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 一年级语文 二年级语文 三年级语文 四年级语文 五年级语文 六年级语文 七年级语文 八年级语文 九年级语文 高一语文 高二语文 高三语文
数学: 一年级数学 二年级数学 三年级数学 四年级数学 五年级数学 六年级数学 七年级数学 八年级数学 九年级数学 高一数学 高二数学 高三数学
英语: 一年级英语 二年级英语 三年级英语 四年级英语 五年级英语 六年级英语 七年级英语 八年级英语 九年级英语 高一英语 高二英语 高三英语
您所在的位置:主页 > 初中二年级 > 语文 > 正文

蜡烛教学设计

时间:2015-11-20 来源:未知 作者:liudongnv 点击:

核心提示:要写好《蜡烛》的教学设计,可以参考上一篇小编写的《蜡烛》的教案以及《蜡烛》ppt课件,接下来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蜡烛》的教学设计,我们来看看它是从哪几个方面来设计的。 《蜡烛》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人说蜡烛成灰泪始干,但前苏联作家西蒙诺夫笔下的蜡烛

要写好《蜡烛》的教学设计,可以参考上一篇小编写的《蜡烛》的教案以及《蜡烛》ppt课件,接下来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蜡烛》的教学设计,我们来看看它是从哪几个方面来设计的。

《蜡烛》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人说“蜡烛成灰泪始干”,但前苏联作家西蒙诺夫笔下的“蜡烛”却永远不会熄灭,“泪”于是永远不会流干的!一位在炮火中挣扎的南斯拉夫老妈妈几乎耗尽了自己所有的心力,才把她的一位“苏联儿子”葬在炮弹坑里。这就是西蒙诺夫的战地通讯《蜡烛》给我们讲述的一个故事。一位被战火毁掉的家和大半条生命的老妇人,把所有的爱连同一对凝聚着她的爱情的蜡烛,奉献给了一位牺牲了的年轻军人。这位母亲对一个年轻灵魂的抚慰,是世上最博大、最圣洁的爱!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理解、掌握“佛晓、瓦砾、地窖、匍匐、鞠躬、颤巍巍”等词语。
2、理解文中“蜡烛”的内涵,学习用细节来展示人物内心世界的写法。
能力目标:
1、自读课文,由浅入深地体会文章丰富的内涵。
2、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品味朴实的语言揣摩平淡却震撼人心灵的细节。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验战争带给人类的痛苦,解读世上最宽厚的母爱,明确非正义战争必败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规律。
教学重、难点
重点
1、感受爱的光明、温暖与力量,体会侵略战争带给人类的灾难,增强学生为全人类负责的意识。
2、感受朴实语言的力量,探究细节刻画的内涵。
突破方法:这是一节自读课文,所以突破重点的大致思路是“自读全文明确重点,精读细节解析重点,讨论重点升华创新”。
难点
体会那位垂老的母亲和已死的军人的万世不朽的生命力,欣赏这写实的战地通讯的悲壮意境。
突破方法:阅读的实质是“心灵与心灵的交流”。所以,学生要细细体验心灵触及文章中某些细节时的波动,并与同学们一起讨论,共同品赏这心灵波动的感觉,文章悲壮的意境与不朽的生命力会越来越清晰,真切地融入学生的心灵。
教学方法:
1、诗情画意导入法:组织学生交流以“蜡烛”为题材的诗词,多角度体会蜡烛的象征意义。在此基础上,读《蜡烛》,解读一对最珍贵的蜡烛。
2、自主阅读教学法:组织学生按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阅读实践。一是由整体感知到局部品味,训练速读与精读,二是由自我思索到自由讨论,由浅入深地品味文章的意蕴。
教学过程
一、诗情画意导入,燃亮心中烛火
大诗人李商隐有一名句叫“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作者写的是蜡烛,唱的却是伤感。苏联作家西蒙诺夫的笔下也有烛火,我们来体会一下,那是伤感还是幸福。
二、作者、文学常识、写作背景、字词学习、预习检查
1、关于作者:西蒙诺夫:苏联俄罗斯作家。生于军官家庭。1934年开始写作。1938年毕业于高尔基文学院。1942年加入共产党。剧本《我城一少年》《俄罗斯人》。长篇小说《日日夜夜》《俄罗斯问题》。诗集《友与敌》。《我城一少年》《俄罗斯人》《日日夜夜》《俄罗斯问题》《友与敌》均获斯大林奖金。1949年10月访问中国。1950年出版《战斗的中国》一书。1959至1971年发表的三部曲《生者与死者》(《生者与死者》《军人不是天生的》《最后的夏天》获1974年度列宁奖金。
2、关于文学常识:通讯是记叙文体的又一实用文体,包括人物通讯、事件通讯等。它和新闻一样,要求及时准确地报道现实生活中有意义的人和事(时效性),但报道 的人和事比新闻更具体、更系统、注重故事性和生动性。通讯在真人真事的基础上,根据表现主题的需要,对材料进行精心的选择和合理的安排,努力写出人物的思想,突出事件的本质意义。
《蜡烛》是一篇战地通讯。
3、关于写作背景: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人类历史上规模空前的全球性大战,六十一个国家和地区,二十多亿人口被卷入其中。参战兵力超过一亿人,大约九千万士兵和平民伤亡,三千万人流离失所。其空前的广度、深度和烈度,成为人类战争史上的一次大革命,给予军事战略和战争观以巨大影响。回首二战,那一幅幅残酷而血腥、雄伟而悲壮的历史画面,永远震撼着人们的心灵,令人难以忘怀。
1944年9月,苏联和南斯拉夫在莫斯科就苏军进入南斯拉夫领土达成协议。10月5日,签署了关于保加利亚军队参加对南斯拉夫领土上的德军作战的南保协定。
贝尔格莱德战役的目的是:通过苏、南、保三国军队的共同努力,粉碎“塞尔维亚”集团军群,解放被占领的塞尔维亚地区和南斯拉夫首都贝尔格莱德,切断驻希腊的德军“Ε”集团军群的交通线,不让该集团军群从巴尔干岛南部退却。这样,为南斯拉夫人民解放军争取本国的完全解放创造了有利条件。
4、关于字词:
烧灼 桥头堡 地窖 匍 匐 腋 下 拂晓
瓦砾 颤巍巍 育乞西 契柯拉耶夫 舀 鞠躬
名副其实:名称或名声与实际相符合。
永垂不朽:永远流传,不磨灭。垂,流传。朽,腐烂。
颤巍巍: 抖动摇晃(多形容老人或病人的动作)。
匍匐:Pú fú 爬行。
四、问题探究:
全班集体朗读文章最后一段,探究最后一段的含义:
“这一点火焰”指那微弱的烛光。
“不会熄灭”、“永远燃着”象征着妇人对烈士的敬意,象征着红军战士为了和平而献出了生命;也象征着两国军民的感情,象征着一个母亲对儿子的深情厚谊——这是人类最美好的情感,不分国界,情同母子。
五、小结:
环境描写——烘托气氛、衬托人物感情
人物形象的刻画——动作描写
细节的描写——蜡烛、炮火、黑围巾
感情的基调——“敬爱”与“哀痛”
主题——赞美反法西斯同盟各国战斗的友谊,讴歌南斯拉夫人民对苏联红军的深厚感情。
六、作业布置:
1、课后完成P27练习一、二、三

温馨提醒:想了解更多关于《蜡烛》的内容,请关注大瀚教育网。


标签: 初二语文


相关内容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朗读mp3点击在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朗读mp3点击在

新华社长江前线22日22时电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从一千余华里的战线上,冲破敌阵,横渡长江。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二十日夜起,长江北岸人民解放军中路军首先突破安庆、芜湖线,渡至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地区,二……


水调歌头ppt课件
水调歌头ppt课件

运用多媒体教学初二语文课文《水调歌头》,对很多教师来说制作《水调歌头》ppt课件是一个难题,那么小编就特地为大家整理了《水调歌头》的现成ppt课件,欢迎大家下载阅读。 《水调歌头》ppt课件部分内容预览: 写作背景 宋神宗熙宁九年(1076),苏轼 在密州当……


过零丁洋ppt课件
过零丁洋ppt课件

下文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初二语文《过零丁洋》ppt课件,教师可以搜索本站《过零丁洋》教案和教学设计等更多教学资料,结合之前分享的关于《过零丁洋》资料,制作更完整的ppt课件。 《过零丁洋》ppt课件预览: 背 景 介 绍 1278年五月,年仅10岁的宋端宗赵昰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