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反思战争比铭记仇恨更重要 ——从课文《夜莺的歌声》与《小英雄雨来》说起 浙江绍兴 朱胜阳 一 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四组是“战争与和平”专题单元,选取了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两个中外战争小英雄的故事和两篇以孩子的眼光关注国际局势、表达对和平渴
反思战争比铭记仇恨更重要
——从课文《夜莺的歌声》与《小英雄雨来》说起
浙江
绍兴 朱胜阳
一
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四组是“战争与和平”专题单元,选取了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两个中外战争小英雄的故事和两篇以孩子的眼光关注国际局势、表达对和平渴望的课文。教科书编者希望学生通过这一单元四篇课文的学习,了解战争给人们带来的苦难——特别是对于孩子,从而激发学生热爱和平的情感。
但我第一次接触《夜莺的歌声》和《小英雄雨来》这两篇描写战争小英雄的故事时,就感觉有点不对劲:儿童是不能参与战争的,但为什么选取的课文的主角却是未成年的战争小英雄?教育的目标是要摒弃战争,呼唤和平,为什么选取的课文却是歌颂战争英雄的文章?我们到底是要战争小英雄,还是要和平?
不说别人,若是自己学了这两篇课文、了解了小夜莺和雨来的英勇事迹之后,能不能激发自己热爱和平的情感不敢肯定,但肯定能激发我想当“小夜莺和雨来这样的战争小英雄”的情感。因为这两篇课文的故事情节太振奋人心了:你看,苏联卫国战争时期的小夜莺,他在德国兵面前勇敢镇定,凭着自己智慧和机警,把德国兵带进了游击队的埋伏圈;再看中国抗日战争时期的小英雄雨来,他为了掩护交通员李大叔,在日本鬼子面前宁死不屈……如果回到战争年代,我也想当小夜莺、雨来这样的战争小英雄。自己从小就是玩战争游戏长大的,什么打枪、攻垒、抓特务等,从小就幻想成为一个像雨来这样的小英雄。这种情感我太了解了,而这种情感的激发,好像也符合今天的语文课程目标: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和健康的审美情趣……但这样可以吗?
当然不可以。正如刘绪源在《还有谁在从事宏观文学研究》所担忧的:
因为对于一代代未尝经历战争的小读者来说,他所能读到的最美好的生活,似乎就是战争;而战争除了激情美好的一面之外,似乎并无其他。这种被反复渲染的假象,有时会是非常致命的。它不但不能使前一代人一步步地走出战争状态,进入正常美好的和平生活;而且会使下一代人时时渴望进入战争状态,以致不惜打破和平美好的日常环境,还以为这是在创造英雄业绩。
虽然课文中提到的战争,都是“正义战争”,小夜莺和雨来把自己的童年和少年献给了“正义战争”,没有他们的献身,就不可能换来苏联卫国战争和抗日战争的胜利。这都是对的。所以,对这些小战士在战火中的成长和他们的英雄主义的歌赞,应该是无可否认的。“但同时我又想到,不管怎么说,战争环境总是反常的。让儿童进入这种反常的环境,总是违反儿童成长规律的。如果把这一面绝对化,把这种“娃娃兵”的生涯理想化、神圣化,仿佛这才是最美妙的童年和少年时代,却也是错误的和不真实的。”(刘绪源《还有谁在从事宏观文学研究》)
所以我觉得,在今天学习这样的课文时,我们老师要慎之又慎。因为一不小心,在让学生感受小夜莺的勇敢镇定与雨来的宁死不屈时,就把学生引上了“人人想做战争小英雄”的不归路。而想要当“战争小英雄”的前提条件是——再次发动战争——完全背离了“战争与和平”专题单元的教学目标。
二
由这两篇课文,也让我想起了一些同样描写战争、描写战争中儿童的生活与遭遇的绘本:《铁丝网上的小花》、《欧先生的大提琴》、《凯琪的包裹》……这些绘本有一个非常鲜明的特点,就是故事中提到的这些儿童都没有参与到战争中去,都不是战争小英雄,但读者同样能从这些儿童身上感受到人性中最为珍贵、最为美丽的品质——
《铁丝网上的小花》中的小女孩罗斯?布兰奇勇敢、善良,甘冒风险为那些囚禁的犹太儿童送去食物;《欧先生的大提琴》中的大提琴家欧先生,冒着生命的危险来到广场中央演奏大提琴,用音乐、更用自己的勇气抚慰小镇居民那颗恐惧绝望的心灵;《凯琪的包裹》中的美国小女孩罗西,无私地一次又一次地寄生活物资给战后的荷兰小镇上的小姑娘凯琪,凯琪收到物资后,又大方地一次又一次地把物资分享给邻居及小镇上的居民……
当然,在阅读的过程中,读者同样能从绘本中感受到战争的残酷无情以及给人们生活带来的苦难:因为战争,无辜的犹太儿童被关押到集中营里担惊受怕,忍饥挨饿,失去自由;因为战争,整个城市的街道上到处是砖块、尘土和碎玻璃,没有取暖用的燃油,食物总是不够,还缺水,伴着小女孩入睡的是炸弹的爆炸声;因为战争,让荷兰的奥斯特小镇连白糖、牛奶和肥皂都没有,只能靠卷心菜和做种子用的马铃薯维持生计……而这些,课文恰恰不能很好地反应出来。课文中的小夜莺和雨来,没有恐惧,没有害怕,有的只是小夜莺的机智镇定和雨来宁死不屈的爱国精神——战争似乎没有伤害到这两个孩子的心灵。从课文看,战争反而成全了小夜莺和雨来,让他们俩成了英雄。但战争真的没有伤害到这两个小英雄吗?有,当然有。只是这些伤害被我们读者给忽视了——因为小英雄的英勇事迹掩盖了战争给他们带来的伤害。
比如《夜莺的歌声》。这篇课文让读者读的过程中,只沉醉在小夜莺帮助游击队把德国兵带进埋伏圈消灭的快感中,而忽视了小夜莺的感受:
枪声打破了林中的寂静。军官还没来得及抓起手枪,就滚到了路边的尘埃里。被冲锋枪打伤的德国兵一个跟一个地倒下。呻吟声、叫喊声、断断续续的口令声充满了树林。
这一段关于战争的描写,只要我们稍具想象力,就能想象出当时是怎样的场景。而这一幕,我想小夜莺一定是看见的,那他当时又会是什么感受呢?有多少 老师会引导学生从字里行间去体会小夜莺当时的心情?我想不会很多——我们为机智勇敢的小夜莺立下了这样的功劳欢呼还来不及呢!但是,你说一个目睹鲜血和死亡长大的孩子,他会成为一个怎样的人?今后他能从战争的阴影中走出来吗?再来看课文结尾:
第二天,在被烧毁的村子的围墙旁边,在那小路分岔的地方,孩子又穿着那件绿上衣,坐在原来那河岸边削什么东西,并且不时回过头去,望望那通向村子的几条道路,好像在等谁似的。
从孩子的嘴里飞出宛转的夜莺的歌声。这歌声,即使是听惯了鸟叫的人也觉察不出跟真夜莺的有什么两样。
这个结尾看似很完美:小夜莺重新回到“岗位”,悠闲地坐在河边,全文在“宛转的夜莺歌声”中结束。其实,正直的悲剧才刚开始:等待小夜莺的,会是什么?我们可想而知。这让我想起了一部同样也是讲述一个参与苏联卫国战争的儿童的电影——《伊万的童年》。影片中的伊万,因为自己强烈要求去进行秘密的侦察活动,结果再也没有回来。与课文不同的是:电影中,红军中校认为战争不是孩子的事情,欲安排伊万到后方上学,只是伊万不同意,强烈要求自己再去执行侦察任务。但课文却没有传达“战争不是孩子的事情”这一理念,直接把小夜莺拉进战争,让他去执行任务,引诱德军进入游击队的埋伏圈。而这,直接为我们执教这篇课文增添了许多“危险性”。
三
课文《小英雄雨来》也是如此。正是雨来宁死不屈的爱国精神掩盖了战争给雨来带来的伤害。在读课文的过程中,我们都把目光集中在雨来身上,看日本鬼子是如何毫无人性地暴打一个小孩子,看雨来是如何宁死不屈地不交代交通员李大叔的下落:
扁鼻子军官的眼光立刻变得凶恶可怕,他向前弓着身子,伸出两只大手。啊!那双手就像鹰的爪子,扭着雨来的两只耳朵,向两边拉。雨来疼得直咧嘴。 鬼子又抽出一只手来,在雨来的脸上打了两巴掌,又把他脸上的肉揪起一块,咬着牙拧。雨来的脸立刻变成白一块,青一块,紫一块。鬼子又向他胸脯上打了一拳。雨来打个趔趄,后退几步,后脑勺正碰在柜板上,但立刻又被抓过来,肚子撞在炕沿上……
我们老师在教学时,或许还会对这个片段一系列的动作描写进行分析:雨来是一个孩子,日本鬼子对这样一个孩子下手都这么重,从而突出日本鬼子的残忍、没有人性;雨来被日本鬼子打成这样,还是咬着牙说没看见,从而说明雨来有多么地热爱自己的祖国……但问题是这一切为什么要雨来这个儿童来承担?作者为什么要让一个儿童来挑起“宁死不屈”的重担?成人呢?这里应该保护儿童的成人哪去了?为什么不让一个成人来扮演“宁死不屈”的角色?
其实,我们如果细读课文就不难发现,躲在地洞里的交通员李大叔,按常理对洞外发生的一切应该都有耳闻——毕竟只隔了一只缸,毕竟雨来被日本鬼子打时动静非常大。但他为什么不站出来保护雨来?直到“扁鼻子军官气得暴跳起来,嗷嗷地叫:‘枪毙,枪毙!拉出去,拉出去!’”,他也没有爬出洞。我不禁要想,你作为一个交通员的勇气哪去了?哪怕这个李大叔躲在地洞里真的听不见外面的动静,但他在躲进地洞之前,以他对日本鬼子以及当时情况的了解,把雨来一个人晾在外面安全吗?课文中所有这一切本来不应该由雨来来承担的伤害,现在都让雨来一个儿童来承担。而我们在读的过程中,还一再认为这是合理的,一再认为雨来真伟大、真爱国,而忽视了还有一个李大叔存在。这不禁让我想起了绘本《欧先生的大提琴》。书中同样描写战争,同样有儿童、有成人,同样面临战争的威胁。只是课文中,面对日本鬼子的李大叔躲了进去,让一个儿童去直面鬼子的凶残与战争的可怕;但绘本中,面对炸弹的欧先生站了出来,为大家带来了音乐,带来了勇气,抚平战争给大家带来的创伤。
更令人震惊的是《欧先生的大提琴》这个故事不是虚构的,而是根据一个真实的事件改编的:1992年在波斯尼亚,二十二位平民丧命于一场迫击炮攻击中。大提琴家斯梅洛维奇在萨拉热窝街头上,连续演奏了二十二天之久。用他的大提琴抵挡了炸弹、死亡和毁灭,用他的音乐带给人们最大的安慰与希望。所以,学生读了这样的绘本,我想肯定会在他们心灵上留下更多的美好与感动。
四
在阅读《铁丝网上的小花》这些绘本时,我还有一个有趣的发现:这些绘本在叙述故事的过程中,都没有明确地指出具体的敌人是谁?甚至连“敌人”一词都很少出现?(《铁丝网上的小花》和《欧先生的大提琴》各出现一次,《凯琪的包裹》一次也没有出现。)但是课文《夜莺的歌声》和《小英雄雨来》却完全相反,分别明确指出敌人是“德国兵”和“日本鬼子”。
同样是战争题材的课文与绘本,在“谁是敌人”这一点上为什么会有如此明显的差异?或者说迟于课文半个多世纪出版的绘本为什么没有指出“敌人”是谁?
先来看课文。不管是谁,在阅读了指明“敌人”是谁的课文后,我们总会情不自禁地产生一种愤怒、痛恨的情感——在《夜莺的歌声》中是对德国兵,在《小英雄雨来》中是对日本鬼子。通过对课文背景的了解,我们知道了他们是战争的发动者,是侵略者与破坏者,他们罪大恶极,岂有不“恨”之理。而我自已,没有接触《铁丝网上的小花》这类绘本之前,在教学这类课文时,一般也会通过朗读感悟、想象练笔等教学手段,来感受英雄的精神,体会敌人的“恶”,激发学生对敌人的“恨”。一堂课下来,如果学生越恨敌人,似乎课堂就越成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教学目标就达成得越好。
在一年级,学生学习《王二小》一课时,老师是这样引导的,到了四年级学习《小英雄雨来》、五年级学习《狼牙山五壮士》时,还这样引导。在引导的过程中,学生的爱国主义思想自然而然地得到了培养。我们也并没有觉得这其中有何不妥。当然,这样的课文,哪怕老师不多加引导,学生读了之后,也不会对敌人(特别是“日本鬼子”)产生多少好感。这就是课文留给我们的东西——恨,对敌人的恨。而学生在学习这些课文的过程中,一颗仇恨的种子已经不知不觉地在他们的心头埋下。那么“恨”最终会把我们带向何处呢?我想,“恨”只会把我们带向冲突、混乱和不安,最终让我们重新走进战争。这一点,每年的9月18日,身边买日系车的朋友不敢开车出门,就是很好的证明。会如此,我觉得跟从小就学习《王二小》《小英雄雨来》这样的课文有一定的关系。当战争没有发生,那些读着《小英雄雨来》长大的年青人,不能像狼牙山五壮士那样奋勇杀日本鬼子时,只能把对“日本鬼子”的恨,发泄到日系车或其它跟日本沾边的事物上,似乎不这样做就不能显示出你爱国。于是借着“爱国”的名义,一系列非正义的事情就这样发生了。
我想,正是出于这样的原因吧,所以半个世纪之后出版的《铁丝网上的小花》《欧先生的大提琴》等战争题材绘本,才没有明确指出敌人是谁。在《铁丝网上的小花》一书中,不但没有出现“德军”这样的称呼,甚至连“犹太人”这样的称呼也没有出现,但读者还是清楚地看到德军对犹太人犯下的滔天罪行,只是读完绘本之后,留在读者心头的,更多的是绘本主人公罗斯?布兰奇的善良、同情、爱心和勇敢——这些人性中最美好的品质,而这些也就是“铁丝网”上的“小花”。
其实在小女孩罗斯?布兰奇眼中,德军不是敌人,但他们却把无辜的犹太人关进集中营;盟军也不是敌人,但却让“镇上所有的人都带着自已的盆盆罐罐、大包小包和桌椅板凳逃难去了”。所以德军也好,盟军也罢,不同的只是军服的颜色和语言,但“他们的汽车和坦克都发出很响的噪声,而且都散发着和柴油一样的气味”,这都是“战争”的味道。这样的绘本,要我们反思的是战争,而不是铭记对敌人的恨,而且铭记人性之美比铭记仇恨更重要。读了《欧先生的大提琴》,我们记住了欧先生的勇气;读了《凯琪的包裹》,我们记住了罗西的爱心和善良,也记住了凯琪的无私和懂得分享。
我觉得这样的故事,更有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回到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四组是“战争与和平”专题单元的教学目标,我觉得只有像《铁丝网上的小花》这类故事,才更能实现这一单元的教学目标:了解战争给人们带来的苦难,激发学生热爱和平的情感。就像习近平主席在“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的阅兵式上所说的:“战争是一面镜子,能够让人更好认识和平的珍贵……偏见和歧视、仇恨和战争,只会带来灾难和痛苦。相互尊重、平等相处、和平发展、共同繁荣,才是人间正道。”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