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 一年级语文 二年级语文 三年级语文 四年级语文 五年级语文 六年级语文 七年级语文 八年级语文 九年级语文 高一语文 高二语文 高三语文
数学: 一年级数学 二年级数学 三年级数学 四年级数学 五年级数学 六年级数学 七年级数学 八年级数学 九年级数学 高一数学 高二数学 高三数学
英语: 一年级英语 二年级英语 三年级英语 四年级英语 五年级英语 六年级英语 七年级英语 八年级英语 九年级英语 高一英语 高二英语 高三英语
您所在的位置:主页 > 高中三年级 > 历史 > 正文

高中三年级上册历史《“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教学实录

时间:2015-08-10 来源:未知 作者:admin 点击:

核心提示:完整版人教版高中二年级历史上册《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教学设计、教案、说课稿,更多免费教学资料阅读请关注本站!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教学实录 赵剑峰 课前导入 Flash动画引出内容:孔子、孟子、荀子、老子、庄子、韩非子、墨子等百家争鸣代表

  完整版人教版高中三年级历史上册《“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教学设计、教案、说课稿,更多免费教学资料阅读请关注本站!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教学实录
 
  赵剑峰
 
  课前导入
 
  Flash动画引出内容:孔子、孟子、荀子、老子、庄子、韩非子、墨子等“百家争鸣”代表人物的图像循环滚动播放;背景音乐营造情境:古筝曲《高山流水》。
 
  导入新课
 
  师:首先,请大家欣赏一段录像。(播放录像《论语心得》片断,时长52秒)所放录像片断中,口若悬河、滔滔不绝的女士大家一定非常熟悉,她是谁?
 
  生:北京师范大学教授于丹。
 
  师:2006年10月,北师大教授于丹在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栏目开讲《论语心得》,随着节目的播放,在中华大地上引发了一场“儒学热”。
 
  孔子被尊奉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和十大思想家之一,他是中华民族的骄傲和光荣。生活在2500多年前的孔子为什么会享有如此崇高的地位?他创立的儒家学说是怎样兴起、发展的?中国古代思想领域是怎样由“百家争鸣”演变为儒家思想成为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主流的?今天,就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一起走进久远的春秋战国,去领悟传统文化的精髓,在祖先留给我们的智慧里寻找灵感和启迪。
 
  学习新课
 
  环节一:说文解字,解读标题
 
  师:首先,让我们一起来解读本课的课题。所谓“百家争鸣”的“百家”指的是什么?
 
  生:所谓“百家”,是指“诸子百家”。春秋战国时期,在社会上形成的一些以传播文化、发展学术为宗旨的学者和思想流派。
 
  师:真的是一百家吗?
 
  生:不是,“百家”,是泛指,意为数量多。
 
  师:《汉书·艺文志》上主要分为儒家、墨家、道家、法家、阴阳家、杂家、名家、纵横家、兵家、小说家等十家。由于小说家没有系统化的理论,不能称其为一个学派,其他的九家被称为“九流”。这也就是“三教九流”中“九流”的来历。
 
  “争鸣”是什么意思?
 
  生:所谓“争鸣”,是指“诸子百家”之间互相诘难、批驳而形成的局面。
 
  师:春秋战国时期,代表各阶层、各政治派别的学者和思想流派,都希望按照本阶层或集团的利益和要求,对宇宙对社会对万事万物作出解释。于是,他们著书立说,广收门徒,高谈阔论,互相辩难,争相发表自己的见解。“百家争鸣”就是春秋战国时期知识分子中不同学派的涌现及各流派争芳斗艳的局面。
 
  春秋战国时期,为什么会在思想文化领域出现“百家争鸣”的局面呢?
 
  生:(思考问题)
 
  师:为了帮助大家理解这一问题,我们先来看看这张图片和一段对话。这是中央电视台记者在采访过程中,与一个西北放羊娃的对话。
 
  你每天干什么?
 
  放羊!
 
  放羊为了什么?
 
  挣钱!
 
  挣了钱呢?
 
  娶媳妇儿!
 
  娶了媳妇后呢?
 
  生娃娃!
 
  生了娃娃,让他干什么……?
 
  当然是放羊!!!
 
  师:看了这段对话,我们不少同学都笑了。但我们在笑过之后,有没有想过,为什么这个放羊娃会有如此单纯、幼稚,甚至可笑、可悲的想法呢?
 
  生:因为他受的教育太少了。
 
  师:为什么他受的教育太少了呢?
 
  生:因为他家太穷了。
 
  师:他的想法归根结底受到什么问题的制约?
 
  生:经济问题,生存环境。
 
  师:这折射出历史发展的一个规律,大家想想,是什么规律?
 
  生:一定时期的思想文化是一定时期社会经济、政治发展的反映。
 
  师:我们能否举一反三,活学活用,结合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背景,说一说“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原因呢?
 
  生1:中国社会处于动荡变革时期。井田制、分封制、宗法制等旧制度走向崩溃,新的封建制度正在兴起与建立当中。
 
  生2:东周王室衰微,天下大乱,诸侯崛起,诸侯为了在争霸中胜出,纷纷招揽天下人才,士大夫阶层活跃和受重用。
 
  生3:春秋战国时期战乱频繁,很多贵族在战争中沦为平民,不少士大夫兴办私学,评论时局,寻求恢复社会秩序的良方,把本来只保存在贵族社会中的知识带到民间。
 
  师:(总结并归纳原因)1、政治、经济: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社会发生重大变革。2、阶级关系:“士”的活跃和受重用。3、思想文化:学术下移,“学在民间”。
 
  在以上这三点原因中,哪一点是“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根本原因呢?
 
  生: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社会发生重大变革。
 
  师:“诸子百家”中对当时和后世影响较为深远的思想流派有哪些?他们的代表人物分别是谁?主要观点是什么?他们的思想与他们所处社会的历史背景以及所代表的社会阶层之间有什么关系?
 
  环节二:分组学习
 
  师:现在我们就分成四个学习小组,分别代表儒家、道家、法家、墨家四个学派,归纳、概括他们的主要观点,探究他们的思想与他们所处社会的历史背景以及所代表的社会阶层之间的关系。(教师参与合作学习,指导帮助学生)

 
  请同学们注意,在别的学习小组回答问题的时候,咱们要注意倾听,他们回答不全面或回答错误的地方,咱们可以进行补充和指正,甚至诘难、批驳,争取在咱们的课堂上也形成一种“百家争鸣”的局面,大家说好不好?
 
  生:好!
 
  师:首先请儒家学派的代表说一说,为什么本课的课题是“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而不是“百家争鸣”和道家思想或法家思想或墨家思想的形成?儒家思想的形成和“百家争鸣”之间是什么关系?
 
  生:因为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百家争鸣”是儒家思想形成的背景,儒家思想正是在吸收借鉴其他学派思想的基础上发展完善,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
 
  师:(展示孔庙、孔府、孔林图片,并向学生出示纪念孔子诞辰2556周年的图片)
 
  今年9月,我们的友好学校澳大利亚墨尔本市迈克劳德学校的十几名同学要来我们学校进行短期文化交流,其中一项内容是到山东曲阜的孔庙去参观,假如学校派你做陪同,你将怎样简明扼要地向他们介绍孔子呢?
 
  生: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晚期鲁国人,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被后人尊称为“至圣”。《论语》一书是孔子和他的弟子的言行记录,是儒家经典的代表,其中很多话今天看来还很有意义,可以说是传统文化中的精华。孔子的学说主要有:“仁”的学说,主张“爱人”;要求统治者体察民情、爱惜民力;“为政以德”;孔子还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封建文化的正统思想就是封建统治者利用和改造孔子的学说而发展起来的。
 
  师: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是什么?
 
  生:“仁”。
 
  师:什么是“仁”?
 
  生:“仁者爱人”,要求人与人之间要互相爱护,融洽相处。
 
  师:如何才能做到“仁”呢?
 
  生: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师:还有呢?孔子还说过,怎样才能做到“仁”呢?
 
  生:克己复礼为仁。
 
  师:什么是“礼”?请大家先看一个小故事。(出示材料)
 
  某天,鲁哀公请孔子进宫叙谈。哀公请孔子吃桃子,边上还有一盘黍子。孔子却恭敬地吃掉了黍子。
 
  哀公笑道:“夫子,侍人送上来的黍子,是用来擦桃子上的毛的,不是吃的。”
 
  孔子正色的对哀公说:“主公啊,我不是不知道。但是,黍米是五谷中的尊者,是帝王用来祭祀天地及宗庙用的最上等的谷物,其地位是很高的。但桃子地位是比较低贱的,祭祀时也是用不上的。用尊贵的东西去擦拭低贱的东西,是君子所不为的。今天用五谷之长的黍米去擦拭低贱的桃子,臣以为这是违背周礼的。故我不敢那样做。”鲁哀公听了,大加赞赏地说:“夫子所言,真是妙极了。”
 
  师:通过这个小故事,大家想一想,什么是“礼”?
 
  生:西周时的等级名分制度,即周礼。
 
  师:从孔子主张恢复周礼,你能看出什么?
 
  生:孔子思想具有一定的保守性。
 
  师:“仁”和“礼”之间是一种什么关系?
 
  生:仁是内在的自觉,礼是外在的约束。具备“仁”的内在品德,才能自觉地遵守“礼”;遵守“礼”的规范,才能更好地践行“仁”的品德。
 
  师:还有一个小故事,就是大家比较熟悉的,即“苛政猛于虎”。
 
  一次,孔子路过泰山旁边,见一妇女在坟边痛哭。询问之后才知道,她的公公、丈夫和儿子都被虎害了,但她却不愿离开,因为这里没有苛政。孔子感慨到:“苛政猛于虎也!”
 
  这个故事反映了儒家的什么思想?
 
  生:以德治民。
 
  师:“以德治民”和“仁”之间是什么关系?
 
  生:“以德治民”是“仁”在政治理念上的反映。
 
  师:孔子在教育上的主要贡献是什么?
 
  生:“有教无类”。
 
  师:你还知道孔子有哪些至今仍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教育思想?
 
  生1: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生2:温故而知新。
 
  生3: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
 
  生4: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生5: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生:……
 
  师:今天的孔子风光无限,春秋末年的孔子是不是也是这样呢?
 
  史书载,孔子率弟子周游列国时,曾在陈蔡两国交界处困饿七日,动荡的年代,他的“仁”的思想也处处碰壁,不被采纳。请大家思考一下:为什么春秋时期孔子的思想不被采纳?
 
  生:孔子主张恢复周朝的等级名分制度,实质上是力图维护奴隶制。在春秋末年奴隶制正在走向灭亡的背景下,他的这一保守思想不可能受到普遍重视。动荡的年代,各诸侯国都想富国强兵,孔子“仁”的思想也缺乏施展的舞台。
 
  师:孔子的思想虽然在当时未受重视,但后来经孟子、荀子等人的发展改造,在战国“诸子百家”中成为蔚然大宗。
 
  在儒学的形成过程中,孔子和孟子、荀子之间是什么关系?他们的思想主张有何异同呢?
 
  生:孔子是儒家思想的创立者,孟子、荀子对儒家思想加以总结和改造,又吸收了一些其他学派的积极合理成分,使儒家思想体系更加完整,儒家思想更能适应社会的需要。
 
  师:孟子的核心思想有哪些?
 
  生:“仁政”、民本、性本善。
 
  师:孟子把孔子“仁”的学说发展成为系统的“仁政”学说。儒家思想开始与政治相结合。民本思想是孟子哲学思想中的精华,也是对孔子民本思想的发展。孟子总结战国时期各国治乱兴亡的规律,提出了一个富有民主性的著名命题:“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这也是孟子用仁政来解释君民关系。性善学说虽然是唯心主义哲学思想,但孟子强调君王要善待人民,在当时是具有一定的进步意义的。
 
  荀子杂取百家,与孔孟思想并不完全一致,为什么一般还是把他作为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
 
  生:荀子虽然杂取百家,但他的核心思想“仁义”是直接从孔子的思想中脱胎而来。
 
  师:荀子的核心思想有哪些?
 
  生:“仁义”和“王道”、“君舟民水”、性本恶。
 
  师:“君舟民水”的观点,对后世的政治思想影响很大,为后来历代有见识的封建帝王所采纳,对封建时代“治世”局面的出现起了一定的促进作用。后世对这一观点有充分发挥与深入理解的而又为大家所熟知的是谁?
 
  生:唐太宗李世民,他的名言是:“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师:荀子主张“性本恶”,但又认为可以通过“法治”和“礼义”使人变成君子,使普通人变成圣人。孟子、荀子的思想是对孔子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正是经过了孟子和荀子的总结和改造,儒家思想体系才更加完整,成为诸子百家中的蔚然大宗。
 
  上面我们一起重点学习了儒家思想的形成,虽然说儒家思想后来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但是儒家思想是在吸收融合各家之长的过程中形成发展起来的,道家、法家、墨家和儒家一起,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体系。道家、法家、墨家有哪些璀璨的思想火花呢?下面,我们一起概略地了解一下。
 
  有请道家学派的代表说一说,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是谁?核心主张是什么?
 
  生: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是老子和庄子。老子的主要主张是“道”、辩证、无为而治;庄子的主要主张是相对主义、消极避世。
 
  师:老子的核心思想是什么?
 
  生:“道”。
 
  师:什么是“道”?
 
  生:世界万物的本原。
 
  师:老子曰:“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从老子“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的主张中,你能推测出他可能代表哪个社会阶层的利益吗?
 
  生:没落的奴隶主贵族。因为他反对社会变革,希望退回到小国寡民的理想社会。
 
  师:我们所知道的哪些典故反映了老子的辩证思想?
 
  生1: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生2: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师:战国时期的庄子,继承和发展了老子的学说,但他的政治思想比老子更消极。
 
  下面请法家学派的代表说一说战国时期法家的核心思想。
 
  生:法家学派的集大成者是战国末期的韩非子,他的核心主张是法治和君主专制中央集权。
 
  师:法家思想对战国七雄中的哪一雄影响最为深远?
 
  生:秦国。秦国任用商鞅变法革新,势力大增,灭六国,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多民族国家。
 
  师:墨家的代表人物及核心思想是什么?以其中的某一点为例,谈一谈墨家代表哪一社会阶层的利益?为什么?
 
  生:墨家创始人墨子,主张“兼爱”“非攻”和“尚贤”。我认为,墨家代表平民百姓的利益。以“非攻”为例,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争霸,连年征战,人民流离失所,他们厌恶战争,渴望和平,墨家的思想正是代表了他们的利益。
 
  师:上面我们一起感悟了学术大师们在激烈的思想交锋中碰撞出的璀璨的思想火花,那么“百家争鸣”在中国历史上到底产生了怎样深远的历史影响呢?
 
  生1: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奠定了中国整个封建时代文化的基础,对中国古代思想文化有着非常深刻的影响。可以说,没有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中国古代的思想文化就不会五彩缤纷、博大精深。
 
  生2:在“百家争鸣”的过程中,各家学派相互取长补短,形成了相对完整的中国传统文化体系。儒家思想就是在吸收各家之长融合积极因素的过程中形成发展起来的,并在日后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从一定意义上说,“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对当时和后来社会历史的发展都有重要影响。
 
  师:在“百家争鸣”的过程中,各家学派互相诘难、批驳,又彼此吸收、融合,共同构成中国传统文化体系,其中儒家思想孕育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政治理想和道德准则;道家学说构成了两千多年传统思想的哲学基础;法家思想中的变革精神,成为历代进步思想家、政治家改革图治的理论武器,它们共同构造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
 
  李泽厚先生曾说:“即使广大农民并不读孔子的书,甚至不知孔子其人,但沉浸和积淀在他们的行为规范、观念模式、思维方法等意识和无意识底层的,主要仍是孔子和儒家的东西。”由此看来,儒家文化已渗透到中国人思维意识的深层,体现在中国人的言谈举止之中。因此,现实生活中的很多现象与儒家思想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其实,不仅仅是儒家思想,“百家争鸣”中的各派思想直到今天仍深深地影响着我们的方方面面。请大家各抒己见,谈一谈现实生活中的哪些现象与“百家争鸣”中的各派思想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生1:以德治国。
 
  生2:以法治国。
 
  生3:建立和谐社会。
 
  生4:八荣八耻。
 
  生5:以民为本,取消农业税。
 
  生6:建立节约型社会。
 
  生7:义务教育。
 
  生8:孝、诚信。
 
  生9:有教无类、学思结合、因材施教等。
 
  生:……
 
  师:我们应当如何对待传统文化呢?
 
  生: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师:我们应当珍视传统,古为今用,辩证取舍,发展创新。我们应该吸取历史的教训,既不能妄自菲薄,全盘否定;又不能陶醉于历史,被故纸堆束缚。我们应当继承其精华,弘扬其优秀部分;剔除其糟粕,批判和否定其中的消极因素。
 
  结束新课
 
  配乐:古筝曲《流水行云》。
 
  以上就是人教版高中三年级上册《“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上课课件,更多高中二年级上课课件请搜索本站!
 
标签:


相关内容

高中三年级上册历史《宋明理学》ppt课件
高中三年级上册历史《宋明理学》ppt课件

完整版人教版高中三年级历史上册《宋明理学》教学设计、教案、说课稿,更多免费教学资料阅读请关注本站! 以上就是人教版高中三年级上册《宋明理学》上课课件,更多高中三年级上课课件请搜索本站!……


高中三年级上册历史《“百家争鸣”和儒家思
高中三年级上册历史《“百家争鸣”和儒家思

完整版人教版高中二年级历史上册《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教学设计、教案、说课稿,更多免费教学资料阅读请关注本站! 全国中小学教学中的互联网应用优秀教学案例评选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 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教案 一、教学背景 1. 面向……


高中三年级上册历史《“百家争鸣”和儒家思
高中三年级上册历史《“百家争鸣”和儒家思

完整版人教版高中二年级历史上册《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教学设计、教案、说课稿,更多免费教学资料阅读请关注本站! 以上就是人教版高中二年级上册《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上课课件,更多高中二年级上课课件请搜索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