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 一年级语文 二年级语文 三年级语文 四年级语文 五年级语文 六年级语文 七年级语文 八年级语文 九年级语文 高一语文 高二语文 高三语文
数学: 一年级数学 二年级数学 三年级数学 四年级数学 五年级数学 六年级数学 七年级数学 八年级数学 九年级数学 高一数学 高二数学 高三数学
英语: 一年级英语 二年级英语 三年级英语 四年级英语 五年级英语 六年级英语 七年级英语 八年级英语 九年级英语 高一英语 高二英语 高三英语
您所在的位置:主页 > 高中一年级 > 历史 > 正文

高中一年级上册历史《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教学设计

时间:2015-08-13 来源:未知 作者:admin 点击:

核心提示:完整版人教版高中一年级历史上册《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教学设计、教案、说课稿,更多免费教学资料阅读请关注本站! 第3课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理解君权与相权矛盾的发展变化与当时中央政权的强弱盛衰密不可分

  完整版人教版高中一年级历史上册《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教学设计、教案、说课稿,更多免费教学资料阅读请关注本站!

  第3课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理解君权与相权矛盾的发展变化与当时中央政权的强弱盛衰密不可分。理解元朝行省制度的创立,是中国省制的开端。
 
  2.通过引导学生了解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过程,总结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培养学生综合概括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联系时代背景分析各项措施,理解历史概念,并逐步总结出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2.引导学生重视图示、引文等材料,在对历史材料的研读和分析中,初步掌握处理历史资料的一般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不断加强是它的发展轨迹。这一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对中国历史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有助于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但也对中国社会的发展进步形成了阻碍。
 
  2.无论是汉族还是少数民族政权,都对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作出过自己的贡献。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主要特点。
 
  难点:从汉至元政治制度演变的过程及对重要历史概念的理解。 教学方法
 
  讨论法、讲解法、概括总结法 教学用具:相关教学资料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设计:
 
  导入新课:秦始皇统一中国后,继承了商鞅变法的成果和实践了韩非子的理论,创立了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即皇帝制、中央官制和郡县制,把专制主义的决策方式和中央集权的政治
 
  制度有机结合起来。秦始皇首创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为我国延续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选择了政治体制的基本模式。在中央,君权与相权的此消彼长一直是封建社会难以避免的问题,也是封建统治者一直想解决的问题,那么,从汉至元的历代统治者是怎样解决这一问题的?收到了怎样的成效?带着这个问题,我们今天来学习一些汉到元,历朝皇帝是怎样来解决这个问题的。
 
  第3课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板书)
 
  一、中央集权的发展
 
  师:什么叫做中央集权? 生:(略)(答案提示:权力集中于中央,地方服从于中央) 1.君国二制与推恩令(板书) 师:解释“郡国制”,汉为什么出现封国并存的现象?(答案提示:汉承秦制,实行郡县制,同时汉初经济萧条,民生凋敝,而疆域辽阔,汉高祖很难控制如此辽阔的疆域,因此为了确保“刘”姓天下,汉高祖分封了许多同姓诸侯国,出现了郡国制与分封制并行)
 
  师:然而景帝时还是出现了七国之乱,汉武帝是如何解决王国问题的,结果如何?(学生思考。提示:采用推恩令)
 
  2.唐朝的藩镇割据(板书)
 
  师:唐代节度使手握地方大权,本应保卫中央,但发展结果往往形成对抗中央的割据势力,比如安史之乱,这场叛乱给唐朝造成了怎样的影响?
 
  生:略(提示:严重破坏了唐朝的经济发展,削弱了中央集权,成为唐由盛而衰的转折点)
 
  师:唐朝之后,中国经历了一个什么时代?建立者有什么共性?用什么方式?
 
  生:略(提示:五代,节度使、武力)
 
  过渡:五代之后是北宋,北荣的建立者是谁?其身份是什么?他的经历对他的治国方略有何影响?
 
  师:赵匡胤是以兵权夺取政权,他不希望历史在他身上重演,于是为了加强中央集权,他对地方进行了分权。(可介绍杯酒释兵权的故事)
 
  3.宋地方政治制度(板书)
 
  师:宋初,鉴于唐朝藩镇割据局面,为加强中央集权,削减地方节度使势力,宋太祖把主要将领的统兵权收归中央,又抽调各地精兵强将,充实中央禁军。行政上由中央派文官担任地方长官,同时设通判负责监督。财政上,地方赋税一小部分作为地方开支,其余全部由中央掌控。这些措施的实行,改变了唐代以来藩镇割据,加强了中央集权。
 
  设问:北宋通过这些措施,地方没有发生过叛乱,但分权也产生了一定的弊端,有哪些?
 
  生:略(提示:冗官、冗兵、冗费,“积贫积弱”)
 
  4.元朝的行省制度(板书)
 
  师:元朝为什么没有延用宋朝的制度,而改用“行省制”?
 
  生:略(元朝疆域十分辽阔,不适用于郡、县、州制度)
 
  师:让学生了解安徽当时属于哪几个行省?然后指导学生了解一下行省制度的具体内容及影响。(教师总结)
 
  师:我们已经了解了从汉至元中央集权的发展过程,那么,中央与地方权力的发展趋势是什么?
 
  生:略(提示:中央权力不断加强)
 
  师:中央权力不断的加强,最终又集中于君主身上。
 
  二、君主专制的演进(板书)
 
  师:在中央集权的发展中,存在着中央与地方的矛盾,在君主专制演进中,也有一个矛盾,君相矛盾。下面我们来看一下历代的君主是如何解决君相矛盾的。
 
  1.汉代的中外朝制
 
  师:面对汉丞相位高权重的局面,汉朝皇帝采取了哪些措施?目的何在? 生:略(答案提示:(1)伍用布衣为相;(2)汉武帝时期任用身边做侍从、秘书等工作的人为尚书令、侍中等形成“中朝”(决策机构);以丞相为首的三公九卿组成的机构,形成“外朝”(执行机构)。目的:削弱相权,加强皇权)
 
  过渡:魏晋南北朝时期,逐步形成三省体制,隋唐延用并完善了这一体制。
 
  2.隋唐三省六部制
 
  师:首先让学生弄清唐朝三省制的明确分工,(中书省:掌决策、负责草拟和颁发诏令;门下省:掌审议,负责审核政令;尚书省:负责执行政令)在此基础上明确三省的职权,熟记三省的长官及参加政事都是宰相。
 
  师:指导学生理解学习三省六部制的意义。
 
  3.宋代对宰相的分割
 
  师:宋代依据宰相的具体权力将宰相分割为三部分,从而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到了元朝,由于实行的是行省制度,在中央设置了中书省代替了三省。
 
  4.元代的中书省
 
  师:元以中书省总理政务,为宰相府。六部亦归其指挥,中书省上承天子,下总百司,是最高行政机构。
 
  思考:从汉至元中央对地方管理呈现什么趋势?说明了什么问题?
 
  生:略(提示:趋势,宰相权力逐步削弱,皇帝权力逐步加强。说明相权与皇权矛盾一直存在并加剧)。
 
  过渡:虽然如此,中国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仍将继续膨胀,而在治理国家中,人才的选拔是非常重要的。
 
  三、选官、用官制度的变化
 
  教师指导,学生自学为主,完成下表:

 
  课堂小结:
 
  从汉到元政治制度的特点,是不断完善与发展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中央相权不断削弱,君权不断加强。中央严格地控制地方行政。不允许有独立的行政体系存在,地方服从中央,最后听命于君主,在分权基础上,中央控制地方官吏的任命、监督与考核。地方官对中央与君主绝对依赖,地方没有相应的职权,也难以实施有效的治理。
 
  布置作业: 板书设计
 
  第3课  从汉子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一、中央集权的发展。
 
  1.汉:都国二制并行与推思令。
 
  2.唐:藩镇割据
 
  3.北荣:中央集权的加强
 
  4.元:行省制度
 
  二、君主专制的演进
 
  1.汉代的中外朝制。
 
  2.隋唐的三省六部制。
 
  3.宋代对宰相的分割。
 
  4.元代的中书省。
 
  三、选官、用官制度的变化
 
  1.汉、察举制
 
  2.魏晋:九品中  制。
 
  3.隋唐以来:科举制。 教学反思
 
  以上就是人教版高中一年级上册《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上课课件,更多高中一年级上课课件请搜索本站!
标签:


相关内容

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教学设计
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教学设计

一、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教学分析 《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是人教版必修2第三单元第9课,本课从三个方面介绍了近代经济结构变动的表现、自然经济的逐渐解体、洋务运动兴起与民族资本主义产生。本课在中国历史上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上承中国古代自然经……


第二次工业革命教案PPT
第二次工业革命教案PPT

一、第二次工业革命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电力方面的重大发明、汽车和飞机的发明等基础知识 2.了解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主要成就,认识电气时代的到来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巨大影响。 3.对比第一次工业革命,认识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特点。 4.通过对第二次工业革……


开辟新航路教学设计
开辟新航路教学设计

一、开辟新航路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思想 1.学情分析 分析学情,因材施教。本课教学的对象是高一学生,他们思想活跃,兴趣广泛,善于思考,理性思维能力已有较大提高。但由于他们对知识的掌握还没有形成体系,没有达到一定的广度;对历史现象的分析也没有上升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