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核心提示:在数学教学中实施情感教育 北京市东城区史家胡同小学 陈凤伟 摘 要:教育的宗旨在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学生的学习不仅仅是知识的积累、能力的训练,而且也是情感的体验。能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逐渐感悟到数学自身魅力和无穷奥秘以及不可估量价值的学生并不多。
| 学生对数学感兴趣的原因 | 学生对数学不感兴趣的原因 |
| 书写比语文简单 | 计算量太大 |
| 能够解决一些生活中的计算问题 | 很多问题都不能直接得出答案 |
| 能使人变聪明 | 解答问题经常出错 |
| 学得好能够上个好中学 | 听懂了还不行,还必须要练习 |
| 有些知识比较好玩 | 前面的知识没学好,后面的学习就接不上 |
| 在生活中是有用的 | 成绩不好经常受到家长老师批评 |
三、实验教材为情感教育提供了丰富的素材数学教材是国家数学课程标准的载体,是学生获取知识,体验数学价值,形成数学情感和能力的主要来源。人民教育出版社的实验版小学数学教材,为学生在数学学习中的情感教育提供了丰富的资源。(一)让学生欣赏数学的内在美数学情感的产生来自于对数学本身内在美的追求,数学作为人类文明的结晶,既具有科学真理性,又具有美,数学的图形、结构、布局和形式无不体现数学美的因素。如果学生能够体验到数学是美的,而不是枯燥的运算,不是无休止的问题、问题、再问题,就会对数学的学习产生持久的、执著的追求。比如数学最基本的语言是文字语言、图像语言和符号语言。罗素说过“什么是数学?数学就是符号加逻辑”当学生看到长长的语言文字化作简洁直观的符号后,他们会感到如果说数学是思维的体操,那么数学符号的组合则谱成了体操进行曲。新版的实验教材十分重视符号化思想。从一年级开始使用“〇 □ < >”等;学习周长、面积、运算定律时,把计算方法概括成字母表示等等。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的展示符号的简洁美,让学生在比较中感悟。数学中的美还有许多,比如说思维有序的秩序美,排列有法的规律美,数量关系中的统一美等,在教材中随处可见,就看教师怎样挖掘?怎样使用?使其发挥作用,触动学生。【案例一】学习平面图形的时候,可以引进“黄金分割”,让学生查找资料什么是黄金分割?比较“黄金分割”与普通图形给人在视觉上的差异,甚至可以选择世界名画蒙娜丽莎的微笑,让学生用“黄金分割”来解释画面带给人的美感。 【案例二】结合“轴对称”图形,可以介绍中国的古代建筑很多都是对称的,如天安门、故宫,这里面还有很深的文化背景呢!可以鼓励学生去浏览这方面的史料,增进学生对中国文化和历史的了解。现代建筑中的 “对称”也比比皆是。 【案例三】结合“圆”的教学,可以向学生介绍中国汉字的历史上曾经用“圆形符号”(最早是方形)读作“零”,和阿拉伯数字的“0”有联系都表示没有的意思,但它是一个圆,不是一个椭圆,使学生感到文字的美妙。表示半径的r是英文单词“radius”的首字母,意思是“半径、车轮上的辐条”,直径d是“diameter”的首字母,意思是“直径、对径”,从历史的发展来看“圆的半径=车轮的辐条”,生动形象,充满了儿童的情趣。在学习圆的周长时,可以向学生介绍“圆周率”的发展和“割圆术”,感受数学研究中方法的神奇和美妙。教育是什么?就是毕业以后很多年忘不掉的东西。(苏霍姆林斯基)数学教育呢?就是学生真切的生活,师生的情感交流、现实世界的反映、人类历史的传承、中外文化的交融、最后才是演算、符号。(二)让学生感受获取知识的趣味美“数学好玩”,这是在数学家大会上唱响的至理名言。哲学家康德指出“兴趣是任何思想情感都具有的能力,兴趣滋养着促进施展思想情感能力的条件。”兴趣不是自发产生的,是学生在不断的获得发现的快乐之后产生的情绪体验,这是一种良性循环,反之则是一种恶性循环。所以教师要创设情景,使学生发现数学的趣味美,不断计累积极的情感体验。人教版实验教材,从外在和内在两方面作了很大的改进。如外在的卡通画、漫画、图片、表格;内在的素材选取既有现实生活中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具有开放性的问题、有时代气息的问题,也有思考空间的预留等等。这种变化有利于学生情感的激发,产生乐学、好学的内在动力。华裔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崔琦先生说:喜欢和好奇比什么都重要!【案例一】实验版三年级上册教材的《分数的初步认识》。教师可以充分利用教材中的主题图“游乐园”的素材,设计“小猴和小猪分吃西瓜”的故事情景,增强学习的情趣性。当然这只是表面的兴趣,其实更高境界的“兴趣”应该来自数学知识本身。【案例二】实验版三年级上册教材的《可能性问题》。教师从猜一猜的游戏情景引入,使学生在有趣的游戏中初步接触“可能性”,直接感受到“可能性”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唤起学生探究新知的愿望。当学生在摸球游戏中发现哪种颜色的球数量多,摸出的可能性就大,那种球的数量少摸出的可能性就小时,有同学提出:“可能性是有大小的,可能性的大小和数量的多少有关系。”是这样吗?教师激发学生,怎样进一步证明你的发现呢?学生产生了继续研究的愿望和动力,他们建议:如果两种颜色的球一样多,那么摸出的可能性也应该一样或者是差不多!为了证实自己的发现,他们主动的投入到下面的实验中。【案例三】实验版二年级下册教材《9的乘法口诀》。教师在从《西游记》动画片唐僧师徒历经“九九八十一”难取得真经的故事引入,不仅具有趣味性,还巧妙的突出了这节课的重点“九九八十一”的口诀!学生高兴的看到原来动画片里也有数学,真切地感受到数学真是无处不在。数学岂不是很有趣、很神奇?【案例四】数学知识在产生、发展的过程中,曾留下不少生动有趣的故事,教师如果能好好利用,一方面可以开拓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知识面,另一方面也可以使学生了解知识的来龙去脉,激发学习兴趣。如讲述我国古代数学家祖冲之在数学史上的伟大贡献,使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油然而生。在研究圆周率的漫漫历史中,古今中外的科学家们付出了很多艰辛,但至今仍没有计算出它的结果,使学生对这个奇妙的数产生了神秘感,产生了研究的欲望,因而提出了“圆周率是怎样计算出来的?”“圆周率到底能不能算出来?”等一系列疑问。使探究、发现成为学生自身的需要。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在每一个年轻的心灵里,都存放着求知好学、渴求知识的火种。用数学知识的自身趣味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情感,已不是老师“创设”出的情趣,而是学生自身的感受。
标签:
在数学教学中实施情感教育 北京市东城区史家胡同小学 陈凤伟 摘 要:教育的宗旨在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学生的学习不仅仅是知识的积累、能力的训练,而且也是情感的体验。能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逐渐感悟到数学自身魅力和无穷奥秘以及不可估量价值的学生并不多。……
精彩不容错过 武汉市江汉区滑坡路小学 陈 瑶 武汉市江汉区小学教研室 陈 平 课堂是一面镜子,许多新课程的理念是否落实,可以通过这面镜子看个究竟。随着新课程的深入,我们深切地体会到:新课程呼唤丰富、生动、过程化、富有活力的精彩课堂。可是,在使用实……
六个教学片段的思考 湖南岳阳市岳阳楼小学 柳中平 进入课改以后,教师只要把握“以生为本”的理念,在教学中做到“慢”“开”“宽”“放”,调节有度,即使伴着课改急促的节拍,也能悠着点往前走。 “球怎么画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