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教学中使用多媒体的有效性研究
时间:2017-12-09 来源:未知 作者:admin 点击:次
核心提示: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使用多媒体的有效性研究 摘要:本文以多媒体技术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广泛运用为基础,对应用现状进行了全面地分析。探讨了多媒体教学的背景、理论、优势以及存在的问题,通过实际教学过程中的整合与反思,提出加强学习,精心制作课件、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使用多媒体的有效性研究
摘要:本文以多媒体技术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广泛运用为基础,对应用现状进行了全面地分析。探讨了多媒体教学的背景、理论、优势以及存在的问题,通过实际教学过程中的整合与反思,提出加强学习,精心制作课件、与学生的学习兴趣相结合、发挥学生主体性学习作用、与语文教材特点结合以及在课堂教学中应注意师生间的沟通与交流等对策,以提高使用多媒体进行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关键词: 多媒体;语文;课件;课堂教学;优势;有效性
一、研究背景
(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
以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为核心的现代信息技术越来越广泛地渗透到社会的各个领域,并引起了整个社会生产生活及学习方式的变革,成为拓展人类能力的创造性工具。小学语文教育要跟上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潮流,必须加强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就是把各种信息技术手段完美地融合到语文教学中,实现多元信息性与语文人文性的有效碰撞,这必将为小学语文教学注入新的活力,为教师传授知识,学生学好用好知识提供坚实的技术保障。
(二)多媒体教学的广泛使用
当前,许多学校有的使用多媒体教室授课、有的已经使用电子白板授课,总之,都已经和现代教育技术接轨了,但是在使用时还存在许多的不足,总以为用了多媒体就是使用了现代教育技术、就是用了先进的教育理念,不仅没有发挥出现代教育技术的最大功能,有的甚至弄巧成拙、事倍功半。
二、多媒体教学概述
(一)多媒体的基本概念
多媒体的英文单词是Multimedia,它由media和multi两部分组成。一般理解为多种媒体的综合。多媒体是计算机和视频技术的结合,实际上它是两个媒体;声音和图像,或者用现在的术语:音响和电视。
(二)多媒体教学的含义
一般把多媒体在教学领域中的各种应用称为多媒体教学。它是作为教学的一种辅助形式而存在的,是将多媒体技术用于辅助教学的技术。它是一种新的教学形式,研究对象是教师、学生和计算机三者组成的人机教学系统的构成、各要素之间的关系及其相互作用的规律,目的是利用计算机技术实现教学过程的优化,进一步提高教学效率。
(三)多媒体教学的作用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1】基本理念(四)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指出:语文课程应植根于现实,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化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
现代教育技术正好能够充分实现这一要求,并主要以多媒体形式在小学语文课堂上进行广泛应用,为小学语文教学方法的改革提供了一个独特而崭新的模式,为语文教学的过程扩展了空间,一定程度上减轻了教师的压力,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效地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
三、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使用多媒体教学的优势分析
(一)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人类对语言信息的接受能力约为 4.4比特/秒,对图像信息的接受能力约为 46比特/秒。从传输容量看,传统教学的最佳通道容量为25%比特,而视听媒体的最佳通道容量为 70% 比特。【3】从多媒体技术的定义看,多媒体技术是指利用计算机技术及网络技术把学生所学的知识体系通过声、色、光、动画、动态图像等,以视频、音频的形式表现出来,充分刺激学生的感官,增强想象力,启迪学习思维,调动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例如,在教学语文S版五年级上册《火把节》时,通过激情导入,将孩子们带入了学习的氛围之后,播放《火把节》的视频,通过真实情境的展现,将孩子们带入火把节的情景,对火把节感同身受。使孩子们更加深刻的了解课文,理解主旨。同时配上饱含激情的朗读,使孩子们感受语言的魅力。直观的形象感染着每一位学生,入情入境,充分调动了学生对故事的探知的积极性。
(二)有利于拓宽语文教学的空间
语文学科是一个综合性极强的学科,因为没有哪一个学科的学习不涉及到语文,另一方面,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其实也同时在学习其他学科的知识,来认识这个世界。比如,中低年级的《寓言童话》单元,每一册课文均有的《古诗二首》或《古诗三首》讲中国传统文学,高年级的主题单元《名著之旅》《爱我中华》《科学与发现》;《将相和》《孔明借箭》《范仲淹的故事》讲的是历史故事,还有《卫星比武》《琥珀》《巴斯德征服狂犬病》《海水为什么是蓝的》等讲的是科普知识。正因为语文学科本身在教学内容上的多样性、多元性的特点,加之教学方法的灵活性,所以,语文学科与信息技术教育的整合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语文教学就可以借助各种信息媒介提供的丰富的信息源,把课本的知识向课外延伸,拓宽语文教学的空间。
比如《鲸》一课,在鲸的种类中介绍了鲸分成须鲸和齿鲸,但是具体哪些鲸属于须鲸,哪些鲸属于齿鲸,课文只字未提。这些鲸各是什么颜色,什么样子,有什么区别,我们也无从知晓。课文只提到“虎鲸”,它属于哪一类却没有说。教师在备课时通过信息网就可以查到大量的关于鲸的文字信息和图片信息,教学时可以引导学生自主探究,“你还知道哪些鲸是属于哪一类的?”拓宽学生的视野,教师也可以为学生展示一些在网上查到蓝鲸、虎鲸等图片资料,并通过文字资料向学生介绍它是哪一类鲸,有什么特点。
(三)有利于优化教学过程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兴趣是人的一种带有趋向性的心理特征。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的。一个人对某种事物产生兴趣,就会积极主动地探索。学生对所学内容感兴趣,学生积极性就会明显提高,学生们才能乐于接受,此所谓“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在语文课中,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能使教学过程呈现出情景交融、形声并茂、生动活泼的美景,不仅为学生提供认知的感知材料,而且可以在学习中的疑难之处,再现情境,启发学生对表象进行分析、综合、概括,使其思维向深层发展,给课堂注入了新的活力,把学生的兴趣激发出来,让学生整堂课都处于兴奋之中,同时节约大量板书、介绍的时间,让学生能更加高速、高效地学到更多的知识。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