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人教版
高中一年级历史上册《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教学设计、教案、说课稿,更多免费教学资料阅读请关注本站!
今天上午上两节,下午刚刚上完第一节课,第三节课还有课,借这节课空闲,对这两天的教学进行一些反省。
上面说到第一节没有上完,仅仅讲完分封制,后来在其他基本班,除了在九班讲完了,但速度赶的有点快,在后面几个班,我一直保持原来进度,仅仅把课上到分封制。现在反思这个问题,觉得自己在教学上需要认真反思与反省,按照正常进度,应该讲完的,我哪个环节出了问题,是自己讲的太多,还是让学生讨论的太多,耽误了时间,自己仔细的回想所上的每节课,是自己讲的太多,这是不能够容忍的。新课程要求我们转变教师理念,其中一个最重要的就是改变教师的教学满堂灌,改变学生被动接受的习惯,要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合作学习能力。我在课堂上实在讲太多了。
如何上好新课程的课呢?这也是我最近在思考的问题,率先进入新课程的老师都在说新课程的教学任务重,课时不够。有老师说,按照旧的教学模式,老师讲,学生听,勉强可以把课上完,没有学生自由讨论学习的时间。今天看来诚然如是。
仔细研读课程标准,对比几个教材内容的选择。我似乎找到一些出路,解决课堂问题的出路。那就是紧扣课标,重点突破课标内容。围绕课标展开讨论,展开研讨,在这个学习,讲解的过程中,能把相关的知识连接,熟悉,知道并有所掌握。用课本来注释课标,用课标来规划课本,大概这也是教材几次编订,内容越来越少的原因。删繁就简,认真把握相关的几个问题,就是高中历史教学的全部要求。所谓要求整合,教材,重编教材,补充教材都要围绕新的课程标准而来。
下面就我这两天的上课情况,简单介绍一下,第一课讲到分封制,在其他几个班,逐步的熟悉,讲课也越来越得心应手。今天上午,讲第二节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首先要把宗法制讲了。然后由宗法制再讲第二节。这样把课程安排的顺序有点打乱。感觉的很不自在,但暂时也没有办法,只有赶课了。
今天对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这节,我就不在按照第一节的全讲,而是抓住课标的基本要求,注重两点,
对于第一目从诸侯争霸到秦朝的统一,我没有做重点讲解。
1.回顾了上节课讲到分封制崩溃时,所讲的问题,理了一个发展线索,西周末年,王室衰微,大权旁落,分封和宗法制逐渐崩溃,出现诸侯争霸,到战国时期各国为取得争霸兼并战争的胜利,纷纷变革,发展经济,提高实力,在众多国家中,秦国的商鞅变法成效最为显著,使得秦国称霸六国,最终在BC230——BC221年,秦国先后灭了六国实现了统一。
2.让学生思考秦国统一的历史条件有哪些?我总结有四点,第一,长期战争,人民渴望统一;第二,秦国经过商鞅变法,政治,经济,军事实力日益强大,具有统一的实力;第三,春秋战国时期的民族融合有利于国家的统一;第四,秦始皇的雄才大略,加速了统一的进程。
我把第二目与第三目整合在一起,重新命名为: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讲三个问题。
1.至高无上的皇权,主要讲秦始皇创立的皇帝制度,皇帝制度有三个方面的含义,首先皇帝独尊,其次,皇位世袭,最后皇权至上。
2.中央官制。三公九卿制度。官制特点相互配合,相互牵制,辅佐皇帝,避免决策失误。
3.全面推行的郡县制,这个一目,在有些班级里,我创设了一个秦初大臣争论郡县与分封优劣的一个情景,请学生来进行发表意见,感觉效果还不错。大致讲清郡县运行机制,随后进行郡县与分封进行比较。在这里,我没有把郡县制的推行与封建经济的发展想关联,也没有与生产力的发展相联系。这个度把握不好。该不该联系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