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元素周期表教学设计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使学生初步了解元素周期表中各元素的性质的递梯变性和周期性,了解元素原子结构。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若干族和周期的元素性质的性质的递变性学习,培养学生归纳总结的思维能力。 通过对原子结构发现和发展史
元素周期表教学设计——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使学生初步了解元素周期表中各元素的性质的递梯变性和周期性,了解元素原子结构。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若干族和周期的元素性质的性质的递变性学习,培养学生归纳总结的思维能力。
通过对原子结构发现和发展史的探究,培养学生观察,大胆猜想,验证的科学探究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对元素性质周期性变化和原子结构的学习,提高学生对化学学习的兴趣,加深学生对化学的认知能力。
元素周期表教学设计——教学重点难点
元素周期表各族各周期性质周期变化的规律理解,原子结构示意图的书写。
元素周期表教学设计——教学方法
HPS教学法
元素周期表教学设计——教材分析
本课时是人教版第一章第一节第二课时的内容。本节课是在学习了元素周期表之后对元素周期表的内在内容作进一步的学习,有助于加深学生对化学元素的进一步认识,他是学习以后章节的重要基础,起到一个承前启后的作用,因此在必修2中有着非要重要的地位。
元素周期表教学设计——教学过程
【教师】:上一节课我们已经学习了元素周期表的由来,它是由门捷列夫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之上加以总结而得到的,那么元素周期表是不是单纯的只是将元素放在一起的一个表格呢?在元素周期表中的元素每一行每一列之间存不存在一定的关系呢?元素周期表中的每一种元素能不能用一种统一的形式将每一种元素表示出来呢?
【学生】:积极思考并做出相应的猜想:元素周期表中的元素性质上存在某种联系;可以用某种方法将每一个元素的核外结构简单的表示出来等等。
【教师】做出相应的评价和总结。
讲述碱金属元素在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上的规律性和递变性,总结出元素周期表中各主族各周期中元素的性质是存在递变性和周期性的观点,原子的结构可以用原子结构示意图来简单的表示。
【教师】再给出卤族元素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让学生自主讨论得出结论。
【学生】:卤族元素和碱金属元素一样在性质上存在递变性和规律性。
老师总结:在元素周期表中,同主族元素从上到下原子核外电子层数依次增多,原子半径逐渐增大,失电子能力逐渐增强,得电子能力逐渐减弱。同周期元素从左到右原子序数逐渐增大,原子半径逐渐减小,失电子能力逐渐减小,得电子能力逐渐增大。
学习历史:
【教师】讲述 元素性质周期性的发展史结合PPT的播放:
元素周期律揭示了一个非常重要而有趣的规律:元素的性质,随着原子量的增加呈周期性的变化,但又不是简单的重复。门捷列夫根据这个道理,不但纠正了一些有错误的原子量,还先后预言了15种以上的未知元素的存在。结果,有三个元素在门捷列夫还在世的时候就被发现了。1875年,法国化学家布瓦博德兰,发现了第一个待填补的元素,命名为镓。这个元素的一切性质都和门捷列夫预言的一样,只是比重不一致。门捷列夫为此写了一封信给巴黎科学院,指出镓的比重应该是5.9左右,而不是4.7。当时镓还在布瓦博德兰手里,门捷列夫还没有见到过。这件事使布瓦博德兰大为惊讶,于是他设法提纯,重新测量镓的比重,结果证实了门捷列夫的预言,比重确实是5.94。这一结果大大提高了人们对元素周期律的认识,它也说明很多科学理论被称为真理,不是在科学家创立这些理论的时候,而是在这一理论不断被实践所证实的时候。当年门捷列夫通过元素周期表预言新元素时,有的科学家说他狂妄地臆造一些不存在的元素。而通过实践,门捷列夫的理论受到了越来越普遍的重视。 后来,人们根据周期律理论,把已经发现的100多种元素排列、分类,列出了今天的化学元素周期表,张贴于实验室墙壁上,编排于辞书后面。它更是我们每一位学生在学化学的时候,都必须学习和掌握的一课。
设计实验:【教师与学生互动】
实验一: 将学生分成两组:A组为碱金属组,B组为卤族元素族。在老师的指导和带领下在电脑相应软件中A组做碱金属与氧气的模拟实验反应并观察实验现象得出相应的结论;B组做卤族元素与氢气的模拟实验并观察实验现象得出相应结论。
将少量的溴水注入盛有KI溶液的试管中,用力振荡后,再注入少量的四氯化碳。观察四氯化碳层和水层颜色的变化。
实验二:【学生观察、讨论、分析、记录现象】
氯水加入NaBr溶液再注入少量四氯化碳,分层:上层水层为黄色,下层四氯化碳层为浅紫色;
氯水加入KI溶液再注入少量四氯化碳,分层:上层水层为黄色,下层四氯化碳层为浅紫色。
溴水加入KI溶液再注入少量四氯化碳,分层:上层水层为黄色,下层四氯化碳层为浅紫色。
【讲述】经过多次萃取后上层水层最终为无色,Br2溶于四氯化碳中应为橙色,这里大家看到浅紫色可能由于滴管、试管清洗不干净还有溶液的浓度也会有影响。
【板书】Cl2+2NaBr═2NaCl+Br2
Cl2+2KI═2KCl+I2
Br2+2KI═2KBr+I2
【学生思考、得出结论】氧化性(非金属性)Cl2>Br2>I2
呈现科学观念和实验检验:
【板书】:以表格的形式展示相应的关于元素周期性变化的表格.
总结与评价:【老师】提问;学习了上面的只是我们能得到元素周期表的元素都有什么样的性质和规律呢??
【板书】:(学生总结)
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 元素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呈现周期性变化;元素原子半径呈现周期性变化; 元素化合价呈现周期性变化; 元素的化学性质呈现周期性变化。 元素的性质随着元素原子序数的递增而呈现周期性的变化:元素周期律。
元素性质的周期性变化是元素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的周期性变化的必然结果。
元素周期表教学设计——教学反思
元素的性质是学习化学的精髓所在,本节可通过对部分主族和周期以及有关化学发展史的学习,使学生对元素的性质有了一个大概的了解,对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方式有了一定的认识,为后面第一章第二节的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本节课在上节课HPS的教学引导下继续应用HPS的教学方法,使学生们进一步体会到了HPS教学方法的实用性和必要性,教师也能更好的驾驭这种教学方法的力度和课程的结合性。
点击下载完整版元素周期表教学设计
标签:
高一化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