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 一年级语文 二年级语文 三年级语文 四年级语文 五年级语文 六年级语文 七年级语文 八年级语文 九年级语文 高一语文 高二语文 高三语文
数学: 一年级数学 二年级数学 三年级数学 四年级数学 五年级数学 六年级数学 七年级数学 八年级数学 九年级数学 高一数学 高二数学 高三数学
英语: 一年级英语 二年级英语 三年级英语 四年级英语 五年级英语 六年级英语 七年级英语 八年级英语 九年级英语 高一英语 高二英语 高三英语
您所在的位置:主页 > 高中一年级 > 历史 > 正文

第二次工业革命教学设计

时间:2015-10-13 来源:未知 作者:实习编辑 点击:

核心提示:第二次工业革命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一、第二次工业革命基础知识: 1、电力的广泛应用;2、内燃机的创制和使用;3、电讯事业的发展;4、化学工业的建立; 5、第二次工业革命及其特点;6、垄断组织的形成。 二、第二次工业革命思想认识: 1、 通过对1870年以后

  第二次工业革命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一、第二次工业革命——基础知识:
 
  1、电力的广泛应用;2、内燃机的创制和使用;3、电讯事业的发展;4、化学工业的建立;
 
  5、第二次工业革命及其特点;6、垄断组织的形成。
 
  二、第二次工业革命——思想认识:
 
  1、             通过对1870年以后科学技术突出发展的讲述,使学生认识:第二次工业革命中,科学技术的新成就被迅速应用于工业生产,大大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说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2、             通过对19世纪晚期垄断组织的出现及其影响的分析,使学生认识:在资本主义制度下,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工业生产的发展,导致生产和资本的高度集中,产生了垄断。随着垄断组织的形成,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相继进入帝国主义阶段。
 
  三、第二次工业革命——能力培养:
 
  1、  通过对第二次工业革命中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垄断组织形成的讲述,培养学生分析历史事物的能力。
 
  2、  通过引导学生结合第一次工业革命和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情况,分析其异同点,培养学生比较历史事物的能力。
 
  教学对象的分析
 
  本节教材是给高二学生开的。高二的学生由于以前的历史学习,尤其是高一这一年比较系统的历史学习,学生们对于历史事物的理解能力、分析能力、概括能力以及比较能力都有所提高;再者高中的学生正处在青春期,对任何事物都存在一种生理和心理的好奇心和探知欲,其自觉学习和主动探求学习能力均有所提高,其思维具有独立性,从以往重视历史表象的形式到重视历史事件、概念的升华和知识体系的建构。因此,本人认为对于高二的学生除了仍然要加强以上这些能力的提高,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钻研的能力。况且,培养思维是历史教学的核心。所以,在平常的教学过程中,本人经常要求学生自学一部分教材上编写得较详细的内容,对于重点和难点则与学生们共同探讨、分析,引导学生的思维向发散、逆向、探究等创新方向发展。
 
  教材分析
 
  16世纪前后人类历史发生了重大转折,资本主义萌芽首先在意大利,尔后在西欧国家出现,经文艺复兴、宗教改革、新航路的开辟和早期的殖民扩张和掠夺,西欧的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并发生了世界上最早的资产阶级革命。17世纪40年代英国爆发了资产阶级革命,确立了资本主义制度,随后西欧各国也相继建立了资本主义制度。接着,英国最早发生了工业革命,进入了以“自由竞争”为特点的自由资本主义阶段。同时又对其他欧洲国家产生影响,使得其他欧洲国家也发生工业革命。经过18世纪的第一次工业革命,人类社会焕发出极大的生产力,产品一下子丰富起来。欧洲的每一个角落都鸣响着蒸汽机的吼声,整个社会的生产方式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但是,人的需求是无止境的。生产的发展一方面创造出日益丰富的产品,另一方面也创造出新的社会需求。这就要求新的产品、新的机器、新的工业部门、新的生产技术。如果说第一次工业革命是从棉纺织业开始,以蒸汽机使用为标志,以资本主义工厂制度的确立为完成的话,那只是完成工业进步的第一步飞跃。接着而来的第二次工业革命,是从重工业的变革开始,以电力的应用为标志,以产业结构的巨大变化告终的。
 
  本节教材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第一,19世纪晚期,出现了第二次工业革命。这一时期,科学技术迅猛发展,新技术、新发明层出不穷,并被迅速应用于工业生产,大大促进了经济的发展。第二,这次工业革命同第一次工业革命相比,具有一些新的特点。第三,在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影响下,资本主义经济开始发生重大的变化。生产和资本高度集中,产生了垄断。随后垄断组织的形成,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相继进入帝国主义阶段。本人觉得教材对于第二次工业革命出现的背景分析不够透彻,因此有必要作为一个重点部分加以分析,使得学生便于理解;而对于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新成就介绍得比较详细。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本人觉得只要将其作为自学部分即可。故而,本人对于这一节教材的重点和难点安排如下。
 
  教学重点: 第二次工业革命产生的背景; 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特点.
 
  教学难点: 垄断组织的形成.
 
  教学设备:投影仪、投影资料
 
  教学方法:精讲——自学——精练——归纳
 
  教学课时:1课时
 
  导入设计:
 
  俗话说得好:“万事开头难”。凡事只要头开得好了,就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本人在充分熟悉教材的情况下,为了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启发学生的思维能力,在导入部分精心设计如下:
 
  用投影仪投出下列思考题:(1)什么叫做工业革命?(2)它首先发生在哪个国家?(3)后果怎样?(目的在于引导学生回忆以前学习过的知识,培养学生在学习之中的前后联系能力)——参考答案:(1)所谓工业革命又叫产业革命,是资本主义由工场手工业阶段到大机器生产阶段的一个飞跃。(2)工业革命从18世纪60年代首先在英国开始,18世纪末以后,先后在欧美、日本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扩展。(3)它的后果是a、极大地提高了生产力,使人类进入了蒸汽时代,巩固了资本主义的统治基础;b、引起了社会结构的重大变革,使社会日益分裂为两大对立的阶级——工业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c、大大密切了世界各地之间的联系,使东方从属于西方,促使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初步形成。(教师在讲解参考答案时,注意强调,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出现与第一次工业革命一样,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然产物。)
 
  从而进入到本节的重点教学内容之一——第二次工业革命产生的背景。
 
  重点突破:
 
  [重点之一] 第二次工业革命产生的背景
 
  首先,通过导入设计,引导学生了解第二次工业革命产生的背景之一,即经济基础: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由于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出现,生产力得到进一步发展。正是生产力的发展,才促使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由于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这样资本主义国家的实力增强,从而加速了对外扩张、对外掠夺,这样使得市场得到进一步扩大;市场的进一步扩大,就自然而然地要求技术革新、商品的大量生产,除了可以满足本国的需求量,还可以大量地输出到殖民地或半殖民地,从而获得许多的财富。因此,可以说市场的进一步扩大是第二次工业革命产生的必要条件,是第二次工业革命产生的根本原因。
 
  接着,用投影仪投影几道思考题:(1)工业革命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迅速发展,由此在政治领域引发了什么政治潮流?(2)19世纪上半期,在工业革命的影响下发生了哪些资产阶级革命或改良运动?结果怎样?——参考答案:(1)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潮流兴起。(2)19世纪二三十年代的革命、改革和民族解放运动,有成功也有失败,动摇了维也纳体系;1848年欧洲革命被镇压,但促使了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彻底瓦解了维也纳体系。(在学生回答这几道思考题后,教师在此基础上加以总结:在工业革命的推动和法国大革命反封建精神的鼓舞下,继19世纪二三十年代革命、改革和11848年革命之后,19世纪中期资产阶级革命、改革浪潮兴起,19世纪六、七十年代形成高潮,发生了俄国1861年革命、美国内战、德意志和意大利统一、日本明治维新等一系列资产阶级政治运动,导致资本主义制度在世界范围内确立,为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扫清了障碍。)由此引出了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另一个背景——政治基础:资本主义制度在世界范围内确立。
 
  最后,用投影仪投出一些图片(法拉第头像、门捷列夫头像、一幅元素周期表图),要求学生根据以前所学的知识猜测这些头像是什么人物?主要有什么成就?这时,学生们可以进行讨论。学生们肯定可以猜测出门捷列夫以及其成就是发现了元素周期律,并编制出元素周期表;假如学生对此无法表述出来时,教师可以提示学生翻到课本第137页,请学生迅速浏览第137页和138页相关内容(电磁学的成就及化学的进步这两部分内容)。引导学生了解到这两幅图的人物:第一幅是法拉第,其成就是用实验证明了电磁感应现象即导体在磁场中运动时可以产生电流;第二幅是门捷列夫,其成就是发现了元素周期律,并编制出元素周期表。事实上,可以引导学生知道正是电磁感应现象的揭示才推动了以电力技术推广和应用为中心的第二次工业革命,并且在人类生活中发挥了巨大作用。因此,又可以引出第二次工业革命产生的又一背景——科学技术开始与生产紧密结合。而元素周期表的编制是对无机化学的一种系统化和大综合。由此可以引入到另一学习部分——要求学生自学有关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主要成就部分。
 
  [重点之二] 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特点
 
  为了突破这一重点,本人在教学过程中巧费心思,设计如下:
 
  第一步:分组讨论。引导学生结合课本上的内容和以前所学知识,尝试着用自己的话来概括。
 
  第二步:请学生回答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特点。(参考答案:a科学技术和生产开始紧密结合;b它在几个先进国家同时起步、相互促进下进行;c出现两次工业革命交叉进行的情况.)
 
  学生看完书后,可能就只会照本宣科。为了突破这一重点,并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教师可以提示两点途径:第一、可以从第二次工业革命产生的背景出发,注意思考它可能出现的特点;第二、可以回忆第一次工业革命的特点,比较这两次工业革命的异同,其不同点也就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特点。(事实上,要回答出这道思考题可以等同于回答“第二次工业革命与第一次工业革命相比具有哪些不同特点?”这一设计可以提示学生在思考历史问题时也可以换个角度思考,就如同在数学学习中的解方程运算时可以用到换元法;另外,也可以使得学生深刻认识到历史学习不再向以前一样只要死记硬背,光靠死记硬背是行不通的。)
 
  学生回答时肯定要出现漏洞,教师在学生回答完毕后,首先要引导学生分析他们的想法,对于学生的独立思考要加以肯定;然后在此基础上,加以分析、补充。本人主要是从两次工业革命相比较的角度来引导学生理解这一重点的,这样既可以引导学生回忆以前所学知识,又可以通过使用历史比较法来培养学生比较历史事物的能力。
 
  首先,请学生看书上的阅读材料,要求学生思考回答:A、材料中的“以前时代”和“科学时代”分别指什么时期?B、依据材料及所学知识指出两个时代的发明存在什么不同?(参考答案:A、材料中的“以前时代”和“科学时代”分别指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和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B、发明出现的原因不同。前者发明是实践经验和实践的需要;后者是自然科学研究工作的飞速发展而应用于实践工作。)
 
  接着,教师在此基础上再解释:在第一次工业革命时,许多技术的发明来源于有生产实践经验的工匠。比如,珍尼机的发明者是个织工,蒸汽机的发明者瓦特也是一个机工。因此,可以说这个时候的科学和技术尚未真正结合;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所有发明发现成果都是科学技术运用于生产而创造出来的,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原理,在这里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第一次工业革命首先发生在英国,重要的是新机器和新的生产方法主要在英国发明的,其他国家工业革命的发展进程相对缓慢。第二次工业革命以全面开花取代了一枝独秀的局面,其中德国、美国贡献尤多。而且,其规模更加广泛,某一国的重大发明,很快就被别国所吸收,相互推动,发展迅速。
 
  第二次工业革命开始于多数国家尚未完成第一次工业革命之时,形成了两次工业革命时间上的交叉,如德国、日本就属于这种状况。因此对它们来说,两次工业革命是交叉进行的,既可吸收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技术成果,又可以直接利用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新技术,经济发展的速度就比较快。
 
  第三步:为了加深学生对两次工业革命特点的总体的掌握,教师可以用投影机投影下列表格:
 
  第一次工业革命
 
  第二次工业革命
 
  起止时期
 
  18世纪60年代至19世纪70年代
 
  19世纪70年代至20世纪初期
 
  开始部门
 
  从棉纺织业开始
 
  从重工业变革开始
 
  标志
 
  蒸汽机的使用
 
  电力的应用
 
  社会结构
 
  农业在国民经济中比重下降,人类从农业文明走向工业文明
 
  工业在国民经济中居主导地位,工业化社会建立
 
  生产组织
 
  资本主义工厂制确立
 
  各行业垄断组织形成
 
  经济思想
 
  自由主义盛行
 
  凯恩斯主义形成

  点击下载完整版第二次工业革命教学设计课件
第二次工业革命教学设计

标签: 高一历史


相关内容

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教学设计
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教学设计

一、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教学分析 《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是人教版必修2第三单元第9课,本课从三个方面介绍了近代经济结构变动的表现、自然经济的逐渐解体、洋务运动兴起与民族资本主义产生。本课在中国历史上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上承中国古代自然经……


第二次工业革命教案PPT
第二次工业革命教案PPT

一、第二次工业革命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电力方面的重大发明、汽车和飞机的发明等基础知识 2.了解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主要成就,认识电气时代的到来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巨大影响。 3.对比第一次工业革命,认识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特点。 4.通过对第二次工业革……


开辟新航路教学设计
开辟新航路教学设计

一、开辟新航路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思想 1.学情分析 分析学情,因材施教。本课教学的对象是高一学生,他们思想活跃,兴趣广泛,善于思考,理性思维能力已有较大提高。但由于他们对知识的掌握还没有形成体系,没有达到一定的广度;对历史现象的分析也没有上升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