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教学设计 三年(2)班 林丽香 教学目标: (1) 通过观察、计算等活动,经历寻求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不同计算方法过程,并总结其计算方法,进一步理解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意义。 (2) 在学习过程体会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培养学
《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教学设计
三年(2)班 林丽香
教学目标:
(1) 通过观察、计算等活动,经历寻求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不同计算方法过程,并总结其计算方法,进一步理解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意义。
(2) 在学习过程体会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培养学生合作交流能力、自主探究的意识和初步归纳总结能力,提高学生解决简单实际问题能力。
(3) 感受图形知识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及总结计算的方法。
教学备课:课件
教学方法:任务驱动、合作探究教学法。
教学过程:
一、激情引趣,揭示课题:
1.出示课件:(学校操场)小明绕操场跑一圈,跑了多少米?集体交流,跑了多少米就是计算操场的周长是多少米。
2.已知:操场的长是28米,宽是15米。
3.小结:操场一周也就是4条边的总和就是长方形的周长(引导学生说出: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
4.揭示课题: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
二、实践探索,学习新知:
(一)长方形的周长:
1.师:要计算长方形的周长,要知道什么?(小组讨论回答,引导学生说出它的四条边的长度,也可能有学生说出只要最两条边,可给予鼓励。)
2.(目标任务1:试一试)
(1)课件显示,让学生寻找自己的方法计算出它的周长。(教师巡视辅导,发现用不同方法的同学)
(2)小组讨论:你是用什么方法的?结果一样吗?哪种方法比较好?
(3)同学汇报(教师有针对性地请不同方法的同学说)。
(4)同时课件演示:学生说到哪种计算方法就出现相应的计算方法。
3.师引导学生归纳(板书):
长方形的周长=长+宽+长+宽 =长×2+宽×2 =(长+宽)×2
4.小组派代表汇报
(1)全班交流,互相质疑:重点理解方法(长+宽)X2,让学生充分说明为什么要加小括号,小括号中算式表示什么意思?为什么要乘2,乘2后是算出长方形几条边的总和?
(2)用电脑微课演示帮助学生再次理解。
(3)沟通联系:这几种求长方形周长的方法都可以吗?为什么?
说明:只要把长方形四条边的总和都算出来,方法都可以。
学生上台汇报正方形周长方法:重点说明边长乘4的方法
5.巩固任务:小组协作计算活动
课件显示长方形卡片的图片:
卡片的长是6厘米,宽是4厘米。它的周长是多少?(学生在练习本计算,鼓励学生分工合作,探索交流;教师巡视辅导,发现应用不同方法的小组。)
6小组汇报。
请同学们打开课本,根据自己的喜爱填出长方形的周长公式。
(二)正方形的周长
学生上台汇报正方形周长方法:重点说明边长乘4的方法。
师:通过刚才的探究,我们已经知道长方形只要知道长和宽就能求出周长,正方形只要知道边长就能求出周长。现在我们来做几个练习。
师引导学生归纳(板书):
正方形的周长=边长X4(得出:正方形的周长等于边长的四倍)
总结:体会求正方形周长的思路与长方形相同,都是根据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求出它的周长,也就是求出它们的四条边的总和。
三、扩展实践,巩固应用:
①一个长方形的宽是4分米,长是宽的5倍,这个长方形的周长是多少分米?
②计算左面两个图形的周长,并说说它们的周长一样吗?为什么?
③有两个同样的长方形,长都是6厘米,宽都是3厘米。
(1)把它们拼成一个正方形,计算这个正方形的周长;
(2)把它们拼成一个长方形,计算这个长方形的周长。
四、课堂小结:
1.通过这节课学习,你知道了什么?
2.利用板书归纳(齐读)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
五:教学反思: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小学低年级学生的空间观念相对比较弱,而学生生活世界和所接触的事物大都和空间与图形有关,他们的生活经验就是发展空间观念的宝贵资源。这节课我没有把公式强加给他们,而是尊重学生的意见,让他们运用自己想出的方法来计算长方形的周长。但是,这节课还有很多不足之处:从学生的口语表达来看,我在平时教学中对学生的口语表达指导不够,以至于学生回答问题不完整。
总之,课堂是一面镜子,它会折射出课堂教学中的完美和不足,只要我们在教学中不断地认识与实践,虽不完美,但同样具有一处独特而真实的探索意义,让我们共同在认识中实践,在实践中反思,在反思中成长!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