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 一年级语文 二年级语文 三年级语文 四年级语文 五年级语文 六年级语文 七年级语文 八年级语文 九年级语文 高一语文 高二语文 高三语文
数学: 一年级数学 二年级数学 三年级数学 四年级数学 五年级数学 六年级数学 七年级数学 八年级数学 九年级数学 高一数学 高二数学 高三数学
英语: 一年级英语 二年级英语 三年级英语 四年级英语 五年级英语 六年级英语 七年级英语 八年级英语 九年级英语 高一英语 高二英语 高三英语
您所在的位置:主页 > 教育新闻 > 正文

教学论文 谈数学课堂提问的有效性

时间:2018-04-28 来源:未知 作者:admin 点击:

核心提示:优秀文章 谈数学课堂提问的有效性 教师:丁太玉 课堂提问是一门技巧,更是一门艺术。教师通过课堂提问,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启迪学生的思维,强化学生的认知;通过课堂提问也可以使教师及时掌握学情,从而调整教学节奏,教学策略。 在

优秀文章 谈数学课堂提问的有效性
教师:丁太玉
  
课堂提问是一门技巧,更是一门艺术。教师通过课堂提问,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启迪学生的思维,强化学生的认知;通过课堂提问也可以使教师及时掌握学情,从而调整教学节奏,教学策略。 在教学过程中,课堂提问既是重要的教学手段,又是完美的教学艺术。它是联系教师、学生和教材的纽带,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启发学生深入思考、引导学生扎实训练、检验学生学习效果的有效途径。教学中的"问",可谓启发性的集中表现,如果运用得当,那么对于巩固学生知识、启迪学生思维、开发学生潜能、培养学生素质都有重要的作用。
课堂教学的主要目的是使学生获取知识、形成技能、训练思维,而课堂提问是实现这一目标的主要手段。因此,如何提高课堂提问的有效性,就成为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
  一、提问方式的多样性
  提问的方式有多样,当学生无疑可问时,可通过“设问”来引出问题;当学生对问题的认识还流于表面时,可通过“追问”引领学生将探究深入下去;当学生有疑问而有依赖倾向时,可通过“反问”来激励学生自主探究。例如《计算比赛场次》一课,在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整组的比赛场次”之前,有学生提出:“老师,有国旗图摆吗?”师答:“没有国旗图摆行吗?”在老师的这一“追问”下,似“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马上想到了用数字、字母甚至是图形来代表队名,唤起了学生的旧知识经验,激发学生利用知识“再创造”的强烈欲望。
  也曾听过一堂课,老师在课前对学生说自己有个习惯:“喜欢你们自己在下面说。”所以整堂课多数时间老师提出问题后,由学生齐答,只有一次是指名回答。在这种单一的提问形式下,学生齐答出的就是结果,没有人争议,课堂教学似乎进行得很顺利,但是学生思维火花的碰撞却没有丝毫彰显。
  其实,好的提问方式应该是把注意力放在激发学生的思维过程上,而不应该急促地迈向结果。教师要通过合理有效的提问方式,努力给学生创造思考的条件。要鼓励学生多动脑、勤动手,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提问的适时性
  适时,即掌握提问时机,就是教师要善于利用或创设一个最佳时间,提出问题,使问题在解决的同时,唤起学生内心的解题向往,发展思维。
  例如《计算比赛场次》一课始,请4位同学上台来做握手游戏。游戏的规则是“每2位同学之间都要握一次手。”游戏完毕,提问:“各位裁判,1号同学共握手几次?”学生很快回答是“3次”。再提问:“那么4号同学呢?”学生中间开始有了小争议,有说“0次”的,有说“3次”的,课堂里热闹起来。然后请说“3次”的学生具体说明理由,进而达成思维共识。
  此案例中,关键是那适时的第二次提问“那么4号同学呢?”,将学生置于认知冲突中,才有了学生思维间的碰撞,成就了课堂精彩的一瞬间。 另一方面,就教学程序中看提问的适时性,关乎知识呈现的科学性与正确性。
  以下是一位老师引出“角的概念”时的情境再现:
  师:同学们,我们已经学过了很多平面图形,回忆学过了哪些平面图形?
  生:有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
  师:今天要介绍一个新的平面图形——角。让我们一起来认识角。
  多媒体呈示:三角尺、剪刀、钟面、正方形、五角星、纸工袋
  师:看图,都有些什么东西?在这六样物品中藏着角。
  师(拿出大的三角尺):这块三角尺上哪里有角?
  生1(上台):指了顶点
  师:这只是角的一部分,叫顶点。(板书:顶点)
  生2(上台):指了角的边。
  师(示范指):这是一个顶点,引出的两条边组成的平面图形就是角。
  之后老师再请学生上台继续在三角板上指角,学生在他所对的面上指角,老师补充讲述:“三角尺是立体的,正、反两面上都能找到角。”
  整堂课上,学生对角概念的语言描述是非常清晰、完整的,但那只是在模仿老师的讲述与行为,善于模仿是孩子的特点,至于角概念中的“平面图形”四个字是否真正理解了呢?因为老师是在三角尺这一立体的实物上提问“哪里有角”从而揭示角的概念的,而并没有在 “选其中的三个画下来就得到以下的平面图形”这一教学环节,结合直观的平面图形来对角下一个完整的定义,所以提问发生得过早,造成了失误。可见,在教学程序中提问的适时性还关乎知识点呈现的科学性与正确性。教师一定要为每一个教学环节需让学生达到的认知目标有一个明确的定位,掌握提问的时机性才不至于发生失误。
  三、提问的指向性
所谓“提问的指向”,是指教师提问的内在意图,即教师提问对学生思维的导向。提问指向明确,问题就具有较强的目的性和针对性,使学生在思考问题时抓住要点,思维呈现出明显的倾向性。
   一、难度
  课堂提问问题的难度要适宜。问题过深,超出学生知识或能力的范围,会导致一部分学生面面相觑,无所适从,另一部分学生绞尽脑汁,无从下手,自信心受到很大的打击,同时又浪费时间;问题过浅,问题包含的信息量小,提问的价值不大,提不起学生的兴趣,容易造成学生不假思索便报出答案的习惯。所以教师在备课前要认真研究教材,研究课标,研究学情,在课上要提出难度适中的问题以便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让大多数同学经过一定的思考就能解决问题。
  二、广度
  所谓广度,就是提问要面向全体学生,让不同水平的学生都有回答问题的机会,让他们都能融入到课堂中去,享受成功的快乐。广度还指提问的问题类型要广,如记忆性的提问,理解性的提问,应用性的提问,质疑性的提问,纠错性的提问等等,此外提问以及答问的方式也要广,可以师问生答,也可以是生问师答,生问生答。
  三、密度
  所谓密度是指课堂提问要做到少而精,合理安排提问的频次和节奏,切忌赶时间、赶速度、走过场式的满堂问。同时教师在每个问题提出之后,至少要等待3秒钟再让学生回答,这样做的好处是:可以有更多的学生能够主动而又恰当地回答问题;可以减少卡壳现象;可以增强学生的信心;可以提高迟钝学生的积极性;可以增多发散思维的成分;可以增加学生回答的多样性等。
  四、跨度
  数学知识有很强的系统性、连贯性,学习新知识必须以已有知识和能力为基础,因此新授课之前的复习性提问应有合理的知识跨度以及思维跨度,便于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能回忆起相关知识点并且组织好语言准备答问。教师提问的问题不能太大,使学生无从思考,无法表达;也不能太小,学生不用思考就能回答,失去了提问的意义。一般来说,新授课中设置问题的跨度宜小,复习课中设置问题的跨度宜大。
  五、坡度
  由于学生的智力水平和非智力因素的差别,导致不同学生掌握同一知识点的速度有快有慢,效果有好有差。为此,在设计问题时,对于有一定难度的问题,可以分解成问题串的形式,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由简到繁,层层递进,环环相扣,引导学生思维步步深入,促使学生的思维由未知区向最近发展区转化,向已知区转化,在循序渐进中让学生经历新知的学习过程。
  六、亮度
  所谓亮度是指教师提问时要摒弃陈旧的提问方式、陈旧的问题情境,力求创造开拓出新颖的、能激发学生求知欲的问题,并通过形式多样化的提问方式来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七、精度
  所谓精度就是指课堂提问的问题要能抓住本节课的重点、难点、关键点,以便学生能迅速掌握本课的中心内容,并积极进行思考,以期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这就要求教师提问的问题不能只停留在问题表面“隔靴搔痒”,或是围绕核心问题打转,不触及中心内容,结果学生是一头雾水,不知教师的真实意图,同时提问的问题要严密,不能产生歧义。
  八、角度
  所谓角度是指课堂提问要着眼于知识的不同角度巧妙切入,并注意体现知识之间的相互联系,同时提问的问题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与被提问学生的认知水平、应变能力相适应,评价学生的答问也要根据所提问题的难易程度、答问同学的能力强弱而有所区别。
例如教学“认识圆各部分特征”时:
  师(多媒体出示):在信封里有一些圆片,请你摸一摸、折一折、画一画、比一比,相信同学们一定会有许多精彩的发现。
  学生操作
  师:“你发现了什么?”
  生1:半径×2=直径
  师:“也就是说直径是半径的(2倍),半径是直径的(1/2);用字母怎么表示它们的关系?”然后板书:d=2r。
  生2:我发现圆是个轴对称图形
  师:你是怎么发现的?
  生2:我对折了
  生3补充发言:圆有无数条对称轴。
  师:这说明了什么?
  生4:有无数条半径和直径
师:圆的对称轴就是圆的什么?
  师:你还发现了什么?
  生5:圆是平面图形,没有角。
  师:圆的边线是弯的,是曲线图形。
  ……
  师:有没有量一量直径、半径的?
  生:(没人回应)
  师:折一折,再折一折,长度方面有什么规律?
  生:半径的长度是相等的
  师:那直径的长度呢?理由呢?
  师:半径长度都相等,直径长度都相等,有没有问题?
  生:根本不相同
  师:有什么问题?这里有一个什么前提条件?
  生:在相等的圆里
  师:(未对学生的回答作肯定)前提条件是要在同一个圆内。
  师(小结):在同一个圆内,无数条的半径相等;在同一个圆内,无数条的直径相等。
  老师在学生操作前已提供了明确的要求,在学生操作完后交流时,又通过一个个指向明确的问题不断激发学生的思维,来不断完善学生对圆的特征的认识。因此,我们应根据课堂教学的需要,设计指向性明确的提问。从而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鼓励他们积极参与学习活动,从而增强学习数学的动力,提高课堂学习的有效性。
  四、提问后的评价
  无论是什么样的课堂,评价几乎成了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对学生数学学习的评价,既要关注学生知识技能的理解和掌握,更要关注他们的情感与态度的形成与发展;既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变化和发展,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因此,教师要注重对学生回答的评价,在评价时应带着浓浓的情感,从不同的角度给予肯定。如答对了,我们可以激励:“你真行!”“你的想法和老师想的一样!”如果答错了,我们可以鼓励:“没关系,你是爱动脑筋的孩子。”如果答得很有创意,我们更可以大家表扬:“真棒!!”“比老师还厉害!”切不可对学生的回答不作表示,让学生认为回答与否都一样的感觉,大大降低了老师提问的收效。
  “提问”是一种教学方法,更是一门教学艺术,要掌握好这门艺术,教师就应勤思考、多分析、努力优化课堂的“问”,“问”出学生的思维,“问”出学生激情,“问”出学生的创造。

标签:


相关内容

小学作文教学最新论文 “三变”──有效落
小学作文教学最新论文 “三变”──有效落

文章欣赏 “三变”──有效落实中年段习作教学目标 广东省东莞市横沥镇中心小学 吴敏娥 摘要:本文针对中年段习作的教学目标,结合实际指出当前中年段习作教学存在的“忽略知识迁移,导致只会抄写,不会运用”“忽略已有生活体验,导致千人一文”“忽略生活积……


关于创新精神培养的论文 基于直观 创生精彩
关于创新精神培养的论文 基于直观 创生精彩

优秀文章交流 基于直观 创生精彩 作者:南京市中华中学附属小学 魏光明 当下数学教学的一种可喜倾向是教师越来越尊重儿童地位,遵循儿童的身心发展规律,使得学生的身体和心智得到解放和舒展。这样的课堂,教师并不需要费尽心思去追求赏心悦目的“艺术化”效果……


教师论文 丰富学生体验 凸显数学本质-----
教师论文 丰富学生体验 凸显数学本质-----

文章预览 这次教学过程,对于突破平移特征的感受做得很好。教师通过无声地表达自己的数法,让学生“创造”出以留下的痕迹来判断平移的距离,便于学生体验、感悟平移的特征。通过有引导的观察,帮助学生对平移形成较科学的、整体的认识。 这节课至少还有两个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