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 一年级语文 二年级语文 三年级语文 四年级语文 五年级语文 六年级语文 七年级语文 八年级语文 九年级语文 高一语文 高二语文 高三语文
数学: 一年级数学 二年级数学 三年级数学 四年级数学 五年级数学 六年级数学 七年级数学 八年级数学 九年级数学 高一数学 高二数学 高三数学
英语: 一年级英语 二年级英语 三年级英语 四年级英语 五年级英语 六年级英语 七年级英语 八年级英语 九年级英语 高一英语 高二英语 高三英语
您所在的位置:主页 > 初中二年级 > 语文 > 正文

桃花源记教学视频,桃花源记教学实录

时间:2016-08-26 来源:未知 作者:实习编辑 点击:

核心提示:桃花源记教学视频在线观看 教学目的 1.朗读、背诵文育课文。 2.理解积累一些文言实词。 3.认识作者通过描写世外桃源"所表达的不满黑暗现实,追求理想社会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掌握课文中古今异义词和省略句的用法;把握课文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加

  桃花源记教学视频在线观看
  
  
  教学目的
  1.朗读、背诵文育课文。
  2.理解积累一些文言实词。
  3.认识作者通过描写“世外桃源"所表达的不满黑暗现实,追求理想社会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掌握课文中古今异义词和省略句的用法;把握课文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加强诵读训练。
 
  教学难点 :
  认识评价课文所描绘的理想境界。
  教学中应注重通过诵读来加深学生对文言字词、句子的理解。可先让学生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再体会领悟其语言特色和思想内涵。
 
  教学时间:二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导入课文
  成语“世外桃源”也许众所周知,因为它描写的是一个没有剥削,没有压迫、没有战争;人人平等、人人富足、人人向往的美好地方。它出自我国田园诗派创始人陶渊明的《桃花源记》。
  《桃花源记》的主体本是“诗”,而“记”仅是诗的一个序言,一个注脚,原题是《桃花源诗并记》。但因为这个“记”有着生动的故事,完整的结构和完美的表达形式,所以它不但独立成篇,而且比“诗”流传更为广泛,更为人们所喜爱,于是就终于“喧宾夺主”了。
  《桃花源记》描写的桃花源是作者对黑暗现实的批判,是在丑的面前高举起的一面美的镜子。“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这些对宁静的田园生活的描写,实则是对丑恶黑暗现实社会的憎恨,“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见渔人……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这些又是对虚伪,狡诈、勾心斗角的残酷现实的无情批判。
  《桃花源记》以渔人进出桃源为线索,以时间先后为顺序,从发现桃源到访问桃源,再到离开桃源。第一部分,写武陵渔人捕鱼时偶然进入桃花源“缘溪行,望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复前行,欲穷其林”的曲折情景.作者以惊人的妙笔,描绘了桃源恬静、优美的自然环境,在此设下了悬念:走完桃林了吗?桃林前面又是什么地方?第二部分,写渔人舍船而入的探险行动和随后所见的桃源风光及农民古朴淳真、热情好客的生活情趣.由此产生对理想境界的热烈追求,以大胆的幻想、饱满的浪漫主义情绪歌颂了理想乐土,这是“记”中主体的核心。然而渔人辞去时又留下悬念:“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第三部分,写渔人离开桃花源后,数人闻讯再访而“不复得路”的种种情景。这样一波三折,将读者带进了那个奇妙无比的世外桃源,增加了作品幽微神秘的色彩。
  读《桃花源记》你会发现其构思悬念叠起,虚虚实实,引人入胜; 其情节曲折回环,一线贯之,层次分明;其语言用词精到,生动可感,耐人寻味。叙写情事,如口说家常,描绘人物,如面对朋友。想《桃花源记》,它会使你“喜→疑→惊→迷”;评《桃花源记》,你会被“记”中所表现的高尚的理想境界,美好的道德情操,高雅的精神文明所叹服。这也正是作品千百年来征服人们心灵的艺术魅力。
  二、阅读“提示”,了解常识。
  ①陶渊明,名潜,字子亮,东晋著名诗人,诗歌多以表现田园山水、归居之乐见长。
  ②作者生活的朝代,社会动荡,战乱频繁,生灵涂炭。陶渊明曾做过几任小官,因不满现实黑暗,辞官归隐,躬耕僻野,寄情山水。
  ③本文是《桃花源诗并序》中的“序”,可独立成篇。
  三、教师引领,诵读课文。
  1.教师范读课文,要求学生认真听清老师的断句、节奏,标记生词。
  落实下列字词的读音:俨然 豁然 阡陌 垂髫 恰然 邑人 便要还家
  2.学生放声自读课文。
  要求:1) 基本读准断句,注音语气节奏。
  ②读完后理出难解的字词句。
  四、检查自读,落实字词。
  1.请三位同学读完全文。
  教师要纠正读音错误,不明显的句读错误暂时不予纠正,留待下面的教学环节。
  2.疏通课文中重要、疑难的字词句。
  可让学生发言提出.也可让学生自由上讲台写在黑板上。教师在此基础上归类整理。要求学生领会掌握以下加点字同的含义:
  ① 武陵人捕鱼为业:作为 为具言所闻    不足为外人道也:对,向
  2) 乃不知有汉:竟 :乃大惊:竟
  3)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都      两两狼之并驱如故:一起
  4)一为具言所闻:详细地      具答之:详细地
  5)甚异之:对……感到惊异    欲穷其林.穷尽,走到尽头
  咸来问讯:都      黄发垂髫:用特征来指代老人和小孩
  复延至其家:请     处处志之:同“誌”,作标记
  谐太守:到…去,    寻病终:死
  6)屋舍俨然:整齐的样子。现在指神情庄重或假装正经的样子。
  阡陌交通:交错相通。现在指各种运输和邮电事业的总称。
  率妻子邑人…:妻子儿女。现在指男子的配偶。
  无论魏晋:更不用说。现在用作连词,表示条件不同而结果不变。
  说如此:像这样。现在指“这样”。
  芳草鲜美:鲜嫩美丽。现在指食物味道好。
  7)完成练习五,了解文言文主语、宾语的省略情形。
  五、加强诵读,教给方法。(锻炼朗读能力,加深课文理解。)
  教师应进行朗读指导,可从以下几方面要求:
  ①字音要读准。如“便要还家”中“要”读“邀”,不读“耀’;‘“骥”读记”,不读义”;“此中人语云’中“语”旧读玉,现不作要求。
  ②句读要分明,课文中有许多对偶句和四字句,应读出对衬感来。如“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③语调、节奏要读出轻重缓急,读出感情。如:“①问今是问世,②乃不知有汉.
  (3)无论魏晋、、、加着重号的调应重读,语调稍慢;第①句读得略平缓.②③句读得有起
  伏;第①句与②③句间停顿略久,②③句连接要紧凑。这样能较好地读出感情意味。
  1.学生齐读课文。
  2.学生自己朗读。教师点评,表扬优点,指出不足。
  3.自由朗读,鼓励学生力争有所提高进步。
  4.要求学生在课堂上背出第一自然段。
  熟读课文,质疑探究
  ★★线索--渔人行踪。
  ★★第一节:写渔人捕鱼时偶然发现桃花林的经过。(故事的开端)
  1.渔人怎样发现桃花源的?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复前行,欲穷其林。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人。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2.作者怎样描写桃花林的自然景色的?景物描写有何作用?
  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为写渔人进入桃花源渲染神秘气氛,也为写桃花源的美好作了铺垫。)
  3.如此奇异幽雅的环境,假如你来到这里,你会有何感想?你又有何推断呢?
  感想:A、有山有水,人杰地灵。 B、心情舒畅、愉快、惬意。
  C、自己完全置身于另一个世界之中。有一种虽处山外,却身在世外之感。
  推断:A、有人。B、那么,这里的人的生活又如何呢?
  ★★第二节:写渔人进入桃花林,看到桃花源中宁静安乐的生活环境。
  1.渔人入山后,看到了怎样的图景?(作者怎样描写桃花源的生活环境的?)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2.这里的人生活得好吗  何以见得  (描写桃花源人人和平劳动、幸福生活的语句)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3.你能用一句诗句来概括渔人进入桃花源过程的感受吗?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4.讨论:如此之美的环境,在现实生活中能否找到吗?
  对 比
  只有父子之分 有君臣之别,贵贱之分
  只有和平劳动无兵火征战 为私利而荼毒生灵、鱼肉百姓
  自劳自食、和睦相处 你争我夺、尔虞我诈
  不能(作者希望的理想境界,是“乌托邦”式的幻想。)
  ★★第三节:写桃花源中淳朴的社会风尚。
  1.桃花源的人见到渔人有何反应?说明什么?
  “大惊”写出对陌生人到来的惊异。显示出桃花源与外界隔绝久远。这与下文“自云....无论魏晋”相呼应。“设酒杀鸡作食”,“咸来问讯”表现了桃花源人的热情、好客,民风纯朴。
  2.文中怎样描写桃花源人的热情好客的?反映了桃花源怎样的社会风气?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表现了桃花源人的热情好客,民风纯朴,真诚淳朴的社会风尚。
  3.桃花源人为什么来到这个地方
  桃花源人的祖先为了躲避秦时的祸乱,带领妻子儿女及乡邻来到这个与世隔绝的地方。
  4.探讨:渔人—一为具言所闻,桃源人为什么“皆叹惋”?
  渔人“一 一为具言所闻”应说的是秦末以来战乱的历史,桃源人听后,为世上的动乱、黑暗而叹惋,也为世上老百姓过着的痛苦生活而叹惋。
  提示:A、陶渊明所处的时代怎样的时代?(魏晋时期,战乱年代。所以桃花源中的人为桃源外边世界的动乱、社会的黑暗、人民生活的痛苦而叹惋。)
  B、从这里我们可知:作者虚构的这个宁静安乐的环境、美好的风俗、淳朴的人情,是为了寄托作者的那种追求没有剥削、没有压迫的社会的理想。
  C、我们还可以进一步的探讨:陶渊明“不为五斗米而折腰”的人生哲学和隐居田园而过着清贫生活的思想境界。(注:由“此中人”是那些淳朴百姓的化影,他们叹息渔人的生活不如乡村的美好生活。从而可以推断陶渊明隐居田园的原因。)
  5.为什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是因为他们害怕世人知道桃花源这个地方,扰乱、破坏他们和平安宁的生活。也为下文再寻桃源不得埋下伏笔。
  ★★第二部分(2-3)写渔人进入访问、桃花源的经过。(故事的发展)
  ★★第四节:写渔人再寻桃花源,终不可得。(结局和尾声)
  1.渔人离开是时为何要作记号,而且还带人来寻找呢?
  这里社会生活平静,人们安居乐业,民风淳朴,热情好客,没有战争,没有剥削,人与人之间友好和睦。真是理想的社会,渔人也想让大家都能过上这样的好生活。
  2.渔人离开桃花源,“便扶向路”,又“处处志之”,而后来“寻向所志”,却“不复得路”。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使人觉得桃花源是一个似有而无、似真而幻的所在,暗示桃花源是虚构的境界。同时增加文章的神秘色彩。
  3.最后两段与前又哪句话相呼应?
  与“不足为外人道也”一句相呼应。
  ★★文章主题
  全文以武陵渔人进出桃源的行踪为线索,把发现桃源的经过,在桃源的所见所闻所历,离开桃源后再寻桃源的情形,都贯串起来了。故事曲折回环。它虚构了一个与黑暗现实社会相对立的美好境界,寄托了自己的政治理想,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意愿。
  ★★为什么说桃花源是当时的理想社会?我们今天应当怎么评价?
  明确:作者虚构的世外桃源,是与作者所处的现实社会相对照的。这里景色优美,土地肥沃,资源丰富,风俗淳朴;这里没有压迫,没有战乱,社会平等,和平安宁,确实是当时乃至整个封建社会人民理想的世界。这理想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愿望,但在当时的条件下是不可能实现的,因而它只是一种空想。
  板书设计
  布置作业 ,巩固迁移
  1.查字典,弄清下列成语的意思。
  落英缤纷  豁然开朗   恰然自乐   世外桃源     无人问津
  2、“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根据这段文字,充分发挥想象,以“奇遇”为题,作一番场景描写(300-400字)
  3.背诵课文。
  7 8 10  14  13  12  6  7  5  82
标签:


相关内容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朗读mp3点击在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朗读mp3点击在

新华社长江前线22日22时电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从一千余华里的战线上,冲破敌阵,横渡长江。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二十日夜起,长江北岸人民解放军中路军首先突破安庆、芜湖线,渡至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地区,二……


水调歌头ppt课件
水调歌头ppt课件

运用多媒体教学初二语文课文《水调歌头》,对很多教师来说制作《水调歌头》ppt课件是一个难题,那么小编就特地为大家整理了《水调歌头》的现成ppt课件,欢迎大家下载阅读。 《水调歌头》ppt课件部分内容预览: 写作背景 宋神宗熙宁九年(1076),苏轼 在密州当……


过零丁洋ppt课件
过零丁洋ppt课件

下文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初二语文《过零丁洋》ppt课件,教师可以搜索本站《过零丁洋》教案和教学设计等更多教学资料,结合之前分享的关于《过零丁洋》资料,制作更完整的ppt课件。 《过零丁洋》ppt课件预览: 背 景 介 绍 1278年五月,年仅10岁的宋端宗赵昰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