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新课标下信息技术与教学的整合与应用
时间:2018-01-27 来源:未知 作者:admin 点击:次
核心提示:浅谈新课标下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教学的整合与应用 摘要: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把创设情景看作是“意义建构”的必要前提。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恰当地应用多媒体技术,实现多媒体技术与小学语文课程教学的整合。在小学语文的拼音、识字、阅读、口语交际、写作等教学
浅谈新课标下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教学的整合与应用
摘要: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把创设情景看作是“意义建构”的必要前提。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恰当地应用多媒体技术,实现多媒体技术与小学语文课程教学的整合。在小学语文的拼音、识字、阅读、口语交际、写作等教学中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利用共享的资源,以先进的教育思想为依据,恰到好处地应用多媒体技术,发挥其优势,让多媒体辅助下的语文“课”成为活水之源,让课堂真正“活跃”起来,做到教师在多媒体辅助的优化运用中,课堂教学水平逐步提升,师生在和谐有趣的激情课堂中共同成长。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多媒体技术;整合;应用;
正文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2011版)中提出“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具备创新精神、合作意识和开放的视野,具备包括阅读理解与表达交流在内的多方面的基本能力,以及运用现代技术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语文教育应该而且能够为培养和造就一代新人发挥重要作用。”[1]作为一名老师,我们都知道,九年义务教育中小学阶段的学生对新鲜事物注意力最为持久。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现在的孩子善于探索,敢于质疑,敢于创新,在一种新的学习环境下,利用一种全新的方式进行教学,他们的学习积极性肯定比普通的口传身教模式高。南宋著名思想家、教育家、理学家朱熹曾说过:“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心不在此,则眼看不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诵读,绝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也。”[2]因此,在小学语文的拼音、识字、阅读、口语交际、写作等教学中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恰到好处地应用多媒体技术能够脱离枯燥的教学情景,必能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达到心到、眼到、口到的效果。
一、多媒体技术在汉语拼音教学中的整合与应用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2011版)明确了1、2年级“学会汉语拼音。能读准声母、韵母、声调和整体认读音节。能准确地拼读音节,正确书写声母、韵母和音节。认识大写字母,熟记《汉语拼音字母表》。”[1] 我们都知道,小学低年级学生的感知觉都处于初步发展阶段,他们的无意注意占优势,有意注意还不完善。因此,拼音教学成了小学低年段语文教学的第一只“拦路虎”。
美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说,“一般来讲,儿童是依靠形式、颜色、声音和感觉来进行思维的。”[3] 在小学低年级的拼音教学中,小学生对纯符号的知识难免感到困难,兴趣不浓。教师应采用直观的教学手段及生动的语言、鲜明的板书、充实的内容和趣味盎然的教学活动充分调动学生的无意注意,有效地唤起他们的正确感知,从而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让他们一直以饱满的精神状态参与到教学过程中去。
如教学教学声母“a、o、e、i、u、ü”的时候,老师制作了一个由“a、o、e、i、u、ü”六兄弟组成的动画,并配上这么一首童谣:“ɑ老大最最大,老二老二o、o、o,老大不在我最大,老三老三e、e、e,ɑ、o不在我最大,i、u双胞胎,谁在后面谁就大,老六老六ü、ü、ü,他是我们的小弟弟。”这样的教学,学生学习的兴趣浓,积极性强,很快就学会了标调。
对广东地区的孩子而言,zh、ch、sh、r与z、c、s也是发音的一个难点。在教学时,教师仅凭口头讲是很难让学生掌握发音的要领。在教学中,我们的老师制作了课件——舌位剖面图,借助多媒体,伴随着读音,直观、形象地展示发zh、ch、sh、r与z、c、s时舌尖的不同位置。让孩子们一边听音,一边观看,一边模仿,教师配合课件给学生讲解发音要领,学生很轻松地掌握发音的要领,能更准确地读出这些“翘舌”或“不翘舌”的拼音了。
二、多媒体技术在识字教学中的整合与应用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2011版)提出1、2年级识字与写字的要求:“认识常用汉字1600(-1800)个左右,其中800(-1000)个左右会写。掌握汉字的基本笔画和常用的偏旁部首,能按笔顺规则用硬笔写字,注意间架结构。初步感受汉字的形体美。”新课标的要求虽然很具体,[1]但研究表明,近年来,关于识字写字和汉字教育,比较突出的问题有:一是错别字情况严重;二是书写质量普遍偏低。学生写的字不规范,甚至很多新老师的字也不规范,导致有些老师不敢做示范。如何优化识字教学?是我们低年段老师一直在探讨、研究的话题。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4]汉字本来就比较形象,其中又有很多形近字、同音字、多音字……而低年级学生的注意力比较差,关注事物的时间比较短,教、写生字时,整节课如采用传统的说教方法,不但教者感到枯燥,学者更是学得无味。孔子提到的“乐之”正符合儿童的年龄心理特点,教师在教学中,就应恰当地采用多媒体激发学生的兴趣,发挥多媒体在识字教学中的作用。
如教人教版小学语文第二册《识字一》时,教师抓住春天景物的特点,通过多媒体描绘春天的田野美景。上课时,教师先播放一段田野景色的视频(配上优美的背景音乐),将学生引入学习情境,让学生对春天的美景有初步的感知。再出示蓝天白云图,让学生说说看到了什么?接着指导“白云”的“白”字怎样写?从看图、说话、学文自然过渡到识字教学,学生兴趣浓厚,印象深刻。
又如在教“禾”字时,教师运用多媒体课件,先慢速播放由谷子的根、茎、穗整体形象变成“禾”字的动画,让学生观察后提问:“谷穗”变成了禾字的哪一笔?学生很容易地指出谷穗变成了“禾”字的第一笔,这样一来,“禾”的字形被牢牢记住了,不会与形近字“木”相混淆。教师还在最后出示几句话,让学生结合语言环境,用“禾”字组词或说话。这种由图到字(词),再应用的学习过程,不仅符合小学生的认识规律,还能培养学生正确的学习习惯。孩子们在艺术的感染、熏陶、启迪下,快乐地、不知不觉地记住了这些文字,掌握了字义和正确的书写笔顺,识字教学也就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多媒体技术在阅读教学中的整合与应用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多媒体正逐渐成为学生崭新的学习工具,在多媒体技术的辅助下,拓展学与教的空间,使学生信息素养和知识水平的提高也就成了必然的趋势。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2011版)指出:“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的多重对话,是思想碰撞和心灵交流的动态过程。”[1]多媒体技术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能为学生建立了一个立体的课文情境,动态的教学环境,开阔他们的视野,丰富他们的想象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促使他们主动地学习并发展个性爱好,从而大大提高了小学语文的课堂教学效率。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