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 一年级语文 二年级语文 三年级语文 四年级语文 五年级语文 六年级语文 七年级语文 八年级语文 九年级语文 高一语文 高二语文 高三语文
数学: 一年级数学 二年级数学 三年级数学 四年级数学 五年级数学 六年级数学 七年级数学 八年级数学 九年级数学 高一数学 高二数学 高三数学
英语: 一年级英语 二年级英语 三年级英语 四年级英语 五年级英语 六年级英语 七年级英语 八年级英语 九年级英语 高一英语 高二英语 高三英语
您所在的位置:主页 > 教育新闻 > 正文

优秀教研论文 玩味“语言文字”,上出“语文真味”

时间:2018-05-05 来源:未知 作者:admin 点击:

核心提示:文章欣赏玩味“语言文字”,上出“语文真味” ──我对“紧抓语言文字,打造高效课堂”实践与思考 东莞松山湖实验小学 张新元 摘 要:语言文字是语文课堂教学的根基,也是语文课堂教学的宗旨。离开语言文字的教学,就不是语文教学。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紧抓语

文章欣赏  玩味“语言文字”,上出“语文真味”
──我对“紧抓语言文字,打造高效课堂”实践与思考
东莞松山湖实验小学 张新元
摘 要:语言文字是语文课堂教学的根基,也是语文课堂教学的宗旨。离开语言文字的教学,就不是语文教学。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紧抓语言文字,进行适度的“咬文嚼字”,充分挖掘语言文字背后的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深意,你会品味到语文课别有洞天的“真味”。



关键词:语言文字 真味 高效



随着《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的颁布,语文课改正稳步推进。随之而产生的一些新思想、新理念、新教法也逐渐被一线教师认可和接受。大家普遍认识到:语文课的最大问题,不是怎么教的问题,而是教什么的问题。著名的语言学家张志公先生曾指出:“无论是阅读还是作文,首要的是字词。”叶圣陶先生也曾说:“字字未宜忽,语语悟其神”。词不离文,文不离词。毫无疑问,这里的文就是文本,这里的词就是文本中的语言文字。崔峦老师在《和“内容分析”式的阅读教学说再见》一文提出语文教学要落实好“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一个中心”即以语言训练为中心,特别要加强语言的运用。“两个基本点”即培养语文能力(听、说、读、写、书);提高人文素养。但是现在有很多老师并没有在阅读教学中以语言训练为中心。的确,在此之前,我们的语文阅读教学走了一段弯路──将课文思想内容的分析理解作为语文课的主要目标,语文课堂教学围绕课文思想内容理解来组织教学过程。



如今,我们要回归语文本真,应该将教学的重心落实到语言文字的理解与运用上。我们的阅读课堂教学应该是让学生对这些语言现象进行揣摩、理解、学习、模仿、运用。简言之,我们的语文教学应该有自己的真味──“语文味”,语文的教学就是要关注语言的学习。教师应该引领学生紧抓语言文字进行“品词品情”品文本,“咬文嚼字”悟“真味”。一节有实效的语文课,应该是以语言文字为“媒介”,通过教师对语言文字的充分挖掘和独到见解,引领学生深入剖析,领悟语言文字蕴含的真、善、美。



一、比较品味,实现“情感”共鸣



古人云:语不惊人死不休。可见,古人对遣词造句非常重视。我们的语文教学应该培养学生的语感,要引导学生对语言运用的准确性的感受和把握。语感是在长期的读写实践中,在对语言不断地进行比较、揣摩、欣赏中逐渐积累的。因此教学时,我们要从语言文字入手,紧紧抓住教材中的语言文字或看似平常的关键词语,引导学生比较、揣摩,细细品味,掌握其内在含义,体会作者在用词上的独具匠心,通过比较品味,品味词语“情感”差异从而培养学生语言运用的意识。



如《开国大典》一文中:“三十万人的目光一齐投向主席台。”“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使全场三十万人一齐欢呼起来。”“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经过无线电的广播,传到长城内外,传到大江南北,使全中国人民的心一齐欢跃起来。”“三十万人一齐脱帽肃立,一齐抬起头,瞻仰这鲜红的国旗。”不难发现,这四句话反复出现了五次“一齐”,教师反问学生:“这五个‘一齐’可否改为‘一起’?这两个词有什么区别?”学生通过比较,体会到“一齐”是表示动作一致,整齐划一,而“一起”则没有这种感觉。“为什么人们的动作是如此的整齐划一?”教师继续追问学生。进行比较,品悟到原来是人们对毛主席的敬仰才会有这样的统一动作;宣告表明中国从此站起来了,人们对此无比激动、兴奋、欢喜的心情是一致的;人们面对中国升起的第一面国旗怀着无比敬仰的心情,连脱帽、肃立的动作都一致。如果我们在教学中这样引导学生对比推敲,学生就能加深对“一齐”的体验,通过对比,使学生对语言的敏感程度得到逐步提高,从而品悟到“一起”与“一齐”的情感差异。



《开国大典》是一片新闻通讯稿。讲的是1949年10月1日在首都北京,三十万人参加开国大典的事件。新闻通讯稿的用语比一般的文体比较讲究用词,而这一历史事件的意义非同寻常。细读文本也可见作者笔端处处流露出那种激昂、兴奋溢于言表的情感。当然就要斟词酌句了,是需要细细考究的,用“一齐”而不用“一起”就可管中窥豹了。通过比较品悟,不仅深入体会到人们那种激动、兴奋的心情,也能体会到作者为新中国的诞生而自豪的内心,这种学生与文本,学生与作者就达成情感共鸣了。



二、对比品味,实现读写“迁移”



说明文的语言是非常严谨的,因为很多涉及科学知识,是来不得半点马虎与模糊的。我们教材中,无论哪篇说明文,语言文字都具有严谨性。这需要教师以独特的眼光去关注,去引领学生去品味其用词的“严谨”进而实现读写“迁移”。



如《只有一个地球》,通过文本解读,本文在教参说是一篇文艺性说明文,其实深究、品味语言文字,它给我们的感受更多是一篇保护地球环境的演说稿。大多数教者囿于教参的说法,将本文上成一篇说明文,为此,教者就围绕文本的说明方法深挖细钻,殊不知走向了“死胡同”。因为,文本的语言意识被传统观念扼杀了。“慧眼再识文本,另辟蹊径解读”还需回到文本的遣词造句上。一个“只有”体会到地球很美丽,但是很渺小;一个“不加节制”体会到地球很无私,但是人类很贪婪;一个“本来”体会到资源可以再生,但是人类却非常愚昧;一个“至少”体会到设想移居,但是一切只是妄想。四个具有强烈的对比,不仅仅是用词的严谨与科学,更概括了文本的内容,还向我们强烈暗示文本的表达方法其实是强烈对比!这是之前的教者无法看到的,也是无法解读到的。推而使之,我们的读写迁移就可以这样设计了:“地球            ,但是           。”这种设计,一方面是模仿文本的表达方式,另一方面是训练学生的逻辑思维。一举两得,这是巧借词语促进读写统一的妙处,更是教师创造性地运用教材,凭借读写结合的方式。



我们的语文教学,不仅仅关注语言文字的理解,更要关注语言文字的运用。要做到理解与运用,两手都要硬,两者都要练。唯有这样,我们关注语言文字才有实效,才让我们的语文课凸显语文真味。



三、联系品味,实现画面“真切”



文本的用语精准,需要教者的引领,更需要教者进行深入地文本解读。文本中,我们可以联系生活实际,去理解、品味重点词语在文中的意义。有的时候,那些重点词语就如一幅幅画面,如此真切地展现在读者面前。这就更需要教者在此做足文章,“煞费苦心”引领学生去感受那画面的真情美、意境美。



如《搭石》一课中“每当上工、下工,一行人走搭石的时候,动作是那么协调有序!前面的抬起脚来,后面的紧跟上去,踏踏的声音,像轻快的音乐;清波漾漾,人影绰绰,给人画一般的美感。”教者是这样抓住关键词,借“词”发挥引导学生抓住文本内容的:



师:(出示该语段)你找的是这幅画面。你们从哪个词语体会到这幅画面的美呢?



生:协调有序。



师:怎样的动作才是协调有序的呢?(师引读:每当上工、下工,一行人走搭石的时候,动作是那么协调有序!前面的──



生:抬起脚来。



师:后面的──



生:紧跟上去。



师:没有人踩脚,没有人跌入水中,该是有人指挥吧。(生摇头)对,既没有人指挥,然而确实那么的默契,那么的有序,这样的动作就叫做──



生:协调有序!



师:真美!这既像是一幅美丽的画,又像是一首清丽的小诗,你看──(点击变成诗的语段,音乐起)



师:谁来读?读出诗一般的韵律美。



生读诗。

标签:


相关内容

阅读教学研究文章 实施小语阅读教学应坚持
阅读教学研究文章 实施小语阅读教学应坚持

文章学习 实施小语阅读教学应坚持的主要原则 重庆市巫溪县教研室 特级教师 彭辉……


教师论文 探析错因 强本固基── “认识分
教师论文 探析错因 强本固基── “认识分

教学实践论文 一次小学数学毕业试卷中,出现了如下一道题:“幼儿园老师把4千克饼干平均分给5个班的小朋友,平均每个班的小朋友分得这些饼干的( )/(),分得( )/()千克。”经统计,此题平均正确率不到75%。其中,前后两空的答案发生颠倒最为普遍,其次也不……


教研论文 教求有“度” 学方有“效”
教研论文 教求有“度” 学方有“效”

文章摘要:教之道在于度,学之道在于悟。“度”就是教师基于对教材的钻研和理解,准确定位教学目标,恰当地进行引导;“悟”就是学生逐步感悟数学知识,体验数学思想方法,积累数学活动经验。有效的数学教学需要教师研究教材,把握教之“度”;也需要教师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