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⑴ 积累词语,掌握掩、门楣、苋菜、籍贯、城隍庙等词的读音、字形。学习运用肃然起敬、囊萤映雪两个成语。 ⑵ 了解作者和其散文小叙事的创作特点。 ⑶ 了解各地端午习俗,了解作者家乡独特的端午习俗,理解作者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⑴ 积累词语,掌握“掩、门楣、苋菜、籍贯、城隍庙”等词的读音、字形。学习运用“肃然起敬、囊萤映雪”两个成语。
⑵ 了解作者和其散文“小叙事”的创作特点。
⑶ 了解各地端午习俗,了解作者家乡独特的端午习俗,理解作者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⑷ 感受作者散文闲适自由的创作风格。
2、能力目标:
⑴ 朗读课文,感受本文的情趣,真正实现美读课文。
⑵ 理清行文思路,整体掌握文意,理解作者的思想情感。
⑶ 揣测语言,品味作者平淡而有味的语言特色,学习本文自然传神的表示手法,增强语感。
3、德育目标:
培养同学关注日常生活细节的习惯,引导他们在平淡的生活中发现情趣,发现诗意。
【教学重点】
1、指导朗读,读出情趣。
2、理解作者的思想情感,激励同学用心体验生活,品味生活。
3、体会作者独特的语言风格。
【教学难点】
如何理解文章的结尾?是妙笔,还是赘笔?
【教学方法】
1、文献法:
课前收集有关端午节的资料,包括端午节的来源、端午节习俗、端午节诗词荟萃等,激发同学学习的兴趣。
2、朗读法:
本文独特的语言魅力只有在反复的朗读中才干体会得出。教师应指导同学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出语气、语调,读出文章的风味来。好的朗读是课堂教学胜利的一半,文章的深意在朗读中自会出现。
3、讨论点拨法。
4、涵泳品味法。
5、延伸拓展法。
【教具准备】
多媒体。
【课时布置】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资料展播,聚焦端午,了解各地民俗民情,创设教学氛围;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意;理清行文思路,划分文章结构,整体掌握文意,理解作者的思想情感。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同学们,在你的家乡端午节有哪些习俗呢?(同学交流)下面我们一起去看看在汪曾祺先生的家乡江苏高邮,端午节是怎么过的。
二、资料展播,聚焦端午,了解各地民俗民情
多媒体播放各地端午风情画。
同学展示课前收集的有关端午的资料(文字资料或图片),以小组为单位一起交流,然后各组推荐较有价值的资料全班交流,图片由实物投影显示,文字资料朗读或投影显示。
教师也可酌情提供一些相关资料,内容如下:
1、端午节又称端阳节、五月节、女娲节、龙子节、龙船节、香包节、沐兰节、白赏节、解棕节、粽包节,时在农历五月初五,并有“小端阳”(五月初五)与“大端阳”(五月十五)之分。
2、端午节的起源:
普遍的说法是纪念爱国诗人屈原。纪念各族英雄人物的说法也较盛行,这里面包括替父报仇雪耻的伍子胥、安贫守节的介子推、为操练水军而创设龙舟竞渡的越王勾践、威震西域的伏波将军马援、反对朱棣篡位的谏臣刘景、岁暮捉鬼的钟馗、忠于爱情的蛇仙白娘子等。另有夏商周三代的兰浴说。道教定农历五月初五为“地腊”,是日要香汤沐浴,驱逐瘴气,祭奠神祖,以保平安。
3、端午节的礼俗、食俗:
古人认为五月是“恶月”,因此自古便有端午避恶去毒的礼俗。后世端午节有许多习俗与食俗──诸如悬挂菖蒲、艾草、石榴花、大蒜头和龙船花;祛除蝎子、毒蛇、壁虎、蛤蟆与蜈蚣等五毒;饮用雄黄酒、朱砂酒和菖蒲酒;小儿涂雄黄、佩香袋、挂药包与系五彩丝、赐扇、沐浴兰汤;熙游避灾;露天饮宴;赛龙舟;比武;吃咸蛋和粽子;喝龟肉汤等。无不出自避兵鬼、驱魔疠、止病瘟、强身体之目的。
4、端午节各地不同风俗:
较流行的有龙舟竞渡,也叫赛龙船,传说是为了拯救落江的屈原。其他的活动还有插艾、贴符、挂图等。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意
1、教师配乐朗读课文,同学听读,初步感知文意。
教师抽查同学预习情况。
(多媒体显示)
⑴ 给加粗的字注音。
腌 门楣 苋菜 城隍庙
⑵ 辨析形似字。
籍:____________________
藉:____________________
⑶ 释义并造句。
肃然起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囊萤映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任选四位同学回答。
明确:⑴ yān,méi,xiàn,huánɡ;
⑵ 籍(jí,籍贯),藉(jí,狼藉;jiè,慰藉);
⑶ 肃然起敬:形容十分恭敬地表示敬意。囊萤映雪:分别指晋朝车胤和孙康利用萤火虫的光和雪的反光刻苦读书的故事。
2、同学大声读 课文,要求尽可能读出文章的风味、情趣。
3、全班推选两位同学示范朗读自身喜欢的段落,其余同学评点。
4、教师范读第2段,同学跟读。
5、全班齐读课文。
四、精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掌握文章结构,整体掌握文意
1、提问:请概括文章各段的段意,就文章的思路,谈谈自身的看法。
同学考虑,然后同桌之间交流看法,同学自由发言。
明确:课文第1段,说“端午”,介绍端午的种种风俗。第2、3段,说鸭蛋,写家乡鸭蛋的名声、特色。第4段涉和端午的鸭蛋,着重写端午的“鸭蛋络子”。第5段写吃鸭蛋、玩蛋壳。第6段是补笔。
文章的题目为“端午的鸭蛋”,课文先从端午的风俗谈起,从各地均有的风俗写到家乡独有的风俗,再写到“十二红”,写到“咸鸭蛋”,然后介绍家乡的鸭蛋──高邮咸蛋,最后涉和正题,写端午的鸭蛋。
教师根据同学分析板书:
端午风俗 家乡鸭蛋 端午鸭蛋
2、提问:作者家乡的端午节有哪些风俗?作者为什么对家乡的咸鸭蛋久久不能忘怀?
同学仔细读第1段,教师提醒同学注意“家乡的端午,很多风俗和外地一样”“这是很多地方都有的。有一个风俗不知别处有不……”“还有一个风俗……”这些提示性的句子。
同学明确:作者家乡的端午共有七种风俗:系百索子、做香角子、贴五毒、贴符、喝雄黄酒、放黄烟子、吃“十二红”。前五种较普遍,后两种较独特。
作者对家乡的鸭蛋难以忘怀,这不是作者个人的心态,而是人类的普遍心理。家乡、童年永远是一个人生命时空中的至爱。文章洋溢着作者对家乡由衷的热爱与自豪,流露出作者对儿时生活的怀想与留恋。一个小小的鸭蛋凝聚着情趣、诗意和作者的满腔深情。
五、安排作业
中秋节是我国的保守节日,请写一段文字介绍你们家乡中秋节有哪些保守习俗。模仿课文第一段的写法,以“家乡的中秋节,很多风俗和外地一样……”为开头,100字左右。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品读课文,揣测语言,学习本文自然传神的表示手法,感受语言魅力;合作研讨,领悟作者的创作风格;体验生活,联系自身经历,介绍印象最深的童年时代的物件或经历;延伸拓展,感受作品的深意。
〖教学步骤〗
一、检查作业
同学朗读自身的写作片断,其余同学评点选出优秀的习作。
二、同学齐读课文(2~6),画出自身喜欢的文句,仔细体会本文语言特点,领悟汪曾祺的语言艺术
1、同学品读课文,就自身喜欢的文句进行交流,并简述理由。
2、教师介绍汪曾祺的创作特点:
(多媒体显示)
汪曾祺善于江南,定居于京城。翻阅他的作品,不乏风和日丽、小桥流水的江南秀色和小四合院、小胡同的京城一景,极少见到雷霆怒吼、阔大无比的壮观场景。他凭着对事物的独到颖悟和审美发现,从小的视角楔入,写凡人小事,记乡情民俗,谈花鸟虫鱼,考辞章典故,即兴偶感,娓娓道来,于不经心、不刻意中设传神妙笔,成绩了当代小品文的经典和高峰。
汪曾祺曾谈到自身在语言上的追求:平淡而有味,用适当的方言表示作品的地方特色,有淡淡的幽默。他的语言一方面追求生活语言的色、香、味、活、鲜,令人感到清新自然;另一方面又讲究文学语言的绝、妙、精、洁、雅,令人读来韵味悠长。
3、同学自由选例品味评析:
生1:“我的家乡是水乡。出鸭。高邮大麻鸭是著名的鸭种。鸭多,鸭蛋也多。高邮人也善于腌鸭蛋。高邮咸鸭蛋于是出了名。”这一段多用短句,一句一断,大有生活中说一句停一下,略想后再接着说的神态。
生2:“双黄鸭蛋味道其实无特别处。还不就是个鸭蛋!”“我在北京吃的咸鸭蛋,蛋黄是浅黄色的,这叫什么咸鸭蛋呢?”这些话都是朴素的“大文言”,信口而出,自然而然,让人备感亲切。
生3:“端午一早,鸭蛋煮熟了,由小朋友自身去挑一个,鸭蛋有什么可挑的呢?有!一要挑淡青壳的。鸭蛋壳有白的和淡青的两种。二要挑形状好看的。别说鸭蛋都是一样的,细看却不同。有的样子蠢,有的秀气。”这段话初读,觉得很平淡,但细细咀嚼,又觉得韵味无穷。一个普普通通的鸭蛋,在作者笔下居然写得如此别具一格,这是一般人通常不会注意的,但仔细一想,却又大合情理。淡青色的蛋壳比白色蛋壳更有“格调”,而鸭蛋的形状也确实有笨拙与秀气之别。生活中的情趣是无处不在的。
生4:“一般都是敲破‘空头’”“白嘴吃也可以”这两句,融入方言,带有较为鲜明的地方特色。
生5:“不过高邮的咸鸭蛋,确实是好,我走的地方不少,所食鸭蛋多矣,但和我家乡的完全不能相比!曾经沧海难为水,他乡咸鸭蛋,我实在瞧不上。”“高邮咸鸭蛋的特点是质细而油多。……油多尤为别处所不和。”这两句,典雅的文言词语、诗句与极质朴的口语相映成趣,让人不由暗暗佩服作者高超的语言技巧,雅俗共赏。
生6:“我对异乡人称道高邮鸭蛋,是不大高兴的,好像我们那穷地方就出鸭蛋似的!”这一句话幽默风趣,读来让人忍俊不由。
生7:“筷子头一扎下去,吱——红油就冒出来了。”绘声绘色,动感十足,取得了活灵活现的艺术效果。
4、教师总结:
大家评析得非常好。作者熔书面语与口语于一炉,将古汉语与现代汉语完美地结合在一起,在平实、自然之中又时时流露出典雅雍容,显现出作者深厚的文化素养和语言功力。
5、同学齐读所评析的语句,再次感受作品的语言魅力。
三、合作研讨,领悟创作风格
教师提问,同学分组研讨。
提问:文章的开头大谈特谈家乡端午节的种种风俗,这表示了作者怎样的写作风格?为什么不直接切入“端午的鸭蛋”?
明确:这正表示了他闲适自由的行文风格。作者行文如同随意聊天,于自然而然中写出自身独特的感受。作者先浓墨重彩地描绘出“端午”的气氛,为文章主体“鸭蛋”预设了一个合理的背景,使下文写“端午的鸭蛋”变得水到渠成。
2、课文结尾,作者写到了东晋车胤“囊萤”夜读的故事。有人认为,这段话与课文内容无关,是赘笔;也有人认为,由萤火虫在鸭蛋壳里闪闪发亮的样子联想到车胤苦读用的囊萤,很自然,很随意,正体现了汪曾祺散文闲适自由的风格。你看呢?
同学就此讨论,交流。
这是一个开放性的讨论题目,同学能自圆其说即可。教师只需点明两种评价的角度不同,前者从结构严谨入手,后者从写作风格入手。
四、体验与反思
教师提示:汪曾祺先生笔下端午的鸭蛋是那样令人神往。掀开记忆的一角,尘封的岁月里留下了我们每个人金光灿灿的童年,请把你印象最深的童年时代的物件或经历介绍给大家听。
同学踊跃发言,师生一起沉溺在美好而又难忘的童年时光里,捡拾记忆沙滩上的贝壳。
五、课堂小结
童年是一片海,幼小的我们光着脚丫,在海边嬉耍玩乐,串串银铃般的笑声留在了我们的心海。岁月中富含生活的情趣,日常生活中饱含人生的韵味。只有充沛感受生活中的种种快乐、平淡以和诗意,才算真正体验到生活的滋味。汪曾祺从小小的鸭蛋里尝出生活的真味,我相信,我们也会从一片叶、一粒沙、一滴水中咂摸品味出生活的真趣,生长的快乐。
六、延伸拓展
教师分发文字资料,内容如下:
满汉全席
洪 烛
满汉全席令我联想到清朝,联想到那由强大走向腐朽的朝代。据说清入关以前也很朴素,所谓的宫廷宴席极其平民化,不过是露天铺上兽皮,众人围拢着炖肉的火锅盘腿而坐,类似于今天的野餐。《满文老档》记载:“贝勒们设宴时,尚不设桌案,都席地而坐。”然而当它坐定了
江山之后,越来越讲究排场──表示在饮食方面就是形成了满汉全席。最初清官宴请文武大臣,满汉席是分开的,譬如康熙皇帝曾多次举办动辄数千人云集的“千叟宴”——都分满汉两次入宴。满汉席也分档次,其中一等满席,每桌价值白银八两,据此推理,这样的大型宴会真是一掷千金。后来逐渐集满席与汉席之精华于一身,乾隆年间自宫廷流入民间,一时风行神州。
清朝的满汉全席,似乎以扬州为最(作为江南的官场菜)。李斗的《扬州画舫录》里有详细记载。我又分别查阅了川式、广式、鄂式满汉全席的膳单,发现各地因口味不同,菜目也有变异,但几乎都以山珍海味为主体。虽未现场亲临,仅仅这一份份文字的菜谱就令我眼花缭乱。古人啊古人,为什么对待吃——有这么高的热情,这么多的发明?
满人宴饮有吃一席撤一席的习俗,这对满汉全席构成最大的影响,使之不再是一餐之食、一夕之食,需分全日(早、中、晚)进行,或分两日甚至三日才干吃完——可见其菜肴品种的繁多。满汉全席就是以这种多餐甚至持续多日的聚餐活动而著称。从日出吃到日落,从今天吃到明天——在那样的环境中,人仿佛变成吃饭的机器了,吃饭也变成某种机械的行为。这种狂吃滥饮、废寝忘食的方式,即使在物质文明极其发达的今天看来,也是太奢侈了。吃的人难道不心疼吗?难道不空虚吗?
满汉全席大多在宫廷和官场盛行,由此可见,类似于后来的公款吃喝吧?常年累月地吃下去,还不把江山给吃空了,把老百姓给吃苦了,所以,春风得意的大清王朝,最先从饭桌上开始腐朽。它首先失败在饭桌上,然后才失败在战场上。因为当中华民族慢条斯理地烹饪,享用满汉全席之时,垂涎欲滴的西方列强,却在紧锣密鼓地打制坚船利炮。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铺张浪费的满汉全席,正如清朝的历史一样,顶多只够吃几百年的。一个曾妄自菲薄的华丽的王朝什么也没留下,只留下一桌冷冷清清的剩菜残羹——就像留下圆明园的断墙残柱一样,供后人瞻仰并且嘘叹。所谓的鸦片战争,是清朝走向黄昏的标志——这已是它最后的晚餐!
读文章,考虑:作者有没有介绍满汉全席的菜肴的制作程序?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同学速读全文,然后自由发言。
提示:这篇文章选自洪烛的《北京的梦影星尘》一书,该文同前篇文章不同,是篇议优秀论文。题目说是《满汉全席》,但文中没有介绍其中任何一道菜肴,只是描述了“满汉全席”当时的气势和规模。它集满汉各地菜肴的精华,是多餐甚至持续多日的聚餐活动,可谓一席千金,其铺张奢靡几乎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作者拿它与清入关前的朴素相比较,揭示了清王朝的衰败正是从这“满汉全席”的奢靡生活开始;作者还拿满清王朝正在摆大宴,与西方列强“却在紧锣密鼓地打制坚船利炮”作比较,进一步揭示了清王朝最终不敌外强走向衰亡的历史必定。文章最后结合社会实际告诫我们:我们应从历史的教训中觉醒,为民族的强大兴盛力戒奢靡腐败。总览全文,作者目光锐利,旁征博引,从一道宴席入手,引发出对一个王朝兴亡历史的深思,笔力浑厚,一气呵成,耐人寻味。
七、安排作业
1、课外选读汪曾祺的其他作品,散文、小说均可。
2、整理课上有关童年记忆的发言,把它收藏在《生长的足迹》中。
【板书设计】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