说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三、品读描写(15分钟)
教师导学:老师刚才从同学们的回答中发现了 一 个问题,这些生动的描写都在文章的前半部分,后面还有四个自然段几乎没有涉及。尤其是5、6两个自然段都是爸爸的话语,介绍了画竹 的理论知识,比较抽象 。
全班齐读第5、6段。
教师出示问题:⑴第5自然段说的是画竹之难,画竹难在何处?请在文段中找出核心句子。⑵第6自然段开头提出了问 题: 竹为什么不用绿颜料来画,而常用墨笔来画呢?请就文章内容回答这一问题。
学生默读课文思考问题,然后进行抢答,没有抢答到小组进行纠正。
五、当堂抽测(9分钟)
1.教师口述抽测题目。附题目:⑴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文的内容。⑵围绕“竹影”,文章写了四处情节,请用带“竹影”一词的三字词写出四处情节。⑶五个生字词。
2.学生完成题目,交换批改。
注:本文图片皆采自网络,如有版权问题,请联系解决。
对口招生考试分文化考试和专业考试两部分,满分750分。文化考试科目为语文、数学、英语,满分均为120分,与高考同期进行。 对口专业考试分专业理论和专业技能考试,除学前教育类外,其他9个专业类的专业理论满分240分,专业技能满分150分,专业理论考试与专业……
http://pgzy.zjzs.net:8001/ 特别提醒: 推荐使用Google Chrome、Mozilla Firefox、IE8.0及以上版本浏览器,并保持浏览器默认设置。系统暂不支持使用手机及平板电脑,如使用手机及平板电脑进行志愿填报, 可能会出现填报错误或填报不成功。 考生登录系统后有6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