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 一年级语文 二年级语文 三年级语文 四年级语文 五年级语文 六年级语文 七年级语文 八年级语文 九年级语文 高一语文 高二语文 高三语文
数学: 一年级数学 二年级数学 三年级数学 四年级数学 五年级数学 六年级数学 七年级数学 八年级数学 九年级数学 高一数学 高二数学 高三数学
英语: 一年级英语 二年级英语 三年级英语 四年级英语 五年级英语 六年级英语 七年级英语 八年级英语 九年级英语 高一英语 高二英语 高三英语
您所在的位置:主页 > 初中二年级 > 语文 > 正文

春望教案

时间:2015-12-14 来源:未知 作者:liudongnv 点击:

核心提示:上一篇小编分享了初二语文《春望》读后感,全诗的抒写层次,可分为前后两个部分.前四句,写春望之景,睹物伤怀.抒发了诗人忧国思家的感情,反映了诗人渴望安宁、向往幸福的愿望。以下是人教版初二语文《春望》教案,在下一篇小编还会为大家整理关于《春望》的教

  上一篇小编分享了初二语文《春望》读后感,全诗的抒写层次,可分为前后两个部分.前四句,写春望之景,睹物伤怀.抒发了诗人忧国思家的感情,反映了诗人渴望安宁、向往幸福的愿望。以下是人教版初二语文《春望》教案,在下一篇小编还会为大家整理关于《春望》的教学设计,供大家参考,请关注本网站。

  《春望》教案:

  一、 导入

  提到中国的古典文学,人们自然而然就会想到唐诗宋词元曲。提到唐诗,人们也自然而然就会想到两个人物,一个就是李白、一个就是杜甫。李白生活在盛唐,诗歌潇洒飘逸,杜甫生活在唐代由盛转衰的时期,诗歌沉郁顿挫。有人说,读杜甫的诗就犹如读一部唐代的历史,所以,杜甫被誉为“诗圣”,他的诗,被誉为“诗史”。那么,今天,我们要学的这首诗与唐代的那一段历史有关呢?请同学们看注释一,读一读背景介绍。

  二、 写作背景补充:

  唐肃宗至德元载(756)六月,安史叛军攻下唐都长安。七月,杜甫听到唐肃宗在灵武即位的消息,便把家小安顿在郎州的羌村,去投奔肃宗。途中叛军俘获,带到长安。因他官卑职微,未被囚禁。《春望》写于次年三月。他乘隙逃离长安,历尽千辛万苦,终于到达了当时朝廷的所在地——凤翔县。这首诗是诗人逃离长安前一个月写的。

  三、学习诗歌

  1 、初读诗歌

  (1)读准字音。

  同桌间相互朗读,老师巡视指导。注意搔、胜、簪等字。

  (2)读准节奏。

  老师指导、回顾诗体。近体诗是指在唐代形成的格律诗。近体诗从句式上说有五言、七言之分;从篇幅上说有律诗、绝句两种。律诗分五律、七律两种。全诗共四联,头两句叫首联,三、四句叫颔联,五、六句叫颈联,七、八句叫尾联。中间两联要求对仗。二、四、六、八句尾要押韵,通常押平声韵。七言律诗的朗读节奏通常为二二一或二一二 。

  组长指导大家朗读,示范读,其他同学划节奏,老师巡视检查。

  (3)读懂感情。

  多读几遍,看看能从诗中读到什么样的情感来?在小组内发言,要求每个人都要说,最后组织归纳答案。

  2.品读诗歌

  老师引导大家品析诗歌

  (1) 品析诗题:读----品

  从诗歌的题目可以提取哪些信息?写的是春天诗人望到的长安城的景象。

  (2) 品析诗句:生读---生品---师引

  首联:“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开篇即写春望所见:国都沦陷,城池残破,虽然山河依旧,可是乱草遍地,林木苍苍,一个“破”字,使人怵目惊心。继而一个“深”字,令人满目凄然。昔日的长安城繁华似锦,今日的长安城杂草丛生,为何会这样?是战争带来的灾难,让人们流离失所,把繁华的国都变成了一座空城。

  颔联:“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这两句一般解释是,花鸟本为娱人之物,但因感时恨别,却使诗人见了反而堕泪惊心。这一解的主体是人,因此它用了触景生情的手法;另一种解释为,以花鸟拟人,感时伤别,花也溅泪,鸟也惊心。这一解的主体是花鸟,所以用的是移情于物的写法。两说虽则有别,其精神却能相通,正见好诗含蕴之丰富。

  小结:诗的前四句,都统在“望”字中。诗人俯仰瞻视,视线由近而远,又由远而近,视野从城到山河,再由满城到花鸟。感情则由隐而显,由弱而强,步步推进。在景与情的变化中,仿佛可见诗人由翘首望景,逐步地转入了低头沉思,自然地过渡到后半部分——想望亲人。

  颈联:“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自安史叛乱以来,“烽火苦教多信断”,直到如今春深三月,战火仍连续不断。多么盼望家中亲人的消息,这时的一封家信真是胜过“万金”啊!“家书抵万金”,写出了消息隔绝久盼音讯不至时的急切心情,这是人人心中所有的想法,很自然地使人共鸣,因而成了千古传诵的名句。

  尾联:“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烽火遍地,家信不通,想念远方的惨戚之象,眼望面前的颓败之景,不觉于极无聊之际,搔首踌躇,顿觉稀疏短发,几乎不胜簪。“白发”为愁所致,“搔”为想要解愁的动作,“更短”可见愁的程度。这样,在国破家亡,离乱伤痛之外,又叹息衰老,则更增一层悲哀。写此诗时诗人仅45岁,就已经是位白发苍苍的老人了,为何?仅仅因为思念亲人吗?不,忧国忧民的情怀,是杜甫至死不渝的情怀。

  小结:诗的前四句写都城败象,饱含感叹;后四句写心念亲人境况,充溢离情。全诗沉着蕴藉,真挚自然。

  (3) 归纳感情

  小组长汇报先前讨论的答案,并比较学后的感悟。

  (4) 总结

  关于感情:

  这首诗反映了诗人热爱国家、眷念家人的美好情操,意脉贯通而不平直,情景兼具而不游离,感情强烈而不浅露,内容丰富而不芜杂,格律严谨而不板滞,以仄起仄落的五律正格,得铿锵作响,气度浑灏,因而一千二百余年来一直脍炙人口,历久而不衰。

  关于表现手法:

  A.触景伤怀,移情于物,将忧国思亲的情怀蕴含在形象的描写中,情景交融。

  B.一字传神。“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破”字使人怵目惊心;“深”字令人满目凄凉。“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溅”“惊”体现了诗歌语言的动态美,寄托了诗人强烈的情感。

  四、 诗歌赏析指导

  诗歌关注几个内容:1、写的是什么?2、怎么写的?3、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诗歌的考点:写什么?要能找到他写了哪些景物,要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这些景物。怎么写?脑海里要储备几种表现手法,如借景抒情、移情于物、直抒胸臆、引用典故、白描等等。表达什么情?写景的有对景物的喜爱赞美,借景物抒发离别的愁绪,依依惜别的深情,报效祖国的壮志,忧国忧民、思乡念家的感情。根据内容来概括。

  五、作业:从上面三个方面赏析杜甫的《春夜喜雨》

  板书设计:

  春望

  杜甫(唐)

  写景---------------抒情

  ↓ ↓

  春 望 忧国思亲

标签: 初二语文


相关内容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朗读mp3点击在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朗读mp3点击在

新华社长江前线22日22时电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从一千余华里的战线上,冲破敌阵,横渡长江。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二十日夜起,长江北岸人民解放军中路军首先突破安庆、芜湖线,渡至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地区,二……


水调歌头ppt课件
水调歌头ppt课件

运用多媒体教学初二语文课文《水调歌头》,对很多教师来说制作《水调歌头》ppt课件是一个难题,那么小编就特地为大家整理了《水调歌头》的现成ppt课件,欢迎大家下载阅读。 《水调歌头》ppt课件部分内容预览: 写作背景 宋神宗熙宁九年(1076),苏轼 在密州当……


过零丁洋ppt课件
过零丁洋ppt课件

下文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初二语文《过零丁洋》ppt课件,教师可以搜索本站《过零丁洋》教案和教学设计等更多教学资料,结合之前分享的关于《过零丁洋》资料,制作更完整的ppt课件。 《过零丁洋》ppt课件预览: 背 景 介 绍 1278年五月,年仅10岁的宋端宗赵昰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