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草虫的村落 特级教师 盛新凤 一、复习导入 师:这节课,咱们继续学习《草虫的村落》,我们已经上过一堂课了,是吗?那咱们就拿出纸,先来听写几个词语:俏丽、驻足痴望、花色斑斓、攀谈。 师:写完的同学跟盛老师目光交流一下,我就知道你已经写完了。咱们看
草虫的村落
特级教师 盛新凤
一、复习导入
师:这节课,咱们继续学习《草虫的村落》,我们已经上过一堂课了,是吗?那咱们就拿出纸,先来听写几个词语:俏丽、驻足痴望、花色斑斓、攀谈。
师:写完的同学跟盛老师目光交流一下,我就知道你已经写完了。咱们看着屏幕读一读,顺便校对一下。准备,齐。
(生读词语)
师:这几个词语都是出现在咱们上节课学习的第五段课文当中,看了这几个词,你也许能回忆起那段课文当中给我们描绘了怎样的画面,简单地说一说,还记得吗,谁来说一说?
生:开始写一些漂亮的小圆虫,然后写一只大蜥蜴引起了几只小黑甲虫的注意,它们像好朋友一样。
师:是的。俏丽的小圆虫引得粗壮的黑甲虫驻足痴望,远方来客大蜥蜴跟这些小甲虫攀谈得很投机,这是一幅多么和谐美妙的画面啊!看到这样的画面,作者曾经热切地招呼我们——(投影出示:看啊!)
生:看啊!
师:再读。
生:看啊!
师:两个字组成了一个感叹句,再读一次:看啊!
师:同学们还记得那场草虫音乐会吗?那场音乐会非常独特,这个演奏大厅居然在两棵——(大树下面),然后,这些小甲虫演奏的乐器是它们身上的——(翅膀)。是啊,它们演奏音乐时的态度是那样的全神贯注,看到这样的画面,作者曾经热切地赞叹,咱们再读读这个感叹句:(投影出示感叹句)
生:此时,我觉得它们的音乐优于人间的一切音乐,这是只有虫子们才能演奏出来的!
师:这是作者在赞叹,咱们再读一次,也像作者一样去赞叹,读。
生:此时,我觉得它们的音乐优于人间的一切音乐,这是只有虫子们才能演奏出来的!
二、感受标点传递的情感
(一)读悟感叹号,感受兴奋之情
师:好,今天咱们继续跟随作者到草虫的村落里去游历。这节课同学们要学习一种新的读书方法。咱们要特别关注带这些特殊标点符号的句子:比如说感叹号,问号,还有省略号,(板书:!?……)去品读带这些标点的句子,品出里边所蕴含的语言和情感信息。咱们先来看看游侠归来时候的场面,行吗?那是课文的哪几段?(三、四),对,三、四段,请大家快速默读这两段课文,关注带感叹号的句子,最后用笔画下来行不行?好,赶紧自己先读。
(生默读)
师:有几个同学用目光跟盛老师交流告诉我他已经读完了。你找到了哪些带感叹号的句子?
生:在第三段,我想它一定是游侠吧!
师:哦,这里有一个大大的感叹号,是个感叹句,是吗?这个句子咱们都找到了没有?那咱们一起来读一读。
生(齐):我想它一定是游侠吧!
师:“游侠”你理解吗?说说看,什么是游侠?
生:英勇的人。
生:游历四方的大侠。
师:这种人你在哪里看到过?
生:动画片里。
师:可能是在武侠片里看到过,专门行侠仗义、爱打抱不平的,我们称为是侠,经常云游四方的大侠我们就称他是游侠。这个词分开来体会会更有味道,这样吧,我们通过读书去读懂这个词,咱们再读读课文三、四段,你从哪些语句当中读懂了他真的是一个大侠,而且是一个云游四方的大侠?好,咱们再读书,一边读,一边把重要的语句画下来。
师:谁想来说一说你从哪些语句当中读出了他真的是一个大侠?
生:你看它虽然迷了路,仍傲然地前进着。它不断地左冲右撞,终于走出一条路。
师:从这个句子当中你怎么感觉他是一个大侠?
生:因为他迷了路还坚定地继续前进。
师:一副无所畏惧的样子是不是,那你能不能把它这种无所畏惧的大侠的风范通过朗读传递出来,再来试一次?
生:你看它虽然迷了路,仍傲然地前进着。它不断地左冲右撞,终于走出一条路。
师:有点侠的味道了,但是还不够,谁再来读一读?
生:你看它虽然迷了路,仍傲然地前进着。它不断地左冲右撞,终于走出一条路。
师:嗯,他的神情动作非常像大侠是不是?你看他左冲右撞,傲然地前进着,咱们一起来读,读出这种侠的味道来。
生(齐):你看它虽然迷了路,仍傲然地前进着。它不断地左冲右撞,终于走出一条路。
师:好,这个左冲右撞我觉得还不够一些,咱们再来读一读。
生(齐):你看它虽然迷了路,仍傲然地前进着。它不断地左冲右撞,终于走出一条路。
师:好!哪个男孩子再来读一读?
生:你看它虽然迷了路,仍傲然地前进着。它不断地左冲右撞,终于走出一条路。
师:这个“左冲右撞”让我们仿佛看到了这个大侠无所畏惧前行的样子,同学们还从哪些语句当中读懂了他真的是一个游侠,谁接着说?
生:我看见在许多同类虫子中间,一只娇小的从洞里跑出来迎接远归者。
师:为什么读这里你感觉出了他是一个游侠呢?
生:远归者。
师:哦,他是一个远归者。同学们,这只娇小的小甲虫也许是它的——
生:也许是它的妹妹
师:也许是它的——
生:也许是它的妻子。
师:是啊,它们意味深长地对视良久,你觉得他们想说什么?
生:那只娇小的黑甲虫可能会说:“兄弟,你终于回来了,我还以为你遇到了什么不测。”
师:你把它想象成它的姐姐了,是吧!如果是它的妻子那你想他会说些什么?
生:你去哪儿了,我好想你啊!
师:是啊,游侠云游的路线有多长,亲人的思念和牵挂就有多长。这无言的情感传递都在这意味深长的对视当中了,此时无声胜有声,谁来读好这个句子?
生:它们意味深长地对视良久,然后一起欢跃地走回洞穴里去。
师:意味深长地对视良久,这样读,你来。
生:它们意味深长地对视良久,然后一起欢跃地走回洞穴里去。
师:咱们一起来读读这个耐人寻味的句子
生(齐):它们意味深长地对视良久,然后一起欢跃地走回洞穴里去。
师:你还从哪里读懂了这是一位游侠?
生:空间在我眼前扩大了,细密的草茎组成了茂盛的森林。一只小虫,一只生着坚硬黑甲的小虫,迷失在这座森林里。
师:你觉得它的什么像大侠?
生:他生着坚硬的黑甲。
师:哦,它的装束像大侠,还有没有?
生:那只英勇的黑甲虫走进了村子。我从“英勇”看出了它是游侠。
师:一种勇往直前的英雄气概,这只黑甲虫走到村子里之后,你看,它走着走着,一路上,碰到了许多同伴,它们互相打着招呼,你想,它们会怎么互相打招呼?盛老师来做这个甲虫村子里的村民,你们来做这个游侠“保罗”好不好?我来和你们打招呼:“保罗,你回来啦?”
生:是的。
师:保罗,你饭吃过了没有?
生:吃过了。
师:今天天气不错呀!
生:是不错,要不要出去散步?
师:刚回来就要出去散步了。哎呀,保罗,你变黑变瘦了。
生:(生笑)我觉得我变胖了
师:哎呀,我们觉得你黑了瘦了。保罗,你这回回来不会再走了吧!
生:是,我不走了。
师:哦,你想在家里休息一段时间了。你们看,这游侠一回来呀就被这浓浓的乡情包围住了。大伙很久都没有看到他,看到他就格外的亲切。它们就这样热情地互相打招呼,课文中有个词叫——
生:寒暄
师:是的,叫寒暄。同学们把手拿起来跟盛老师一起来写“寒暄”的“暄”字。这个“暄”字是什么偏旁?(日字旁)日字旁右边是一个宣传的“宣”,它表示什么意思,有没有查过字典?
生:见面时说些天气冷暖的话。
师:是的,“暄”字就表示暖的意思,见面的时候说些天气冷暖的话,问候的话就叫做——
生:寒暄。
师:从这“寒暄”当中我们也读懂了这是长年云游在外的大侠。读到这儿,你肯定这是大侠了吗?(肯定)肯定了,那你就肯定地读读这个句子,一起来。
生(齐):我想它一定是游侠吧!
师:如果你看到草虫村落当中特立独行的大侠归来的时候,你的心情是什么样的?
生:很高兴。
师:那你高兴地读一读。
生:我想它一定是游侠吧!
师:你的心情什么样?
生:兴奋。
师:那你兴奋地读一读。
生:我想它一定是游侠吧!
师:那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生(齐):我想它一定是游侠吧!
师:草虫村落当中游侠归来的场面太有意思了,咱们连起来读读整段话,来感受一下游侠归来时那种有趣的场面。盛老师来读表示作者感受的句子,咱们合作读。(投影出示三、四段)
(师生合作读第三、四段)
(二)读悟问号,感受惊叹之情
师:游侠归来的场面有趣吗?(有趣)接下来让我们再去欣赏一下这些小甲虫劳动的情景好不好?那是课文的哪几段?
(七、八段)
师:请同学们快速默读这两段课文,这次请你特别关注带问号和省略号的句子,请你边读边把它们画下来。
(生默读)
师:你找到哪些带问号和省略号的句子了?请你来读一读。
生:他们一队队不知道从什么地方来,一定是很远很远的地方吧?
师:一个问号。
生:是什么力量使他们这么勤勉地奔忙呢?
师:两个问号。
生:我完全迷惑了,在小虫子的脑海中,究竟蕴藏着多少智慧?
师:三个问号。
生:我看见测气候者忙于观察气象,工程师忙于建筑设计……
师:一个省略号,还有吗?
生:我还看见了许多许多……
师:这样吧,我们先来看一看这些带问号的句子。(投影出示带问号的3个句子)一起读一读。
(生齐读)
师:不知道同学们有没有关注其中的两个词,一个是——(勤勉),还有一个是——(智慧)。咱们能不能从课文当中去读懂小虫子的勤勉和智慧?再回读七、八段,看看你从哪些地方读懂了它们的勤勉和智慧。
生:现在他们归来了,每一个都用前肢推着大过身体两三倍的食物,行色匆匆地赶着路。师:说说你的读书感受。
生:说明黑甲虫村民们很勤劳。
师:你从哪些词语当中感受到的?
生:行色匆匆
师:说明他们非常忙碌,脚步匆忙。谁也从这个句子当中读懂了它们的勤勉?
生:从每一个都用前肢推着大过身体两三倍的食物看出它们勤勉,因为黑甲虫体积较小,推动大过身体两三倍的食物一定很重,很劳累。
师:在它们看来,食物就像一座山一样压在这纤弱的身躯上,要承载这样的重负,可见小虫子太努力了。小虫子的勤勉令我们惊叹,谁用朗读来赞叹小虫子的勤勉,读读这句话?
生:是什么力量使他们这么勤勉地奔忙呢?
师:你觉得这是什么力量?
生:饥饿,要生活下去的力量。
生:坚强。
生:毅力。
生:养儿育女。
师:那让我们一起来读读这句话赞叹小虫子的这种勤勉,这种力量。那你还从哪里读出了它们的智慧?
生:从各种不同的工作都有专门的虫子担任,说明虫子们分工明确。
师:是的,它们各司其职,忙而不乱。那你们觉得除了课文当中提到的测气象者、建筑工程师,还有谁在忙于从事什么工作呢?
生:我还看见小甲虫们正在草虫里收集食物。
师:那是普通的劳动者在收集食物。
生:我看见工人在忙于建造洞穴。
生:还有医生在给其它甲虫治病。
生:还有些大的甲壳虫在观察有没有敌人来。
师:哦,可能是侦察兵。你看这么多工作都有专门的虫子担任,可见小甲虫内部分工明确。小小的脑瓜里面竟然蕴藏着这样大的智慧,你佩服吗?谁通过来朗读来表达你的这种佩服的心情?
生:我完全迷惑了,在小虫子的脑海中,究竟蕴藏着多少智慧?
师:你觉得蕴藏多少智慧?
生:很多很多。因为它们分工明确,和人类一样。
师:无穷的智慧,咱们一起来读。
生(齐):我完全迷惑了,在小虫子的脑海中,究竟蕴藏着多少智慧?
师:其实这三个问句都抒发了作者对小虫子的这种赞叹之情,那作者干脆用感叹句好了,为什么作者用问句来表达呢?你再去品一品这三个句子,除了品出了作者的赞叹之情之外,你还品出了什么?
生:我读出了作者喜爱小虫子,佩服小虫子。
师:究竟是多少智慧?除了赞叹、佩服之外我们还感觉到他有点想不明白,百思不得其解。所以这个问号表达的是作者既惊又叹的心情。咱们再来读读这三个问句,一边读,一边品位。
(生齐读三个问句)
师:百思不得其解,让我们连起来看看小虫子劳动的画面。盛老师再跟小朋友合作来读这部分课文,你们就读这些耐人寻味的问句,盛老师来读这些描述的句子。
(师生合作读课文七、八段)
(三)读悟省略号,感受意韵丰富
师:草虫的村落里面小虫子们的生活有趣吗?(有趣)想不想跟随作者到草虫的村落里去游历一番?好,请同学们闭上眼睛。让我们想象:我们的身子在缩小,再缩小……我们也变成了一只可爱的小甲虫,追随着甲虫们的脚步,穿过细密的草茎组成的茂盛的森林,到了这神奇的草虫的世界。听!(多媒体播放应景音乐)草虫们在寒暄,在攀谈,在演奏。看!那儿有俏丽的小圆虫,有粗壮的黑甲虫,还有远方来客大蜥蜴呢!虫子们正在热火朝天地生活着、工作着,我们看见了许多许多……
师:我们都看见什么了?把眼睛睁开,赶紧拿起笔把我们看见的情景写下来。
(生写,教师巡视)
师:咱们都看到什么了,写完的孩子赶紧跟老师打个招呼告诉大伙你都看到了什么?
生:我看见了那只小圆虫很漂亮,逗得许多虫子们对它驻足痴望。
师:“驻足痴望”这个词儿你用得真好!
生:我看见了蚂蚱嬉戏着,一会儿草虫里传出稀稀落落的声音,一会儿又没有了。
生:我看见了一群小黑甲虫正围着远方来客蜥蜴玩耍。
生:我看见甲虫游侠准备上路,开始新的旅程。
生:我看见一只小黑甲虫正推着一个巨大的饼干屑
师:急匆匆地往洞里走,是吧!
生:我看见了蛐蛐和别的昆虫在合作演奏歌曲,还看到了强壮无比的黑甲虫在摔跤。
师:它们的娱乐生活可够丰富的。
生:我看见甲虫演奏家正伴随着小溪发出的咚咚声在拉小提琴。
师:你真会想象,还伴随着小溪发出咚咚声演奏,那演奏的声音就像灵泉一般流出来,是吗?
生:小虫儿们三三两两地聚在一起跳着舞蹈。
生:小甲虫坐在教室里认真上课,从窗外听到书声琅琅。
师:和我们一样,你觉得甲虫世界的灵性和智慧也是教育的结果,是吧。
生:一只强壮的黑甲虫正在刨土,忙着造新的洞穴。
师:对,建造洞穴对它们来说是天大的工程。同学们,看来甲虫世界当中它们的劳动生活、娱乐生活,哪怕是日常的家庭生活都是那样的丰富多彩,难怪作者要说——
生(齐):我发现了草虫中小虫子的快乐天地。我多么得意啊!
师:再读一遍
生(齐):我发现了草虫中小虫子的快乐天地。我多么得意啊!
师:他说多么得意呀,这个草虫村落中的快乐天地在作者的描述当中我们也仿佛看到了是吗?我们看到这个快乐的天地当中——
投影出示词儿:俏丽、驻足痴望、寒暄、攀谈、对视良久、全神贯注、行色匆匆、勤勉
师:粗壮的黑甲虫会对俏丽的小圆虫——(驻足痴望),它们互相之间会热切地——(寒暄),友好地——(攀谈),看到久别重逢的亲人会意味深长地——(对视良久),演奏音乐是那样的——(全神贯注),它们行色匆匆,勤勉地劳作,看到这一切,作者把他的兴奋、惊喜、赞叹之情用这么多的感叹句直接地抒发出来,咱们再来读读这些感叹句。(投影出示感叹句)
生(齐):我想它一定是游侠吧!
看啊!
此时我觉得他们的音乐优于人间的一切音乐,这是只有虫子们才能演奏出来的!
我发现了草虫中小虫子的快乐天地。我多么得意啊!
师:也只有这些感叹句才能让作者的这种赞叹、惊喜、兴奋之情直接喷发出来。今天,你也发现了,你得意吗?让我们也把自己的得意之情真切地流露出来吧!再读最后一句。
(生读)
三、用标点表达自己的读书感受
(一)用感叹号表达惊叹
师:你们得意的难道仅仅是发现了草虫中小虫子们的快乐天地吗?你还发现这快乐天地中蕴藏着什么?
生:蕴藏着小虫子们的智慧。
师:能用感叹句吗?
生:草虫村落中蕴藏着小虫子们许多的智慧!
生:草虫的村落中蕴藏着无限的生机!
生:草虫的村落里蕴藏着无限的大自然的奥秘!
生:草中的村落中蕴藏着多少虫子们勤勉的汗水!
生:草虫的村落中蕴藏着小虫子的热情!
(二)用问号表达疑问
师:同学们,你们刚才围绕“蕴藏”说了那么多的感叹句,这是我们自己读课文的感受,真好!同学们,课文学完了,对草虫的村落你还想知道什么,还有什么问题?
生:它们居住的地方是什么样的环境?
生:村落里到底有多少村民?
生:它们到底吃什么?
(三)用省略号延伸探究
师:盛老师也有问题,到底为什么作者笔下的草虫的村落会这样的和谐美好?为什么作者能发现这神奇的草虫的村落?这些问题咱们课后再去思考。同学们今天真能干,你们不仅
读出了作者的感受、疑问、言犹未尽。更重要的是你们读出了自己的感受、疑问。盛老师更希望你们把这么多的感叹号、问号变成一连串的省略号,因为对草虫世界的探索是无止境的。回去以后,希望你们能写出一篇属于自己的草虫村落的文章来。最后,盛老师愿意牵着你们的手到草虫的村落里散散步。
(作者单位:浙江
湖州市吴兴区研训中心)
草虫的村落
特级教师 唐懋龙
【教学目标】
1.能正确读写“静谧、小巷、音韵、勤勉、庞然大物”等词语。抄写喜欢的语句。。
2.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悟自然中花鸟虫鱼、山川草木的生命与灵性,获得与大自然进行“心灵对话”的审美体验。
3. 能正确画出行文线索的词句,体会是作者怎样用心观察大自然的。
4. 能举例说明作者怎样通过丰富的想象、运用独特表达方式来表达独特的感受的。
【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上节课老师让大家观察小虫子的活动,你们观察过了吗?今天我们要学习一篇描写小虫子的文章,非常有趣的,板书:草虫的村落。
2.解词:村落。村落原指农民聚居的地方,课题将草虫居住的地方称之为“村落”,十分新奇,看来这又是一篇想象奇特的文章。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正确,读流利。特别是课文中的一些生字词,要读准字音。画出不理解的生字、词语。
2.检查生字词语
(1)读准字音
静谧(mi) 俏丽 寒暄(xuan) 大街小巷 庞然大物
烘烤 音韵 勤(qin)勉 熙熙攘攘 形色匆匆
(2)理解词义,引导学生在同桌或小组内交流不理解的词语,解决不了的全班讨论。
3.指名朗读课文。
4.速读课文,说说课文主要内容。
三、细读课文,梳理文脉
1.自读课文,思考:本文是以什么为线索组织全文的描写的?画出有关词句,再举例说明。(以“我的目光”为线索”,如“我的目光追随着爬行的小虫”,“我的目光跟着它的脚步”,“我的目光为一群音乐演奏者所吸引”,“我的目光顺着僻静的小路探索”,“我还看见了许多许多……”)
2.作者观察到的场景很多,归纳一下,可分为两大部分,谁能说一说?(1)第2—3自然段写作者观察一只小虫;
(2)第4—9自然段写作者观察小虫的部落。
3.那开头一段和结尾的两段又分别写了什么?
开头一段写了作者的心情和氛围;最后两段写作者对小虫村落的留恋。
4.小结:本文中作者的观察很细致,感受很奇特,想象很丰富,语言也特别优美,但作者的思路和文章结构却很严谨,这是我们需要好好学习的。(结合板书,使课文的结构更清楚。)
四、默读静思,感受情趣
1.理清了课文的层次,接下来看看作者是怎样具体写的。请默读课文,做两件事:
(1)边读边画出自己最感兴趣或感受最深的语句。
(2)提出不懂的疑难问题。
2.学生默读静思,读读画画,作作批注。亦可同桌之间轻声交流。
3.全班交流:
(1)学生成段表述自己学习的体会,要说出自己的感受,并举例说明。
(2)提出疑难问题讨论。(有些问题可以当堂解决,有些问题与后面学习内容相关的,教师作好记录,以便调整下堂课的教学程序。)
五、作业练习
1.抄写生字词语(下节课要听写):
挑逗 静谧 俏丽 烘烤 音韵 勤勉 亲吻 大街小巷 庞然大物
抄写自己最喜欢的语句。
第二课时
一、复习检查
1.听写词语:
挑逗 静谧 俏丽 烘烤 音韵 勤勉 亲吻 大街小巷 庞然大物
2. 说说本单元的学习重点是什么?(能说出课文的独特表达方式,体会作者如何细心观察、如何展开联想和想象,如何表达自己独特的感受。)
3.本课有两个最突出的特点,一是丰富而奇异的想象;二是大量运用拟人、比喻的方法,取得独特的表达效果。
二、品读课文,感受独特的想象
1.作者想象丰富、感受独特,你是从哪些描写中体会到的呢?请大家默读课文,一边读一边画出有关语句,选择其中的一两句话写一写自己的感受。
2.学生自主阅读,可以同桌交流。教师巡视,随机指导。
3.小组交流,先有感情朗读你认为好的句子,再说说你对作者独特想象的感受。
4.全班交流,感悟作者独特的想象。教师重点抓住以下句子进行点拨指导。
(1)空间在我我眼前扩大了,细密的草茎组成了茂密的森林。(作者想象奇特而又真实。奇特:将细密的草茎组成了茂密的森林;真实:在草虫的眼里,草茎就像森林一样高大。表达了作者对小虫的喜爱之情和细致观察的特点。)
(2)它们的村子散布在森林边缘的小丘上。(结合课题“草虫的村落”,感悟作者的奇特想象:在作者心里,杂草丛边草虫聚居的洞穴群就像人类的村落一样热闹、一样奇特的快乐天地。)
(3)大街小巷里,花色斑斓的小圆虫,披着俏丽的彩衣。在这些粗壮的黑甲虫中间,他们好像难过的少女,逗得多少虫子驻足痴望。
(4)一只娇小的从洞里跑出来迎接远归者。它们意味深长地对视良久,然后一起欢悦地走回洞穴里去。(扣关键词“娇小”、“意味深长地对视良久”,体会作者以奇特的想象写出了小虫之间像人间般的深情和爱意。)
(4)甲虫音乐家们全神贯注地振着翅膀,优美的音韵,像灵泉一般流了出来。
三、研读课文,感悟作者运用的表达方法
1.作者不仅想象奇特,而且语言优美,用了比喻、拟人、排比等许多修辞方法,再认真读一读课文,分别找出句子说明,并体会这样写的好处。
2.学生研读思考。教师巡视。
3.交流汇报
(1)课文用了哪些拟人法,取得怎样的表达效果?举例说明;
(引导学生先说出自己的理解和感受,再举例说明。)
(2)课文用了哪些比喻法,取得怎样的表达效果?举例说明。(同上)
四、学习开头和结尾部分,感悟结构的严谨
1.朗读课文开头:“今天,我又躺在田野里,在无限的静谧中,忘了世界,也忘了自己。”
“静谧”是什么意思,从这个词语中你读懂了什么?结合课文内容谈谈自己的认识和体会。(“静谧”写出了周围环境的幽静,还写出了作者心境的安宁,在此环境和心境中,才使作者能往我第发现草虫的快乐世界。)
2.朗读最后两段,举例:我悠悠忽忽地漫游了一个下午,直至夕阳亲吻着西山的时候,红鸠鸟的歌声才把我的心灵唤出来。说说,好在哪里?(写作者游历了一天被鸟声唤回,与开头首尾呼应,使文章完整,结构严谨。)
五、积累语言,拓展延伸
1.抄写、背诵自己认为写得好的词句。
2.朗读全文,尽情抒发“草虫的村落”给我们带来的情趣。
3.课文作者想象丰富,感受独特,向我们展示了一个丰富多彩、富有情趣的虫子们的世界。你有没有类似的经历,讲出来和大家共同分享。
(如有时间引导学生说一说,再回家写一写。)
(作者单位:浙江省
象山县教科研中心)
中华少年
特级教师 马建明
《中华少年》是一篇略读课文,是一首表达对祖国热爱之情的诗歌。根据《中华少年》这篇课文的文体特点与教学要求,结合《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的目标与理念,对《中华少年》一课的教学进行以下说明与理解。
一、教材解读
本单元的主题是中华儿女的爱国情怀。全诗共8个小节。第1节以壮丽广袤的神州大地做背景引出中华少年的飒爽英姿,这是全诗的总起。从结构上来说是先分后总,“雪莲”喻指纯洁,“海燕”喻指勇敢乐观,“雏鹰”喻指抱负远大,“山丹丹”喻指热烈顽强,末句小结中华少年是“神州大地生长的希望”。第2、3、4节分别从三个不同的视角展开:第2节是写祖国锦绣的山川哺育了中华少年;第3小节写祖国悠久的文化滋润着中华少年;第4节是写祖国特有的民族传统风俗滋养了中华少年。这三个小节结构上都是先分后总。第5节是回顾中华母亲的艰难历程,晓喻中华少年应该继承先辈的志愿。第6、7节是写中华少年的誓言,表达了中华少年的坚强决心和豪迈情怀。第8节是全诗的总结。
综观全诗,结构清楚,过渡自然,首尾照应,浑然一体。在感情节奏上,全诗句式匀整,节奏鲜明,句末押韵,朗读时能感受到很强的节奏韵律。8个小节一韵到底,朗诵时显得铿锵、悠远、激情。在方法上,本诗把直抒胸臆和借物(景、境)抒情融为一体,反复运用排比句和对偶句,突出了诗歌直接抒情的特点,每个小节中景的选择(如,“碧波环绕的宝岛”)、物的安排(如,“冰山上的雪莲”)、境的再现(如,“军舰长风破浪”)都极具匠心而融情,使无形的情感有了有形、有声、直观、可感的载体。
另外,本诗最大的艺术特色就是意象的选择极具匠心,中华少年的英姿、祖国山川的壮丽、东方文化的美丽、民族历史的苦难以及中华少年的铿锵宣告,都被作者巧妙地物化为一个个真实可感的形象,通过这些意象凝聚诗人独特感受,使情感具体化。
编排本诗的意图是让学生通过朗诵诗歌来表达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因此,学习本诗,重在朗读,可以引导学生自由朗诵,也可以是分角色朗诵,还可以是表演朗诵。在反复的诵读中,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
二、目标设计
关于诗歌教学,课程标准在第三学段阶段目标中是这样表述的:“阅读诗歌,大体把握诗意,想象诗歌描绘的情境,体会作品的情感,受到优秀作品的感染和激励,向往和追求美好的理想。”结合第三学段的阶段要求,对本课的教学目标进行如下设计:1.借助拼音,让学生自己做到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2.借助工具书,联系上下文,理解并积累本课的词语。3.朗读诗歌,大体把握诗歌的内容,了解诗歌的表达方式。4.朗诵诗歌,想象诗歌描绘的情境,激发学生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培养审美情趣。
三、教学流程
教学抒情诗必须抓住情感色彩浓厚和意义深刻的语言进行描绘,并引导学生充分发挥想象,从而理解诗歌中的语言和其丰富的内容与思想感情。教学《中华少年》一课,要引导学生经历“明诗意—想画面—悟诗情”的学习过程。具体操作如下:
1.反复诵读,感受诗歌的音乐美。
一是要指导学生根据诗歌的语言特点把握正确的停顿,读出节奏、语调。先让学生先自己朗读诗歌,结合注音能够把诗歌读正确,读流利。对“翱翔、莽莽、昆仑、水浒、女娲、大禹、萦绕、蹒跚、敖包、铭记、焊接、璀璨、芦笙、唢呐、竞相”这些词语给予指导,通过指名逐词读,指导学生读准平翘舌音、前后鼻音等,注意读准多音字:刚劲、哈达。然受指导学生理解词语,找出自己在初读中不理解的词语,让学生通过小组讨论解决,如果小组讨论无法解决的,提出来全班讨论。在这个教学环节中,教师要依靠学生,相信学生,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学生能自己学会的就自己去解决。
二是指导学生把握诗歌的主要内容。组织学生再朗读诗歌,说说自己读懂了什么?想到了什么?重点是关注每个小节主要写了什么内容。组织学生进行交流。在学生交流中相机提示:第1、2节介绍了祖国锦绣山川是我们的家园。“雪莲,乳燕,雏鹰,鲜嫩的山丹丹”这里都暗指中华的少年。第3、4节介绍祖国五千年的文化。可以让学生举例说说“水浒”“三国”的英雄豪气;说说女娲、大禹传说中的英雄事迹;说说冬子、雷锋是什么人;说说端午节、中秋节人们的风俗。第5节介绍“七月的星火,南湖的航船”这里指中国共产党一大的召开。1921年7月23日,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秘密召开,后因遭法租界巡捕房骚扰,会议转移到
嘉兴南湖继续举行。这次会议庄严宣告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从此中国革命翻开了崭新的一页。第6节写少年要谱写中华更璀璨的诗篇。第7、8节表达了作者对中华少年的祝愿和赞叹。“五十六朵鲜花”这里指中华的五十六个民族的少年。
三是指导学生采用多种朗读方式,如配乐朗诵、教师范读、男女生交叉读、学生自由朗读等。不管采用哪种方式,都要充满感情,读出诗词的韵律和节奏,读出意境来。
2.品词析句,感知诗词诗意美。
诗歌教学,贵在引导学生理解诗的精妙之处。因此,教师应该大胆放手,鼓励学生探究,抓住诗中关键的词句,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和判断,从而深刻地理解诗的意旨。在这个教学环节中,重点指导学生赏析名句。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秋天的夜晚,一艘远道而来的客船停泊在苏州城外的枫桥边。明月已经落下,几声乌鸦的啼叫,满天的寒霜,江边的枫树,点点的渔火,这清冷的水乡秋夜,陪伴着舟中的游子,让他感到是多么凄凉。此诗只用两句话,就写出了诗人所见、所闻、所感,并绘出了一幅凄清的秋夜羁旅图。但此诗更具神韵的却是后两句,那寒山寺的夜半钟声,不但衬托出夜的宁静,更在重重地撞击着诗人那颗孤寂的心灵,让人感到时空的永恒和寂寞,产生出有关人生和历史的无际遐想。这种动静结合的意境创造,最为典型地传达了中国诗歌艺术的韵味。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直”写出烽烟之劲拔、坚毅,“圆”给人亲切温暖而又苍茫的感觉,这两字不仅准确描绘了沙漠的景象,而且表现了诗人真切的感受,把孤寂的情绪巧妙地融化在广阔的自然景象之中。
“历史和未来将由我们焊接……少年要谱写中华更璀璨的诗篇”:这是全文的中心句,直接表达了作者对少年们的殷切期望。中华少年,你们是中华历史和未来的连接点,时代的接力棒要靠你们传承。中华民族的精神,要在你们一代发扬光大。
3.创境想象,感悟诗歌意境美。
所谓意境就是诗人的主 观思想感情和客观事物相融合而形成的一种艺术境界。 艾青说:“诗人最重要的才能就是运用想象。”因此,在小学诗歌教学中要积极创设情境,启发学生想象,从而感悟诗歌的意境之美。
在这个教学环节中,重点指导学生分角色练习朗读。先让学生分组准备,然受让学生进行展示,组织学生评议。全班分成四个组,分角色表演朗诵。这一环节是课堂的高潮部分,表演朗诵一定要引领学生读出感情,读出气势,升华学生的情感。
教师相机点拨:要朗诵好一首诗,就必须掌握朗诵技巧,如音调的高低、音量的大小、声音的强弱、速度的快慢,有对比、有起伏、有变化,使整个朗诵犹如一曲优美的乐章。朗诵诗歌时,要注意节奏鲜明,并根据作品的基本节奏采取相应的速度。该轻快的要朗诵得轻快些,该沉重的要朗诵得沉稳、稍慢些。就一首诗来说,朗诵速度也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要根据表现作品内容的需要来决定,并具有一定的变化。
指导朗读举例:第一段我们该怎样读,哪些词提示了你?从高原走来要读得有气概,因为是“巍峨峻拔的高原”;从宝岛走来要读得柔和一些,因为是“海风中的一只乳燕”。
“审美是带有令人解放的性质,它让对象保持它的自由和无限。”诗歌教学中的对学生审美情趣的培养也要体现出这样的特点。诗歌只是提供了一个较为模糊的、概括的总体形式框架,学生只有通过主体性的参与,填补图式结构中的空白,把不确定的意象确定下来,才能重建起具体的意象体系。因此,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领会诗意的基础上去说、去写。
(作者单位:江苏省连云港市教育局教研室)
关注“语文教学通讯小学刊”:
1.扫一扫二维码(本刊公众微信二维码)
2.搜索微信号“ywjxtxxxk”或公众号“语文教学通讯小学刊”即可加关注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