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 一年级语文 二年级语文 三年级语文 四年级语文 五年级语文 六年级语文 七年级语文 八年级语文 九年级语文 高一语文 高二语文 高三语文
数学: 一年级数学 二年级数学 三年级数学 四年级数学 五年级数学 六年级数学 七年级数学 八年级数学 九年级数学 高一数学 高二数学 高三数学
英语: 一年级英语 二年级英语 三年级英语 四年级英语 五年级英语 六年级英语 七年级英语 八年级英语 九年级英语 高一英语 高二英语 高三英语
您所在的位置:主页 > 教育新闻 > 正文

小学教师优秀论文展 启迪思维 构建生动灵活的数学课堂

时间:2018-05-05 来源:未知 作者:admin 点击:

核心提示:启迪思维构建生动灵活的数学课堂 太和县洪山小学刘素侠 摘要:有效的、生动灵活的课堂教学要留给学生充分的空间,启迪思维,要巧妙设计问题、巧妙提示答案背景,让学生在感悟中发现,在感悟中创新。不要在算理、道理上纠缠,不要让学生觉得数学太难学。要使数

启迪思维  构建生动灵活的数学课堂
太和县洪山小学  刘素侠
摘要:有效的、生动灵活的课堂教学要留给学生充分的空间,启迪思维,要巧妙设计问题、巧妙提示答案背景,让学生在感悟中发现,在感悟中创新。不要在算理、道理上纠缠,不要让学生觉得数学太难学。要使数学成为学生最喜欢的学科,不要成为令人望而生畏的学科。解题的灵活性,答案的多彩性,是挖掘学生创新意识的动力。
关键词:创新    答案    感悟    知识背景
正文:
《数学课程标准》有这么一句话,“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让枯燥乏味的数学课堂教学生动活泼起来,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关键,是小学数学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任务。那么,应如何着手呢?我认为,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落实创新意识的培养,要从研究和改革数学课堂起步。
一、巧妙提问、激发学生挖掘答案的内涵
1、问题的提出,要启示学生答案具有丰富多彩的存在背景
数学知识的存在有它的普遍性。在众多的事物中会存在同一数学内容。只是有的易被发现,有的不易被发现;有的便于探索,有的不便于探索。数学知识存在的背景应该是丰富多彩的。我们可以选取典型的背景材料进行艺术加工,用于教学活动。在教学“奇数和偶数”时,为了探索“奇数+奇数=偶数,偶数+偶数=偶数”这一规律,我精心设计了一个“摸奖”游戏活动:(1)把一个圆盘平均分成10份,标上奖号。与奖号对应的奖品见下表。
奖号12345678910
奖品彩电铅笔冰箱直尺轿车小刀微波炉橡皮电脑作业本
游戏规则是:转动圆盘,指针指向几,就从下一格起数几,数到哪格止,就得到那一格的奖品。(2)分组操作。记载下指针号、奖号和奖品。(3)全班交流。结果如下表。
指针号奖号奖品指针号奖号奖品
12铅笔62铅笔
24直尺74直尺
36小刀86小刀
48橡皮98橡皮
510作业本1010作业本
没有一个人摸到大奖。(4)质疑:为什么总是摸不到大奖?学生发现:奇数号中的奖品全是大奖,偶数号中的奖品全是小奖,按照摸奖规则,由于奇数+奇数=偶数,偶数+偶数=偶数,所以不可能得到奇数号的大奖。学生在这一活动中发现了一个规律,印象深刻,经久难忘,一个重要的原因是:他们是从这丰富多彩的知识背景中主动探索出这一答案的。3、启迪思维,注重答案的发现过程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生活体验,对同一事物的观察也会仁者见仁,智者见智,问题的解决往往是殊途同归。在提出数学问题,形成数学概念,获得数学结论的过程中,学生会从不同角度,以不同的方式方法,用不同的语言表达形式来观察、分析、猜测、整理数学问题,多种答法并存的现象时常出现。教师应突破教材的局限性,认识到“答案不止一个”和“答案不止一种”才更真实,更接近实际。例如,20以内的加减法,教材以“想加算减”的方法统一学生的思考过程。比如:13-8=?想:8+5=13,所以13-8=5。但是,只有这一种想法是正确的吗?绝对不是。也可以想先从13中减去3得10,再从10中减去5得5。其实,就是教师按教材那么教,学生也不一定是按教材那么想的。因此,我们不能也没有必要以一种思考方式强求学生,为难学生。相反,应更多的留给学生感悟的时间和空间,让感悟过程丰富多彩,二、创设思维多样化氛围,培养创新意识1、在开放性的背景中让学生思考问题数学教学要实现从“传授—接受”到“再现—探索”教学模式的转变,就要允许学生用自已的方法学习数学,感悟数学。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的机会,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要让学生在观察、操作、讨论、交流、猜想、归纳、分析和整理中,理解数学问题的提出,数学概念的形成和数学结论的获得,以及数学知识的运用。要充分运用条件设计答案背景,能让学生感悟的尽量让学生去感悟,在感悟中发现,在感悟中创新,这才更适合小学生的心理特点。不要在算理,道理上纠缠,不要让学生觉得数学太难学。要使数学成为学生最喜欢的学科,不要成为令人望而生畏的学科。2、在宽松的环境中发现答案现行小学数学教材例题的编排上,在提供答案的同时,也提供了思考过程,使得教师会强行去统一学生的思考方法。这不适合学生思考过程的实际,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学生发散思维的发展,更不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教师应充分考虑到学生对同一材料从不同角度用不同方法进行思考。如48×25的简便算法,用乘法交换律、结合律考虑:48×25=12×(4×25)或48×25=8×25×6;用乘法分配律考虑;48×25=(40+8)×25=40×25+8×25;从积不变规律考虑;48×25=48×100÷4。甚至有个学生认为可不可以这样想:48×25=40×20+8×5,对于这些猜想人们不要采取“暂缓判断”的原则,不立即下“不对”的结论,或不予理睬,而应当让他充分说明他的想法,肯定其合理的一面,并对答法进行组合和改进,营造宽松的学习环境。3、学会选择答法和答案我们考察一下数学在生活中的运用便会发现,在解决问题时,从不同角度选择不同标准去思考问题,就会发现多种答法并存。如在四年级数学活动课中,我和同学们探索过这样一个问题:甲城往乙城运75吨货物,如果用载重量是5吨的大卡车运一趟要110元,用载重量是2吨的小卡车运一趟运费为50元,请你设计几种运货方案,比较一下,哪一种运费最省。设计几种运货方案不难,但要算出所有方案中运费最省的一种,就要看从什么角度想了。大卡车运一趟要110元,每吨运费110÷5=22(元),小卡车运一趟50元,每吨运费50÷2=25(元)。因此,因尽量用大卡车运,75÷5=15(辆)。可见,15辆大卡车运货运费最省。“答法不止一种”,但“答案只有一个”,这样,才能让学生在答法的优劣中进行选择,在这一过程中培养学生大胆质疑,勇于创新的精神,特别是在解决生活实际问题时,在多种答法并存的情况下要引导学生从最省、最合算的角度去选择答案。总之,数学教学应克服枯燥乏味的灌输,还数学以丰富多彩的本色,让学生在感悟中发现,在思维中学会创新,让数学课堂生动灵活起来,让数学课堂精彩起来。 标签:


相关内容

阅读教学研究文章 实施小语阅读教学应坚持
阅读教学研究文章 实施小语阅读教学应坚持

文章学习 实施小语阅读教学应坚持的主要原则 重庆市巫溪县教研室 特级教师 彭辉……


教师论文 探析错因 强本固基── “认识分
教师论文 探析错因 强本固基── “认识分

教学实践论文 一次小学数学毕业试卷中,出现了如下一道题:“幼儿园老师把4千克饼干平均分给5个班的小朋友,平均每个班的小朋友分得这些饼干的( )/(),分得( )/()千克。”经统计,此题平均正确率不到75%。其中,前后两空的答案发生颠倒最为普遍,其次也不……


教研论文 教求有“度” 学方有“效”
教研论文 教求有“度” 学方有“效”

文章摘要:教之道在于度,学之道在于悟。“度”就是教师基于对教材的钻研和理解,准确定位教学目标,恰当地进行引导;“悟”就是学生逐步感悟数学知识,体验数学思想方法,积累数学活动经验。有效的数学教学需要教师研究教材,把握教之“度”;也需要教师研究……