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 一年级语文 二年级语文 三年级语文 四年级语文 五年级语文 六年级语文 七年级语文 八年级语文 九年级语文 高一语文 高二语文 高三语文
数学: 一年级数学 二年级数学 三年级数学 四年级数学 五年级数学 六年级数学 七年级数学 八年级数学 九年级数学 高一数学 高二数学 高三数学
英语: 一年级英语 二年级英语 三年级英语 四年级英语 五年级英语 六年级英语 七年级英语 八年级英语 九年级英语 高一英语 高二英语 高三英语
您所在的位置:主页 > 初中二年级 > 语文 > 正文

赤壁知识点重点难点:诗句的含义

时间:2016-11-12 来源:未知 作者:实习编辑 点击:

核心提示:【教学目标】 1、了解咏史诗借题发挥的特点,背诵默写诗歌。 2、把握诗歌的主旨,领会诗人的思想感情,感受其特定背景下的情怀。 3、自主、合作和探究,读一读,背一背。 【教学重点】深入领会诗句的含义,背诵默写这首诗,学习初步欣赏。 【教学难点】结合

  【教学目标】
  1、了解咏史诗“借题发挥”的特点,背诵默写诗歌。
  2、把握诗歌的主旨,领会诗人的思想感情,感受其特定背景下的情怀。
  3、自主、合作和探究,读一读,背一背。
 
  【教学重点】深入领会诗句的含义,背诵默写这首诗,学习初步欣赏。
 
  【教学难点】结合作者所处的晚唐背景,理解诗中历史典故的寓意。
 
  【教学安排】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请同学说说曾经学过的杜牧诗。教师点拨:
  1、《清明》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2、《山行》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3、《泊秦淮》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4、《江南春》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5、《秋夕》
  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天阶夜色凉如水,坐看牵牛织女星。
  6、《中秋》
  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
  二、补充资料协助解题
  赤壁,地名,东汉献帝十三年(208年)周瑜大败曹操处,现在湖北省赤壁西北长江南岸。发生于汉献帝建安十三年(208)十月的赤壁之战,是对三国鼎立的历史形势起着决定性作用的一次重大战役。其结果是孙、刘联军击败了曹军,而三十四岁的孙吴军统帅周瑜,乃是这次战役中的头号风云人物。
  本诗所说的“赤壁”,并非历史上的“赤壁之战”所在地,而是在湖北黄冈的赤鼻矶。这首诗是作者借助赤壁这个著名的古战场,有感于三国时代的英雄成败而写下的。诗以地名为题,实则是怀古咏史之作。
  这是诗人杜牧对历史上兴亡成败的关键问题发表自己的议论,是一首明显带有史论特色的咏史作品。
  三、杜牧及背景简介:
  杜牧(803—852年),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自唐敬宗宝历元年至哀帝天佑四年(825—907)年,共计八十三年,文学史上一般称为晚唐时期。这个时期,宦官专权,朋党交争,大唐帝国日益衰微,江河日下,藩镇势力日益强大,杜牧死后仅二十二年便爆发了黄巢领导的农民大起义。诗人杜牧就生活在这样一个风雨飘摇的晚唐时期。他是宰相杜佑之孙。二十六岁举进士,因为秉性刚直,被人排挤,在江西等地做了十年幕僚,“促束于簿书宴游间”,很不得志。三十六岁内迁为京官,后受宰相李德裕的排挤,贬为黄州、池州等地剌史。在晚唐诗坛上,他与李商隐被合称为“后李杜”,人称“小杜”,其诗多感慨时事,抒写性情,诗风俊朗雄丽。
  四、学生朗读几遍,划分节奏,找出韵脚,依据注释翻译诗句。
  【朗读节拍】
  折戟/沉沙/铁未销,
  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
  铜雀/春深/锁二乔。
  【译文一】
  断戟沉没泥沙中,六百年来竟未销熔;
  自己拿来磨洗,认出是赤壁之战所用。
  假使当年东风不给周瑜的火攻计方便;
  大乔小乔就要被曹操锁闭在铜雀台中。
  【译文二】
  一支折断了的铁戟沉没在水底沙中还没有销蚀掉,经过自己又磨又洗发现这是当年赤壁之战的遗物。那时假如不是强劲的东风帮助周瑜实行火攻,打败了曹军,东吴的美女大乔和小乔就要被掳去,关在铜雀台上为曹操所霸占。
  五、学生先做题,然后学习赏析。
  1.诗人对历史的评价因何而发?
  沉沙之折戟。
  2.诗人是怎样评价赤壁之战的?
  不以成败论英雄。认为赤壁之战的胜利,不过是借助东风而已,有很大的偶然性,否则就会有相反的结果。
  3.“二乔”在诗歌中指代什么?这样写有什么意义?
  “二乔”形象地代表东吴的命运。诗人假设东吴败亡, 不写山河破碎, 生灵涂炭,而写二乔入魏供使,不仅以小见大地说明战争之利害,而且极其耐人寻味。虽是史论,却赋予具体形象,可见诗人创作之高明。
  4.前后各两句在表达上有什么不同?有什么内在联系?
  前两句是叙事,后两句是议论。由叙事引发议论
  5、诗歌的主旨?
  抒发怀才不遇的苦闷。
  【粗浅赏析】
  这首咏史吊古诗,似是讥讽周瑜成功的侥幸。诗的开头二句,借物起兴,慨叹前朝人物事迹,后二句议论:赤壁大战,周瑜火攻,倘无东风,东吴早灭,二乔将被虏去,历史就要改观。诗的构思极为精巧,点染用功。
  六、【深入探究】
  1、《赤壁》开头为什么从一把很不起眼的折戟写起,这样写有何作用
  【提示】这一把折戟与古代战争有联系,很自然地引起后文对历史的咏叹。其作用主要不在于作为诗的引导,它本身也蕴含着强烈的意念。沙里沉埋着铁戟,点出此地曾有过历史风云。折戟沉沙而仍未销蚀,又发出岁月流逝物存人非的感慨。凡是在历史上留下过踪迹的人物、事件,常会被无情的时光销蚀掉,也易从人们的记忆中消逝,但又常因偶然机会被人记起。正由于发现了这把铁戟,使诗人无法平静,因此他要磨洗并辨认一番,发现原来是“前朝”——三国赤壁之战时的遗物。从而为下文作铺垫。
  2、全诗最精彩的最后二句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提示】最后两句曲折地反映出他的抑郁不平和豪爽胸襟。诗人慨叹历史上英雄成名的机遇,是因为他自己生不逢时,空有才能而不得施展。还有另一层意思:只要有机遇,相信自己总会有所作为,显示出一种逼人的英气。
  六、拓展思维:
  齐读并背诵这首诗,引导学生边齐读边思考:
  1、你眼前会出现怎样的情景?(烽火硝烟)
  2、你眼前会出现哪些人物?他们都是怎样的形象?(曹操:若胜则横槊赋诗于长江,弦歌艳舞于铜雀,藏娇之缠绵,凯旋之得意。二乔,艳压群芳,顾盼生情。东吴领袖:指挥若定,风流儒雅)
  3、你还看到了谁?(杜牧性格:有经邦济世之才,通晓政治军事,他自负知兵,常以武略自诩,诗中对周瑜侥幸成功的议论,正是他军事上自负之情的流露,大有阮籍“时无英雄,遂使竖子成名”的感慨。)
  4、当所有风流人物都淡出历史的画卷时,杜牧这位风流才俊在慨叹什么?(慨叹生不逢时,怀才不遇,自负的脸上写满了抑郁不平。)
  七、当堂背诵默写这首诗。
  八、布置作业:比较阅读《咏史。赤壁》,回答三个问题。
  咏史·赤壁
  胡曾
  烈火西焚魏帝旗,周郎开国虎争时。
  交兵不假挥长剑,已挫英雄百万师。
  (1)两首诗吟咏的都是三国时候赤壁之战的历史,而两位作者对周郎的态度并非一致,其中区别何在
  杜诗慨叹周瑜侥幸成功,胡诗赞美了年轻统帅周瑜的功绩。
  【解析】杜诗中的三四两句总结了历史的教训。字面上是讲二乔,实际上是说这一战争关系到东吴的安危,幸而成功,否则家国难保。而胡诗则是称颂周瑜巧用火攻大破敌人的智慧。
  2) 杜牧诗前两句写了什么 与胡曾诗在写法上有什么不同
  答:杜牧诗开头描写发现旧日武器,磨洗辨认朝代的场景,引起人们冷静的历史沉思。胡曾诗却是直接陈述历史,表达对英雄的热情赞颂。
  【解析】注意辨别 诗人对同一历史事件的态度有何不同,读出言外之意来。同时,还要注意诗人吟咏的角度和侧重点,写了些什么,没写什么。切忌由于自己熟悉这段历史,就忽略诗 人是从哪方面,持何种态度来吟咏。
  (3)如果你是史学评论家,你如何评价“周郎”?
  让学生自由发挥,自圆其说。老师不给答案。
  九、教学反思
标签:


相关内容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朗读mp3点击在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朗读mp3点击在

新华社长江前线22日22时电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从一千余华里的战线上,冲破敌阵,横渡长江。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二十日夜起,长江北岸人民解放军中路军首先突破安庆、芜湖线,渡至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地区,二……


水调歌头ppt课件
水调歌头ppt课件

运用多媒体教学初二语文课文《水调歌头》,对很多教师来说制作《水调歌头》ppt课件是一个难题,那么小编就特地为大家整理了《水调歌头》的现成ppt课件,欢迎大家下载阅读。 《水调歌头》ppt课件部分内容预览: 写作背景 宋神宗熙宁九年(1076),苏轼 在密州当……


过零丁洋ppt课件
过零丁洋ppt课件

下文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初二语文《过零丁洋》ppt课件,教师可以搜索本站《过零丁洋》教案和教学设计等更多教学资料,结合之前分享的关于《过零丁洋》资料,制作更完整的ppt课件。 《过零丁洋》ppt课件预览: 背 景 介 绍 1278年五月,年仅10岁的宋端宗赵昰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