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家在哪里》教学设计
时间:2016-10-25 来源:未知 作者:admin 点击:次
核心提示:冰心女士的散文《我的家在哪里》从阅读难度上讲并不大,也就是说,学生在理解文本内容方面并没有太大的障碍。那么作为一篇精短的抒情散文,这篇文章的教学重点在哪里呢?或许应该是作者的情感脉络以及语言特点吧。 第一步:家是一个煽情的话题,古今中外,关
冰心女士的散文《我的家在哪里》从阅读难度上讲并不大,也就是说,学生在理解文本内容方面并没有太大的障碍。那么作为一篇精短的抒情散文,这篇文章的教学重点在哪里呢?或许应该是作者的情感脉络以及语言特点吧。
第一步:家是一个煽情的话题,古今中外,关于家的诗歌、散文、小说、视频不计其数,因此,可以选择一个视频或者文段作为导入,一来唤起学生对家的感觉,二来渲染氛围,为之后进入文本解读打下基础。
第二步:文本解读。
本文的题目是《我的家在哪里》,但作者开篇并没有写“家”,而是写到了“梦”,而作者在第5段也写到了“梦”,这两个“梦”所暗示的家的内涵是不一样的。第一段的“梦”指向的是中剪子巷这个“家”,而第五段的“梦”指向的是其他作者居住过的地方。于是,第一个问题出现了:这两个“家”究竟区别在哪里?找到相关原文,比较二者之间的区别。
作者提到“中剪子巷”时说到了一句话:“只有住着我的父母和弟弟们的中剪子巷才是我灵魂深处永久的家”,学生如果抓住了这句话,就可以分析“只有”“灵魂深处”“永久”这几个词的含义。“只有”,说明了中剪子巷在作者心中是唯一的,不可替代的,“灵魂深处”揭示了这个地方对作者的影响之深刻,而“永久”则是在时间上的影响。那这个地方究竟有什么特点,让作者如此眷恋呢?
于是,我将引导学生分析梦中的场景。在梦中,车夫称作者为“你”而不是“您”,乍一看,这是不礼貌的表述,但恰恰从另一个方面揭示了人与人之间的平等与熟识,生活中我们用“你”的场合,多为熟人之间,而尊称则是距离的象征。而梦中中剪子巷的人的表现是:“慢条斯理”地互相作揖、请安、问好,一站就站老半天。互相作揖、请安、问好,说明了人与人关系之融洽,而一站就站老半天,也从另一个侧面写出了生活之悠闲。
分析到这一步,我们把握了文章的表层意思。在此基础上可以进一步分析:中剪子巷的融洽、和谐、闲适是不是“灵魂深处”“永久”的原因?也就是说,这个地方具有这些特点,但这些特点是不是作者对这个地方魂牵梦萦的原因?很显然,这些原因都是表面原因,作者经历的地方,也会有人与人之间的融洽与生活悠闲的地方,但这些都不是作者心目中的“家”。那我们还要去分析,究竟中剪子巷有什么根本特征,与其他地方不同的特征,深深地吸引着作者的心?那还要回到“只有住着我的父母和弟弟们的中剪子巷才是我灵魂深处永久的家”,这句话中还有一个限定成分,即“住着我的父母与弟弟们”,换句话说,这个地方除了上述特点以外,最大的特征就是有亲人,而且是以父母为核心的家庭组织。冰心出生于1900年,居住在中剪子巷时,作者仅仅只有13岁,或者说,这里记载着她的童年,而她的童年单纯明快,这一点深深地影响了冰心创作的主题:爱与亲情,而“爱”更表现在对母爱的书写与歌颂上。作者之所以在梦中出现“中剪子巷”,正是因为她对亲情特别是母亲的怀念或者说眷念。
相反,作者在文中提到的其他地方,例如美国的娜安辟迦楼,北京的燕南园,云南的默庐,四川的潜庐,日本东京麻布区,以及伦敦、巴黎、柏林、开罗、莫斯科一切我住过的地方等,这些地方承载着作者一生的人生经历,但因为没有了母亲,没有了冰心所说的“亲情”,自然也就无法成为作者灵魂深处永久的家了。
要想理解“其他地方”的“家”,必须抓住文中另一处句子:“这时,我在枕上不禁回溯起这九十年所走过的甜、酸、苦、辣的生命道路”,我们在用“酸甜苦辣”的时候,一般不说“甜酸苦辣”,那作者为什么要说“甜、酸、苦、辣的生命道路”呢?这个地方也可以让学生展开讨论。其实,“甜”的生命道路,恰恰是作者童年时期,跟随父母在烟台在北京东城居住的那段快乐的无忧无虑的时光,“五四运动”之后,冰心开始有了“事业”,即文学创作,并且与其他学生冒着被镇压的危险参加游行、示威及其他反抗活动;1923年,留学美国,获文学硕士学位,在燕京大学、清华大学国文系任教。婚后随丈夫到美日等国访学,在新中国建立初期,辗转回国;抗日战争时,她流离在条件艰苦的西南;文革时,丈夫被划为右派,她和丈夫被抄家,还罚跪家门三四小时。60多岁的她,每天6点多就得赶车去中国作协扫厕所。“文化大革命”之后,她再次迎来了创作的高峰,但童年时期的一切已经永远流逝了。
第三步:情感把握与语言分析
情是散文的生命线,对于散文的感情,我们并不是去占有,而是分享。感情只属于作者本人,作为读者,我们受到了感染,获得了情感体验与审美享受,本身就是一种收获。在这篇文章中,作者的情感状态究竟是怎么样呢?这一点可以从文章的最后一段进行把握。在这一段,有一个“无”与“有”的对比,同时潜在的还有“悲”与“喜”的对比。作者的“喜”是在自己没有权力、职位、级别、金钱、物质的情况下,还有一个灵魂深处永久的家,而“悲”在这个家已然属于过去,现在已不再拥有,这不能不说是最大的遗憾。但作者并没有沉浸在这种悲伤里,而是用一颗博大的心、平和的心去看待得失。这一点可以从第一段找到例证,在讲到“梦”时,作者说:“梦,就会告诉你,你自己从来没有想过的地方和人。”也就是说,作者虽然对这个地方刻骨铭心,但却属于“从来没有想过的地方和人”,这个地方只有在潜意识的梦里出现,而不是出现在清醒的理智里。
另外,文章的语言也很有特色,作者没有讲究过多的藻饰,而是用质朴的甚至略带口语化的语言,抒发着内心深处最自然的感情。与其他散文相比,这一点也是本文的独特之处。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