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沁园春·长沙》优秀教学设计三篇
时间:2016-10-29 来源:未知 作者:admin 点击:次
核心提示:《沁园春·长沙》优秀教学设计 协和中学 李嘉玮 教材分析:本单元的教学,应鼓励学生按照自己的感悟解读诗歌,培养学生读诗、品诗的悟性和能力 学情分析:高一的学生在必修一学习了《静女》、《氓》、《离骚》、《短歌行》等诗,对一些基本的手法,如比喻、
《沁园春·长沙》优秀教学设计
协和中学 李嘉玮
教材分析:本单元的教学,应鼓励学生按照自己的感悟解读诗歌,培养学生读诗、品诗的悟性和能力
学情分析:高一的学生在必修一学习了《静女》、《氓》、《离骚》、《短歌行》等诗,对一些基本的手法,如比喻、拟人、借景抒情、动静结合等都有所了解,掌握了基本的读诗的方法,但是未能很好地读懂诗词而词又是刚接触的一个新的内容,学生对主旨的把握就更加有难度了前一阶段,我们已向同学们介绍了词的相关基本文学知识,并且了解了读词的方法,即从诗人、诗题、注释、诗文四个方面着手鉴赏诗歌,在鉴赏诗文时特别要注意划分“起——承——转——合”四个层次,连贯地来理解诗的主旨本课主要是检测同学们对读诗方法的掌握程度以及对诗歌主旨的把握程度另外在前一阶段的诗词朗诵中,发现学生们一般不会投入情感去朗诵,这对诗歌的理解又是另一个障碍本课希望通过各种朗读形式来培养一定的朗读能力,以朗读促理解
教学课型:新授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学会划分诗歌的层次,层层深入地理解诗歌
2、能力目标——学会欣赏诗歌的画面美、培养朗诵能力
3、情感目标——感受毛泽东的那种以国家为己任的伟人气概
教学方法
1、自主——合作学习法
2、朗读法:通过配乐朗读、情景朗读来助理解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知人论世:你们了解毛泽东主席吗?)
师作补充引入:毛泽东一生酷爱古典诗词,在他一生中,大量阅读古典诗词,据中南海毛泽东图书管理员统计,毛泽东生前认真批注、圈画过的诗词总计在1590首以上,一般性翻阅、欣赏的至少在2000首以上,凭记忆手书的有117首,其中有许多长篇叙事诗“毛泽东在打仗时是‘用兵真如神’,而在语言文字的运用上,则是‘用字真如神’”今天就让我们来欣赏一下这一首著名的《沁园春.长沙》
二、整体理解
1、配乐朗读,划分本诗“起——承——转——合”四个层次
引导提示:
起:“独立寒秋”到“橘子洲头”(提示:由独立寒秋统领全文,引出下文说看到的寒秋之景)
承:“看万山红遍”到“万类霜天竟自由”(提示:承接上文,描绘独立寒秋所看到的景象)
转:怅寥廓到粪土当年万户侯(提示:由景入情,转入到情感的抒发)
合:曾记否到最后(提示:小结显得言有尽,而意无穷)
2、扣景理解“起”与“承”两部分
1)起:“独立”二字统领全文,作者立在寒秋中,这让我们想起不少诗篇关于“秋”的名句,如:
天净沙·秋思(凄苦愁楚)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忧国伤己)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沉郁壮阔)
2)承:这首诗同样是写在寒秋中的那种悲情吗?请结合“承”的部分把诗人所描绘的秋景由文字变成形象的画面(画面包含三个步骤:布局、勾勒与染色)
从多角度观察描绘出一幅充满着力量,豁达向上、绚烂多彩的湘江秋色图
——小组讨论:找代表发言
【提示】
山上:万山红遍,层林尽染
(远眺)
江中: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近观) 动静结合
天空:鹰击长空
(仰视)
水底:鱼翔浅底
(俯察)
——提示:“承”的部分,通过从多角度观察描写了群山、层林、碧江、船只、雄鹰、游鱼,描绘出一幅充满着力量,豁达向上、绚烂多彩的湘江秋色图
——小结:沁园春·长沙(豁达向上)
三、探究作者情感与诗歌主旨
▲扣情探究“转”与“合”两部分
1、转:前文描绘了一幅豁达向上、绚烂多彩的秋色图便让作者由景深发出情,由今转入昔,一个“怅”字生发出一个疑问“谁主沉浮”,究竟“谁主沉浮”呢?《沁园春·雪》里的“秦皇汉武”“唐宗宗祖”“成吉思汗”,都是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大英雄、大豪杰,他们是作者心目中的人选吗?请分析
——提示:应该是意气奔放,才华横溢,心系国运,蔑视权贵的“同学少年”历史上的英雄豪杰“略输文采,稍逊风骚”,武功尚可,文治才华就差多了,“风流人物”应该是能文能武的杰出人物,英雄豪杰“现在”这首词里所列举的包括诗人在内的“同学少年”,这些朝气蓬勃,奋发有为的革命青年,这些意气奔放,才华横溢的革命青年,这些关心国家命运,斗志旺盛,蔑视权贵,敢为天下先的革命青年,不主沉浮,谁主沉浮?天不降大任于斯人,更与何人?所以说下阕通过抒情,艺术地回答了“谁主沉浮”这一重大问题
2、合:最后一句“曾记否”言有尽,而意无穷地作了总结,这里表达了一种怎样的气概?(时代背景理解诗人以天下为已任、忧国忧民的广阔崇高的心境)
——提示:“流击水,浪遏飞舟”是一种勇当中流砥柱,敢于阻挡一切困难去革命的豪情壮志
3、结合艺术手法总结全词主旨
——请同学们总结一下本词是运用了哪些主要的表现手法来表达了怎样的主题
——提示:全词寄情于景,通过描写一幅充满着力量,豁达向上、绚烂多彩的秋色图——湘江秋色图,而号召那些关心国家命运,斗志旺盛,蔑视权贵,敢为天下先的革命青年去主沉浮,表现出作者与同伴激流勇进、一往无前的伟大气概,以及对革命的信心
四、情景朗诵,巩固全文
1、欣赏关于毛泽东的一些图片,感受毛泽东的伟人风范
2、请结合自己对诗歌理解和画面,配乐朗读,模仿毛泽东当时独立寒秋的情景请在座的同学作评委,评出最有风采的小毛泽东(要求:神态自然,从容,颇有点伟人的气度)
五、作业
1、背诵全词
2、收集毛泽东主席所写的词,选定一首结合读诗词的方法再作分析,概括出该词的主旨
六、板书设计
起:
从多角度观察描绘出一幅充满着力量,豁达向上、绚烂多彩的湘江秋色图
动静结合
承: 看
山上:万山红遍,层林尽染
(远眺)
江中: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近观)
天空:鹰击长空
(仰视)
水底:鱼翔浅底
(俯察)
转:怅、忆
合:言有尽而意无穷
沁园春长沙优秀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①.知识目标:能掌握诗中陌生的字词,同时能熟练地背诵整首诗。
②.能力目标:体会雄浑阔大的秋的意境,能够运用一些意象来摹写现代诗来表现自己的情感提高形象思维能力。
③.情感目标:能够把握作者寓秋于景的思想感情,同时了解毛泽东为了国家统一和名族团结的远大抱负和理想。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①.教学重点:理解诗中的主要意象,通过阅读,能够体会诗中富有表现力的诗句。
②.教学难点:抓住作者内心的情感,同时把握作者是怎样运用对比的手法来体现自己远大的抱负和革命情怀的。
三、教学方法
①.朗诵法 ②.合作探究法 ③.提问法
四、课时安排:两课时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①.导入新课
一提到深秋,人们往往想到的就是秋天的萧瑟。如战国楚?宋玉《九辩》: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三国魏?曹丕《燕歌行》: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 。杜甫《登高》:“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柳永《雨霖铃》:“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如被尊为秋思之祖的马致远的小令《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描绘了一幅秋郊黄昏图,渲染了悲凉的气氛,表现了一个长期漂泊异乡的人的惆怅之情。但也有人发出不同的声音。唐刘禹锡《秋词》中的“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 便引诗情到碧霄” 作者另辟蹊径,一反文人悲秋的伤感情调,赞秋气、吟秋色,唤起人们冲破云霄凌空直上的勇气;更表现出诗人宽广的胸怀和积极向上的精神。
多少年后,有位诗人在长沙奏出了同样的一首秋之壮歌。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让我们走进诗人的内部世界,领悟他对秋的所思、所想,感受毛泽东青年时代的伟大抱负和革命情怀。
②.介绍作者生平及其著作和写作此诗的社会背景
毛泽东(1893年12月26日-1976年9月9日),字润之(原作咏芝,后改润芝),笔名子任。湖南湘潭人。中国革命家、战略家、理论家和诗人,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袖,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创立者。从1949年到1976年,毛泽东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最高领导人。他对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发展、军事理论的贡献以及对共产党的理论贡献被称为毛泽东思想。毛泽东担任过的主要职务几乎全部称为「主席」,所以被尊称为毛主席。毛泽东被视为现代世界历史中最重要的人物之一,《时代》杂志将他评为20世纪最具影响100人之一。
主要作品
]《毛泽东选集》:毛泽东的主要著作集。
《毛泽东文集》: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人民出版社1993年起陆续出版。《毛泽东文集》编入《毛泽东选集》以外的毛泽东重要文稿。
《毛泽东诗词》:毛泽东创作的旧体诗词作品
写作此诗的背景: 一九二五年,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全国工农运动形势高涨,革命的发展势头异常迅猛。震惊世界的『五卅运动』和省港大罢工也遍及十几个省,各种形式的反帝反封建斗争正风起云涌地开展着。这时候,一方面是工农革命运动在蓬勃发展,另一方面是反动势力为了维护其反动统治对革命力量进行疯狂的镇压。那么中华民族的命运将走向何方,是继续维护黑暗衰退的反动统治,还是冲垮黑暗统治走向兴盛进步,谁将成为主宰发展方面的力量,这些问题成为人们所关注的焦点。
长沙是湖南的省会,是毛泽东求学和早年从事革命活动的地方,一九二五年二月他从上海回湖南开展农民运动,八月从韶山到长沙,九月前往广州主持全国农民运动讲习所。在长沙逗留期间重游橘子洲,面对湘江上美丽动人的自然秋景,联想起当时的革命形势,便以『长沙』为题写下了这首《沁园春》,形象地指出主宰中国革命的领导力量是用马列主义武装起来的中国共产党
③.朗诵诗歌
让同学们有感情地朗诵此诗,同时提出问题:“同学们,你们在朗诵此诗的同时,思考一个问题,除了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沁园春. 长沙》外,你们还知道毛泽东那些著名诗歌?”下面我起大家开始朗诵。第一次读:
“独立寒秋,
湘江北去,
~~~~~~~
~~~~~~~~
~~~~~~~~
现在同学们已经朗诵完了,就回答一下我刚才提出的问题,有哪位同学知道?~~~~~~~~~~
除了《沁园春. 长沙》外,毛泽东的诗歌还有很多,最著名的有《沁园春.雪》,下面请同学们和我一起背诵一下这首诗
沁园春?雪
北国风光,
千里冰封,
万里雪飘。
望长城内外,
惟余莽莽;
大河上下,
顿失滔滔。
山舞银蛇,
原驰蜡象,
欲与天公试比高。
须晴日,
看红装素裹,
分外妖娆? 江山如此多娇,
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惜秦皇汉武,
略输文采;
唐宗宋祖,
稍逊风骚。
一代天骄,
成吉思汗,
只识弯弓射大雕。
俱往矣,
数风流人物,
还看今朝?
④.整体感知
同学们已经诵读了《沁园春. 长沙》这首诗,请同学们说一下读了这首诗的整体感受?他和我们刚才背诵的《沁园春. 雪》在结构上有什么相似点?
明确:这首诗是写秋景,但并没有流露出秋天的悲凉,而是写得雄浑有力,有一种豪迈之感,他和《沁园春. 雪》相应位置结构相似,韵脚相同,都写得旷达疏放,豪迈悲壮。
⑤.质疑讨论,合作探究,老师讲解
同学们,现在就让我们来解说这篇文章,首先 沁园春,长沙分别是什么? 沁园春是一种词牌名,那么什么是词呢!词,是我国诗歌中的一种特殊文学体裁,起源于两汉,盛行于宋代。特点是每首词都有词调,叫词牌。例如本词的词牌叫“沁园春”
词牌与内容没有必然的联系,所以有些词在词牌下另有标题或小序,表明主题或写作缘由。如本词的长沙级是小标题。
词又称曲子词、长短句、诗余,是配合宴乐乐曲而填写的歌诗。诗和词都属于韵文的范围,但诗只供吟咏,词则入乐而歌唱。词是诗的别体,它最初是配音乐唱的。词的特点在于它是长短句,词牌诗词的调子的名称不同的词牌在总句数、句数,每句的字数、平仄上都有规定。
词分为小令、中调、长调,这是依字数的多少来划分的。58字以内为小令;59至90字为中调;91字以上为长调。
词的流派分为豪放派、婉约派。其作品分别表现出不同风格。豪放派代表作家有苏轼、辛弃疾等。婉约派代表作家有柳永、秦观、李清照等。
第二次读:找出本词中自己不认识或陌生的字词,其中有(橘、舸、遒、遏)分别给它们注音。
第三次读课文(读上阕):划分本词的层次,上阕可分为三层。
第一层从开始到哪里?讲述了什么? “寒秋”怎样理解?
明确:从开始到橘子洲头,交待了时间、地点、人物。“寒秋”即为深秋。
第二层从万山红遍到万类霜天竞自由。写由“看”字看到的秋景。
明确:(万)山 ———— 红(遍)
(层)林 ————(尽)染
(漫)江 ———— 碧(透) 绿色给人以活力
(百)舸 ————(争)流 竞争给人以动力
鹰 ———— 击长空
鱼 ———— 翔浅底
讨论:写“看”的这几句词视角变换和写景顺序有什么特色?
山上:万山红遍,层林尽染 (远眺)
江中: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近观)
天空:鹰击长空 (仰视)
水底:鱼翔浅底 (近观)
第三层从“怅寥廓”到“谁主沉浮”,提出谁主沉浮的感慨。
体会“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丰富含义。 “怅”字表明作者怎样的心情?
“怅”并非作者心情不好,而是包含着一个深邃的心境。自然界的一切是这样的蓬勃绚丽,而现实社会却如此沉闷黑暗,“独立寒秋”的诗人,俯仰天地,怅望广阔的宇宙,心有所思,思有所忧。禁不住问苍茫大地:谁来主宰你的盛衰荣枯?
那么“主沉浮”的深层含义是什么呢?是由于当时的革命形势,反动统治对革命进行疯狂的压迫,诗人不得不发出“ 谁主沉浮”的感慨。这表明了以天下为己任,忧国忧民的广阔崇高的心境,同时表达了毛泽东青年时代伟大的抱负。
第一课时完成,请同学们回去背诵这首词和诗人的另一首词《沁园春 雪》
第二课时:
复习上节课的内容,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已经初步地了解了毛泽东的《沁园春. 长沙》,我们介绍了毛泽东的生平及其著作,还简单的分析了词的上阕,下面我们就接着来学习这首词的下阕。
首先让同学们读一下下阕,然后思考一个问题,上阕和下阕有什么联系?
总结明确:上阕写今日之游,眼前之景,指出问题,引起回忆。下阕写昔日之游,忆过去峥嵘岁月,回答上阕提出的问题。
那么“同学少年“时怎样的意境呢?
“风华正茂”——青春年少,才华横溢
“书生意气,挥斥方遒”——热情奔放,敢想敢做,以天下为己任。
“指点江山,激扬文字”——激昂慷慨,奋笔疾书;关心国家命运,针砭时弊,宣传真理。
“粪土当年万户侯”——蔑视官僚军阀,救国救民,敢于斗争。
总结:写出了“同学少年”的精神面貌、战斗风姿和高尚志趣。
鉴赏“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提示:气魄大!这么大的气魄当然能“主沉浮”。毛泽东的青年时代就有如此的鸿鹄大志,革命气概何其大也!
小结:下阕抒发了改造旧中国,担负起主宰国家前途命运的豪情壮志和革命情怀,所抒之情慷慨激昂。
小结:归纳一下这首词的主题是什么?
明确:本词通过对长沙秋景的描绘和对青年时代斗争生活的回忆,抒发出革命青年对国家命运的感慨和以天下为己任,蔑视反动统治者,改造旧中国的豪情壮志。
沁园春长沙优秀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①.知识目标:能掌握诗中陌生的字词,同时能熟练地背诵整首诗。
②.能力目标:体会雄浑阔大的秋的意境,能够运用一些意象来摹写现代诗来表现自己的情感提高形象思维能力。
③.情感目标:能够把握作者寓秋于景的思想感情,同时了解毛泽东为了国家统一和名族团结的远大抱负和理想。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①.教学重点:理解诗中的主要意象,通过阅读,能够体会诗中富有表现力的诗句。
②.教学难点:抓住作者内心的情感,同时把握作者是怎样运用对比的手法来体现自己远大的抱负和革命情怀的。
三、教学方法
①.朗诵法 ②.合作探究法 ③.提问法
四、课时安排:两课时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①.导入新课
一提到深秋,人们往往想到的就是秋天的萧瑟。如战国楚?宋玉《九辩》: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三国魏?曹丕《燕歌行》: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 。杜甫《登高》:“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柳永《雨霖铃》:“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如被尊为秋思之祖的马致远的小令《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描绘了一幅秋郊黄昏图,渲染了悲凉的气氛,表现了一个长期漂泊异乡的人的惆怅之情。但也有人发出不同的声音。唐刘禹锡《秋词》中的“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 便引诗情到碧霄” 作者另辟蹊径,一反文人悲秋的伤感情调,赞秋气、吟秋色,唤起人们冲破云霄凌空直上的勇气;更表现出诗人宽广的胸怀和积极向上的精神。
多少年后,有位诗人在长沙奏出了同样的一首秋之壮歌。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让我们走进诗人的内部世界,领悟他对秋的所思、所想,感受毛泽东青年时代的伟大抱负和革命情怀。
②.介绍作者生平及其著作和写作此诗的社会背景
毛泽东(1893年12月26日-1976年9月9日),字润之(原作咏芝,后改润芝),笔名子任。湖南湘潭人。中国革命家、战略家、理论家和诗人,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袖,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创立者。从1949年到1976年,毛泽东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最高领导人。他对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发展、军事理论的贡献以及对共产党的理论贡献被称为毛泽东思想。毛泽东担任过的主要职务几乎全部称为「主席」,所以被尊称为毛主席。毛泽东被视为现代世界历史中最重要的人物之一,《时代》杂志将他评为20世纪最具影响100人之一。
主要作品
]《毛泽东选集》:毛泽东的主要著作集。
《毛泽东文集》: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人民出版社1993年起陆续出版。《毛泽东文集》编入《毛泽东选集》以外的毛泽东重要文稿。
《毛泽东诗词》:毛泽东创作的旧体诗词作品
写作此诗的背景: 一九二五年,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全国工农运动形势高涨,革命的发展势头异常迅猛。震惊世界的『五卅运动』和省港大罢工也遍及十几个省,各种形式的反帝反封建斗争正风起云涌地开展着。这时候,一方面是工农革命运动在蓬勃发展,另一方面是反动势力为了维护其反动统治对革命力量进行疯狂的镇压。那么中华民族的命运将走向何方,是继续维护黑暗衰退的反动统治,还是冲垮黑暗统治走向兴盛进步,谁将成为主宰发展方面的力量,这些问题成为人们所关注的焦点。
长沙是湖南的省会,是毛泽东求学和早年从事革命活动的地方,一九二五年二月他从上海回湖南开展农民运动,八月从韶山到长沙,九月前往广州主持全国农民运动讲习所。在长沙逗留期间重游橘子洲,面对湘江上美丽动人的自然秋景,联想起当时的革命形势,便以『长沙』为题写下了这首《沁园春》,形象地指出主宰中国革命的领导力量是用马列主义武装起来的中国共产党
③.朗诵诗歌
让同学们有感情地朗诵此诗,同时提出问题:“同学们,你们在朗诵此诗的同时,思考一个问题,除了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沁园春. 长沙》外,你们还知道毛泽东那些著名诗歌?”下面我起大家开始朗诵。第一次读:
“独立寒秋,
湘江北去,
~~~~~~~
~~~~~~~~
~~~~~~~~
现在同学们已经朗诵完了,就回答一下我刚才提出的问题,有哪位同学知道?~~~~~~~~~~
除了《沁园春. 长沙》外,毛泽东的诗歌还有很多,最著名的有《沁园春.雪》,下面请同学们和我一起背诵一下这首诗
沁园春?雪
北国风光,
千里冰封,
万里雪飘。
望长城内外,
惟余莽莽;
大河上下,
顿失滔滔。
山舞银蛇,
原驰蜡象,
欲与天公试比高。
须晴日,
看红装素裹,
分外妖娆? 江山如此多娇,
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惜秦皇汉武,
略输文采;
唐宗宋祖,
稍逊风骚。
一代天骄,
成吉思汗,
只识弯弓射大雕。
俱往矣,
数风流人物,
还看今朝?
④.整体感知
同学们已经诵读了《沁园春. 长沙》这首诗,请同学们说一下读了这首诗的整体感受?他和我们刚才背诵的《沁园春. 雪》在结构上有什么相似点?
明确:这首诗是写秋景,但并没有流露出秋天的悲凉,而是写得雄浑有力,有一种豪迈之感,他和《沁园春. 雪》相应位置结构相似,韵脚相同,都写得旷达疏放,豪迈悲壮。
⑤.质疑讨论,合作探究,老师讲解
同学们,现在就让我们来解说这篇文章,首先 沁园春,长沙分别是什么? 沁园春是一种词牌名,那么什么是词呢!词,是我国诗歌中的一种特殊文学体裁,起源于两汉,盛行于宋代。特点是每首词都有词调,叫词牌。例如本词的词牌叫“沁园春”
词牌与内容没有必然的联系,所以有些词在词牌下另有标题或小序,表明主题或写作缘由。如本词的长沙级是小标题。
词又称曲子词、长短句、诗余,是配合宴乐乐曲而填写的歌诗。诗和词都属于韵文的范围,但诗只供吟咏,词则入乐而歌唱。词是诗的别体,它最初是配音乐唱的。词的特点在于它是长短句,词牌诗词的调子的名称不同的词牌在总句数、句数,每句的字数、平仄上都有规定。
词分为小令、中调、长调,这是依字数的多少来划分的。58字以内为小令;59至90字为中调;91字以上为长调。
词的流派分为豪放派、婉约派。其作品分别表现出不同风格。豪放派代表作家有苏轼、辛弃疾等。婉约派代表作家有柳永、秦观、李清照等。
第二次读:找出本词中自己不认识或陌生的字词,其中有(橘、舸、遒、遏)分别给它们注音。
第三次读课文(读上阕):划分本词的层次,上阕可分为三层。
第一层从开始到哪里?讲述了什么? “寒秋”怎样理解?
明确:从开始到橘子洲头,交待了时间、地点、人物。“寒秋”即为深秋。
第二层从万山红遍到万类霜天竞自由。写由“看”字看到的秋景。
明确:(万)山 ———— 红(遍)
(层)林 ————(尽)染
(漫)江 ———— 碧(透) 绿色给人以活力
(百)舸 ————(争)流 竞争给人以动力
鹰 ———— 击长空
鱼 ———— 翔浅底
讨论:写“看”的这几句词视角变换和写景顺序有什么特色?
山上:万山红遍,层林尽染 (远眺)
江中: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近观)
天空:鹰击长空 (仰视)
水底:鱼翔浅底 (近观)
第三层从“怅寥廓”到“谁主沉浮”,提出谁主沉浮的感慨。
体会“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丰富含义。 “怅”字表明作者怎样的心情?
“怅”并非作者心情不好,而是包含着一个深邃的心境。自然界的一切是这样的蓬勃绚丽,而现实社会却如此沉闷黑暗,“独立寒秋”的诗人,俯仰天地,怅望广阔的宇宙,心有所思,思有所忧。禁不住问苍茫大地:谁来主宰你的盛衰荣枯?
那么“主沉浮”的深层含义是什么呢?是由于当时的革命形势,反动统治对革命进行疯狂的压迫,诗人不得不发出“ 谁主沉浮”的感慨。这表明了以天下为己任,忧国忧民的广阔崇高的心境,同时表达了毛泽东青年时代伟大的抱负。
第一课时完成,请同学们回去背诵这首词和诗人的另一首词《沁园春 雪》
第二课时:
复习上节课的内容,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已经初步地了解了毛泽东的《沁园春. 长沙》,我们介绍了毛泽东的生平及其著作,还简单的分析了词的上阕,下面我们就接着来学习这首词的下阕。
首先让同学们读一下下阕,然后思考一个问题,上阕和下阕有什么联系?
总结明确:上阕写今日之游,眼前之景,指出问题,引起回忆。下阕写昔日之游,忆过去峥嵘岁月,回答上阕提出的问题。
那么“同学少年“时怎样的意境呢?
“风华正茂”——青春年少,才华横溢
“书生意气,挥斥方遒”——热情奔放,敢想敢做,以天下为己任。
“指点江山,激扬文字”——激昂慷慨,奋笔疾书;关心国家命运,针砭时弊,宣传真理。
“粪土当年万户侯”——蔑视官僚军阀,救国救民,敢于斗争。
总结:写出了“同学少年”的精神面貌、战斗风姿和高尚志趣。
鉴赏“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提示:气魄大!这么大的气魄当然能“主沉浮”。毛泽东的青年时代就有如此的鸿鹄大志,革命气概何其大也!
小结:下阕抒发了改造旧中国,担负起主宰国家前途命运的豪情壮志和革命情怀,所抒之情慷慨激昂。
小结:归纳一下这首词的主题是什么?
明确:本词通过对长沙秋景的描绘和对青年时代斗争生活的回忆,抒发出革命青年对国家命运的感慨和以天下为己任,蔑视反动统治者,改造旧中国的豪情壮志。
沁园春长沙优秀教学设计
带队老师:王晓娟 实习学校:迤山中学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品味诗歌语言的表现力,体会诗的宏阔意境和抒情主人公的形象,提高诗歌鉴赏能力。
2、过程与方法:反复运用进而掌握朗读的方法,自由发挥想象并合作探究。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诗人开阔博大的心胸和以天下为己任的抱负,陶冶情操。
教学重难点
1、重点:运用联想、想象体会并把握诗歌形象,理解诗的意境。
2、难点:体会诗中所运用的情景关系并掌握一般诗歌的鉴赏方法。
教学方法
朗读法、联想法、合作探究法
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正式上课之前,我想先请同学们跟我来一次穿越,(多媒体播放抗战时期中国国内的片段,炮火连天,山河破碎;然后画面转入一座山顶,其下可见河流树木)请大家闭上眼睛想象,此刻你就站在山顶,秋日的天空显得无比辽阔、高远,远处有一只雄鹰在展翅飞翔,漫山火红的树林,山下是滚滚而去的长河,河面千帆相竞……而你就站在山巅,你会有何感想?
请学生畅谈,教师稍作评价并总结。
现在我们回到课本,通过一首词,走进1925年的那个秋天,看看毛泽东在我们刚才所体验的情境中都看到、想到了什么,都生发出了怎样的感慨。
这首词就叫《沁园春 长沙》 板书
2、简要解题(可根据学生情况简化)
词,因句式长短不齐,又叫长短句,最初被称为“曲词”或“曲子词”,是配音乐的,后来逐渐跟音乐分离,称为诗的一种别体,有人将它称为“诗余”。
词有词牌,或称词调,词牌就是词的格式的名称,不同的词牌,其段数、句数、韵律,每句的字数、句式、声律,均有各自不同的规格。作者按照不同的规格去写,又叫做“填词”。词按字数多少,分小令、中调、长调。《沁园春》属于长调,分上下阙,也叫双调。本课的“沁园春”是词牌名,“长沙”是题目。
沁园春:相传东汉明帝女儿沁水公主园,后来被外威窦宪仗势夺取,有人作诗咏其事,此词牌由此而得名。
二、听读全诗
1、布置思考题:①词中表现了哪些主要景物?其典型特征是什么?
②词塑造了一个什么样的主人公形象?
2、播放配乐朗诵,注意字词读音,感受词中所抒情感。
3、请学生读,注意节奏、停顿,控制语调、重音,其他学生评价,教师简要总结。
4、师生齐读,进一步感受理解。
5、回答思考问题:
①寒秋的湘江(碧绿清澈),山(多),林(红),舸(多),鹰鱼(有力)
②独立深思,忆旧言志,胸怀天地宇宙。
三、鉴赏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起句)【湘江一去不复返的壮景,更易使人缅怀逝去的峥嵘岁月】
1、点明时间——寒秋(指深秋),地点——橘子洲
2、为增强词的表现力,语序被打乱(前三句正常语序应是——深秋,诗人独立于橘子洲头,望着湘江北去。)“独立”前置,就像用一个特写镜头把主人公从背景中推出,凸显出抒情主人公卓然而立的形象,并将读者的视野不断扩展。
3、关于“独”。李白有“独坐敬亭山”的闲适,柳宗元的“独钓寒江雪”里有隐适,晏殊的“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是落寞中的超脱,而毛泽东的“独立寒秋”,表现的是一种卓然超群与大气无畏。
4、关于“秋”。屈原“哀秋冬之绪风”,宋玉言“悲哉,秋之为气也”,杜甫更有“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古人笔下的秋景多是萧杀悲凉、清冷惨淡,而毛泽东笔下的秋景是怎么样的呢?看下文。
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铺叙)
1、一个“看”字引出一幅秋景图,沿着诗人的视野你看到了什么?能否尝试着概括一下其特征?
(万)山——红(遍)
(层)林——(尽)染
(漫)江——碧(透)
(百)舸——(争)流
鹰——击长空
鱼——翔浅底
万类——霜天竞自由
要点:
①“万”写山之多,“遍”写红之广,“层”写林的层次之丰富,“尽”写红之透彻,“漫”写水之多,“百”写水之多,“击”透出猛、劲;“翔”突出轻、快,这远比用“飞”与“游”好得多。
②请用几个词组概括这幅秋景图【绚烂多姿,生机无限】
③作者在表现这幅图时有什么特点?
a.意象密集,有山、水、江、舸、鹰、鱼,这些意象具有的共同特征:充满活力与生命力
b.视野开阔,有远眺、近观、仰视、俯察,这是一个自由开放的空间。
c.组合有序,山上、江中、天空、水底;表现有分有总,“看”领起,“万类”收束。
d.用词极富表现力。(“万”“百”表现数量之多,“遍”“漫”突出范围之广,“尽染”“碧透”强调色彩之浓,“争”“击”“竞”体现竞争之烈)
e.动静结合,对照鲜明,突出景物特征。
可以看出,这幅图不是词人纵目所及,顺手涂抹而成,而是经过词人细致的艺术加工,宇宙万物在秋日生机勃勃的自由舒展,蓬勃生长。这种艺术加工必须融入词人的情感,才能使客观景物有机结合,富于诗意,而这幅生机无限的秋景图也使我们感受到词人对人生的积极追求,尽扫千古悲秋之气。这样这幅图就达到了情景交融。
现在看到毛泽东笔下的秋景与古人的差异了吧?(毛泽东的有豪情在,是积极充满活力的,壮丽的)
2、以“万类霜天竞自由”作结,是作者对自然特征、规律的认识和揭示,此时词人胸中已充溢了无限感慨,接下来,词人的心绪该奔向何处呢?
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小结)
1、“怅”这里表达的是由深思而引发的激昂慷慨的心绪。词人由上文的景自然生出无限心绪,终于冲口而出“谁主沉浮”这样的诘问,万类有大自然掌控,那人世呢?这大地上的人世间的一切,该由谁主宰?
2、这里,词人由景及情,最终借景抒情,积蓄的情感终于以直白的发问爆发。这一问,让我们看到了一个胸怀天下的青年的豪情壮志,这一问,也拓宽了词的意境,使词有了深沉的哲理意味,这一问,还将词人的心绪拉到了另一幅画面,所以有承上启下的作用,那么到底开启了什么呢?
我们下节课继续讲解。
【第二课时】
一、回忆上节课,上阕为我们描绘了一幅绚烂多姿、生机无限的秋景图,并即景抒情,发出了对家国命运主宰者的诘问。
这一问题的答案你知道了吗?我们一起看词的下阕。
二、赏析
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与上阕“独立寒秋”形成对比,今游引起对往昔的回忆)
1、“曾”“忆”表明词人在回忆,上阕中所表现的深沉思索很自然的唤起了词人对年青时的革命同志和革命活动的思念和追忆。
2、略作背景介绍
3、“忆”领起下文八句,回忆当年岁月。
“峥嵘”“稠”:表明年代特点,时事艰难反衬人的奋发有为。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1、“恰”引起的是一段铺叙,表现了当年人物的气质禀赋,精神状态和战斗行动。
“恰”“正”“方”:极写年华之美。
“茂”“遒”:极写才情之美。
“粪土”表明对军阀官僚的蔑视。
2、这些句子怀人忆事,形象化了早期革命者雄姿英发的战斗风貌和豪迈气概。
3、最后一句写尽豪情壮志,意味深长,令人联想到“中流砥柱”。词人以设问作答,照应上阕;主宰国家命运的是胸怀家国、以天下为己任,蔑视反动统治者,立志改造旧世界的革命青年;呼唤青年,发扬蓬勃的朝气,激流勇进,搏击风浪,做革命的中流砥柱。
三、归纳总结
上阕写景,宏阔的深秋意境,是壮景;下阕抒情,以天下为己任的伟大抱负,是豪情。
四、作业布置
1、背诵全词
2、查资料阅读毛泽东的其他诗词,并写一篇200字左右的赏析短文。
【版权说明】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喜欢就点赞,爱就转发吧~
要是觉得这篇文章不错,就给小编打赏吧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部分作品来自互联网,无法核实真实出处,如涉及侵权,请直接联系我们删除。联系QQ:3093779544。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