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客》的文化隐喻
时间:2016-10-27 来源:未知 作者:admin 点击:次
核心提示:近日重读余秋雨先生的《文化苦旅》之《信客》,感触颇多。于是想到了我们传统对本文的解读重在褒奖和盛赞信客“诚信、无私、宽容、善解人意、任劳任怨和忍辱负重”的高贵品质。也想到了我们的多数课堂里对本文的教学不约而同地选取类似小说的教学方式:沉入
近日重读余秋雨先生的《文化苦旅》之《信客》,感触颇多。于是想到了我们传统对本文的解读重在褒奖和盛赞信客“诚信、无私、宽容、善解人意、任劳任怨和忍辱负重”的高贵品质。也想到了我们的多数课堂里对本文的教学不约而同地选取类似小说的教学方式:沉入文本,剖析人物形象,教学也往往在分析完信客的形象后终结。
如此阅读与教学,我们是否达到了如著名学者钱理群教授在《我对经典作品教学的一些看法》里所说“用我们民族与全人类最美好的精神食粮来滋养我们的孩子,让他们的身心得到健全的发展,为他们的终身学习与精神成长打底”的目标?
通常来说,优秀的文学作品总是含有多层次的丰富内涵,其表层所承载的总是社会上一般流行观点的意义,但其真正的精华不能仅仅以此为目的。师者解读文本的任务是合理揭示出这些精华,这些隐含在作品里的真正的动机。那么,《信客》这一文本到底隐藏着何种价值和意义?我们可以从直面作品、揭示矛盾、寻找缝隙等几个方面去细读文本,从而追寻其合理的文化隐喻。
一、直面作品
这是我们最重要的把握《信客》深意的途径。如果带着感受的心灵去《信客》的世界旅行,那么我们在意的是阅读之行中的风景和感受,而不会单纯地走向人物分析的目的地。直面作品,阅读《信客》,我们可以比较客观地还原出它的本来的光鲜面目。《信客》展示给我们的是一幅浩繁的社会画卷:“信客”是“早年在乡间,对外的通信往来的主要依靠”,他们奔走于城乡之间,是“乡村和城市的纽带”;他们谈论的话语是“中国近代城乡的变化史料”,他们的生命见证了城乡的变迁,在他们的生命中,我们清晰了文化在这变迁中所实现的传承与更新。有学者也曾如是说:“读着《信客》,仿佛读着许多中国人的人生,及他们在中国文化氛围下形成的人性;读到了人生的沉重,也读到了人性的美好……”阅读《信客》,我们无法规避对“信客”这一沉重形象的剖析,因为信客身上有着我们这个民族太多的人性善良因子。而正因为信客心中那纯美的品性,让我们的视野变得模糊而狭小,却把《信客》的真身包裹得严严密密,忽略了《信客》之于《文化苦旅》的宏大文化语境,无视作者的思考和态度,也就读不出作家对文化的追思。
既然阅读是一种个人隐秘感情世界的自我发现和自我保护,那我们必须强调要直面文本,以我们赤裸的心灵和情感要求来面对文本,寻找一种线索,来触动作品所隐含的作家的心灵世界与读者参与阅读的心灵世界之间的应和。那么这种彼此应和的心灵世界是什么?我们可以从矛盾处去生疑和寻疑。
二、揭示矛盾
阅读文本需要“于无声处听惊雷”和“寻常巷陌间觅得旖旎瑰丽的风景”。
“听寻”的技巧在于发现文本隐秘的矛盾所在。《信客》中有一点睛之笔,老信客扎伤自己的手后说:“信客信客就在一个信字,千万别学我。”言语之间,我们不能不感受到信客担负着诚信道德的重任,信客已然成了“诚信文化”的符号。可是,信客一时失足“裁下窄窄的一条红绸捆扎礼品,图个好看”而铸成大错,面对过失他只能用无尽的忏悔和自责去洗刷内心的悲痛和耻辱,这足以说明诚信之于人的重要,尤其对于信客更是如此。然而,信客周身的环境有没有可供诚信之风滋长的土壤呢?细读文本,我们不难发现,作者把信客置于一尴尬的环境,当信客尽力履行自己的职责之时,却遭遇粘花惹草的同乡的侮辱:挨耳光和进巡捕房。这是诚信和不诚信的较量,最终是表征诚信文化的信客败下阵来。当信客送回死者遗物之时,那些农村妇女“几乎没有一个相信只有这一点点,红红的眼圈里射出疑惑的利剑”,那怀疑的眼神悖背于诚信文化布及的社会,作者的意图显而易见:信客担负诚信的使命行走在凶险的征途上,没有和风细雨的惠及,诚信文化的坚守缺乏适宜的土壤。为此,信客带着诚信行使自己的责任,却无法得到应有的理解和尊重。
信客是诚信文化坚守者,也是宽容文化的践行者。当他过于诚信反被同乡侮辱后,信客并没有心郁积怨,因为“他不想让颠沛在外的同乡蒙受阴影”;当他面对死去丈夫的农村妇女的怀疑,他没有为自己辩解,只是“柔声地汇报在上海处置后事的情况”,信客的善良令人感怀,信客的宽容更是钦佩不已。但老信客的一次失足招致了众人的猜疑,不信任的雨点打在信客的脸上,落在信客的心里,一张无形的网罩在信客的头顶,无法让人喘息,这是众人不宽容的魔力。信客就在这种缺乏“诚信和宽容”的文化氛围里艰难地生存。如此,作者是在呼唤一种“诚信和宽容”的文化吗?
三、寻找缝隙
细读文本后,我们会发现其中有一十分明显的可值得斟酌语义罅隙:老信客一次偶尔的过失,社会不能宽容和接纳他;年轻信客因为太诚信,反而受人误解和陷害,社会却越不宽容接纳他。《信客》中有这么一句微妙的话,“只有这时(年轻信客推说腿脚有病,辞去了信客一职,其实这是不诚信的表现),人们才想起他的全部好处,……再请他费心想想通信的办法”。许慎《说文解字》云:“信,诚也。言必由衷之意。”年轻信客推说此举,本是违背了信客“信”的宗旨,可是众人却一时陷入恐慌,念其好来,这有悖于常人的理解,也是全文中的一个逻辑空白处,等待我们去解构和填充。
另一处罅隙则显得更具有讽刺意味和荒诞可笑:那位在都市里打了信客耳光的同乡,因为信客没有说他任何坏话,没向他的妻子告发,而让这位同乡“深受感动”,决定办邮所,让信客任职。这说明在这种整体社会文化不诚信、不宽容的背景下,只有不诚信才能赢得“不诚信者”的感动和尊重。
由是,我们不难感悟到“诚信和宽容”文化在不诚信不宽容社会中遭遇的尴尬。如果我们循此思路去解读文本,定然能远离常人就文论文,纯粹分析信客人物性格的窠臼,建构出“诚信宽容文化在不诚信不宽容社会中经历的一次艰难辛酸的、荒诞的‘文化苦旅’”微言要义。只有这样,才能引领孩子走进文本世界,走进作家的心灵世界,从而建构孩子个体的心灵空间,继而达成《课程目标》对“阅读与鉴赏”提出的要求:“能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的丰富内涵,体会其艺术表现力,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
细读文本良多趣味
赞赏
人赞赏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