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 一年级语文 二年级语文 三年级语文 四年级语文 五年级语文 六年级语文 七年级语文 八年级语文 九年级语文 高一语文 高二语文 高三语文
数学: 一年级数学 二年级数学 三年级数学 四年级数学 五年级数学 六年级数学 七年级数学 八年级数学 九年级数学 高一数学 高二数学 高三数学
英语: 一年级英语 二年级英语 三年级英语 四年级英语 五年级英语 六年级英语 七年级英语 八年级英语 九年级英语 高一英语 高二英语 高三英语
您所在的位置:主页 > 初中二年级 > 语文 > 正文

蜡烛教学视频和教学实录

时间:2016-08-03 来源:未知 作者:实习编辑 点击:

核心提示:课题:《蜡烛》 课时:一课时 蜡烛教学视频在线观看 教学目标: 1.在朗读中读准瓦砾、拂晓等字音,理解名副其实等词语的含义。 2.在默读中抓住描写说出老妇人的形象。 3.在品读中理解蜡烛和黑色围巾在文章中的含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导入新课 炮火

  课题:《蜡烛》
  课时:一课时

  蜡烛教学视频在线观看
  
 
  教学目标:
  1.在朗读中读准“瓦砾、拂晓”等字音,理解“名副其实”等词语的含义。
  2.在默读中抓住描写说出老妇人的形象。
  3.在品读中理解蜡烛和黑色围巾在文章中的含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导入新课
  炮火是葬礼的伴奏音乐,炮弹炸出来的水坑是埋葬地点,坟堆是用手一捧一捧的捧出来的,举行葬礼的人与被葬的人素不相识。这样一个特殊的葬礼,发生在反法西斯战争中。今天我们一起来看一下这样一场特殊的葬礼。
  二、说说战争
  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人类历史上规模空前的全球性大战,六十一个国家和地区,二十多亿人口被卷入其中。参战兵力超过一亿人,大约九千万士兵和平民伤亡,三千万人流离失所。其空前的广度、深度和烈度,成为人类战争史上的一次大革命,给予军事战略和战争观以巨大影响。
  六十年后的今天,回首二战的历史,那一幅幅残酷而血腥、雄伟而悲壮的历史画面,永远震撼着人们的心灵,令人难以忘怀。
  1944年9月,苏联和南斯拉夫在莫斯科就苏军进入南斯拉夫领土达成协议。10月5日,签署了关于保加利亚军队参加对南斯拉夫领土上的德军作战的南保协定。
  贝尔格莱德战役的目的是:通过苏、南、保三国军队的共同努力,粉碎“塞尔维亚”集团军群,解放被占领的塞尔维亚地区和南斯拉夫首都贝尔格莱德,切断驻希腊的德军“Ε”集团军群的交通线,不让该集团军群从巴尔干岛南部退却。这样,为南斯拉夫人民解放军争取本国的完全解放创造了有利条件。
  三、写写字词 说说目标
  学习目标
  1.在朗读中读准“瓦砾、拂晓”等字音,理解“名副其实”等词语的含义。
  2.在默读中抓住描写说出老妇人的形象。
  3.在品读中理解蜡烛和黑色围巾在文章中的含义。
  预习检测
  烧灼(    )  地jiào(    ) 拂晓(    ) 瓦砾 (    )   名(    )其实
  颤wēi wēi(    )(    )   pú  fú(    )(    )jū gōng鞠躬(    )(    )
  三、说说人物
  过渡语:既然标题叫蜡烛我们来看看这是谁的蜡烛?在这蜡烛的背后有怎样的一个老妇人。
  1.同学们默读课文,圈点勾画出跟老妇人有关的描写?说一说这是怎样的一个老妇人?从哪体现出来的?
  无所畏惧,不怕艰难:
  炮火连天,环境险恶。为人物活动设置了一个典型环境,写出了德军的残忍疯狂,突现
  了老妇人的不顾生死、临危不惧。 德国人又在开炮了……“老妇人想了半天……慢慢地爬出了地窖。“(14段)“她不会匍匐前进……她太衰老了……走进了方场。”(15段)
  年老体弱,掩埋吃力,老妇人“把他拖走。路并不远……休息了三次。” ( 23段)“几小时的功夫,她一捧又一捧……的坟堆。”(26段)
  三次“爬”
  ①她从地窖里爬出来,想招呼那五个红军到她那里去。她认定,她自己住的地方比较安全。
  ②然而她刚爬出一半,一颗炮弹落在近旁炸开了。
  ③老妇人想了半天,然后,伸手在她那惟一的衣袋里摸出件什么东西来,揣在怀里,慢慢地爬出了地窖。
  对苏联红军满怀敬意:视若亲人,沉痛哀悼。表现出深沉而强烈的母亲般的爱。
  “她轻轻理好了他的头发……她在他的旁边坐了下来,”(17段)“老妇人跪到死者旁边……嘴唇和前额。”(25段)
  三次“跪”
  ①老妇人跪在那坑里,用手掌舀出那些水。
  ②休息够了,老妇人跪到死者旁边,用手在死者身上画了十字,又吻了死者的嘴唇和前额。
  ③她默默地走过那些红军身边,在坟旁跪下,从黑色的大围巾底下取出又一支蜡烛来。
  仇恨侵略者,渴望解放,渴望和平,具有奉献的精神。点燃婚烛,真情祭悼。“做好了坟堆后……摸出……怀里的东西”、“她把那大蜡烛插到坟堆的顶上,点了起来”、“老妇人对着这烛光……那黑色的大围巾。”(28、29段)“她默默地走过那些红军身边……插在那老地方。”(40段)
  人物形象分析的方法总结归纳:典型环境、典型人物、典型事件、文章主旨
  2.如果你能见到这个老妇人,你想对她说什么?用“老妈妈,我想对你说”的句式说一句话。
  四、说说蜡烛
  1.文章以蜡烛为标题,又以蜡烛贯穿全文,多次出现,这蜡烛是不是仅仅指燃烧的蜡烛?
  明确:在一个特殊的环境、特殊的氛围中,反复描写蜡烛有着特殊的意义。象征着红军烈士的生命之光,寄托着南斯拉夫人民对红军烈士的哀思,是两国人民战斗情谊的象征。
  主旨:赞美反法西斯同盟各国战斗的友谊,讴歌南斯拉夫人民对苏联红军的深厚感情。
  ①她又在衣袋里摸了半天,摸出火柴来。她把那大蜡烛插到坟堆的顶上,点了起来。这晚上没有风,蜡烛的火焰向上直升,一点也不摇晃。
  ②炮弹爆炸的当儿,蜡烛的火焰不过抖了一下。
  ③蜡烛被爆炸的风吹灭了,有一次,竟给震倒了。
  ④在已经被破坏的铁栏杆附近,耸立着一个小小的坟堆。一支蜡烛,旁边还有生锈的洋铁片给它挡住了风,在坟堆上闪耀着柔和的火焰。蜡烛快点完了,烛芯快给蜡泪淹没了,但是那一朵小火花依然在闪烁。
  ⑤他们围着坟堆,静默地站着,看着这渐渐暗淡下去的烛光。
  ⑥在炮火烧焦了的土地上,在炸弯了的铁器和烧死了的树木中间,那位南斯拉夫母亲的惟一珍爱的东西——她的结婚的花烛——还是明晃晃地点在一个苏联青年的坟头。
  2.文章特意交代了蜡烛是老妇人结婚时的喜烛,一直不舍的用,为什么?
  明确:补充说明它非同寻常的意义,表现老妇人给红军烈士献出的是一份最珍贵的感情。
  3.相信通过老妇人点燃的蜡烛,我们读到了很多不寻常的意义,读《蜡烛》,你哪能读出哪些情呢?请仿照例句,说出一句你对蜡烛含义的理解。
  这蜡烛啊,寄托着老妇人对苏联青年的无限哀思。
  这蜡烛啊,                                   。
  这蜡烛啊,                                   。
  饱含着老妇人对和平的热切盼望。蕴含着苏联红军胜利的希望,象征着两国人民的深厚情谊。
  五、拓展延伸
  1.文章中多次出现老妇人的黑围巾,这是为什么呢?
  黑色表示沉痛哀悼的庄重情感,这一着色,渲染了肃穆气氛,说明了老妇人的沉痛的哀悼之情。 写出了老妇人给予牺牲的苏联红军战士跨越国界的深沉而强烈的母亲般的爱。
  ①做好了坟堆后,老妇人就从她那黑色的大围巾底下,摸出她离开地窖的时候揣在怀里的东西,老妇人对着这烛光,坐在坟边,一动也不动,两臂交叉抱在胸前,披着那黑色的大围巾。
  ②这时候,一个披着黑色大围巾的高身材的老妇人走近来了。她默默地走过那些红军身边。
  ③在坟旁跪下,从黑色的大围巾底下取出又一支蜡烛来。
  ④然后,把她的黑色大围巾拉直了,颤巍巍地走了。
  2.朗读第43段,揣摩:这段文字如果改写成“在方场上,老妇人的蜡烛还是明晃晃地点在契柯拉耶夫的坟头”,同原句比较一下,说说原句好在哪里。
  原句勾画了经战争破坏后的环境及烛光的背景,控诉了法西斯强盗对人类文明的践踏。文章再次点出结婚喜烛是老妇人惟一珍爱的东西,点出非同寻常的意义,表现了南斯拉夫人民对红军战士至高无上的感情。并且原句没说出真名,而说“南斯拉夫母亲”和“一个苏联青年”,揭示这种感情的意义,是两国军民感情的集中表现,而这种感情又达到了母子情深的境界。
  附板书:
  蜡烛
  西蒙诺夫
  无所畏惧,不怕艰难
  对苏联红军满怀敬意
  仇恨侵略者,渴望解放,渴望和平,具有奉献的精神
  (烛光外围写含义,蜡烛本身写人物性格)
标签:


相关内容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朗读mp3点击在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朗读mp3点击在

新华社长江前线22日22时电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从一千余华里的战线上,冲破敌阵,横渡长江。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二十日夜起,长江北岸人民解放军中路军首先突破安庆、芜湖线,渡至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地区,二……


水调歌头ppt课件
水调歌头ppt课件

运用多媒体教学初二语文课文《水调歌头》,对很多教师来说制作《水调歌头》ppt课件是一个难题,那么小编就特地为大家整理了《水调歌头》的现成ppt课件,欢迎大家下载阅读。 《水调歌头》ppt课件部分内容预览: 写作背景 宋神宗熙宁九年(1076),苏轼 在密州当……


过零丁洋ppt课件
过零丁洋ppt课件

下文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初二语文《过零丁洋》ppt课件,教师可以搜索本站《过零丁洋》教案和教学设计等更多教学资料,结合之前分享的关于《过零丁洋》资料,制作更完整的ppt课件。 《过零丁洋》ppt课件预览: 背 景 介 绍 1278年五月,年仅10岁的宋端宗赵昰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