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 一年级语文 二年级语文 三年级语文 四年级语文 五年级语文 六年级语文 七年级语文 八年级语文 九年级语文 高一语文 高二语文 高三语文
数学: 一年级数学 二年级数学 三年级数学 四年级数学 五年级数学 六年级数学 七年级数学 八年级数学 九年级数学 高一数学 高二数学 高三数学
英语: 一年级英语 二年级英语 三年级英语 四年级英语 五年级英语 六年级英语 七年级英语 八年级英语 九年级英语 高一英语 高二英语 高三英语
您所在的位置:主页 > 教育新闻 > 正文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第三、四单元知识点

时间:2016-10-15 来源:未知 作者:admin 点击:

核心提示: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第三、四单元知识点 第 三单 元 复 习 呼啸xiào 搁gē板 心惊肉跳 抱怨yuàn 填tián饱 保佑yòu 自言自语 掀xiān起 寡guǎ妇 唉ài 蜷quán缩 裹guǒ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第三、四单元知识点


第 三单 元 复 习

呼啸xiào 搁gē板 心惊肉跳 抱怨yuàn 填tián饱 保佑yòu 自言自语 掀xiān起 寡guǎ妇 唉ài 蜷quán缩 裹guǒ住 忐tǎn忑tè不安 嗯eg 揍zòu骂 魁kuí梧wú  吱嘎gā 黧lí黑 倒霉méi 忧虑lǜ 搔sāo痒 流连忘返 溜liū之大吉 瞥piē见     刻骨铭míng心 不由分说 嗫niè嚅rú 一如既往 蹑niè手蹑脚 悠悠 仪yí式 倾听抱歉qiàn 水槽cáo 缝缝补补 大吃一惊 兴高采烈 怒目圆睁 撕sī破 介意 湿淋淋 荒唐 泰然 焦黄 瘦削 割gē舍  汹xiōng涌澎péng湃pài 自作自受 

多音字

缝féng补  出差chāi  兴xīng奋  尽jǐn管  冲chōng锋 望着zhe

缝fèng隙  差chā别  高兴xìng  尽jìn力  冲chòng床 着zháo迷

形近字

欣(欣然) 林(树林) 语(语言) 虚(虚心) 仪(仪式) 留(留下) 沮(沮丧)

掀(掀起) 淋(湿淋淋)梧(魁梧) 虑(焦虑) 议(议论) 溜(溜走) 阻(阻挡) 

蠕(蠕动) 倦(疲倦) 赚(赚钱) 怒(愤怒) 骚(风骚) 槽(水槽) 

嚅(嗫嚅) 蜷(蜷缩) 歉(抱歉) 怨(抱怨) 搔(搔痒) 糟(糟糕) 

近义词

偶然──偶尔  泰然──坦然  依然──依旧  羞愧──惭愧  强制 ―强行

叮嘱──叮咛  拒绝──回绝  允许──准许  山穷水尽――穷途末路

反义词

潮湿──干燥  阴冷──明媚  忧虑──平和  温暖──寒冷  舒适――难受

责备──赞赏  热情──冷漠  宽宏大量──心胸狭窄  虚情假意――真心实意

词语搭配

狂风的怒吼 波涛的轰鸣 汹涌澎湃的海浪 瘦削的脸 怒目圆睁的脸 从未有过的感觉 茫然的眼睛 悠悠的小令 伟大的事情 独享的幽静 无法割舍的爱好 奇妙的电话机   林中的和谐 诗一般的语言 唯一的听众 慈祥的眼神 无所不知的小精灵 深深的潭水 

飞快地跑 忐忑不安地想 不由分说地抽 香甜地吃 蹑手蹑脚地走 静静地坐 平静地望尽心尽力地演奏 偷偷地聊天 耐心地回答 幸福地唱歌

词语意思

舒适:舒服、安逸。一般指生活环境。

抱怨:就是埋怨。

熬过去:艰难地度过。

自作自受:自己做错了事,自己承受不好的后果。

黧黑:形容(脸色)黑。

寡妇:指死了丈夫的妇女。

眼帘:眼皮或眼内。

蜷缩:身体弯曲地缩着。

舒适:舒服、安适。

顾惜:顾全爱惜。

喃喃:连续地小声说话。

心惊肉跳:形容担心祸患临头,害怕不安。

毛票:口语,就是面值一角的人民币纸币。

攥:握。

一如既往:跟过去完全一样。

瞥见:一眼看见。

尴尬:处境困难,不好处理。

荒唐:(思想、言行)错误到使人觉得奇怪的程度。

声望:为众人所仰望的名声。

着迷:对人或事物产生难以舍弃的爱好。

谋面:彼此见面,相识。

兴高采烈:形容兴致高,精神饱满

密语:秘密的通信用语。也叫暗语。

魔法:邪法,妖术。

忧虑:担忧、它比“忧愁”表示“忧”的程度要深,不仅愁,而且在想怎么办。

忐忑不安:形容人心神不安定的样子。忐忑:指心神不安。

汹涌澎湃:波涛翻滚的样子,风浪搏击的声响,形容声势浩大。

开恩:旧时请求人宽恕或施与恩惠的用语。

刻骨铭心:形容记忆深刻,永远不忘。多用于对别人的感激。

白痴:病,患者智力低下,动作迟钝,轻者语言机能不健全,重者起居饮食不能自理。

荒唐:(思想、言行)错误到使人觉得奇怪的程度。

解析课文、语句

《穷人》是俄国著名作家列夫·托尔斯泰写的一个短篇小说。课文记叙了一个寒风呼啸的夜晚,桑娜与渔夫主动收养已故邻居西蒙的两个孤儿的故事,真实地反映了沙俄专制制度下渔民的悲惨生活,赞美了桑娜和渔夫宁可自己吃苦也要帮助别人的美好品质。

课文以“穷人”为题富有深意。文章通篇反映了桑娜与西蒙两家的贫穷──住得差,吃得差,劳动条件差,还有疾病,是沙俄时期俄国渔民悲惨生活的真实写照。就是在这样贫穷的情况下,桑娜与渔夫做出了令人难以相信的举动:在自己五个孩子的基础上,主动收养西蒙的两个孤儿。作者就是通过这样的事例,讴歌了穷人宁可自己吃苦,也要帮助别人的高尚品质,有力地抨击了当时上流社会的堕落与腐化。

1、海上正起着风暴,外面又黑又冷,这间渔家的小屋里却温暖而舒适。

“温暖”是指炉火未熄,这是与室外的寒风呼啸相比而言;“舒适”是指地面干净、食具发亮,孩子们安静地睡着,这是与丈夫在狂风大浪中打鱼的危险处境相比而言。从这里可以体会到女主人的勤劳能干。所以虽然贫穷,但还温暖而舒适。

2、她的心跳得很厉害,自己也不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但是觉得非这样做不可。

这是一个贫苦的家庭妇女桑娜很真实的感情。作为母亲,她可怜两个孩子;作为邻居,她必然要关心西蒙留下的两个孩子;而作为需抚养五个孩子的家庭主妇,她会为今后的生活担忧,所以“心跳得很厉害”。“非这样做不可”就是应该而且必须这样做。因为桑娜看到两个可爱的小孩没有了母亲的抚养,十分可怜,所以没有多考虑,就把他们抱回家。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桑娜善良的本性。

3、哦,我们,我们总能熬过去的!快去!别等他们醒来。

“总能熬过去的”是说一定能度过艰难的日子。家里虽穷,生活困难,但能熬过去。一个“熬”字,很恰当地写出渔夫的苦日子,也很准确地表现了渔夫的坚强性格。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渔夫关心他人的美好心灵。

4、她忐忑不安地想:“他会说什么呢?这是闹着玩的吗?自己的五个孩子已经够他受的了……是他来啦?……不,还没来!……为什么把他们抱回来啊?……他会揍我的!那也活该,我自作自受。……嗯,揍我一顿也好!”

为了救邻居的孩子,她什么也不顾了。这五个省略号真实、准确地表现了桑娜当时极度矛盾的心态。“揍我一顿也好”是说只要丈夫同意收养两个孩子,甘愿自己挨打。桑娜考虑到收养孩子会给丈夫增加负担,所以担心丈夫会揍她;但愿意自作自受,从这里可以体会到桑娜崇高的思想境界──宁愿自己承担痛苦和劳累,也要把西蒙的两个孩子抚养大。

《别饿坏了那匹马》作者许申高,主要写了酷爱读书的“我”在失去看书机会时,摆书摊的残疾青年谎称家中有马,买下“我”的马草,让“我”继续看书的事。赞扬了残疾青年不计一己得失、想方设法让“我”读书的良苦用心,表达了“我”得知真相后的感激之情。

1、我上小学五年级那年,学校不远处的书摊是我放学后流连忘返的地方。

“流连忘返”写出了“我”酷爱看书的程度。残疾青年也正是从“我”在书摊前流连忘返的情景,发现了“我”对知识的追求,以及身无分文的无奈。这是他一直帮助“我”、想方设法给“我”看书机会的原因。

2、我回头去看愣在轮椅上的他和他手里的那本书,书页中分明多了几张毛票。

“书页中分明多了几张毛票”,那是父亲利用翻书的机会,悄悄夹在书里的。父亲知道,青年是靠摆书摊养家糊口的,生活也不容易。所以他不光忍痛打“我”,让“我”认识到:做人不能只为自己着想,也要为别人着想,同时也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表明对青年的关心。

3、他先是一愣,继而眼睛一亮,笑着对我说:“过来,让我看看你的马草。”他认真地看过马草后,冲里屋叫道:“碧云,你出来一下!”

青年获悉“我”马草不好卖的消息,为了继续帮助“我”,打算通过说谎买“我”的马草。句子具体写出了青年做决定的经过。“愣”字表明青年突然明白马草并不好卖。“眼睛一亮”表明他想出了既能帮助“我”又不易让“我”发觉的主意。青年之所以“认真地看过马草后”,才让碧云收下马草,是想让“我”产生错觉:青年家真的有马,而且正缺马草。这样“我”就不觉得他是为了帮助“我”而故意这么做。这段言行与神态描写烘托出青年关心“我”的良苦用心。

4、可是迟了!我已经走进他家的后院,看见了一堆枯蔫焦黄的马草──这些日子我卖给他的所有的马草!那匹马呢?那匹香甜地吃着我的马草的马呢?

这段话写出了事情的结果,我明白了事情的真相。通过两个感叹句、两个问句写出了“我”见到马草后的震惊与感激。文章中的破折号起到注释说明的作用,强调了“我”卖给青年的马草全部都在。

《唯一的听众》作者落支,文章记叙了“我”在一位音乐教授真诚无私的帮助下,由没有信心学会拉小提琴,到能够在各种文艺晚会上为成百上千的观众演奏的事,赞扬了老教授爱护、鼓励年轻人成才的美德,表达了“我”对德高望重的老教授的敬佩、感激之情。

1、用父亲和妹妹的话来说,我在音乐方面简直是一个白痴。

用“白痴”形容“我”拉小提琴的水平,这对已经能拉小夜曲的“我”来说是个沉重的打击,更要命的是父亲和妹妹只是经受了数次“折磨”之后就下了这样定义。为此,“我”失去了在家里练琴的自信。文章开头直接点明父亲和妹妹的做法,为下文“我”走出家门,到林中练琴作了铺垫,同时也与下文老教授的表现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从侧面赞美了老人对“我”的爱护与帮助。

2、林子里静极了。沙沙的足音,听起来像一曲悠悠的小令。

这句话写出了早晨树林的安静,以及“我”为能找到这样安静的练琴环境的兴奋心情。沙沙的足音在“我”听来,竟成了一曲悠悠的小令,形象地说明“我”对拉好琴重新找回了自信。正因为如此,“我”才会庄重地架好小提琴,像举行一个隆重的仪式,拉响了第一支曲子。

3、我的脸顿时烧起来,心想,这么难听的声音一定破坏了这林中的和谐,一定破坏了这位老人正独享的幽静。

这句话真实地写出了“我”发现老人后沮丧的心理。“我”希望自己能在这优美的环境中拉出好听的琴声,可偏偏琴技不争气,那声音“觉得自己似乎又把锯子带到了树林里”;不希望有人听见自己在拉琴,却偏偏被老人发现了。文中的两个“一定”,强调了难听的琴声带来的后果,突出了“我”的沮丧。说明“我”又一次失去了自信。

4、“我想你一定拉得非常好,可惜我的耳朵聋了。如果不介意我在场,请继续吧。”

这是老人对“我”说的一句话。作为一位音乐学院最有声望的教授,老人听出“我”拉得并不好,更从“我”被人发现后“准备溜走”的举动中,发现“我”缺乏自信。出于对年轻人的爱护,老人谎称自己耳聋,为听不到好听的琴声向“我”表示歉意。听惯了亲人对“我”白痴的评价,第一次听到陌生老人的称赞,尽管是个聋子,但“我”还是充满了快乐。老人的话让“我”有了面对老人拉琴的勇气。

5、我停下来时,她总不忘说上一句:“真不错。我的心已经感受到了。谢谢你,小伙子。”我心里洋溢着一种从未有过的感觉。

这“从未有过的感觉”就是被人肯定的快乐。而这恰恰来自于老人的陪伴,来自于老人的夸奖。老人并不指点“我”如何拉琴,她就用自己的语言帮助“我”重新找回自信,激励“我”刻苦练习。在她的激励下,“我”终于敢在家里练琴了,而且练得十分认真,十分刻苦。这句话反映了老人与众不同的教育方法。

6、有一次,她说我的琴声能给她带来快乐和幸福。我也常常忘记她是聋子,只看见老人微笑着靠在木椅上,手指悄悄打着节奏。她慈祥的眼神平静地望着我,像深深的潭水……

在老人热情的鼓励下,“我”的琴技在不断地提高,这正是老人所希望的。她发自内心地为“我”的进步而高兴。在“我”的眼里,老人也不再是一个聋子,她在用心感受琴声,“我”和她是用音乐在相互交流。“我”对老人的感激之情溢于言表。

“平静地望着我”这在文中是第三次出现。从相识的第一天起,老人就一直平静地望着“我”拉琴。从她的眼神里“我”读出了老人对“我”的关切、鼓励,读出了老人为“我”琴技的点滴进步的高兴,读出了老人对“我”提出的更高的要求。因此“我”觉得她的眼睛像深深的潭水。

7、那时,我总是不由得想起那位“耳聋”的老人,那清晨里我唯一的听众……

句子用“唯一”来修饰限制“听众”,有“独一无二”的意思。面对成百上千的观众演奏小提琴曲,“我”唯独想起的是这位自称“耳聋”的老人,表明老人在“我”心目中有着崇高的地位。句子写出了“我”对老人的感激,同时点明了课题。

《用心灵去倾听》本文来源于西班牙的《都市生活报》,我国《参考消息》翻译并刊登了本文。课文真实地记录了“我”与问讯处工作人员苏珊交往的过程,赞美了苏珊用心灵倾听孩子的心声、用爱心帮助孩子的善良品质,表达了“我”对苏珊的深切怀念之情。

1、我找到了听我说话的人,不由得放声大哭。

找到听“我”说话的人,其实就是找到了希望。那天,“我”在玩耍的时候,手指被锤子砸伤了,非常希望得到帮助,可是“家里没有人,哭也不会有谁听见”,“我”显得多么的孤独无助。只好把希望寄托在那个叫“问讯处”的小精灵身上。听到苏珊的温柔的嗓音,“我”孤独的心灵一下子得到了抚慰,终于放声大哭。这既是伤痛带来的痛苦的哭,更是在孤独中找到了希望的幸福的哭。

2、小精灵总是耐心地回答我的问题,一遍遍地向我解释。

在“我”的记忆中,苏珊是个无所不知的小精灵。苏珊面对“我”一个个简单而幼稚的问题,就像一位母亲那样“耐心地回答我的问题,一遍遍地向我解释。”在一次次心与心的交流中,两个人的心走在了一起,结成了母子般的情谊。这句话形象地写出了苏珊的爱心,语言虽然朴实,读来却令人十分感动。

3、你知道吗,这只可爱的小鸟,它要到另一个世界去歌唱。

心爱的金丝雀突然死了,“我”不仅痛苦,同时对死亡充满了恐惧。如何化解“我”心中的伤痛,不让死亡留给“我”太多的恐惧呢?苏珊采用了更美好的一种说法。是啊,小鸟到另外一个世界去唱歌了,这是多么美好的事啊!听着这样的话,笼罩在孩子心头的阴影立刻消散了,快乐又回到了孩子的身边。苏珊的善良、乐观由此可见一斑。

4、但是我非常想认识苏珊,认识这个从未谋面却如同我第二个母亲的人。

“谋面”就是见面的意思,用“如同我第二个母亲”来形容苏珊,看得出“我”对苏珊的爱。苏珊不是“我”的母亲,我们也从没见过面,是电话线把两个人紧紧地连在一起:苏珊就像母亲那样,耐心倾听“我”的心声,困难时给予帮助,痛苦时予以安慰。这就是“我”长大后,离开家乡,知道电话是怎么回事后想见到苏珊的真正原因。文章这样写,也为下文“我”回到家乡后主动与苏珊联系作了铺垫,推动了情节的发展。

必背内容

*    日积月累

轻诺必寡信《老子》

民无信不立。《论语》

不精不诚,不能动人。《庄子》

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礼记》

有所期诺,纤毫必偿;有所期约,时刻不易。《袁氏世范》

*                           加拿大作家蒙格玛丽的《绿山墙的安妮》读来引人入胜,这是一个孤儿长大成人的故事。许多文学作品都动情地歌颂了人的美好心灵。例如,中国作家曹文轩的《根鸟》、日本作家黑柳彻子的《窗边的小豆豆》、瑞士作家斯比丽的《小海蒂》。

第 四单 元 复 习

邀áo游 和蔼ǎi 渺miǎo小 璀cuǐ璨càn 恩赐cì 滥làn用 矿kuàng产 资zī源  晶jīng莹yíng 慷kān慨kǎi 威胁xié 目睹dǔ 枯竭jié 葬zàng礼 菲fēi格雷特 巴拉圭guī 汛xùn期 滔滔不绝 一泻千里 震耳欲聋 世外桃源 枯槁gǎo 哀悼dào 酋qiú长 麋mí鹿lù 骏jùn马 雄鹰yīng 潺潺chán 松脂zhī 婴yīng儿 眷juàn恋 土炕kàng 肆sì虐nüè 盘踞jù 破碎 滋润 滋养 悲剧 治理 归宿 荡漾 领悟 纷至沓tà来 从天而降 生命垂危 风雨同舟 奄奄一息

多音字

一叶扁piān舟 供gōng品 困难nán 

扁biǎn平   提供gòng 灾难nàn 

无数shù   降jiàng临 模mó仿 血xiě液

数shǔ不清  投降xiáng  模mú样 血xuè管

倒dào影 参cān天 卷juǎn过 睡jiào觉 

倒dǎo下 人参shēn 试卷juàn 觉jué得 

形近字

晶(晶莹) 莹(晶莹) 蔼(和蔼) 资(资源) 矿(矿产) 赐(恩赐) 滥(滥用)

品(品味) 荧(荧光) 竭(竭力) 姿(姿色) 旷(旷课) 碣(踢球) 监(监视) 

胁(威胁) 睹(目睹) 堵(堵住) 悼(悼念) 骏(骏马) 竣(竣工) 眷(眷恋)

协(协作) 赌(赌博) 诸(诸位) 掉(掉队) 俊(俊俏) 峻(险峻) 券(证券)

近义词

灾难──灾祸  庄严──庄重  晶莹──晶亮  慷慨──大方  贡献──奉献

璀璨──灿烂  渺小──微小  和蔼──和气  天际──天边  沉寂──沉静

透亮──明亮  恩赐──赏赐  威胁──威吓  清晰──清楚  节制──控制

肆虐──残虐  盘踞──占据  恭敬──尊敬  劲挺──挺拔  险恶──凶险

流连忘返──恋恋不舍  风雨同舟──生死与共  交错──交织、交叉 遨游──漫游

枯竭──枯干、干涸   纹痕──纹路、痕迹  

反义词

清晰──模糊  消失──出现  浪费──节约  减少──增加   交叉──平行

灵活──呆板  节制──滥用  精心──马虎  凶猛──温顺  荡漾──平静

恭敬──粗暴  渺小──巨大  慷慨──吝啬  节制──放纵  保护──破坏

恩赐──吝惜  枯竭──丰富  有限──无限

词语搭配

生命垂危的老人 薄薄的水蓝色“纱衣” 那样的美丽壮观 白色的纹痕 雄奇的气势   绿色的波浪 粼粼的波光 参天的杨柳 命运的选择 浓密丛林中的薄雾 闪闪发光的松针生命的归宿 上帝的恩赐 严重的威胁 特殊的葬礼 永流不息的河水 雨后清风的气息 

温暖的怀抱 了不起的奇迹 绿风荡漾的小院 水雾飘飘洒洒 水声震耳欲聋 

不加节制地开采 慷慨地提供 不顾后果地滥用 精心地保护 不紧不慢地说 

提出设想 建造基地 造福子孙后代 滋润心田 解除干渴 

一叶扁舟 一处沙滩 一片耕地 一座山脉 一根松针 一条大瀑布 一块绿洲 一个家园一座水电站 一个倒影 一口呼吸 一声叹息 一排三间房 一台电视机 一层层的梯

词语意思

晶莹:光亮而透明。

资源:生产资料或生活资料的天然来源。

滥用:胡乱或过度地使用。

威胁:用威力逼迫、恫吓,使人屈服。

纷至沓来:纷纷到来。

枯槁:(草木)干枯;(面容)憔悴。

奄奄一息:只剩下一口气,形容临近死亡。

酋长:部落的首领。

水帘:指瀑布从天而降就像水做的帘子。

荡漾:(水波)一起一伏地动。

滋润:增添水分,使不干枯。

遗灰:遗留下来的痕迹。

肆虐:任意残杀或迫害。

盘踞:非法占据。

归宿:人或事物的最终的着落。

劲挺:坚强有力地挺立着。

恩赐:原指帝王给予赏赐,现泛指因怜悯而施舍。

眷恋:(对自己喜爱的人或地方)深切地留恋。

淤泥:河流、湖沼、水库、池塘中沉积的泥沙。

竭泽而渔:意思是淘干了水塘捉鱼。比喻取之不留余地,只图眼前利益,不作长远打算。

解析课文、语句

《只有一个地球》采用科学小品文(文艺性说明文)的形式,从人类生存的角度介绍了地球的有关知识,阐明了人类的生存“只有一个地球”的事实,呼吁人类应该珍惜资源,保护地球。

文章采用了多种说明方法,运用列数字、作比喻、分类别、举例子等多种说明方法,科学地介绍了地球的多方面知识,有力地说明了“只有一个地球”的事实。用词严谨,表达生动,是本文语言的主要特点。同时,课文多处采用比喻、拟人等手法,体现了科学小品文语言的生动形象性。

1、地球,这位人类的母亲,这个生命的摇篮,是那样的美丽壮观,和蔼可亲。

这是作者对地球的赞美,突出了地球的可爱与美丽,体现了作者对地球的热爱之情。句中将地球比作“母亲”“摇篮”,说明了地球是人类及万物生存繁衍的地方,阐明了地球与人类及万物生存的密切联系。比喻的运用使句子在表达上通俗易懂又生动形象,读起来极富感染力。

2、同茫茫宇宙相比,地球是渺小的。

“渺小”是微不足道的意思,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地球在茫茫的宇宙中,就如同大海里的一叶扁舟般微小,由此可见,人类的活动范围是非常有限的。从而说明了地球对于人类而言是多么的珍贵,人类应该珍惜和保护地球。

3、人类生活所需要的水资源、森林资源、生物资源、大气资源,本来是可以不断再生,长期给人类作贡献的。

“本来”是“原先、先前”的意思,它准确地点明了可再生资源已遭受破坏,强调了“水资源、森林资源、生物资源、大气资源”原先的可再生性,突出了现在的不可再生性,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科学性、严谨性。结合前文“矿物资源”的阐述,再一次证实了自然资源的有限及面临的危机,从而给读者以警示、提醒。

4、科学家已经证明,至少在以地球为中心的40万亿千米的范围内,没有适合人类居住的第二个星球。

这句话引用了科学家的研究成果,“40万亿千米”直观地表明了范围之大,大到人类根本无法到达。“至少”一词是强调了目前的研究成果还只限于这个范围,“40万亿千米”以外的情况还不能确定,体现了说明的严谨性。同时,“至少”是“最少”的意思,又进一步说明了距离的遥远,从而简洁有力地证实:目前还找不到第二个适合人类居住的星球。易于理解,又让人信服。

5、“我们这个地球太可爱了,同时又太容易破碎了!”

这句话引用了宇航员的感叹,与前文照应,简洁、形象地概括了地球的特征,突出了保护地球生态环境的重要性。说地球“可爱”,是因为地球无私地养育着人类,孕育着万物。而“破碎”一词,一般用来形容玻璃、瓷器之类的易碎品,在这里可理解为因各种原因造成的对地球的伤害,如,文中提到的资源枯竭的危机。这样表达不仅使句子生动形象,同时又能引起人类的警觉,突出了保护地球的紧迫性。

《大瀑布的葬礼》

课文采用倒叙的手法,先写巴西总统菲格雷特为大瀑布主持葬礼;接着写了大瀑布发生变化前后的不同景象,大瀑布被葬送的原因以及人们为它举行葬礼的情形;最后,又回到课文开头的场景,写菲格雷特总统在葬礼中号召人们保护生态平衡,爱护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先写结果,后写起因与经过。这样从一开始就把读者的心紧紧地抓住,这是本文表达上的一个特点。此外,本课还采用对比的手法,把昔日瀑布的雄伟壮观与如今奄奄一息的情景作对比,把昔日游客流连忘返的热闹场面跟如今乘兴而来、失望而去的痛心结局对比,强烈地反映出葬礼的“特殊”与必要,震撼着每一个读者的心。

1、尤其是每年汛期,大瀑布的气势更是雄伟壮观,每秒钟有1万立方米的水从几十米的高处飞流直下,落地撞开万朵莲花,溅起的水雾飘飘洒洒,水声震耳欲聋。

此句作者从视觉、听觉两个角度写出了大瀑布“雄伟壮观”的美。“每秒钟有1万立方米的水”,运用数字形象地说明瀑布流量巨大、速度极快;“飞流直下”写出了大瀑布咆哮而下的宏伟气势。作者花较多的笔墨描写大瀑布,意在引起读者的注意,起到与下文对比的作用。

2、它在群山之中无奈地垂下了头,像生命垂危的老人,形容枯槁,奄奄一息。

把逐渐枯竭的瀑布比喻成生命垂危、奄奄一息的老人,触动读者的心弦,激起读者的悲伤之情。这样作比,形象地写出了瀑布的现状,引起人们的警觉,并与前面的壮观之美形成对比,让人感伤、悲怀、震醒,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瀑布无限眷恋的感情。

3、菲格雷特总统用饱含深情的语调,讲述了塞特凯达斯大瀑布曾经给巴西和其他国家人民带来的骄傲与欢乐,号召人们立即行动起来,维护生态平衡,爱护我们生存的地球,使大瀑布的悲剧不再重演!

“悲剧”是把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大家看,让人悲痛惋惜。把大瀑布的逐渐枯竭、即将消失称之为“悲剧”甚是恰当。正因为大瀑布再无往昔雄姿,已是日暮残年,所以人们自发地汇集于瀑布脚下,菲格雷特总统也正是采用这种特殊的方式意欲埋葬人们的愚昧及破坏生态平衡的落后观念、行为,唤醒人们保护环境、保护我们生存家园的责任心。句末感叹号增强了表达效果。这句话也点明了主题。

《这片土地是神圣的》这篇文章被誉为是有史以来在环境保护方面最动人心弦的演说,文章生动形象地描述了人类与大地上河水、空气、动植物等的血肉关系,强烈地表达了印第安人对土地无比眷恋的真挚情感,表达了人们对土地的爱。

“如果我们放弃这片土地,转让给你们,你们一定要记住:这片土地是神圣的”反复出现,产生一咏三叹的表达效果,不仅使主题深化,而且强化了作者想要表达的情感。

1、我们是大地的一部分,大地也是我们的一部分:

大地滋养着世上万物,包括动植物等一切有生命的事物,人类只是万物中的一个群体;同样,人类的生命成长离不开大地上各种自然资源的给予。这句话充分地表明了人类与大地不可分割的关系,也预示着这片神圣的土地对于我们有多么重要。

2、我们和大地上的山峦河流、动物植物共同属于一个家园:

“山峦”指连绵的山。起伏的群山蕴藏着宝贵的资源,流淌的河水养育着万物的生命;动物与植物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人类的生活和生存,是人类不可或缺的朋友。这句话再一次表明了人类与大自然紧密相连的关系,同时也告诉我们:不应该以旁观者的姿态去面对,而应该用主人的身份去保护自己的家园。

3、溪流河川中闪闪发光的不仅仅是水,也是我们祖先的血液:

水是生命的源泉,在历史长河中,水之所以能保持它清澈、纯净的本性,离不开世世代代人的努力。是祖辈的辛勤呵护,水源才不至于被破坏;是祖辈的不懈努力,水流才不至于被污染。他们保护家园、捍卫纯洁的精神,将在时间长河中熠熠闪光,不断提醒人们应该爱护水源,就像尊重人类的祖先一样。

4、任何降临在大地上的事,终究会降临在大地的孩子身上:

地球是人类的家园,人类生活在大地上,沐浴着阳光雨露,感受着风霜雨雪,在大地母亲的怀抱里成长。如果家园受到破坏,而我们不能及时醒悟,不懂得及时补救挽回,那么任何对大地的影响,对地球的伤害都将演变成对人类自身的伤害。假如人们唾弃了大地,那么他们就是唾弃了自己。如果家园遭到毁灭,人类又怎能独自生存?这句话直接将人类的生存与大地的保护联系起来,指出了两者兴则共兴、灭则同灭的密切关系。

5、大地不属于人类,而人类是属于大地的:

谁也没有权利,也不可能拥有对大地的控制权,谁也不能凭借自己的喜好、善恶来对待神圣的大地,来破坏、损伤大地的完整和庄严;相反,人类属于大地,因为大地拥有着生命成长的物质,使人类的生命不断得以繁衍、延续。因此只有爱护大地上的一草一木、一山一石,才能确保人类生命成长需要的各种自然条件,从而保持生命的延续。这是文章的中心所在,是作者所要传达的主旨。

《青山不老》课文用清新的笔触向我们描绘了一位山野老农,面对自然条件的恶劣和生活条件的艰辛,义无反顾地投身到植树造林工作中,用15年的时间在晋西北奇迹般地创造了一片绿洲,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造福于后代。

1、我们盘腿坐在土炕上,就像坐在船上,四周全是绿色的波浪,风一吹,树梢卷过涛声,叶间闪着粼粼的波光。

窗外满山的杨柳浓密葱郁,在风的吹拂下,高低起伏,犹如海上的波浪。作者用比喻的方法,描写了漫山遍野绿意盎然,林间松涛阵阵、叶间微泛绿波的画面,喻示着老人投身山林、为改造山沟所作出的巨大贡献。

2、他觉得种树是命运的选择,屋后的青山就是生命的归宿。

面临享福与吃苦的抉择,老农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吃苦,选择了开辟山沟、改造山林的艰苦之路,因为他知道自己还有许多事没有完成,这条山沟还需要他,需要他不断地种树绿化,因此他愿意将自己的一生都奉献给这山沟,将自己的生命都奉献给这青山。

3、是的,保住了这黄土,我们才有这绿树;有了这绿树,我们才守住了这片土。

黄土和绿树是互依互存,不可分割的。黄土提供了绿树成长所需的养料,而绿树的根则扎紧、牵绊着黄土,使之不至于流失。这正如老农与青山是息息相关、不可分离的。这片青山养育了老农,而老农用自己一生的努力,创造了这片绿色的奇迹,作为对青山的回报。其实人与自然又何尝不是如此?

4、他已经将自己的生命转化为另一种东西。他是真正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了。

“另一种东西”,表面上指的是老农创造的这片绿洲,事实上还包含着开辟山林、绿化家园的精神和造福后代的情怀。老人用自己的勤劳善良创造了这片绿洲,有限的生命创造了无限的价值,生命的意义在茫茫青山中得到无限扩张,而且将随着青山永垂不朽,这是不会因为年龄的增长而变老的。

“雍季所说的,关系到百年大计;狐偃的策略,只是为了一时之利,我们怎么能认为一时之利要比百年大计重要呢”这句话,蕴涵的深意:不能只顾眼前利益,目光短浅,而应该目光长远,从长计议。

必背内容

*    日积月累

善待地球就是善待自己。  这是1999年世界环境日(6月5日)的主题,意思是:人类在破坏地球环境的同时,也在毁灭着自己,要拯救人类自己的生命,唯一的途径就是拯救地球,减少破坏。因为人类只有一个地球,正如人类只有一次生命。

拯救地球就是拯救未来。

但存方寸地,留与子孙耕。  出自《增广贤文》,意思是:只希望留存这方寸之地,给子子孙孙以耕种之用。意味着要为子孙后代着想,保护好现今的土地。

有限的资源,无限的循环。

珍惜自然资源,共营生命绿色。

*    成语“竭泽而渔”来源于历史故事,通过这个故事,告诉人们:不能只顾眼前利益,不作长远打算;而应该从长计议、合理规划。



标签:


相关内容

2017年河北省普通高校对口专业考试安排确定
2017年河北省普通高校对口专业考试安排确定

对口招生考试分文化考试和专业考试两部分,满分750分。文化考试科目为语文、数学、英语,满分均为120分,与高考同期进行。 对口专业考试分专业理论和专业技能考试,除学前教育类外,其他9个专业类的专业理论满分240分,专业技能满分150分,专业理论考试与专业……


浙江省高校招生志愿填报系统网站
浙江省高校招生志愿填报系统网站

http://pgzy.zjzs.net:8001/ 特别提醒: 推荐使用Google Chrome、Mozilla Firefox、IE8.0及以上版本浏览器,并保持浏览器默认设置。系统暂不支持使用手机及平板电脑,如使用手机及平板电脑进行志愿填报, 可能会出现填报错误或填报不成功。 考生登录系统后有60……


测试
测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