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 一年级语文 二年级语文 三年级语文 四年级语文 五年级语文 六年级语文 七年级语文 八年级语文 九年级语文 高一语文 高二语文 高三语文
数学: 一年级数学 二年级数学 三年级数学 四年级数学 五年级数学 六年级数学 七年级数学 八年级数学 九年级数学 高一数学 高二数学 高三数学
英语: 一年级英语 二年级英语 三年级英语 四年级英语 五年级英语 六年级英语 七年级英语 八年级英语 九年级英语 高一英语 高二英语 高三英语
您所在的位置:主页 > 教育新闻 > 正文

教师论文 实践促理解 课堂蕴情思——让学生在动手实践中理解数学

时间:2017-09-18 来源:未知 作者:admin 点击:

核心提示:数学概念是客观现实中的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本质属性在人脑中的反映。这些本质属性是区别一类事物与另一类事物的标准。小学阶段的数学概念包括:数的概念、运算的概念、量与计量的概念、几何形体的概念、比和比例的概念、方程的概念,以及统计概率初步知识的

数学概念是客观现实中的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本质属性在人脑中的反映。这些本质属性是区别一类事物与另一类事物的标准。小学阶段的数学概念包括:数的概念、运算的概念、量与计量的概念、几何形体的概念、比和比例的概念、方程的概念,以及统计概率初步知识的有关概念等。这些概念不仅是构成小学数学知识网络的重要“坐标点”,也是学生运算能力、抽象思维、空间想象能力、推理能力、应用能力以及创新能力得以发展的“基石”。因此我们对数学概念的教学尤为重视,为了避免概念教学中“重记忆轻理解、重结果轻过程”的误区,更为了准确引领学生理解数学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我们在实践探索的过程中一起且行且思,探索发现了基于动手实践的情思交融概念教学模式。

1、联系生活引入概念,激发情感启动思维。

不管数学概念是描述式的,还是定义式的,对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的小学生来说都非常抽象。因此要结合实际引入概念,教师要精心创设贴近学生生活的问题情境。

比如在教学《认识方程》时,我们就以学生从小熟悉的“跷跷板”入手引出天平,进而引导学生在感受“平衡”的基础上理解方程;在教学《长方体的认识》时,我们先让学生寻找发现生活中形状是长方体的物体,进而引导他们观察并探索长方体的特征;在教学《体积与容积》时,我们便让学生准备了生活中的各种物体,进而在比较物体大小的问题情境中逐步引入体积概念。这些贴近生活的情境和来源与生活的物体不仅激发了学生愉悦的情感,更是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积极地开启了自己思维的大门,从而逐步接近所要学习概念的本质。

2、实践体验形成概念,点燃情感促进思维。

我们都知道儿童的智慧是集中在指尖上的。因此在引入概念后,教师要为学生提供足够的学习活动材料,使学生能在动手实践的过程中去探究体验,进而在思辩中完成对数学概念的构建。

例如在教学《长方体的认识》时,在学生认识了长方体的面、棱和顶点之后,我们就抛给了学生制作长方体的活动任务,同时为其提供了2个(3个)已知面、色卡纸、胶带、剪刀等材料,学生在不断思考交流动手制作的过程中,面、棱的特点及相对关系在他们的头脑中越来越清晰,从而长方体这个概念的内涵就逐渐完备了。再比如在教学《体积与容积》时,面对两个无法用肉眼比较出盛水量的杯子,我们为学生提供了大量的杯子、水等材料,使学生能在小组内进行实验操作,这样容积的概念就在学生的实验过程中逐渐形成了。这些丰富的学习材料点燃了学生的激情,促进了思维的碰撞,动手操作的过程实际上就是概念的还原过程。学生在兴致盎然的动手实践中逐步完成了对基本概念的认知建构。

3、强化练习巩固概念,分享情感提升思维。

基于实践体验形成的概念还有些“模糊”,需要通过进一步的辨析来进行强化。

比如在揭示了“含有未知数的等式是方程”这个概念后,我们就会呈现一些含有未知数的不等式和不含未知数的等式让学生来辨析,还会让学生自己写出一些方程;在揭示了“容器所能容纳的物体的体积就是容器的容积”这个概念后,我们会呈现没有装满水的容器让学生辨析,还会给学生提供大量的容器实物让其说一说什么是这些容器的容积。通过这样的练习活动学生对概念的理解不仅从“模糊”提升到了“清晰”,以此同时他们也在交流中与同伴分享着自己的情感体验。

4、延伸应用发展概念,升华情感放飞思维。

至此学生掌握了概念的本质属性,也就是概念的内涵,但这并不代表概念学习的结束,概念还有其外延,也就是概念的适用范围。因此我们还要将概念延伸应用。

比如在学生掌握了长方体的所有特征之后,我们就安排了这样一些相关的练习,并引发学生思考为什么生活中的很多箱子都做成长方体的形状?还有在学生认识了体积和容积后,我们就安排了这样的应用练习,以发展学生对概念的深层认知。在这样的延展应用中学生不仅感受了数学的价值和魅力,更重要的是他们的思维在一堂课的尾声被放飞了……

综上所述,学生理解概念的过程就是联系生活、勇于实践、善于发现、乐于思辨、敢于交流、应用延展的过程,教师更要能够以情激情,以思启思,引领陪伴学生在课堂上享受这特殊的情思交融的和谐生命历程。
标签:


相关内容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最新版)》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最新版)》

数学课程改革的背景、理念与特征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培训提纲) 一、数学课程改革的背景 (一)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发展 1.现代教育观念。 ──迈向学习化社会,提倡终身学习; ──使学生学会认知、学会做事; ──让学生学会交流、学会与人共事; ─……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最新版)》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最新版)》

第一学段(1~3年级) 综合与实践 例20 图形分类。如图6所示,桌上散落着一些扣子,请把这些扣子分类。想一想:应当如何确定分类的标准?根据分类的标准可以把这些扣子分成几类?然后具体操作,并用文字、图画或表格等方式把结果记录下来。 图6 [ 说明 ] 本活……


小学老师教研文章 抓住学习数学的精髓 培养
小学老师教研文章 抓住学习数学的精髓 培养

数学家M克莱因在他的名著《西方文化中的数学》中指出:“数学是一种精神,一种理性的精神。正是这种精神激发、促进、鼓舞并驱使人类的思想得以运用到最完美的程度。”(摘自:数学家克莱因的名著《西方文化中的数学》)。 课程标准中指出:数学课程能使学生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