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 一年级语文 二年级语文 三年级语文 四年级语文 五年级语文 六年级语文 七年级语文 八年级语文 九年级语文 高一语文 高二语文 高三语文
数学: 一年级数学 二年级数学 三年级数学 四年级数学 五年级数学 六年级数学 七年级数学 八年级数学 九年级数学 高一数学 高二数学 高三数学
英语: 一年级英语 二年级英语 三年级英语 四年级英语 五年级英语 六年级英语 七年级英语 八年级英语 九年级英语 高一英语 高二英语 高三英语
您所在的位置:主页 > 教育新闻 > 正文

教师论文 让孩子在自信和成功的体验中学习数学

时间:2018-04-28 来源:未知 作者:admin 点击:

核心提示:交流 “自信”是人们做好一切事情的基

交流 “自信”是人们做好一切事情的基础。“自信”是学生学好数学最基本的心理        件,我把帮助孩子树立学好数学的自信心,作为教好数学的首要任务。
通常,在小学各学科中,部分孩子往往惧怕学习数学,因此,教师在教学中首  引导他们对学好数学充满自信,相信“我能行”。
我们必须承认:孩子之间是有差异的,事实上不是所有的孩子都能学好数学。有的学生再信心十足,最终也成不了数学尖子。教师一定要客观地对待这种差异,对学生不能用同一把尺子评价,更不能
横向比较,必须看到不同的孩子有不同的起点,每个学生只要在自己原由的基础上有进步,就应该给予肯定,就应该承认他是能行的。有的学生经过一番努力,才得了60分,我却象对有些学生得了100分一样为他感到高兴,给予表扬。教师只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学生,才能看到孩子们在学习数学中的点滴进步,才能真正鼓励孩子们都能说:“我能行”!
培养孩子学习数学的自信心,主要是在学习活动中,通过对学生的具体帮助过程,让孩子在体验中逐渐形成的。在教学的过程中,我是这样做的:
第一, 在课堂上对“学困生”给予特别的关注。
对这部分学生,仅仅靠口头鼓励,帮助他树立自信心是不够的。由于他们的基础太差,上课时,再降低知识的起点,他们也如同听“天书”一般!而实际上,教师在上课时也不可能为这一部分学生过多地降低全班授课的知识起点。因此,在课堂上,我经常有意无意把比较简单的问题留给他们回答,使他们觉得还有能听懂的,从而增强求知欲望。反馈练习时,我常常时出两种题,要求大部分的学生做完所有的题目,而“学困生”只要做一组就可以了。这样对不同的学生,要求的标准就不一样,使“学困生”能接受并且基本上能跟上班的节奏。在我巡视学生做题时,主要是关注“学困生”,并及时给予辅导,帮助解决做题过程中遇到的困难,使他们一节课下来有所收获,长此以往,他们也就树立起了“我也可以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第二, 课后用爱心给孩子补课
作为一名数学教师,教学水平再高,面对情况各异的学生,课上是很难做到:既让优等生“吃饱”,又让“学困生”消化得好的。因此,对“学困生”必须予以补课。补课是课堂教学的延续,补课是教师的职责,补课是教师对学生爱心的奉献!当然这个补课绝不是不加分析地留一大片了。而是基于是学生的基础不好还是贪玩,或者是行为习惯不好进行“对症下药”了。
      第三, 不吝惜表扬
小学数学教师,一般是教两个班的数学,面对一百多名学生,每堂课都表扬到每一位孩子是不现实的,也是不可能的,所以,我充分利用回家作业本,与学生进行“书面私聊”:“最近你的数学成绩进步很大哦,真不错”;“昨天你上课回答的问题非常完整,继续发扬!”;“这次小考你进步很快哦,加油!”……就这样小小的评语在师生的心灵间架起了爱的桥梁。
为师者,不要吝惜表扬,根据不同的孩子及时地把自己的“情”和“爱”传递到孩子们的心中去吧,让孩子们在老师的关爱中,点燃进步的火花,增强必胜的信心!使孩子在自信和成功的体验中学习数学。

标签:


相关内容

小学作文教学最新论文 “三变”──有效落
小学作文教学最新论文 “三变”──有效落

文章欣赏 “三变”──有效落实中年段习作教学目标 广东省东莞市横沥镇中心小学 吴敏娥 摘要:本文针对中年段习作的教学目标,结合实际指出当前中年段习作教学存在的“忽略知识迁移,导致只会抄写,不会运用”“忽略已有生活体验,导致千人一文”“忽略生活积……


关于创新精神培养的论文 基于直观 创生精彩
关于创新精神培养的论文 基于直观 创生精彩

优秀文章交流 基于直观 创生精彩 作者:南京市中华中学附属小学 魏光明 当下数学教学的一种可喜倾向是教师越来越尊重儿童地位,遵循儿童的身心发展规律,使得学生的身体和心智得到解放和舒展。这样的课堂,教师并不需要费尽心思去追求赏心悦目的“艺术化”效果……


教师论文 丰富学生体验 凸显数学本质-----
教师论文 丰富学生体验 凸显数学本质-----

文章预览 这次教学过程,对于突破平移特征的感受做得很好。教师通过无声地表达自己的数法,让学生“创造”出以留下的痕迹来判断平移的距离,便于学生体验、感悟平移的特征。通过有引导的观察,帮助学生对平移形成较科学的、整体的认识。 这节课至少还有两个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